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戰列巡洋艦被重型巡洋艦替代了?

信馬由韁


戰列巡洋艦是具備了巡洋艦的速度和戰列艦的火力的大型戰艦,20世紀初是他最輝煌的年代,為什麼如今卻退出裡歷史的舞臺呢?原因在於戰列巡洋艦具備了戰列艦的猛烈的火力,以獲取速度而減少裝甲的戰艦,專門對付一些落單的或受損倉促而逃的戰艦。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戰艦發動機性能的提升,大大提高了戰艦機動能力,而戰列巡洋艦的裝甲防護能力卻仍然很薄弱,面對落單的戰艦隻能成為敵方的“經驗寶寶”。

據歷史記載,二戰的胡德號戰巡在面對俾斯麥戰列艦的時候,僅僅堅持了7分鐘就被擊沉,可見戰巡雖然裝備了強烈的火炮和快速的機動能力但是與其薄弱的裝甲能力成反比,同樣是被俾斯麥攻擊的威爾士親王雖然受到了重創,但是還是返回了基地。而且在馬來海戰中,戰巡的表現更是讓人大跌眼鏡,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受到猛烈的空中火力想攻擊,但是他並不能對空中火力進行有效的還擊,兩場戰役充分體現出來戰列巡洋艦的不足之處。

重型巡洋艦,裝甲防護能力比戰列巡洋艦厚實,重巡的火力方面稍遜色於戰巡,但是重巡作戰能力遠比戰巡強,綜合作戰水平比戰巡更為突出,所以戰列巡洋艦不得不退出歷史的舞臺,只能接受被重型巡洋艦替代的命運。


霹靂火防務


大家會發現,在二戰期間,各國都很少再建造戰列巡洋艦了反而大規模建造重巡洋艦,那麼曾經叱吒一時的戰列巡洋艦為什麼最終遭到淘汰?

其一,隨著技術的發展,戰列艦高速化已經成為可能,已經不用像初期一樣通過減少火炮口徑和炮塔數量用來增加鍋爐安裝呢位置,也不用減少裝甲的防護用來減輕艦體結構重量和寬度用來使艦體變得更加修長。隨著蒸汽機馬力和功率的提高,以伊麗莎白女王,長門這樣的高速戰列艦逐漸替代戰列巡洋艦。而且隨著裝甲巡洋艦的沒落,各國急需一款巡洋艦隊領艦。戰列巡洋艦高昂的造價肯定是不適合的,用來執行破襲作戰只要遭到高速戰列艦截擊就會變成沙恩霍斯特號一樣的下場,所以被更加適用的重型巡洋艦替代。

其二,戰列巡洋艦的雞肋定位。一戰結束後,除了英日有戰列巡洋艦,其他國家都停止了相應的開發。戰列巡洋艦想擁有戰列艦一樣的火力,裝甲,和高航速。隨著時代的發展終究會合並融入到戰列艦之中,日本的金剛級就是例子。金剛級的裝甲火炮面對美國流水線戰列艦可能不是完全對手,棄之不用又十分可惜,所以日本對其加裝了裝甲和防魚雷隔艙後降低了一定的航速將其作為戰列艦使用,但是這樣的改裝並無法讓戰列巡洋艦戰力獲得根本的提升,英國胡德號和日本的霧島號沉沒就能證明這一點。設計上的問題就使其不具備與標準戰列艦作戰的能力,所以被高速戰列艦和重巡洋艦代替已是必然之勢。


區域拒止


看了一堆回答,多半都在扯淡。

首先沒什麼戰列巡洋艦被重巡洋艦替代這回事,不論從噸位火力,地位,作用上,重巡洋艦這種條約催生的罐頭皮裝甲的“重炮輕巡洋艦”都沒有資格替代戰列巡洋艦。



戰列巡洋艦的消失,跟重巡洋艦基本扯不上關係,首先幹掉戰列巡洋艦的是條約假日,根據華盛頓條約,戰列巡洋艦和戰列艦一樣被歸進了主力艦堆裡,而條約規定各國暫停建造主力艦10年,接著第一次倫敦海軍條約又給延續了5年,這15年的時間,足以讓各種相關技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得戰列巡洋艦風光不再。



