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超全日落美景的攝影技巧,六 大構圖優勢與劣勢,“套路”


今天要為您分享的,就是拍日落美景的 6 大構圖套路,以及它們相應的優缺點、技法要點和注意事項,讓您能根據客觀環境和主觀需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構圖方案。

1. 中心構圖 中心構圖是最基礎、最基本的構圖,效果一般都還行——把想讓人關注的部分放在畫面中心,總不會出什麼大錯。 把太陽放在畫面中心,能最大限度展示太陽的周邊環境,對空中的彩雲和地面的暖色調景物都有較好的體現。

當場景中存在具有一定面積的平靜水域時,可以嘗試把水平面放在畫面中中心位置,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現實體與虛影相輝映的對稱美。

首先,中心構圖對景物的豐富度有較高要求,必須天空和地面都有豐富景物,否則就會出現大面積的“無趣”部分。

天空無雲,海面無景,實在是無趣得很 另外,中央構圖需要兼顧天空和地面部分的曝光,而日落這種典型的大光比題材,最難的就是曝光,尤其是當你缺乏技術手段和相應器材時。 稍不注意,你的照片就會出現天空大片過曝,或地面大片曝光不足的情景。

除了曝光問題之外,使用中心構圖還需避免太陽的畫面比例過大。 中心構圖需要增加其他景物作為襯托,使畫面更為豐富而靈活;而如果太陽本身比例過大,會削弱其他景物的存在感,使畫面變得呆板,缺乏變化,很是無趣。

2. 三分法構圖 使用三分法構圖,可以有效避免上一節中講到的,中心構圖的一系列弊病。 首先,三分法不需要天空和地面同時具有豐富景物。將水平面或地平線置於畫面上、下三分之一處,就能選擇性強調地面或天空的景物。 地面景物少?那就拍多些天上的彩雲;天空無雲?那就多拍些地面景物。天空、地面都缺乏景物?那就回家吃飯得了......明智的攝影師,知道什麼該拍什麼不該拍。


地面景物豐富,將水平面放在上三分之一處 三分法構圖,對曝光控制的要求也不如中心構圖那麼高。你可以選擇性地強調天空或地面部分的景物,在控制曝光時再偏向被強調的部分。 如果天空中的雲霞更有意思,就以雲霞為基準曝光,地面景物剪影、半剪影化也無傷大雅;如果地面景物豐富,就以地面景物為基準曝光,天空略微過曝也無妨。

中長焦拍太陽特寫,太陽本體的畫面比例較大時,也適合使用三分法構圖,能有效規避中心構圖的畫面呆板問題,同時畫面也不失均衡。

3. 邊緣構圖 邊緣構圖,可以視為三分法構圖的“極端版”。 如果你需要進一步選擇性強調天空或地面的景物,就該輪到邊緣構圖登場啦!

天空那麼美,拍那麼多漆黑地面幹啥?

地面那麼美,拍那麼多純色天空幹啥? 在曝光控制方面,邊緣構圖也能有效解決畫面大光比的問題,適合手頭嚴重缺乏相關器材,相機寬容度也不高的童鞋們使用。 請注意,邊緣構圖更適合太陽比例很小的落日大風光。在這類照片中,太陽僅僅只用於營造氣氛;而對於中長焦的太陽特寫,太陽的畫面比例大,就不適合用邊緣構圖了。 看看下圖就知道了,這麼大個的太陽放頂上,總讓人感覺怪怪的,好像隨時會掉下來似的。

4. 豎幅構圖 拍日落一般使用橫幅,以體現場面的宏大;但豎幅也有其獨特優勢。 比如說,當光比過大的時候,必須將地面景物剪影化,而如果地面景物很多很雜亂,橫幅會出現大片黑色剪影部分,不太好看。 此時如果使用豎幅構圖,就可以有效而自然地減少地面黑色部分的比例,畫面效果大為改觀。

一般的風光照,更注重強調橫向視野的景物變化,但日落卻與一般風光主題不同,在縱向空間分佈上也有豐富的變化。 如下圖,選擇太陽高度很低,接近地平線時拍攝,將太陽放在畫面下方,而著重表現出從低空到高空紅-黃-白-藍-深藍-黑的色彩分層變化趨勢。

如果沒有豐富的色彩,那就換上壯麗的雲層吧。 總之,這種太陽在下邊緣的豎幅日落照,重點在於表現高遠的天空,天上必須有東西可看,不然會非常無聊。 我們來看個例子。下方左圖,天空中有點雲彩,還算說得過去;而右圖是接近純色的天空,未免就有些無趣了。


另一種豎幅構圖,是把太陽放在上邊緣處,廣角小角度俯拍,著重表現地面景物。 常見的表現形式是,水面佔據畫面大部,著力表現太陽本體在水面上拖出的長長倒影和粼粼波光,別有一番美感。

5. “無日”構圖 日落美景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麼?是鮮豔的色彩,是暖色調的光線——而不是太陽,那個高亮的大光球本身,沒必要非得把太陽納入畫面不可。 你可以嘗試把太陽放在取景框外,只拍攝被餘暉照亮的部分;可以尋找高大的前景,用它擋住太陽。 不讓高亮的太陽本體直接出現在畫面之中,能大幅減小畫面整體的光比,更有利於曝光控制。

6. 低角度拍攝 以低角度拍攝,前景景物離觀眾極近,細節表現力極佳,使觀眾產生心理上的接近感,臨場感和代入感很強。 同時,低角度拍攝的水平方向透視效果很強,畫面的縱深感也十分出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