06.17 平原造林地打造“林+”模式 惠農增收闖新路

林下經濟

沿著懷柔水庫一路向北,在一片一級水源的保護區中,“藏著”一片林下經濟的“樣板田”。百萬畝平原造林後如何能讓林地生金?林下經濟如何發展?什麼模式才適合本地發展並帶動村民致富?走進懷柔區橋梓鎮前辛莊村的林地內,也許就能找到答案。

造林地變身“美麗公園”

為鞏固平原造林成果,帶動周邊農民就業增收,2015年底,懷柔區園林綠化局與北京林業大學科技園合作,開展林地良種繁育和種植技術示範。750畝林地,根據功能的不同共分為百草園、園藝園、農耕園、百合園、菊苑、玫瑰園六個區,主要圍繞園林綠化研發一些新品種。

奼紫嫣紅的地被菊、五顏六色的百合、素雅大方的萱草,還有光聽名字就很可愛的糖果鳶尾……如今,這片光禿禿的林子搖身一變成為“美麗的花園”,從這個“花園”裡走出的稀有品種,都已入選美國新植物品種庫,大規模用於城市、庭院等園林裝飾。

平原造林地打造“林+”模式 惠農增收闖新路

百合園中五顏六色的百合

“林+N”模式種出“樣板田”

林+花、林+藥、林+菌、林+蔬、林+教等多種模式發展林下經濟,充分發揮了平原造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以“產學研用”的合作方式,創新產業發展模式,逐漸培育形成菊花、玫瑰、百合、園藝、藥材、押花工藝品六大產業鏈條,進一步豐富平原造林地塊的管理模式。

“林+花”的許多產品不僅僅是觀賞,還能直接食用,因此可以進行深加工增值,通過對林下花卉、藥材等產品的精深加工,產業鏈條逐步延長,產值和收益也將大幅度增加。

平原造林地打造“林+”模式 惠農增收闖新路

懷柔區林下經濟鳥瞰圖

林下經濟成為村民“聚寶盆”

挖機聲轟鳴,林間整地、除草有序,走進這片林下經濟示範區,除了樹和花草之外,還有地裡忙碌的村民們。依託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園林植物的優勢學科,利用“林+花”,生產押花的文創產品,項目幫扶橋梓鎮四個低收入村,並且成立了市級押花專業合作社,帶動村民進行花卉畫及手工藝品的押制與生產,為每位村民直接帶來收益5000—10000元/年。

曾經的橋梓鎮留守村民老齡化嚴重,無穩定的收入來源,發展林下經濟後,村民的腰包鼓了、家人團聚了、生活幸福了。“水清了,天藍了,山綠了,錢多了!”前辛莊村的村民用樸素的語言述說變化,洋溢著滿滿的生態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