首先,作為火炮主力艦來說,戰列巡洋艦本身是一種以防護換速度的妥協方案,而從一戰後到第二次倫敦海軍會議的不到20年時間裡,艦用高溫高壓鍋爐和齒輪聯動減速汽輪機組為代表的新一代輪機技術已經不需要佔用過多的空間和噸位,這為真正的高速戰列艦的出現鋪平了道路,而有了高速戰列艦,戰列巡洋艦本身就顯得非常雞肋了,因為當航速提高到30節左右時,每提高一節航速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要把戰列巡洋艦航速提高到對快速戰列艦具有優勢,付出的代價將是難以想象的,所以在第二次倫敦海軍會議恢復主力艦建造後,各國紛紛恢復快速戰列艦(包括小型戰列艦)的建造而不是戰列巡洋艦。




第二,在二戰前,戰列巡洋艦作為前衛偵察群核心的地位已經被航母所動搖,幾乎所有海軍都認識到了海軍航空兵和航母在艦隊偵察和前衛交戰中的巨大作用,其優勢是隻能看到桅杆所能看到的水天線範圍的戰列巡洋艦所不能比擬的,再加上戰列艦的高速化,戰列巡洋艦還有多少立足之地呢?實際上二戰期間英國殘存的一戰戰列巡洋艦也是在作為戰列艦使用,而日本人更乾脆,間戰期就取消了巡洋戰艦這個艦種,四艘金剛級全部重新定為快速戰艦。



至於重巡洋艦,則純粹是海軍條約的產物,按照條約其規定為A類巡洋艦,也就是火炮口徑大於6.1英寸(155毫米)的巡洋艦,從艦種傳承上說,重巡洋艦應該叫做重炮輕型裝甲巡洋艦(巡洋艦種的演化過程我在別的回答裡說過,這裡就不多說了),從發展樹上和防護巡洋艦——輕(型裝甲)巡洋艦一脈相承,其定位的實際上也是一戰及之前防護巡洋艦/輕巡洋艦相同,根本不存在什麼取代戰列巡洋艦一說。


DDG的老船塢


題主問題,沒有詳細的說明,本人只能按照現今各國海軍的實際情況和歷史客觀原因來回答,可能會有不符合題主願意的地方,請見諒。



首先這個問題,按照目前各國海軍的發展來看,應該說是,為什麼各國軍艦噸位越來越小,由過去重火炮重裝甲的戰列艦,發展到目前噸位相對過去偏小,缺少裝甲防護的驅逐艦?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說白了就是技術進步的原因,再詳細一點就是現在反艦導彈,航母出現的原因。

其實早在二戰時,航母的出現就證明再厚重的裝甲,再強大的火炮,面對空中力量打擊時都是極其脆弱的,這也是為什麼目前主流驅逐艦以防空為主的原因。



其次由於反艦導彈的出現,在精度,打擊距離,毀傷效果上都遠超火炮,自然過去的大口徑重炮被取代了,發展成了目前的中小口徑速射防空炮(與很多人的想法相反,目前艦炮的主要作用是防空,對陸打擊反倒是次要的)


圖注:日炙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毀傷效果,現在驅逐艦為什麼大多用鋁合金做艦島,也不再有過去戰列艦那樣厚重的裝甲,主要原因就是面對現今的反艦導彈技術,再厚重的裝甲也扛不住了。

這是本人猜測題主本人願意所做的回答,可能不正確,大家看看就好


武備趣科普


(不喜歡配毫無卵用的圖片)

十幾個回答扯淡的不少,有價值的沒幾個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要替代戰巡,絕對輪不到重巡這種鹹魚。

重巡是怎麼來的呢?是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定義的,火炮口徑大於6吋,不大於8吋,標準排水量不大於10000長噸(排水量限制對輕重巡通用)的巡洋艦——就是個炮大一點的輕巡,蛐蛐萬噸標排人家撞也把你撞死了。

至於戰巡,其本質是以航速為首要重點的戰列艦,防護排在次一些的位置,但絕對不是捨棄。

戰巡的職能是前衛,更快的速度有助於把控戰場的信息,而且它不僅僅是主力艦隊的眼睛,遠超巡洋艦的火力和防護能夠讓敵人的偵查力量被迅速摧毀,讓他們的主力艦隊變成被動挨打的聾瞎兵。

在戰巡出現的年代,交戰距離受火控技術的限制還未能拉開,水平防護受到的考驗還很輕微,而垂直防護,則可以通過擺航向角增強,戰巡的速度在此時就轉化為防護(重巡就算了,那點防護任意角度隨便擊穿,擺角度都救不了),同時也可以通過選擇交戰的陣位提升編隊的攻擊能力(比如搶T優),如果敵方太過強大,還可以憑藉更高的速度脫離戰鬥。

那麼誰取代了戰巡呢?

