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人的書法作品和現代人的書法作品墨法處理上有什麼區別嗎?

巴蜀翰墨藝術社


問題:古人書法作品和現代人的書法作品在墨法的處理上有什麼區別嗎?

早在唐朝,著名的書法理論家孫過庭就曾經說過這個問題,他說:“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今不逮古,古質而今妍。”

“四賢”,說的是鍾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四個人,說他們四個人是古今最厲害的書法大家,現在的人無人能比,我們現代不如古代,古代的書法質樸,今天的書法太妍麗,不自然。

你看,唐朝人看王羲之是這種感覺,其實我們今天看唐朝人也是一樣的感覺,古質而今妍,感覺唐代的書法比較質樸,而我們現代人的作品則妍麗。在討論古今書法作品用墨方法的時候,這一點同樣適用。

古代的書法作品用墨確實厚重而質樸,沉靜而又有趣味,我們現在人講究視覺衝擊力,講究變化,講究墨分五彩:枯、溼、濃、淡、焦。

各種墨法相互參雜,甚至還出現了漲墨和潑墨作品,有的書法作品就是一幅山水畫,突破了書法的底線。

不知道1000年以後,後人看到我們現在的作品,會有什麼感想,會不會發出古質而今妍的感嘆?

你覺得呢?


不二齋


現代人使用了很多書寫工具,比如鋼筆、圓珠筆、鉛筆、針管筆、粉筆等等,古人一般沒機會使用這些筆。而在毛筆書法方面,“厚古薄今”還是有道理的,畢竟古人寫的碑帖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古人要寫就寫毛筆字,如果不出彩才怪呢。覺得古人寫的好沒毛病。知道我們現代人長處和短處,這樣才有利於我們學習進步。

《蘭亭序》、顏柳歐趙臨本等確實功夫獨到。細想我們與古代比較毛筆書法,總是感覺現代人要弱一些,不在一個維度,但與古代人比比字結構處理還是有條件的,畢竟我們從小學就寫漢字。然而說到毛筆書法不服氣是不行的,看看民國時毛筆字寫的好是真多啊,如果用現代書寫工具思維玩降維打擊也是可以的,如果字的結構掌握好了,不管是鋼筆還是毛筆字總有相似處。只是在墨法方面毛筆字更勝一籌。

古人寫字,除了毛筆沒得選擇,整日裡不談練書法,也要寫一些毛筆字記事,這種功夫是實用之上自然而然昇華。我們看古代的名帖都是信筆而成,比如《喪亂帖》就是寫王羲之不能到先人墳前吊唸的複雜心情,信筆寫來讓人驚歎。從中也可以看出大師級的筆法和墨法,但這些都是王羲之的潛移默化情感流露,述出於筆下。所以有濃、淡、幹、溼、潤、渴等墨法,自然天成。《蘭亭序》也是在王羲之酒後高興之下一揮而就,自然酣暢。

王羲之這種自然而然的書寫,後人敬仰。可是要想臨摹手追往往得其形不得其神,而那些自然而然的墨法再難複製。所以後人總想超脫晉朝風骨卻難出聖手。

到了現代,玩個性的書友漸多,醜書橫行。因為從小用硬筆,很多人沒機會象古人那樣從小就用毛筆記事。只練了幾年毛筆字,沒到達融會貫通境界,沒童子功還要張揚還要寫意。這其實也沒什麼不好意思的,但要拿出來嚇唬人就不對了。想要超過古人玩降維打擊還是有些難的,真功夫不到白扯。

看看一些"現代派大師”張牙舞爪的字,就想說一句話,你寫痛快了,但你感動不了別人,盛名之下表現的是虛榮,僅此而已……


坐照入神


謝謝提出問題。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千千千里馬。墨法起碼王羲之時代不是一個重要問題,唐代也不是一個重要問題。

但是,宋代開始注意墨法了。書法家重視墨法,與中國畫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有了對墨法的重視,書法作品的點畫視覺效果是更加精彩了。

那麼宋代以前的書法家,是不是就沒有墨法了?當然不是。

墨法也是毛筆書寫自然會產生的現象。

比如說,蘸墨的筆寫過幾個字以後,筆上的墨會越來越少。那麼寫字的速度也會調整得緩慢一些的,這就形成書法作品的乾溼枯潤變化。

如果說王羲之那個時代寫字的墨汁是均勻的墨汁。那麼宋代以後的書法家寫字,會隨時參水,這樣的用墨方法,在清代已經非常豐富了。

現代書法家會更強調筆墨關係。有人甚至說,蘸一筆墨,一直寫到筆中的墨汁乾渴為止。這當然也不適合所有書法吧?比如,寫楷書也是這樣根本寫不好,可能行書草書和其他字體還適合一些。

