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幫薩達姆大罵美國的外交部長堅守崗位到最後一刻,結局怎樣?

Laura-wei


穆罕默德·賽義德·薩哈夫在伊拉克戰爭期間並不是外交部長,而是新聞部長。1992年至2001年期間擔任伊拉克外交部長,後因為得罪薩達姆長子烏代·侯賽因被免職,而擔任了伊拉克新聞部長。儘管被提出了權利核心圈,但薩哈夫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的表現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可謂是盡心盡責,堅守自己作為新聞部長的崗位直到最後一刻。

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的3月20日至4月10日,薩哈夫在巴格達作的每日新聞簡報使其為世人關注。他精彩的表現使他在新聞評論界獲得了若干外號。美國新聞界稱他為“巴格達鮑伯”(模仿“河內漢娜”)。英國新聞界稱他為“小丑阿里”(對比“化學阿里”,即伊拉克前國防部長阿里·哈桑·馬吉德)。

4月7日,當美軍的坦克已經進入巴格達時,薩哈夫在距離美軍坦克幾百米之外進行每日新聞簡報,稱沒有美軍進入巴格達。他最後一次作為新聞部長的公開露面是在4月8日。他說,美軍要麼投降,要麼在坦克裡燒死。

薩哈夫的結局

2003年6月25日,英國報紙“每日鏡報”報道,薩哈夫在巴格達的一座路障中被美國聯軍部隊俘虜,但沒有得到官方的證實。隨後薩哈夫的家人通過阿布扎比電視臺否認了此事。第二天,薩哈夫本人接受了阿聯酋迪拜電視臺的採訪,儘管此次採訪薩哈夫拿到了20萬美元的報酬,但與伊拉克戰爭期間的薩哈夫的形象完全相反,很多回答都是“是”或者“否”來回答,並沒有過多的言語。他拒絕評論薩達姆倒臺的原因,並稱時間會告訴大家。似乎在那次採訪結束後,薩哈夫就消失在了公眾視野中,有消息稱薩哈夫向美國投降,但並沒有被指控罪名被釋放。

2014年11月,瑞典報紙發佈了一個在阿聯酋的一家醫院一名疑似薩哈夫的病人的視頻,生命垂危。


走進伊拉克


首先要說明一下,這個人叫做薩哈夫,他當時是伊拉克新聞部長,並不是外交部長。主要的工作就是新聞發言人,可以說是薩達姆的代言人。說到其結局,還算很不錯,美軍並沒有為難他,在伊拉克戰爭結束後,將其釋放,之後薩哈夫帶著家眷到了阿聯酋,在哪裡繼續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現在已經80多歲了。


關於薩哈夫此人,世界對其評價很高,在伊拉克戰爭時期,全國軍隊潰散,大部分軍官被策反,不是投降,就是逃跑的情況下。只有薩哈夫在堅持每天戰鬥。他每天面對全球媒體,以強硬的姿態表明伊拉克的抵抗意志,和美國的失敗結局。即使到最後時刻,薩達姆帶著都逃亡了,其還在向全世界表示,總統還在指揮戰鬥,必將與美國戰鬥到底,伊拉克必勝,美國必敗。

而且最為不可思議的是,美軍坦克都打進巴格達,離他只有幾百米距離了,他卻還在坦然自若的開新聞發佈會,強調美國將陷入伊拉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必將失敗。這一刻世界都為之感動。因為在哪個時刻,負責保衛國家的軍隊都已經潰散投降,整個伊拉克都淪陷了,而只有他還在戰鬥,可謂是國家的最後鬥士,國家的英雄,令人敬佩。


也許正是因為此,美國對其比較敬佩,而且其作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實在沒什麼威脅,這才將其釋放。如果伊拉克多幾個像薩哈夫這樣的人,如果軍隊裡多幾個像薩哈夫這樣戰鬥到最後一刻的將領,那麼伊拉克不會那麼快被滅,薩達姆也不會被送上斷頭臺。而現實是幾乎所有的軍官拿著美國的綠卡和錢財,放棄了抵抗,放棄了國家。把伊拉克搞成現在這樣,四分五裂,軍閥混戰,一文不值!


