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名流|丁方 靈魂的行走中感受復興的力量

名流|丁方 靈魂的行走中感受復興的力量

本刊記者 趙漢琪

20世紀80年代初,他隻身行走黃土高原,用生命丈量大地、以靈魂創造藝術。同時,他深入研究西方文藝復興,探索東方文藝復興,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東方文藝復興——技術藝術學”的學科構建理念,同時在繪畫材料研究、轉換,東方壁畫的保存、修復,古代大師傑作的溯源、創化,以及東方文化精神與藝術遺產的當代創造等方面,進行了具有創新思維的開拓性研究。他,就是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復興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丁方。

丁方憑藉自己中西兼修的大歷史觀,早在上世紀80年代便明確了自身的思想基礎與精神理念,也成為了85美術新潮的先驅,他在各領域內的不懈探索使其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中國藝術、思想、文化界的領軍人物。

名流|丁方 灵魂的行走中感受复兴的力量

八十年代的“出走”

名流|丁方 灵魂的行走中感受复兴的力量

丁方在陝西省武功縣度過童年,其家庭文藝氛圍非常濃厚,母親是研究音樂作曲的。他從小就濡染於各種風格的音樂中,父親雖然是化學教師,但精通古文與書法。丁方從3歲就開始寫毛筆字,臨摹歐陽詢的《九成宮》,因此書法、作畫自幼就被丁方當做樂趣,如他自己所說:“這是我的天生愛好,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遵循著自己的愛好,1978年丁方考入南京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1983年繼續攻讀該院美術系油畫研究生,師從林風眠先生的入室弟子、助教——蘇天賜教授。丁方回憶,當年他考研究生時,盛行學院派的明暗塊面造型畫風,而自己是國畫工筆人物出身,以線條造型為主。因此油畫系負責人認為雖然丁方成績名列前茅,但顧慮從國畫跳到油畫跨度太大,畫風也非學院派,不擬錄取。這時蘇天賜先生站出來說“這個學生我要,你們不帶,我來帶”,頂著壓力帶了丁方這個學生。如今,蘇先生已仙逝,每每憶及此事,丁方都感慨萬千。

1980年春,丁方正在南京藝術學院讀本科三年級,系裡組織學生去蘇州一帶寫生,而丁方卻堅持不去。“那個時候20多歲的青年人,應該有一個生存根基的著落點,我認定這個根基不在蘇州,甚至不在江南。在哪裡?還是在我童年待過的西北黃土高原。”他對班主任說由於另有藝術追求,要去黃土高原寫生。幾經周折班主任勉強同意,但前提是他必須要把作業完成。

丁方獨自去了黃土高原,他說:“當時我只是憑直覺感到蘇州不是我要去的地方,是一種莫名的力量將我帶到了黃土高原,從此我便投入了那片土地的懷抱。”以後數十年間,丁方從晉陝黃土到甘青黃土高原,並延伸到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行走、漫遊、體驗、寫生,在那裡他找到了藝術的靈感源泉。“去了那裡之後我就拼命行走、作畫,就像一塊海綿那樣,把所有的水分都吸收進來,把曾經在歲月中流失的那些精華養份補回來,完全是一種忘我的狀態。”

他回憶,自己曾沿著黃河徒步,從壺口瀑布經過軍渡、吳堡溯黃河而上,一直走到佳縣、府谷、保德,直到黃河九曲十八彎。彼時那裡還未通公路,丁方只能沿著河邊羊腸小徑走,住在農民家裡,語言都不通,但土地的語言卻暢通無阻,“我真正感覺到大地母土給予身心的強烈震撼,一種巨大的精神能量像電流般穿越歷史時空隧道而傾瀉到我身上。從那時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景已然駐足於胸中”。

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打開了更為廣闊的世界,舊有傳統觀念與既定藝術形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如何在中國傳統和西方現代的夾縫中尋求出路,成為改革開放時期藝術發展的挑戰,丁方就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脫穎而出的。自1980年以來,他曾20餘次探遊西北各省,獨自一人行走在黃河岸邊、絲路古道和長城腳下。在反覆的生命體驗中,丁方對黃土高原的民俗、風情、建築、宗教、音樂、歷史做著更深入的瞭解和認識,他不斷地從大地母土中感悟精神力量,把對於民族文化復興願景的瞻望、對於普遍人性的深度探求,匯聚為藝術創作的靈感。

在一篇文章中丁方這樣寫道:“自幼我就酷愛繪畫,迄今為止,我已記不清自己曾去過多少名家畫家處拜訪,曾在各種繪畫學習班中度過多少時光了,但這一切在我踏上黃土高原之後,均變得微不足道,因為與高原所展示給我的前景相比,過去的一切努力,只不過是一系列低頭看著足尖的不自明的摸索罷了。”

丁方堅信,中華民族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就在我們這塊土地上,30多年來,他初心未變,從那時到今天,走的始終是一條路。

名流|丁方 灵魂的行走中感受复兴的力量

文藝復興在東方

中國近代史上曾出現所謂“西學東漸”的思潮,是指西方學術文化向代表東方文明的古老中國的傳播過程,從思想到技術,直至文化藝術層面,都受到影響。雖說東西方文化交流是一種應有的常態,但如何能做到“東學西漸”即逆向傳播,卻始終是一個未解命題。近年來,丁方所倡導的“東方文藝復興”學派正為此而作著不懈努力。這一概念的提出與闡釋,源自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復興研究院對全球化語境下跨文化對話的前瞻性思考與判斷。作為與國際學術前沿接軌的科研平臺,2014年12月成立的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復興研究院,是國內綜合大學第一家專門從事文藝復興研究的學術機構,由多國學者並行展開西方文藝復興歷史文化研究與東方文藝復興前瞻性研究。作為“一帶一路”智庫中唯一一家以文藝復興、文化遺產保護為研究方向學術機構的“掌門人”,丁方見證著“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各國同仁的期盼和努力。

