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儒家五聖的後裔都在哪,還在當奉祀官嗎?

長夢青風


中國的五聖有多種說法:有天、地、國、親、師五種崇拜對象;有詩、書、畫、字、賦五種藝術形式;有謀、醫、商、科、智五位學科翹楚;西天取經團隊裡的五位佛菩薩,也被稱為五聖。這些五聖,都比儒家的五位聖人知名度高。

儒家學派的五位聖人,分別是至聖孔丘,復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孔伋,亞聖孟軻。他們的後裔分佈全中國,遍及全世界,和所有的炎黃子孫一道,在各地方和和各行業學習,工作,生活著。他們中的有些人也許和我們工作在一個單位,生活在一個小區。

既然是聖人,五位都不同凡響。他們的思想,品德,業績,著述主要是在四書五經中體現出來。至聖孔子的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封為文宣王。他倡導仁義禮智信,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現在都還顯得先進。他的克己復禮實在不合時宜,還利用司寇的權力誅殺學術思想不一致的少正卯。他主要是修訂六經,自己的作品是一部記載歷史的《春秋》。

復聖顏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孔門10哲,72賢之首,因為安貧樂道為世人推崇。他是記錄孔子一生言行的《論語》的主要執筆者。宗聖曾子也是孔子的學生,主張孝恕忠信的思想和修齊治平觀念,強調內省和慎獨。著作有《大學》等。述聖子思子是曾子的學生,孔子的嫡孫,主張人道即天道,中和之道,至誠之道。著作有《中庸》。亞聖孟子是子思子的學生,認為性本善,主張施仁政,他提出的民貴君輕思想實在是很了不起。著作有《孟子》。

復聖等人記的《論語》,宗聖寫的《大學》,述聖寫的《中庸》,亞聖寫的《孟子》合稱《四書》。加上孔夫子修訂過的《詩經》,《書經》,《禮經》,《易經》和自己寫的《春秋》,就是《四書五經》。兩千多年來,中國讀書人想當官發財,讀的是這幾個冊子,考的是這幾個冊子。考試中,策論題的題目就在這幾個小冊子上,帖經,墨面等題的標準答也在這幾個小冊子。

五位聖人出自四姓家族,其中孔家有兩位,顏家,曾家,孟家各有一位。至聖孔丘在全國的文廟享受祭祀,顏回,曾參,孔伋,孟軻在孔廟配享祭祀。其中顏回,曾參,孟軻在自己家鄉和另外個別地方有專門的廟宇。從明朝洪武年間,四大家族有了十個字的統一字派開始,到明天啟年間欽定的一首二十字的小詩,北洋軍閥時期政府頒佈的又一首二十字的小詩,使他們傳承有序,輩份清楚。

五位聖人,四大家族的所有後裔中,每代又有一位承襲爵位或者官職的嫡系掌門。比方73代孔慶東,74代孔繁森,75代孔祥熙,76代孔令輝,就不是嫡系,沒有承襲爵位。而73代孔令鎔,74代孔繁灝,75代孔祥柯,76代孔令貽,就是嫡傳的衍聖公。第77代的孔德成,是最後一個衍聖公,同時也是第一個奉祀官。

在孔家,聖人的爵位和嫡系子孫的爵位不一樣。在其它三家,聖人的職務和嫡系子孫是一樣的。孔家後裔在宋代被封為衍聖公,其它三家的後代在明代被賜為翰林院五經博士。1935年,民國政府廢除世襲的衍聖公爵位,改為世襲的奉祀官。這是中華民國政府保留的唯一一個世襲有給職特任官。1998年,取消奉祀官府,保留官職。2008年,奉祀官有有給職改為無給職。

大約在取消衍聖公這一世襲爵位的同時,五經博士也就不存在了。但是這一職務卻在顏、曾、孟三姓嫡傳子孫家裡繼續延續。末代衍聖公和曾、孟兩個五經博士去了臺灣,顏家的五經博士留在家鄉。但在海峽兩岸,知道五位聖人的都太少了,五位聖人的後代也都是普通的中國公民,普通的勞動者。


柳如嫿


有人認為中國歷史自宋以後便沒有了貴族,這是一種很片面的說法。

五代以後,隨著科舉制的完善,權力遊戲的參與者由古老的世家豪門讓位平民士大夫,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作為一個文化多元,結構複雜的文明,中國甚至至近現代還都在一些地區保持著諸多古老的世家,也就是現代意義上的貴族。

