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老爸”校長彭光偉

白石峰下,黃巢山麓,有一所袖珍鄉村小學——雙峰縣沙塘鄉白石學校,校園面積不大,佔地只1600餘平方米;在校學生不多,5個年級才61人。這所典型的偏遠山區學校,有這樣一位“掌門人”——校長彭光偉,今年54歲,在貧困鄉村小學的講壇上,默默奉獻、辛勤耕耘了35個春秋!

“老爸”校长彭光伟

和孩子們一起午餐。

35年來,他始終紮根在雙峰沙塘這片全縣最貧瘠的沙土地上,付出大半輩子的心血和汗水,用生命的春花,孕育山裡娃成長的秋實;讓大山裡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用知識改變了命運,一批又一批走出鄉關。彭光偉,這位比老黃牛還樸實的鄉村漢子,把自己一生的美好年華,印在了這片樸實的鄉土地,一如大山的寂靜無華。

與生俱來的教育情結

高中畢業時,彭光偉還不到19歲。已在沙塘任教的父親,給他提供了三個人生選項:學駕駛,做一名貨車司機;體檢合格,去部隊當兵;子承父業,成為一名鄉村代課教師。彭光偉焦慮了好幾天,最終來到沙塘鄉,成為父親身邊的一名教育新兵蛋。

“老爸”校长彭光伟

彭光偉和留守兒童談心。

開學第一天,父親把彭光偉送到了離沙塘中心集鎮區6華里的沙坪學校。他悶頭聽了10多節課後,第三天戰戰兢兢地走上了講臺,教六年級補習班的數學課。儘管課前他寫了5頁紙的教案,改了又改,試講時練了又練;還請了校長陣前為自己壯膽。可到了講臺上,他仍然緊張得語無倫次,雙手直髮抖,寫在黑板上的粉筆字一團亂草……

好在彭光偉並不氣餒,他知識功底還不錯,每天課後傾聽學生感受,放學後仔細琢磨每一堂課。加上父親傾囊相授,同事們悉心指點,他很快進入了角色,課堂開始有板有眼,充滿生氣了。

“出道”一年後,他任教的六年級畢業班數學課成績突出,學校所在村村幹部和家長評價很高,大家一致決定:重獎彭光偉4棵杉樹指標(普通村民只有2棵)!

在家人支持下,1986年,他自費參加了縣裡舉辦的中師函授班學習;2年後順利畢業,拿到了中師文憑;隨後他又花了幾年時間,一鼓作氣拿下專科文憑。掌握了系統的專業知識後,彭光偉業務精進,教學得心應手,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教師和全鄉教學骨幹,在三尺講壇揮灑自如。

挪來挪去不離這片沙土

35年裡,彭光偉先後在沙坪、梓田、善塘、輝田、石峰、白石6所鄉村學校任教。每換一所學校,迎接他的,總是更偏遠、更艱苦的工作環境。彭光偉老師有如一縷春風,哪裡有花兒,就往哪裡送溫暖,從不埋怨。“我生在鄉下長在農村,到哪兒都適應。”

沙塘鄉的村小,校舍條件普遍差,沒有食堂,教師少住房,無法住校。參加工作的頭幾年,彭光偉在父親那兒搭宿。結婚後,他也是學校、家裡兩頭跑,早出晚歸,辛苦奔波。30多年來,他已騎壞了4輛單車、3臺摩托。

彭光偉的家,在黃巢山東邊的井字白碧。近年,雙親年事已高,家中親人需要照顧,還要料理家務。他每天風裡來雨裡去,騎車30公里上下班,一週就是200公里。路上經常遇村民或學生搭便車,他總是盡力而為。

一到冬季,山區冰凍天氣多,鄉村公路彎多坡陡不好騎車,他就把車胎的氣放掉一部分,下坡時拿鞋當剎車。有一次,路上單車剎車突然失靈,他只得用雙腿緊緊夾住前輪,結果還是摔得遍體鱗傷。

他工作的第三站——善塘學校,校舍條件極差,全校6間教室到處漏雨漏光;地面坑坑窪窪,無法擺穩課桌凳;旁邊還有一家灰塵多的碾米坊。一遇大雨,彭光偉就向村民借長竹竿頂瓦片,借長梯子上屋頂堵漏。課間休息時,他乾脆借箢箕挑來黃土,把教室地面填平。每天早晨,他總是提前一個小時到校,把全校教室裡厚厚的糠塵打掃乾淨。