除了蘸墨用墨不同,水墨相參,也是現代書法家喜歡的方法。具體是 像畫家用墨一樣,一筆之中有濃有淡,變化豐富。

不過初學者儘可能不要去學習,基礎打好,怎麼用墨都是對的。




千千千里馬


古人在書寫時,墨法處理是自然變化的而不是做作的(注:“館閣體”除外)。而現代有不少人在書寫時,墨法處理是做作的而不是自然變化的。大家可以看看唐人顏真卿的《祭侄稿》的墨法處理。顏真卿在書寫時,是帶著極大悲傷和痛苦,一氣呵成的,在作品的真跡上,還可以清晰的看到顏真卿的淚滴時不時的落在紙上或字上。可以說,《祭侄稿》的書寫,是顏真卿內心的真實的情感流露,一切狀態都是自然形成的,沒有摻雜半點情感以外的東西,特別是《祭侄稿》的墨變,更是自然中的自然。關於這一點,近代人,現代人,當代人,有幾人能做得到呢?

(顏真卿《祭侄稿》局部)

(顏真卿《祭侄稿》)


另外,王羲之《蘭亭序》的墨變也是自然飄灑、自然流露的,可以說,王羲之在書《蘭亭序》時,正好是在“酒飲微醉止”的狀態下完成的,當時王羲之的心情正處在極度興奮之中,研墨,鋪紙,掂筆而書,一氣呵成。在《蘭亭序》中,王羲之不但把筆法用到了極致,而且還把墨法變化得恰到妙處。而當代人有幾人能做得到呢?



(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蘇東坡在書《黃州寒食帖》時,當時的心境如何?這個,我就不用再闡述了,因為,凡是喜歡書法的人,無論是書法家,或者是書法愛好者,對這個“第三大行書”都是知曉的。《黃州寒食帖》墨變也是自然的,無任何做作的。

(蘇軾《黃州寒食帖》)

綜上所述,古人的墨變不僅有技法的處理,而更多的自然變化而不是做作的。現代人的墨變,大多數是靠做作完成的,而不是靠技法和自然變化完成的。


中州耕牛堂主


熱愛書法的朋友,在讀帖臨摹學習古人的經典碑帖過程中,端詳著質量好的古帖墨跡印刷品,總會思緒萬千。黝黑古雅的墨色映入眼簾,彷彿覺得古人的真跡就在眼前,有一些原汁原味的原創作品獲得的真實感,激發出模仿學習的慾望。

我們來看看對用墨歷來讚頌有加的作品。乾隆三希堂中《快雪時晴帖》是其中一希,它是魏晉風範的經典作品。通過學習我們知道,此貼是一封家書。在大雪初晴的時刻,王羲之包含熱情寫下了他愉快的心情及對親朋的問候。用筆圓勁古雅,意致優閒,用墨清和爽朗,濃淡適宜。寓剛健於妍麗之中,寄情思於筆端之上。這裡談到了用筆和用墨的情況。通過學習又知道,王羲之書法的墨跡早已經蕩然無存。(唯一的魏晉墨跡保留到現在的,三希至寶中只有《伯遠帖》被認為是東晉王氏法書的真跡。)今天我們看到的王羲之的經典信札尺牘多數都是唐代的雙鉤填摹的,是古人為了保存書法的原跡得以流傳,採用“摹”的方法而製作的副本,又稱之為摹本。雙鉤填墨最為接近真跡,基本保持原本的筆墨情趣和神態風韻。所以,我們看到上面用了那麼美妙的詞語去讚頌王羲之書法用墨的精妙,是因為摹擬太逼真了,我們誤認為是真跡的感受而已。其實,包括蘭亭文集序所有版本,即便最為有名的神龍本蘭亭都源於雙鉤填墨。其它還有平安三帖《平安》《何如》《奉橘》帖,奈良時代流入日本的《喪亂》《二謝》《得示》《頻有哀禍》《孔侍中》《憂懸》等等,王帖經典都是唐人之摹本。

也就是說,如果是真跡尚存,我們會對古人在書信帖中的用墨有一個更加明瞭的感受。雖然雙鉤填墨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用墨的痕跡,但畢竟是填摹技術的高超而已。總之,我們在學習這樣的"下真跡一等"的經典摹本。在帖學一路的信札尺牘,用墨精彩的描述,多是後人讚美之辭。蘇東坡就說,湛湛如小兒目睛。墨色如漆,發亮飄香。雙鉤用紙,陸游就說,名帖雙鉤拓硬黃。但通過後來的學者考證,魏晉時期多用有硬芯的硬毫在書寫度很佳的的蔡倫紙或者叫蠶繭紙上寫就。硬黃紙並不是原跡用紙。當然,真跡我們知道是再也看不到了,隨著時代的久遠,古帖在有序的傳承中,我們看到的原作摹本其墨跡和紙張都有不同程度的侵蝕、磨蝕和損壞,是硬黃紙讓我們看起來斑駁陸離,墨色是古色古香的。

