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明洪武青花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明初,太祖朱元璋在景德鎮珠山設立御窯廠,成為明代景德鎮最早的官窯。但到目前為止,還未發現真正帶洪武官窯紀年款的瓷器實物。

洪武朝的青花瓷各方面都繼承了元代風格。器型粗大,胎體厚重,青花色澤偏灰,有部分鐵鏽斑深入胎骨,這是由於鈷料中含有金屬錳、鐵等雜質的緣故。圖案裝飾線條粗疏豪放,改變元代層次多,花紋滿的風格,趨向多留白。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明 洪武 青花番蓮玉壺春瓶

在造型上多少繼承了元代樞府瓷古樸敦厚的風格,尤其是民窯器,如撇口盤、碗類,中部以下胎體逐漸厚重,有的與元瓷一樣,或者折腰,或者器心留有疊燒的墊餅痕跡。官窯器則有所創新,著意於擺脫元瓷厚重的風格,為秀美飄逸的永樂瓷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明洪武 青花折枝花卉紋大盤

高8.5cm,口徑45.7cm,足徑26.9cm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盤敞口,折沿,弧腹,圈足,細砂底呈火石紅色。通體施白釉,裡外繪青花紋樣。折沿處繪纏枝菊紋一週,共18朵。內腹繪纏枝石榴、菊花及牡丹紋。

盤心繪折枝蓮花一枝,周圍繪4組如意頭雲紋,雲紋內各繪一折枝菊花紋,雲紋間由纏枝紋相連。盤外腹繪纏枝菊花8朵及蓮瓣紋。

此盤胎重體大,形制完整,反映出洪武時期制瓷的風格與水平。

火石紅

對瓷器露胎部位的專門稱謂。瓷器在燒製過程中,露胎部位由於含鐵量較高,燒成後呈現出斑駁狀不規則的紅色與胎體本身的白色相結合的現象。這種現象多在明代瓷器上出現,是由於胎土淘洗不淨、含鐵量較多等原因造成的,其顏色恰似被火燒過後的泥土或石頭,故稱“火石紅”。

明洪武 青花竹石靈芝紋盤

高8.1cm,口徑46cm,足徑26.7cm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盤折沿,弧壁,圈足。裡外青花裝飾。內底菱形開光內繪竹、石、靈芝紋,開光外繪卷草紋。內壁繪纏枝牡丹、石榴、菊花、山茶四季花卉紋。折沿上飾青花拔白(即青花地留白裝飾)忍冬紋。外壁繪纏枝菊紋,近足處繪蓮瓣紋。圈足以內無釉露胎,呈火石紅色。

此盤形體碩大,青花色調淡雅,青料聚集處有凝滯的黑斑,紋飾構圖疏朗簡潔,盤心主題紋飾中的竹、石象徵著文人士大夫的高風亮節,靈芝則代表長壽,寓意吉祥。

明洪武 青花花卉紋執壺

高27.8cm,口徑7.7cm,足徑11.7cm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壺撇口,細長頸,斜肩,豐腹,下部飽滿,圈足。一側置長流,流與頸間連以橫片。另一側置曲柄,連於頸、腹之間。通體青花裝飾,口沿下飾回紋,頸部自上而下依次為蕉葉紋、回紋、纏枝靈芝紋、如意雲頭紋各一週,腹部繪菊花紋和山茶花紋,近足處繪蓮瓣紋,流及柄均繪纏枝花卉紋。壺附蓋,蓋面繪纏枝花紋。圈足內施白釉。

此器造型優美,紋飾佈局繁密,描繪細緻,所用菊花和山茶為當時流行的紋飾,是明洪武時期青花瓷器中的佳作。

明洪武 釉裡紅拔白纏枝花卉紋碗

高16.7cm,口徑42cm,足徑22.7cm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碗直口,深弧腹,圈足。內外均以釉裡紅為地作留白裝飾,俗稱“釉裡紅拔白”。內底一週回紋邊飾內繪折枝牡丹紋,內壁繪纏枝蓮紋。口沿內外繪卷草紋,外壁繪纏枝牡丹紋。近足處繪變形蓮瓣含朵花紋。圈足外牆繪回紋。

