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溫州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王軍玩土“不服軟”

作為省青年拔尖人才,你只看到他的光鮮,卻沒看到他的汗水,為一個配方他花半年研究,為一項任務他忙到吃了一個月外賣,作為一名80後,你可以輕視他的年輕,他將證明這是誰的主場,從"單打獨鬥"到帶領"生力軍"作戰,已獲20多項國家發明專利。他是王軍,他為溫州岩土研究"代言"。

王軍,1980年6月出生,遼寧人,溫州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副院長,從事飽和土動學和地基處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浙江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浙江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培養人選、溫州市傑出人才

溫州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王軍玩土“不服軟”

"你要是願意來溫大任教,我就從英國引進一臺'雙向變壓動三軸'設備給你。"正因為博導、時任溫大校長蔡袁強的這句話,2008年從浙大建工專業畢業的博士生王軍,婉拒了大連理工大學、黑龍江大學等一批高校的邀請,來到溫大建工學院任教。

2009年初,這臺設備運抵溫大。在它的幫助下,他僅花了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一篇關於溫州軟土動力特性方面的論文,並在SCI國際期刊上發表。"我們通過這臺儀器模擬交通工具反覆碾壓施力,研究道路土層受力後的沉降情況。例如一輛公交車碾壓一次將施於地基深度3米處土層10-20千帕的力,我們取15立方厘米的軟土土樣放入儀器中,儀器會不斷模擬這樣的碾壓施力上百萬次,最後我們發現若經歷30年,溫州的軟土土層沉降將達1米左右。"

另一方面,王軍的研究領域是飽和土動學和地基處理,溫州正是這方面研究區域的絕佳選擇。在王軍眼中,溫州有這方面研究的需求及條件,對他研究的連貫性和持續性有很大幫助。"我覺得,只有在這裡才能做出最有創意的研究,這也是我選擇留在溫州的另一原因。"

溫州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王軍玩土“不服軟”

  2012年9月,中國單體最大的圍墾工程甌飛工程正式獲批,工程位於甌江與飛雲江之間的淺海及灘塗區域,總面積達20.3萬畝,跟市區現行建成區面積相差無幾。王軍所帶領的團隊就是該工程邀請的主要岩土專家團。

  王軍說,起先他們採用的方法是增加排水板,但效果不佳;後來他從建築廢渣絮凝劑凝化處理工藝中獲得靈感,思考用絮凝劑讓泥土顆粒變大,變大後就能輕鬆地被排水板隔離出來。但這個工藝難點在於如何在1000多種絮凝劑中找到合適的,併合理配比發揮最大效用,這需要大量實驗。為此,他的團隊以及10多名學生花了半年左右終於找到最佳絮凝劑配方,並於2017年獲國家專利。

"根據實驗室實驗結果,這項發明專利將在節約施工電費、縮短施工時間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但還需要現場試驗論證。"甌飛開發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工程技術部負責人金錦強透露,經過雙方溝通,這項發明專利預計今年下半年將會率先在甌飛起步區3#圍區二階段塗面整理工程中進行現場試驗,如試驗成功將會在甌飛工程乃至浙江其他圍墾工程中全面推廣。

溫州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王軍玩土“不服軟”

這些年來,王軍和團隊先後投身龍灣國際機場擴建工程、甌飛水閘軟基處理等6項工程的設計諮詢,其研發的"基於地下空間利用的圍墾造地開發新模式"、海塗圍墾吹填淤泥複式真空預壓處理技術等應用於瑞安丁山二期圍墾區、洞頭狀元南片墾區吹填淤泥處理等20項重大工程。

一個人單打獨鬥到成立一支生力軍,現在,王軍帶領的團隊已成為建工學院平均年齡最小、科研能力最強的"生力軍",每年SCI國際期刊發稿量達20多篇,創立至今共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多項。

"我2007年就認識王軍,他是我的學長,在專業研究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他為人直爽開朗,對工作認真負責,尤其是團隊初創時期簡直就是'拼命三郎'。"溫大建工學院教師、王軍所帶領的"浙江軟弱土地基與海塗圍墾工程技術課題組"成員王鵬回憶,2011年時任實驗室主任、團隊負責人的王軍肩負著國家重點實驗室立項的重要任務。"當時有一個多月,除了晚上睡覺他幾乎沒有離開過辦公樓,一日三餐都是點外賣。大到實驗室設備採購、課題設置,小到實驗室裡一塊展板陳列,他都親力親為。也就在那時,他落下了胃病。"

溫州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王軍玩土“不服軟”

  在學生眼中,王軍則是"最嚴導師",對他是又敬又怕又愛。"我是王軍老師第一批專碩研究生。他對研究生要求很高,要求我們能在SCI國際期刊上發論文。相較而言,一些985、211學校對碩士研究生都沒有這樣的要求。然而正是他的嚴格要求,才讓我在日本佐賀大學的博士生申請中佔得了優勢。"今年碩士畢業的倪俊鋒已在SCI國際期刊上發表了兩篇論文,他回憶在撰寫第一篇論文時,王軍連續4個月指導他研究寫作,不斷反覆交流增補內容,"每次上午8點發修改稿至老師郵箱,9時就能收到修改反饋,論文背後凝結了老師很多心血。"

在2017屆溫大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典禮上,作為教師代表發言的王軍殷切寄語:"我們溫州大學為雙非院校、沒有高貴的血統,但我們在座的很多學子也做出大量讓985、211博士生汗顏的成果,只要你大膽向前,勇於嘗試,一切皆有可能!"

溫州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王軍玩土“不服軟”

  其實,這也正是王軍的精神寫照。未來,他的科研步子也將邁得更大,計劃開闢岩土智能化等新興研究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