從職能上來說,是航母。艦載機擁有更快的速度提供偵查,也有給予敵方沉重打擊的能力,在二戰中,前衛戰毫無疑問是由航母主宰的。

而從性能上來說,則是快速戰列艦,又或者說,快速化的戰列艦就是技術進步的戰巡。例如衣阿華級,防護水平與南達科他級相近,但噸位和航速都遠高於後者。這是戰列艦?或者戰巡?


Type-91


白痴問題,不知道怎麼想出來的。

戰列巡洋艦至少二萬多噸,多的有四萬多噸,重巡洋艦才一萬噸,都參加了整個二戰。戰後都大量退役。哪有代替一說?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雖然我寫了很多評論,但是發現你評論寫再長也沒用,沒人看那就沒意思了,對不?

戰 巡


什麼是戰巡啊?為什麼有戰巡?這幾個很關鍵~

戰巡全名戰鬥巡洋艦,興起的原因可以問一下咱麼第二任無敵海軍——大英海軍

英國是一島國兼列強,商品進出口量在上個世紀初可畏空前絕後,這也導致了英國需要大量軍艦以備戰時護送商船用,且需要在軍事上擁有絕對的主導權。在那時候無畏艦級的設計已經顯得過時,英軍迫切需要一種新的設計具備不俗火力,但又要較高航速和主力艦相對便宜的造價,還要在短時間內大量下水。綜合那時候的技術水準,特別是輪機技術尚未突破的年代,人們還停留在傳統海戰概念裡,戰巡應運而生。

戰巡的主要設計理念是高航速,大火力,低護甲

航速

為什麼要高航速,這是小編較為膚淺的理解。在艦隊決戰中,換句話而言就是艦炮互射的場景下,擁有更高航速的一方可以更快進入傳統海戰理論中最為有利的“T”字優勢位置,這樣可以將那年頭最為看重的“艦炮”發揮到最大效果,進而成為海戰主導的一方!所以在各國新型戰列艦橫向評測時,航速是相當關鍵的一項!在歷代新型戰列艦設計裡面,航速從來都是設計師們相當關注的一點!但基本上都是靠輪機技術的硬升級來面對越來越大的船身和越來越重的裝甲,譬如更多的輪機組,或者跟高效率的輪機設計。

但是大英海軍的軍費預算沒有一天是好看的,軍工能力更是沒有一天夠用的,自張伯倫當上財政大臣後,軍費預算更是一天比一天低,沒錢還談什麼新技術開發?新輪機是沒轍了,為了達到更高的航速,降低船身重量是最直接的辦法,這也直接導致設計主旨中的低護甲。

還有另外一個方法升神航速便是改進艦身的流體設計。我們可以借鑑胡德號和金剛號設計,她們的船身都相當修長,且在球首船頭設計出來前,設計師普遍認為越尖的船頭會帶來越低的流體阻力,不難看出她們的船頭都尖的不得了。總的結果看來,那時戰巡普遍在30節向上的設計航速,的確讓那時候的主力艦望塵莫及!



大火力

什麼是大火力,那肯定是大口徑啊!戰巡與普通的巡洋艦差異最大的便是主炮口徑,一般重巡的主炮口徑到210mm都算大的不得了了,這個戰巡就更加社會了—-381mm。這基本上是僅次於BigSeven(410mm)的口徑了。對方主力艦也得當心著點這炮,挨一下可不是開玩笑的!

(金剛級的350mm主炮)

低護甲

這裡就已經說出了戰巡沒落的一半原因了——皮薄

在首次戰巡海戰中——日德蘭海戰,就已經暴露了其皮太薄的問題,英國人在新下水的胡德級設計上針對重點位置增加2000多噸裝甲,但也無濟於事。面對德軍最新的俾斯麥級依然是脆如薄紙,一發入魂!甚至在設計時,連戰列艦最基本的設計原則“自己的主裝甲不能被自己同等級的炮打穿”,胡德級依然沒有達標。且同時戰巡必然沒有太長的發展可能,380mm口徑雖大但也是極限了,更大的口徑需要更多的火藥裝填,本來就無異於裸奔的裝甲防護再讓她配上更大的火藥庫無疑是自尋死路。