以上的闡述都說明,隨著紙張代替竹簡後,古人用墨作用於當時的紙張上,是很考究的。魏晉時期許多書法家都是善於造紙製筆墨的專家。衛夫人《筆陣圖》中說到,墨取廬山之松煙,代郡之鹿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為之。魏晉時期尺牘書法的興盛,紙、筆、墨的發展,是互相影響,共同發展的。雖然是以實用性為主的用筆用墨,但魏晉時期尺牘的空前發展,文人墨客們相互珍慕彼此的筆墨才華,爭相收藏把玩,書法是越寫越好,後來我們就說,那時的書法藝術性也得到了彰顯。是以文人書法審美風尚在魏晉時期作為開端的確立來說明書法藝術的。這是綜合層面對於書法藝術的理解。

宋代以後,隨著書法藝術發展的要求,生宣羊毫的出現,大幅立軸作品出現了。軟毫作用於生宣紙張,產生了如同繪畫一般的暈染效果,筆墨表現技法的濃淡枯溼潤更是空前絕後。拓展了書法藝術之美。其中枯筆在大草書中的運用更是普遍的技法需要。有的朋友看到線條遒勁的枯筆效果就說"飛白"寫得真好啊。其實這裡的飛白和蔡邕飛白意思是迥然不同的。
振東編撰——


巴蜀翰墨藝術社


書法方面的墨法處理,在古代經典書法那裡,至少在書法中是不注重墨的色彩特別是魏晉時期的書法,其用墨較濃,甚至如漆,目的就是以耀其神,雖然是磨墨。墨分五彩,是中國畫的用墨技法。在書法上出現用墨的濃淡乾溼枯是至少唐代或宋代以後的事情,並且是畫家書法家採用的書法技法。在之前的書法家那裡無非就是飛白書法之類的墨彩。

書法中中墨分五彩,主要是磨墨中水分的調節。




如米芾的書法,王鐸的漲墨法,董其昌的淡墨書法以及清朝的濃墨宰相淡墨探花。


在這個問題上,的確,古人沒有今人將墨的五彩在書法中發揮的淋漓盡致,特別是受王鐸漲墨書法的影響,現代一些書法家比較重視墨法的運用,甚至有意採用墨的這種濃淡乾溼枯的特性創作書法。可以說這是一種非常成功的探索。墨的這種特性使得書法的視覺效果更加突出。墨塊的虛實對比效果更明顯。





翰墨書道


學書不長,略有想法,試著回答。

要從是實用性和藝術性來做區分。應該是很容易的。

古人的寫書,首先用來記錄和表達用的工具。例如,簡牘,漢代人的自然書寫所留


世人所追捧的王羲之《蘭亭序》


蘇軾《寒食帖》

等等,名帖基本如此。你可以查查每個名帖都講了什麼就明白了。都是實用性的產物,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除了筆法,結構,章法外,更多是能從字裡行間,帶給人一種情緒的感染。上升為藝術性。

今人,則不同。實用性大大降低,除了一些文人雅士,還有使用毛筆書寫記錄之外,已經不具備實用性。而只以觀賞性為主了。所以變著花樣玩書法。出現了現在所謂的醜書等各種形式的作品。




想象與可能


古代人從小就開始寫書法,平時的信件什麼的都是用毛筆寫的,大多都是寫小楷,也有小行書或者草書,他們寫文章、寫奏摺、寫告示或者抄書(古代印刷不發達的時候都是手抄的)都是用毛筆,累計四五十年五六十年的功力之深厚,可想而知。現代人從小學的是硬筆字,平時寫字都是用硬筆,毛筆只是成為一種興趣愛好或者一種藝術在練,當然不能跟古人比啦。而且古人的書法文化氛圍比較濃烈,現代商業化的東西很多,文化氛圍相對沒那麼濃厚,所以現代人肯定不如古代人。現代有些書家是寫得很好,當然不排除有天分極高的人。另一方面我們的審美也有侷限,如果把現代的字給古人看,沒準人家還看不上呢!


思琪熊


以上是我的一點拙見,希望大家相互探討,喜歡點個贊吧。


小倉山主人


墨法,章法,字法,筆法是書寫好的書法作品最重要組成部分,書法作品是由紙筆墨組成的。紙的質量也影響到墨法,字法,筆法效果。古人非常重視墨法,有所謂墨分五彩之說,現代人更加將墨法發揚光大,更加專業,更加變化多端。古人墨法處理雖相對簡單,但更純粹,得其韻。現代人墨法處理雖復雜多變但浮躁,得其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