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唐朝的這位滄州名人,五十歲以後才走向輝煌

他,早年並不順利,飽讀詩書卻屢試不中,直到五十歲才開始在仕途上一路飆升,最後幹到“部級”。不能不說這是個奇蹟,但也是跟時代關聯很大。

唐朝的這位滄州名人,五十歲以後才走向輝煌

滄州名人植物園高適銅像

這是我在滄州名人植物園中拍攝的照片,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誰。不知道的也沒有關係,因為我下面就詳細地去介紹他。他是唐朝詩人,名叫高適。大家最熟悉的詩句就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是高適在《別董大》中的詩句,傳頌千古。在文學成就上,歷史學家對高適的評價還是很高的,他是邊塞詩人,跟岑參齊名。其實,早年的高適非常不順利,多次應考都沒有考中。在仕途上也是充滿了很多的不順利,好賴趕上了時機,才讓他從逆境中走出來,後來官職越來越大。

他,出生於公元700年,滄州的一個官宦世家,父親曾任韶州長吏,但到了高適的時候,家道已經敗落,靠躬耕田壟過活。他飽讀詩書,胸懷大志,希望一舉成名。然而事與願違,第一次求官就被淘汰了。他只得客居在河南商丘的朋友家裡,長期靠朋友的資助生活。後來遊歷長安,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

公元733年,已經33歲的他在北部邊境漫遊,那時候邊境一帶發生了北方少數民族侵犯邊境的戰事。他希望入幕從戎,把建功立業的希望投放在戰場上。不過他又一次抱恨而歸。這期間,他以自己親身經歷,寫出了《塞上》,《薊門五首》等邊塞詩作。

高適回到宋中,然後又到處遊歷,去了魏郡、楚地、東平等地,足跡遍佈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東大部。也是在這期間,他認識了李白,成為好友。遊歷的中間他也回過京參加考試,但是落第。這時候的高適都已經四十多了,再說什麼建功立業應該不可能了吧。還好他的詩名越來越大,據記載,“每一篇已,好事者輒傳佈”。

名氣終於給高適帶來一件好事。46歲時他被睢陽太守張九皋(名相張九齡之弟)舉薦,去河南封丘作縣尉。可是這個小破官實在幹得不爽,只三年高適就辭了,理由是“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辭官之後高適又開始客遊長安。

一般人年過半百還混成這樣早消停了,肯定從此死心、解甲歸田、怡養天年啊。但是高適竟然繼續西行,跑到涼州(今甘肅開威)投奔到河西節度使哥舒翰的幕府。命運就在這裡有了起色。

高適這回算是跟對了人。這個哥舒翰當時和安祿山一樣是政界明星,備受唐玄宗重用,乃名望極高的一代名將。哥舒翰也當過縣尉,也辭過官,他看出高適和自己都屬於胸懷大志之人,就很器重他,任命他為左驍衛兵曹參軍掌書記。就這樣,高適成為了哥舒翰的重要幕僚。

唐朝的這位滄州名人,五十歲以後才走向輝煌

很快,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機到來了。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唐玄宗馬上任命哥舒翰為皇太子先鋒兵馬元帥,統領20萬大軍出征潼關禦敵。作為哥舒瀚的重要幕僚,高適在餞行大會上被皇帝當即提拔為拾遺,後轉監察御史,輔佐哥舒翰共守潼關。

由於奸相楊國忠屢進讒言,擾亂戰機,導致哥舒翰戰敗被俘,潼關失守,唐玄宗出逃四川。高適此時沒有領導了,他要逃要散都是可以的,但是他做了個正確選擇。他星夜兼程、快馬疾馳趕上唐玄宗,當面向皇帝痛陳潼關失守的原因和經過。唐玄宗很是感動,又一次當即提拔高適為侍御史,隨後又升為諫議大夫。

身為諫議大夫,高適非常盡責。他勸諫唐玄宗不要將兵權分給諸皇子,否則必將留下隱患,但是玄宗不聽。果然,一分到兵權,太子李享馬上稱帝,成為後來的唐肅宗,硬把玄宗推成了太上皇;二子永王李璘擅自引兵東巡,意圖佔據江東一方。事實證明了高適的意見果然是對的。

唐肅宗便召來諫議大夫高適,問他對永王這件事又怎麼看呢。高適先是分析江東的形勢,然後很堅定地表態:李璘必敗。這話唐肅宗很愛聽,樂得直顫,立馬封高適為淮南節度使,管轄廣陵等十二郡。之後在平定永王的戰鬥中,高適與淮南西道節度使、江東節度使結盟誓師討伐永王,表現英勇,立下赫赫戰功。

高適卻從此官運亨通。平定永王后,他又受命討伐安史叛軍,解睢陽之圍。蜀地發生戰亂,他又接連出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到了唐代宗時,他又升遷至劍南節度史,後調回京城,任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更被封為浡海侯。在他六十五歲死後,更被贈禮部尚書。可以說,唐朝這麼多詩人中,官做得最大,最有政治才幹的就是高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