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智能音箱要怎麼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亞馬遜涉足硬件生產十幾年來,算得上成功的產品只有 2 個。一個是電子閱讀器 Kindle。另一個就是智能音箱 Echo。

他們分別是內部團隊Lab26的Project A和ProjectD。當初想要打敗 iPhone 的亞馬遜牌手機 FirePhone ,是 Project B,已經黃了。而幾乎人人一部手機的現在,iPhone 也不好賣了。

在手機市場甚至沒能擠進主流市場,亞馬遜發現了智能音箱生意,就像當初做Kindle 一樣。2007 年,亞馬遜CEO貝索斯曾公開講過做 Kindle 的原因,“音樂和視頻已經數字化很長時間了,從早期的Web開始,短文閱讀也已經數字化了。但長篇的閱讀並沒有(數字化)。”

還剩下個音頻。2011年,三年前花 3 億元買來的有聲書平臺Audible 併入亞馬遜服務,消費方式從訂閱變成包月會員。這一年,Lab26開始了Project C增強現實(AR)。直到項目研發中,他們偶然發現,語音控制的遙控器,或許會成為智能家居的入口。

智能音箱要怎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圖中為小愛音箱mini pic/嗶哩嗶哩@3C字幕菌

而微博、抖音裡調戲小愛同學或者天貓精靈的段子或者短視頻,都從側面反映了一個現實。大部分國產智能音箱目前更多還只是個玩具。不過,2014年秋天亞馬遜發佈智能音箱 Echo 時,外界評價也多是嘲諷,覺得沒有觸摸屏太蠢了。

到了2017年,蘋果首席營銷官菲爾·席勒(Phil Schiller)還是這麼認為。可是,就像風險投資機構Andreessen Horowitz合夥人Benedict Evans 分析的,從功能機到智能手機,很長一段時間裡,很多硬件被做成了手機應用,從鬧鐘到照相機到音樂播放器等等。但這個過程有時候也會逆轉。把智能手機的一部分功能,做成獨立的硬件來賣。

GoPro是個很明顯的例子。它算是智能手機攝像頭的替代品。和智能手機解綁的同時,GoPro為自己找到了新的消費場景,比如運動拍照、航拍等等。完成這類拍攝,是你單純拿著手機,不買附屬設備,辦不到的。這個角度而言,GoPro減少了你使用的阻力。

有點繞。但是這和當初喬布斯發明多點觸控,讓你擺脫鼠標和鍵盤是類似的道理。以前,你是得上計算機課的。現在上到80歲老人,下到3歲小孩,大多都會用智能手機。

智能音箱,也不單純是取代了智能手機中的語音助手。

智能音箱要怎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圖中為Amazon Echo Dot Pic/hellotech

拿Amazon Echo 來說,它是把亞馬遜本身的許多個服務場景硬件化了。比方說,你洗衣服的時候,發現沒洗衣液了。以往你可能會拿出手機,打開亞馬遜,查找藍月亮,看容量,比價,然後下單。類似的生活需求,藏在Echo 裡的Alexa都可以幫你完成,只要你一句話。

國產智能音箱,也都自己背後的商業邏輯。除了幾個電商平臺模仿Echo的產品之外,小米、出門問問和喜馬拉雅也都在做智能音箱。去年6月,音頻平臺也開始做智能音箱。移動音頻領域的領軍者喜馬拉雅聯合創始人、聯席CEO餘建軍就曾表示,做音箱,不是為了賣硬件賺錢,而是想以此優化自己的服務。

特別是對小孩和老人來說,隨時都能讓小雅給你來段相聲的交互方式,實在太方便了。這也體現在了數據上。 據QuestMobile發佈的《2018 中國移動互聯網春季報告》,目前用戶黏性最高的音箱不是BAT和小米等巨頭,而是喜馬拉雅旗下的小雅AI音箱,其月人均使用時長近600分鐘,人均使用次數240次,使用頻次是天貓精靈及小米的7-8倍。這與喜馬拉雅FM擁有整個音頻市場73% 的份額密切相關。

亞馬遜Echo 是將在線購買商品的服務場景,嵌入了音箱中。喜馬拉雅FM則直接在把智能音箱做成了一座有聲圖書館。至於圖書館的優勢,肯定是藏書足夠多,獨家資源多。

2012年成立的喜馬拉雅在音樂版權、視頻版權、FM合作、有聲讀物等方面都頗具優勢。

“我們擁有500萬主播,其中包括20萬名認證主播,他們共同創造了超過1億條的有聲內容。”李海波表示,音頻版權屬於內容製作方,喜馬拉雅作為平臺並沒有轉授權,因此,即便其他音箱接入喜馬拉雅,像小米智能音箱、叮咚智能音箱也只能聽到幾十萬條,而更多的內容只能在喜馬拉雅的產品中才能聽到。

智能音箱要怎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圖中為曉雅音箱Mini Pic /喜馬拉雅FM官方

按照上面減少使用阻力的邏輯,例如,以後你只要記得某個故事情節,會能夠給你推送類似的有聲書或者播客。從商業層面考慮,這還有利於靠音頻內容,精準地賣廣告。

截止2018年2月,Alexa開放後臺累計了超過2萬多條技能。從一開始,亞馬遜沒打算做太遙遠的事情。而你最後怪Siri蠢,就是一開始誤以為它聰明到可以回答任何問題。

當蘋果對外講Siri背後的創意文本是怎麼來的時候,亞馬遜拉著程序員們,正在發掘你生活中點點滴滴的需求,試圖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至少要在你家裡佔有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