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游泳王子成了上海公務員!夢想照進現實!

今年“藍天下的至愛”慈善晚會中,一群高位截癱的傷友帶來了輪椅上的舞蹈《生命禮讚》,陽光的笑容打動了許多人。他們都是脊髓損傷人士,小孫代表大家說出了心聲:是上海“希望之家”的培訓讓他們走出家門,與社會融合,“還記得培訓後第一次走進超市,被貨架上琳琅滿目的商品‘震暈’了。”

共享美好生活,一個也不能少。上海現有殘疾人94萬,其中持證殘疾人51萬。如何讓他們過上更有尊嚴的生活?近年來,上海通過制度創新、康復服務等,營造“平等、參與、共享”的社會環境,讓殘疾人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游泳王子成了上海公務員!夢想照進現實!

康復服務覆蓋率99%以上

在普陀區,70歲以上的行動障礙殘疾人都有一件特殊“寶貝”——多功能手杖。這個手杖既能輔助行走又能當收音機使用聽音樂,到了晚上還能變身小夜燈,萬一不慎摔倒,按下按鈕可以鳴笛呼救。

多功能手杖是本市為有需求的殘疾人度身定製的人性化輔具。上海是全國首批為殘疾人建立康復輔助器具服務平臺的城市之一,早在三四年前,就實現了個性化輔助器具定製。殘疾人可在所屬街鎮就近申請輔具評估,輔助技術工程師根據身高、體型、傷殘程度等因素,在現有七大類輔具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造,避免因輔具不合適造成二次傷害。目前,這一項目覆蓋所有殘疾人,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提高殘疾人的生活質量。

28歲的大劉每週都要去石門二路街道“陽光家園”,在專業康復區做手指操、穿珠、寫字等精細動作訓練和一些語言交往訓練。在社會融入區,大劉和其他學員還要學習手工肥皂、馬克杯、十字繡、數字油畫等簡單工藝品製作,還有按撳鈕、糊紙袋等簡單手工勞作等,為融入社會做好職業技能準備。

在上海,許多街鎮都建有社區殘疾人綜合康復機構和助殘平臺,為肢體、智力、精神等障礙的殘疾人提供醫療、教育、職業、社會等康復服務。社區殘疾人康復服務網絡進一步完善,各類康復機構超2000家,“陽光之家”“陽光心園”等殘疾人日間照料機構更加規範。殘疾人康復服務量年均達47萬人次,康復服務覆蓋率99%以上。

新模式讓就業夢想照進現實

王任傑如今是市政府辦公廳一名工作人員,這位曾在三屆殘奧會上獲得三銀一銅獎牌、並打破世界紀錄的“游泳王子”,成功實現了人生的一次重要轉型。

“這是對我們的信任和認可,這樣的突破讓我們對生活更有信心了。”和王任傑一樣,許多殘疾人的夢想照進了現實。2014年,上海一項制度創新讓許多殘疾人為之一振。市級機關首次定向招錄殘疾人公務員,上海穩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試點專項招錄殘疾人工作。緊接著,2015年下半年,上海市委組織部等7個部門聯合出臺《關於促進殘疾人按比例就業的實施意見》,其中規定“國有企業安排殘疾人未達到規定比例的,應根據行業特點,選擇符合殘疾人就業、適合殘疾人工作的工種和崗位,主動招錄殘疾人就業,並訂立勞動合同,實行同工同酬。”

兩年多前,嘉定區“陽光工坊”手工藝品正式入駐京東網上商城,售賣的草編、竹刻手工藝品全部出自嘉定區“陽光工坊”殘疾人士之手,取得不錯的銷量。互聯網為殘疾人提供了更廣闊的就業創業平臺,本市不少區通過電商創業模式帶動殘疾人就業,制定相關扶持方法,對網絡創業的殘疾人士給予啟動補貼,還聘請專業老師為殘疾人培訓電子商務、網絡營銷、創業等技能。

據統計,近幾年本市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專項招錄88名殘疾人,應屆殘疾人大學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5%以上,1.2萬名就業困難殘疾人通過輔助性就業實現勞動增收,12.7萬餘人次殘疾人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就業能力。在此基礎上,本市還形成殘疾人創業孵化新模式,多人在國內外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中獲佳績。

新技術讓信息交流無障礙

2015年,上海首個殘疾人智慧公共服務平臺在浦東新區啟動,殘疾人通過電視、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載體,可以查詢各類政策,申請輔具配發,一對一進行心理、肢體和精神康復等諮詢,在康復治療師的遠程視頻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享受每人每年120次爬樓機預約服務,還能預約家政、家電維修、助浴等生活服務。

新技術改變了殘疾人的生活。去年,浦東在該平臺又新推電子圍欄系統,通過適配智能手錶等可穿戴設備,使智力、精神障礙等人士處於GPS定位的虛擬監控下,一旦發生走出相應區域的異常行為,監護人和電子圍欄平臺都會收到報警提示,防患於未然。

讓殘疾人信息交流無障礙,本市推動政府網站無障礙改造,至“十二五”末,市政府網站首頁無障礙改造實際完成率達100%。同時把無障礙建設工作納入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十三五”規劃,圍繞殘障人群需求,建設服務於政府決策、機構幫扶等全市統一的殘疾人信息資源庫,包括培訓、就業、康復、保障等數據方便查詢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