這些紮根於鄉土的貴族“以理想向社會輸送經濟與文化資源、構建公平正義、維護老百姓的生存權利”,“幫助平民消除愚昧無知、推動中國向富民強國轉變。”《貴族的理想》。

現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遠的不說,就從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制度開始說起,自明景泰年始封顏子孟子嫡裔、嘉靖年始封曾子嫡裔後,相應具沿,成為制度。到了清代,不僅基本上繼承了明制,並規定“衍聖公長子則承大爵,次子至十五歲則授以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以主子思子祀事。三子則襲太常寺博士,主汶上聖澤書院祀事。每隨一代公爵遞為更授”。 孔氏翰林博士是指衍聖公之二弟、三弟和孔氏南宗承襲的爵位(南宗二世祖孔玠不是孔端友的兒子而是侄子,他是孔端操的小兒子,孔端友無子。南宗血緣上的嫡長意義僅限於孔端友一代,而宗法上的嫡長意義在孔洙讓爵以後也不存在了。所謂南宗嫡系論、南宗正統論,都是近年來為發展旅遊炒作出來的,誤導了不少人)。前者屬於上一代衍聖公去世,下一代襲爵時,則此兩種博士由下一代二、三子襲爵(若衍聖公為獨子,其祀則兼祧);而隨宋室南渡的孔氏南宗主則“奉南宗廟祀”。

清代規定的衍聖公下屬翰林院五經博士除了孔氏翰博外,其餘世襲五經博士還有:

東野氏主元聖周公之祀;

姬氏主咸陽周公廟祀;

顏氏主復聖顏子之祀;

曾氏主宗聖曾子之祀;

孟氏,主亞聖孟子之祀;

先秦大賢子孫:

仲氏主先賢仲子路之祀;

閔氏主先賢閔子騫之祀;

冉氏主先賢冉子伯牛之祀;

冉氏主先賢冉子仲弓之祀;端木氏先賢端木子貢之祀;

卜氏先賢卜子夏之祀;

言氏、康熙主先賢言子游之祀;

顓孫氏先賢顓孫子張之祀;

有氏主先賢有子若之祀;

歷代先儒子孫:

伏氏主先儒伏子勝六十五世孫敬祖;

韓氏先儒韓子愈之祀;

張氏主先儒張子載鳳翔廟祀;

邵氏主先儒邵子雍之祀。

以上每姓俱各一人,而朱氏二人:

順治十二年,授先儒朱子熹徽派十五世孫煌,奉婺源廟祀;

康熙二十九年,授閩派十八世孫濚,主建安廟祀。

此外洛陽、荊州、解良關氏也受爵五經博士或奉祀生,主關帝之祀。 江西龍虎山正一真人府張氏子孫主祖天師張道陵之祀。

龍虎山張天師家廟,現任張天師為第六十五代正一教主張華山先生。

歷史上,五經博士之襲封均由衍聖公保舉,並受衍聖公管理與節制(關帝子孫及張天師子孫不在其例)。清制: “應襲者十五以上,衍聖公保送禮部,考試果能文理通曉,註冊察俟。承襲之時,衍聖公察案具題授職”。 五經博士凡入京陪祀,曲阜接駕,孔廟祭祀等也由衍聖公率領。見面行師生禮,每遇朝廷大典隨衍聖公入京朝王,曲阜孔廟春秋大祭以束脩助典。而五經博士及所家中陪臣屬官凡經人控告,均交至聖府“先行傳訊,或自行斷結,或移送地方官審訊”,未經衍聖公傳訊,地方官無權先行審理 。

這一種頗有古風的制度是秦以後專制帝國向自由封建的退讓,也是古老自發秩序的勝利。 為了守護民族文化,傳承古老榮耀,除了個別的時期,中國曆朝政權都盡力維護這一古老的世家傳承。比如民國之後,為適應新時代的變化,以“孔子之道,昭垂兩千餘年。為我國民族一切文化之中心,凡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之各種固有美德,莫不秉其淵源,受其化育”(民國二十四年年1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會議通過《尊崇孔子發揚文化》案),決定 “衍聖公名義,改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以特任官待遇;四哲舊贈名義,如復聖後人,應改為復聖奉祀官,以簡任官待遇……”“聖賢后裔舊有五經博士等世職,茲均改為奉祀官,世襲,主祀;其舊設奉祀生裁撤之。

奉祀官按舊設額置:

(一)、至聖後裔世襲奉祀官八員;

(二)、先賢先儒後裔世襲奉祀官二十員:先賢東野氏、顏氏、曾氏、孟氏、閔氏、冉氏耕、冉氏雍、端木氏、仲氏、言氏、卜氏、顓孫氏、有氏、朱氏、周子敦頤、程子顥、程子頤、邵子雍、張子載,先儒韓子愈後裔,世襲奉祀官各一員。

洛陽關林關帝金身


前項至聖、先賢、先儒後裔世職由衍聖公及各氏按照舊例,報由地方行政長官呈明內務部核准承襲。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是中國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精神之所在,崇禮聖哲、優禮聖裔正是彰顯了對文明的致敬和道統的承繼,更從制度上維繫了讓我們這個民族賴以為立的中華文化。而古老的世家制度則是赫赫宗周在現代社會的延續。這對於中華立國的象徵意義,在歷史上是一貫和連續的。

朱子哲嗣朱家溍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