此器造型碩大敦厚,紋飾畫工精細,線條細膩流暢。此種釉裡紅拔白裝飾技法與洪武時常見的白釉為地的釉裡紅器裝飾方法正好相反,頗為少見。

明洪武 青花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

高32.2cm,口徑8.7cm,足徑11.9cm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外壁通體青花裝飾,內口邊繪青花捲草紋,頸部自上而下繪蕉葉紋、回紋、卷草紋,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牡丹紋,上下分別以下垂如意雲頭紋和變形蓮瓣紋做邊飾,圈足外牆繪卷草紋。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

玉壺春瓶是明代流行的瓶式之一。這件洪武玉壺春瓶紋飾層次分明,佈局疏朗,青花色澤沉靜,青料聚集處有凝滯的黑斑。其造型與後世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同類器相比,瓶口外撇的程度較大,近乎於折沿,頸部略顯粗長,腹部重心偏低,因此顯得敦厚穩重。

明洪武 青花雲龍紋盤

高3.2cm,口徑14.4cm,足徑8.8cm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盤撇口,弧壁,圈足。內外青花裝飾,內底雙弦紋內繪三朵“品”字形排列的雲紋,裡口邊繪卷草紋,外壁繪雲龍紋。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

此器胎質精細,胎體厚重,釉面瑩潤,青花色澤淺淡,少有暈散,紋飾中分散著極其明顯的深色小星點,這種小黑斑的特徵與元代和明永樂時的青花器常見的塊狀黑斑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的是,此盤內壁釉下模印雲龍紋,延續了元代卵白釉瓷器的裝飾風格。

模印

瓷器裝飾技法之一。以刻有花紋的印模在成型後半乾的坯體上壓印,使花紋印到坯體上,施釉燒成後,胎上的印紋在釉層的掩映下若隱若現,稱“模印”。

明洪武 青花怪石牡丹紋菱花式盤

高4.4cm,口徑55.8cm,足徑34.8cm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盤通體呈12瓣菱花形,圈足也隨器身作花瓣形起伏。折沿,淺弧壁,菱花形圈足。內外青花裝飾。折沿上繪卷草紋。內壁繪折枝牡丹、石榴、菊花、茶花,內底繪怪石、牡丹,以回紋作邊飾。外壁繪與內壁相同的折枝花卉紋。圈足內砂底無釉,呈火石紅色。

此盤屬於目前所見洪武官窯瓷盤中最大類型的盤子,通體甚至連圈足都做成菱花形,而且燒成後不變形,實屬不易。

明洪武 青花纏枝花卉紋碗

高16.5cm,口徑40.5cm,足徑23cm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碗直口,深弧壁,圈足。內外青花裝飾,內底一週回紋內繪折枝牡丹紋,內壁繪纏枝菊紋,口沿內外分別描繪浪花紋和纏枝靈芝紋,外壁繪纏枝牡丹紋,近足處繪變形蓮瓣紋,蓮瓣內繪朵花紋,圈足外牆繪回紋。圈足內施白釉。

此碗造型碩大規整,線條比元代碗形更顯圓潤,所繪紋飾筆法嫻熟,線條流暢

明洪武 釉裡紅四季花卉紋石榴尊

高53cm,口徑26.5cm,足徑23.2cm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明朝洪武時期的青花,敦厚大器

罐通體起瓜稜。撇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外壁釉裡紅紋飾共10層,近口沿外繪回紋,其下繪連續如意雲頭紋。肩部紋飾自上而下依次為變形蓮瓣含折枝蓮紋、朵雲紋,連續如意雲頭含折枝蓮紋。腹部繪四季花卉12組,均配以湖石。腹下繪變形蓮瓣紋,其內繪朵菊紋。脛(jìng 音敬)部繪回紋。近足處繪變形蓮瓣紋,其內繪折枝蓮紋。足邊繪卷草紋。外底無釉。無款識。

此罐形體高大,釉裡紅髮色雖略顯灰暗,但主題紋飾四季花卉的描繪卻細膩生動。紋飾佈局繁密,層次清晰,體現了元末明初瓷器粗獷豪放的藝術特色。

詳見:國家藝術檔案.com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