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為何已服役26年的蘇27都不升級?因為一個先天設計缺陷!

1992年6月27日,俄羅斯首批交付中國空軍的12架蘇-27重型戰鬥機,包括8架SK單座型和4架UBK雙座教練型,從俄羅斯飛赴中國,這標誌著中國空軍正式擁有了第三代戰鬥機。到1999年,我國共引進三批78架蘇27戰機,其中有38架是蘇-27SK單座戰鬥機,40架蘇-27UBK雙座戰鬥機。另外中國還進口了大約100架蘇-30MKK,自行組裝了大約70架殲-11A戰鬥機。隨後自行研製了殲-11B,中國從俄羅斯引進蘇-27系列戰機,是一件跨時代的大事。這些蘇27系列以及隨後國產化改進型型號,甚至影響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亞洲政治格局。

為何已服役26年的蘇27都不升級?因為一個先天設計缺陷!

這78架原裝進口的蘇-27飛機至今的機齡從19年到26年,有數架故障墜毀,有十幾架壽終報廢退役。這是在2009年,在西安火車站附近拍攝到的,轉運過程中的退役蘇-27SK戰鬥機,從1992年第一批蘇-27來華,僅17年後就走完使命。當時曾引起網友的軒然大波,要知道前兩批蘇-27原本是前蘇聯空軍自己的訂單,並不是專門為中國生產的。

為何已服役26年的蘇27都不升級?因為一個先天設計缺陷!

目前剩餘的五十多架蘇-27SK/UBK,還在承擔主力作戰任務。但這些飛機大多數都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改裝改進,主要原因並非我國不具備蘇-27大修延壽的能力,而是這些原版的俄製戰機的設計壽命只有2000多小時,太短了,只相當於西方同類戰鬥機壽命的一半,根本沒有延壽的價值。

在蘇聯時期對戰鬥機設計的理念跟西方不一樣,蘇聯軍隊認為在世界大戰背景下,戰鬥機都是快速消耗品,根本不可能用完漫長的壽命週期。例如二戰時期歐洲戰場,一架戰鬥機的平均壽命只有16個小時,美國和英國的戰略轟炸機,平均壽命只有68個小時。蘇軍認為先進戰鬥機的壽命無需太多,這樣還可以降低技術、材料和工藝的難度,降低製造工時和成產成本。

為何已服役26年的蘇27都不升級?因為一個先天設計缺陷!

我軍引進蘇-27以後,把這三批戰鬥機當成了種子部隊,訓練強度極大,從2000年開始,我國空軍飛行員的年飛行時間超過了200小時,在一些重點部隊則達到250小時。原裝進口的78架蘇-27的機體壽命被迅速消耗。另外,俄製發動機也很成問題,蘇-27使用的AL31F發動機,也廣泛用於殲11和殲10戰機上,中國從九十年代以來陸續採購了一千臺以上,該發動機標稱第一次維修前的使用壽命可達1000小時,總使用壽命不少於10年。然而在中國的使用過程中發現AL-31F的總壽命僅為900小時,大修壽命僅為300小時,也就是說蘇27/30MKK、殲10和殲11戰鬥機通常每經過4年時間就需要更換全新發動機。據軍報的報道,中國空軍成功的將俄製AL-31F的實際使用壽命從900小時延長至1500小時,壽命翻番,這對於中國空軍的戰鬥力騰飛具有戰略意義。至於進口蘇-27的機體壽命,已經沒有太多延壽和深入改進的價值。

為何已服役26年的蘇27都不升級?因為一個先天設計缺陷!

事實證明,蘇聯式的戰鬥機壽命哲學是錯誤的。我國在新世紀研製生產的殲-10,殲-11B等先進戰鬥機的壽命都有大幅度的提升,超過了4000小時,最新的殲-16等戰機的壽命已達到6000小時以上,已經跟西方標準相同。

出於對總壽命綜合成本的考慮,西方戰機的機體壽命都比較長,例如美國的F-15C/D戰機的壽命是4000小時,美國人通過降低載荷,更換加強型機翼,可以把壽命延長到8000小時,結構更強一些的F15E更是要延長到16000小時。

為何已服役26年的蘇27都不升級?因為一個先天設計缺陷!

我國空軍也做過改進原裝蘇-27的嘗試。進口的蘇-27系列戰機與我軍的武器系統軟硬件接口都不能統一,俄製戰機只能使用原裝進口的俄製R-27半主動雷達制導的導彈,不能打改進型的R-77主動雷達制導中距彈,更不能打國產導彈。後來我們破解了俄式火控和外掛管理的軟硬件系統,改了一下航電系統源代碼,蘇-27UBK也能掛俄製R77導彈,老式的航電顯示系統則更換為彩色LCD顯示器,具備顯示數字地圖與戰術信息、接入戰區網絡聯合作戰的能力,此外這批原裝的蘇-27還自行改裝了電子戰/導彈預警系統(DEWS/CMWS),以及空戰數據記錄吊艙,戰鬥力有了極大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