丁方認為,“文藝復興在東方”這一研究課題,基於中國社會的鉅變與轉型引發了文化藝術領域的激烈震盪,全球化的背景,加劇了不同文化觀念之間的相互碰撞。中國當代藝術也隨之顯示出異常的活力。但這種表面的繁榮,其實隱藏著中國當代藝術先天不足的弊病,中國傳統價值觀念在完成現代轉型過程中的孱弱與停滯,使得歷史文化傳統的近代斷裂現象、道德與價值的空洞化現象十分嚴重。在接受採訪時,丁方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個覆蓋了政治、經濟、文化,囊括了中國人未來各種發展的宏偉願景。”對於中國文化藝術界,如何將這樣的宏偉願景在專業領域內翻譯成學術語言並予以呈現,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東方文藝復興”學派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

“東方文藝復興”學派的緣起,還要追溯到三年前。2015年7月19日,丁方在文藝復興的搖籃——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舉行了一場“文藝復興在東方”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藝術現場,引起西方學術界的熱烈討論。參會的專家表示,在西方對文藝復興研究陷入疲軟的當下,丁方的思想與畫作,讓人“感覺到東方偉大的山脈與高原、河流蘊含的巨大精神能量”,為國際學術界的文藝復興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東方文藝復興,並對此表示高度讚賞。同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2015文藝復興高峰論壇——文化視域下的‘一帶一路’”會議發言中,丁方開創性地正式提出“東方文藝復興”學派,一個嶄新的學術體系發出了新時代的第一聲吶喊。

在丁方看來,“東方文藝復興”學派的構架正是針對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來設計的。“東方文藝復興的地理空間,恰好與‘一帶一路’疊合。中國作為東方世界的代表,需要探索建立一系列合作機制,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明現象闡釋清楚,返古開新,進而嘗試創新轉化。”他說:“‘一帶一路’不僅是經貿往來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如何將‘一帶一路’上眾多或湮沒或失落的文化遺產、非遺予以復興,是我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東方文藝復興”,從學理上來講就是要把公元前5世紀的古代東方思想,包括中國諸子百家在內的印度、波斯、希臘、希伯來等文化精髓予以復興,而這一復興的中心就在中國。他提出,“東方文藝復興”的實現要依靠中國學者藝術家用中國的話語將“一帶一路”所有的歷史文化遺產、文化現象、文化變遷、未來發展闡釋清楚。丁方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念必須置於“一帶一路”的全球視野,放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高度,去予以全面的闡釋與踐行。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到,在文藝創作方面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丁方有感而發:“我認為在當下時代,只有學者型藝術家才能承擔構建文藝復興高峰的使命。光會創作而理論一竅不通肯定不行,只搞理論不懂實踐更不行。文藝復興的達成還是要靠文藝作品說話,由藝術高峰來彰顯新時代的精氣神。”

要做到這些,丁方認為根本還是在教育,他提出應按照“學者型藝術家”的目標來進行新型人才培養,如此才能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丁方認為,學者型藝術家最為重要的特徵是一流學科構建發展基礎上的跨界融合創新。中國每年上百所藝術院校有數十萬學生畢業,其中能夠成為國家發展亟需的人才屈指可數,許多人學非所用、不得不另謀出路,此局面何時才有根本性轉變?這是每一位藝術教育的工作者必須要思考的問題。他主張,特別是綜合大學的藝術學院,應發揮綜合學科優勢,培養知識結構打通文、史、哲,涵蓋藝術學下各學科的綜合性人才,即文藝復興式的通才,這樣的人才方能成為國家未來文化事業的棟樑,才能把握整體、高瞻遠矚,成為實施東方文藝復興偉業的參與者和踐行者。

以上主張不僅是丁方的理念,也落實在他的實踐中,文藝復興研究院提出的“技術藝術學”構建,便是東方文藝復興在一流學科建設方面的落地。這一學科建設思路不僅獲得國務院學科評議組的高度評價,而且申報成功了多項國家課題: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中國美術創作重大問題研究》《佛教藝術圖像學研究》,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神聖山水創作》《藝術品修復人才培訓》,國家留學基金委項目《創新人才國際合作培養》,北京市重點項目《法海寺壁畫巖彩與圖像學研究》等。

丁方在1980年代的“出走”,是以更為深刻的尋根方式,超越過往的文化藩籬,借大自然之原創偉力為中國藝術注入新的精神動力。如今,他發起成立“東方文藝復興”學派和畫派,既縱覽東西文方明,又紮根民族母土。他所踐行的“東方文藝復興”理論,是沿軸心時代的文化思想、中世紀神學與現代哲學的思維脈絡,運用考古學、分子人類學、文化地理學等理論方法,從“中華民族遷徙史”的角度探尋東方文藝復興的基因與路徑,重新闡釋“文藝復興”的深層意義。他用自己的前瞻認識、理念構建、生命踐行以及藝術創造,書寫了東方文藝復興的敘事,成為了新時代的主題。歷史會證明,他是一位堅持在藝術中自我超越,為崇高生命與永恆價值而不懈追求的學者型藝術家。

名流|丁方 灵魂的行走中感受复兴的力量
名流|丁方 灵魂的行走中感受复兴的力量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