彭光偉在白石學校工作快20年了,擔任校長也有14年。學校地處高寒山區;沙塘又是省、市有名的貧困鄉,組織上想照顧他,同意他調回井字鎮。彭光偉考慮再三,自己調走不難,但白石要進好老師不容易,最終還是把調動報告扔進了廢紙簍。

青少年師生的“老爸”

白石學校特困學生、單親孩子、留守兒童特別多。一譚姓學生,全家5口人,3個小孩有兩個在白石學校就讀。有段時間,他們的父母同時患了精神病,兩個孩子一天3頓飯都沒人管。彭光偉得知後,除了安排好這兩名學生在學校的午餐外,還把晚餐也準備好,讓他倆放學時帶回家吃。他還與村幹部商量孩子們回家後的安全。大家決定,放學後彭光偉把兩個孩子送到村書記家,書記再通知孩子姑姑家接人。一個月後孩子父親病情好轉,這段“特護”期才結束。

彭校長十分注意留守孩子的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定期請心理輔導老師做講座。老師們通過勞動技能課,指導孩子做日常家務,引導自立、自理。這個學前,學校老師們已先後進行了5輪家訪,重點走訪留守和單親家庭孩子。

彭光偉把年輕特崗教師當自己孩子待,讓他們有家的溫馨和歸屬感。岳陽市平江籍特崗教師小盧,剛來沙塘任教時特別想家。一到週末,彭校長就把他接到自己家裡,好飯好菜熱情款待;陪他看鄉村風景。教學上也悉心指點,和盧老師交流班主任經驗。小盧很快就適應了學校環境和工作崗位,他感激地叫彭光偉“老爸”。

幾年後,他和同校的另一位平江老鄉調回家鄉時,白石學校和村上開了個聯歡會,每人打發500元路費。他的乾兒子小盧,回平江後不久走上了校長崗位;還幾次回白石學校省親。

在彭光偉的倡行下,村上幹群尊師重教氛圍。村民家中有了時鮮蔬菜,第一個要送的便是住校的老師;誰家殺豬宰羊了,會把學校老師的冰箱塞滿了才安心。每到週末或節假日,村民爭相把老師請到自家吃飯。

添磚加瓦創合格學校

白石學校的前身是賀氏私塾,有近百年辦學史。彭光偉2000年到白石任教時,學校辦學條件仍然十分簡陋,操場晴天一層灰、雨天一窪泥。他花了幾天時間,弄來紅磚頭,在泥巴里鋪出一條便道,免了師生泥濘之苦。

一到雨季,教室屋頂到處漏水,師生打傘上課也不稀奇。彭光偉發了狠勁,先後向有關部門遞交了15份校舍翻修改造報告,終於爭取到14萬餘元改造資金,把屋頂翻修一新。

創建省級合格學校時,需要建一條60米跑道,但原有跑道40米處,就是校外一賀姓村民的私宅。彭光偉和白石村村支兩委商量,計劃徵用村民宅基地。他和村幹部反覆做工作,花4萬元連宅帶地皮買下來,學校跑道得以建好。

他還和同事們積極聯繫校友和社會愛心人士,改善學校辦學條件。2016年,一愛心團體向白石學校捐贈學生桌凳120套,書包120個,講桌6張,電腦8臺,打印設備一套,課外書籍770冊,現金1萬2千元;總金額達10萬餘元。如今,學校也有了漂亮的校園圖書館,閱讀教學名聲在外,多次成為市縣語文教學活動觀摩單位。

今年5月,長沙市飲食集團長沙火宮殿有限公司“一衣一溫暖、益起暖童心”愛心校服捐贈活動在白石小學舉行,現場捐贈110套嶄新3件套裝校服、110套“六一”兒童節禮品,1臺彩色打印機、2個文件櫃等物品;還向7名貧困學生每人資助500元……

彭光偉雖然工資不高,多年來資助貧困學生30餘人,資助金額1萬多元。

他實現了從一名代課教師到教導主任、再到校長的蛻變;先後30多次被評為縣市級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師德標兵、優秀校長。(通訊員:宋錦輝 劉梅初 彭東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