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33張罰單”難治汙拷問行政執行力

第一批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進駐時間過半。昨天,生態環境部通報,中央第一環保督察組進駐河南省開展督察“回頭看”時,收到群眾投訴稱,一家本應停產兩年多的煤礦企業仍在違法排汙。督察組檢查發現,該企業曾收到環保部門33張罰單,但因有基層領導幹部“站臺”等原因,始終未曾整改。(6月18日《北京青年報》)

33張罰單都治不了汙的企業是河南省洛陽市義煤集團新義煤業有限公司。2016年,中央第一環保督察組接到投訴,稱該企業將廢水排入洛陽金水河,造成嚴重汙染。交辦地方後,洛陽市回覆稱舉報屬實,已責令企業從2016年2月起停產。然而,在今年“回頭看”中,督察組現場檢查發現,這家企業一直在生產、也一直在排汙。

33張罰單為何難治一個煤礦的違法排汙?生態環境部的通報中講,該企業但因有基層領導幹部“站臺”等原因,始終未曾整改。有基層領導幹部“站臺”這樣的原因是令人觸目驚心的,顯然,後邊有著一個利益鏈,所以,33張罰單不被看在眼裡。

事實上,違法企業有多牛,關鍵還在兩方面:一是生產經營“牛”。在他們看來,罰款單無非就是走走形式、過過場。只要能把群眾糊弄過去,違法違規企業就照樣開足馬力來生產。二是地方環境執法部門“牛”。按說環境執法部門接到群眾投訴和舉報,就要一竿子到底,搞個水落石出,然而卻以開出33張罰單走形式般地表明自己做了工作。

33張罰單意味著環保部門和地方政府是對該企業的汙染情況非常瞭解的;33張罰單意味著該企業的汙染情況已經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步了;33張罰單意味著當地政府和環保部門根本就沒有執行的責任和擔當。看似將自己的責任推脫的一乾二淨,其實正是自己敷衍塞責,毫無責任與擔當的鐵證。

可見,一些地方環保之所以難有真正進步,根源就在於地方政府與汙染企業串通一氣,他們所重視、計較的,多為自家的小算盤,而非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另一方面,也在拷問著地方環保部門的行政執行力,開出33張罰單沒有實際的工作效果,卻沒有采取進一步的措施,這就是一種不作為,只管自己做了一些工作對上級交差,而不管群眾的訴求,這是對群眾的不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