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在B站大火的王司徒,其實不是諸葛亮罵死的,其真相令人深思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經典回目便是諸葛亮罵死王朗,而據史書記載,並未見王朗與諸葛亮有任何陣前的交鋒,二人只是在書信上有過互通而已。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王朗為"文博富贍,一時之俊偉",那麼他為什麼又會被諸葛亮罵死,可見這又是小說家虛構的橋段!小編結合《三國志》總結了王朗在羅貫中筆下受罵而死的原因。

在B站大火的王司徒,其實不是諸葛亮罵死的,其真相令人深思

原因一:以襯孔明之能

在羅貫中筆下,諸葛亮可以說是大開主角光環,"三顧茅廬"、"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借東風"、造"木牛流馬"、布"空城退敵"、以"七星燈續命"等等等等,可以說是無所不能。看了這些,我真想借《三國演義》裡的一句話評價一下諸葛亮:將軍真乃神人也!

但是這樣似乎還是不夠,在諸葛亮一出岐山時,羅貫中還描繪出罵死王朗這樣一個精彩的回目。那為什麼諸葛亮在羅貫中筆下得到了如此神化呢?我們都知道羅貫中是親蜀派,相信在他的心目中,諸葛亮才是蜀國的主角,而以上所有的經典,都是在刻畫諸葛亮的神通廣大。

在B站大火的王司徒,其實不是諸葛亮罵死的,其真相令人深思

原因二:以諷曹魏之奸

上文說到,羅貫中是親蜀派,只是《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小說,基於歷史事實不能太過誇張。但是縱然如此,在書中還是不難看出刻意醜化魏主曹操的片段,像"奸雄"斷語、"割須棄袍"、"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華容道三笑孔明無謀"、"吾好夢中殺人"等等等等。在他心目中,只有蜀國才是“根紅苗正”的正統。

那麼王朗作為魏國司徒,羅貫中借諸葛亮之口罵死王朗,實則為諸葛亮六出祁山尋找正義的理由,以此達到貶曹的目的。

在B站大火的王司徒,其實不是諸葛亮罵死的,其真相令人深思

綜上所述,王朗並非是諸葛亮罵死的,而是被"尊劉貶曹"的作者羅貫中寫死的。

盛名如《三國演義》者,尚且在歷史的描述上有失公允,那麼真實的歷史又改多麼模糊呢。

在B站大火的王司徒,其實不是諸葛亮罵死的,其真相令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