當然,作為一個權宜之計的設計,戰巡放出了她應有的風采。在商船保衛中起到相當的“存在”震懾,足夠的航速跟上航母編隊,相對較低的鋼資源需求和建造保養費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確風靡一時!特別是資源匱乏,經費還不多的英國。

沒落

其實所有的主力艦沒落都可以歸於海軍潮流的變化……

第一點!輪機技術得到重大突破!重油輪機的誕生讓傳統戰列艦擁有了更為理想的設計航速——30節,且由美國率先建立的全電力推動系統讓Iowa級擁有駭人的33節航速。戰巡高航速的光圈變得越來越暗淡。



第二點!航母機動作戰理論的崛起,一夜之間顛覆了所有傳統海戰理論,飛機替代了艦炮,作戰距離逐漸進入超視距作戰,沒有人會在意你是否第一個到位,只在乎你是否第一個發現敵人且迅速的發動大規模打擊!人們不再在乎你的戰列艦有多大有多好,而是在乎你頭上會有多少部魚雷機,伺機行動!

(一戰成名的加賀號航空母艦,艦載機可以達到恐怖的60架)


珍珠港事件和英國遠東艦隊的慘敗讓人們徹底看清了下一代海軍武器潮流——航母與艦載機。各國海軍的發展重點全面轉向航母,任何新型艦艇都得以航母為中心作戰力量而建造設計,戰巡便顯得格格不入,相對於輕巡洋艦造價太貴且收益不大,相對於戰列艦她沒有那傲人的470mm主裝甲和驚天動地的410mm主炮,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造價更低的驅逐艦和輕巡洋艦投入優先建造的懷抱中,大量下水為航母護航。瘋狂的美帝在二戰共下水1000餘艘新型驅逐艦。

可以看到,在新的海戰潮流中大艦巨炮成了舊時代的象徵,其附屬產物戰巡更是成了“弟中弟”,其淘汰是必然的.....


LIVEforMUSIC


談不上替代,主炮口徑不一樣說明兩者功能都不一樣。一個是決戰艦,一個是分艦隊旗艦艦或者戰列戰巡的小弟。

需要船塢船臺大小不一樣。重巡一般萬噸級就可以建造維修了,戰巡需要的不比戰列艦小,德黑蘭又證明了戰巡的生存能力。二戰海洋大國缺不了300mm以上的巨炮。有數的大型船塢船臺必然優先給戰列艦,建造週期又長,使得戰巡的建造一直無法提上議案。而萬噸級船塢造不了戰巡,只能造重巡或以下的艦種。

戰巡的誕生就是為了主力艦決戰與吊打重巡之類的軍艦,比如德的破交艦。後來發現前者只是送人頭,後者還有更方便的方法可以完成。二戰中就消失了。

重巡也很尷尬,主炮雖然有30000米射程,但真正有效交戰距離也就萬米左右,這個距離對方的200mm主炮絕對可以射穿重巡裝甲了,甚至驅逐艦來個衝刺放魚雷,重巡都很難受,雖然很難被擊沉,但每次炮戰後,重巡中破以上的情況不少見,維修需要大船塢前線幾乎沒有,長途跋涉後加上較長的修理時間,重巡的性價比也不高,二戰中也沒幾個國家制造,二戰後也很快消失了。


重重如水


戰列巡洋艦不是被重巡洋艦替代了,而是被快速戰列艦替代了。戰巡的出現是不得已而為之,當時的技術無法同時滿足火力、裝甲和航速的需求,只能捨棄一部分的性能,所以英國為分擔主力艦的任務壓力,針對對手的重巡而專門研發出了戰巡。但在二戰前,隨著鍋爐的技術進步,動力問題迎刃而解誕生了快速戰列艦,最著名的代表便是美國的依阿華級。如果說戰巡憑藉速度和重炮還可以與早期戰列艦周旋一番,但面對新型快速戰列艦已經沒有任何機會可言,所以自然消失了。


王皓白


戰巡出現的原因是海軍大國希望將主力艦集中部署並在需要的時候也能快速趕到熱點區域。這比在多處部署主力艦要划算的多。但實際的情況確實在主力艦對戰中,戰巡面對真正的戰列艦裝甲薄弱的問題尤為突出的被表現出來,戰場生存能力與其定位完全不相符,簡而言之無力真正的對抗戰列艦。因此戰巡開始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