歷史真相背後


中東狂人薩達姆出身草根,奮鬥一生終成總統,與伊朗狂打八年、出兵科威特、與美英等鬥智鬥勇,最終慘死在美國人手下,其實他的命運在蘇聯解體後就已註定,誰叫他手握石油呢?

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期間,伊拉克副總統、國防部長、內政與外交部長、甚至薩達姆本人要麼跑了、要麼藏起來了、要麼投降了,但有一人“憑藉一張嘴,勝卻百萬兵”,自導自演的在媒體面前一直鼓舞著伊拉克人抵抗美軍,因這種頑強不屈、抗戰到底的精神,成為人們心中的英雄。

他就是穆罕默德·賽義德·薩哈夫,時任伊拉克新聞部長。

出生於 1940年的薩哈夫新聞專業畢業,1963年加入伊拉克社會復興黨,曾任伊拉克駐緬甸、瑞典、聯合國大使,1992年至2001年期間擔任伊拉克外交部長,後因為得罪太子改任新聞部長,被踢出權利核心圈。

薩哈夫與薩達姆是老鄉,但因他什葉派穆斯林,而薩達姆卻是遜尼派穆斯林, 雖同屬伊斯蘭教,兩教派水火不容,因此薩達姆只是把薩哈夫當同鄉而未當做心腹。

2003年4月8日,當多國聯軍開進巴格達時,事先猜想的血腥巷戰出有出現,而是見到的是大街上召開新聞發佈會:

薩哈夫頭戴貝雷帽,身著綠軍裝,精神矍鑠的站在一堆各式各樣的話筒,遠處火光沖天,炮聲隆隆。薩哈夫“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沉著冷靜,語速極快,表情誇張,手勢有力,妙語連珠:“我站的地方就是伊拉克新聞部。美軍沒有攻到這裡,美軍沒有攻人巴格達。”我們已經把他們的退路堵死。”“美軍要麼投降,要麼待在坦克裡等著被燒死。”

戰爭爆發後,薩哈夫每天在電視臺亮相,一面罵小布什是“傻子”、“混蛋”,罵布萊爾是“私生子”,罵聯軍是“蠢貨”、“牛仔”、“外國來的惡棍”、“吸血的畜生”、“戰爭犯”,一面大力吹噓伊拉克軍隊,讓各國人民雲裡霧裡不明白當時的形勢,竟待伊拉克放大超、使出“殺手鐧”。即使伊拉克首都被佔,薩達姆政權被推翻,他還在那鬼辯,讓人以為這場戰爭遠未結束。

各國記者明知他“睜著眼睛說瞎話”,但記者說“我寧可看謊言家,也不喜歡劊子手”,這是最高褒獎。

2003年6月26日本人接受了阿聯酋迪拜電視臺的採訪,但很多回答都是“是”或者“否”來回答,並沒有過多的言語。他拒絕評論薩達姆倒臺的原因,並稱時間會告訴大家。

薩哈夫戰鬥到最後一刻,被美軍帶走後又被釋放。後來全家移居至阿聯酋,當地的電視臺做節目主持人。

2014年11月,瑞典報紙發佈了一個在阿聯酋的一家醫院一名疑似薩哈夫的病人的視頻,生命垂危。

現在伊拉克人民生活現狀有目共睹,如多些象薩哈夫這樣民族英雄!多些象他誓死保家衛國的這樣世界英雄,伊拉克何至如此?

我們必須為薩哈夫點贊、敬禮!必須向類似薩哈夫的英雄點贊、敬禮!他們才是民族的脊樑!


美麗青春您真痘


薩哈弗原來是伊拉克的一個教書匠,這個小教書匠憑自己的敬業精神,步入了薩達姆的執政團隊,任伊拉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海灣戰爭時,美國人對伊拉克狂轟亂炸,薩達姆的百萬軍隊的頭頭們,嚇得跑的跑,逃的逃,只剩伊拉克的新聞發言人薩哈夫,臨危不懼,頑強抵抗著!敵人打進了巴格達,薩哈弗說,這是我們有意放進城的,我們想讓美國人嚐嚐伊拉克人的拳頭!美國人已經佔領了巴格達機場,薩哈夫說這只是一小股敵人,用不了多久就會比消滅!記者問,總統府為什麼已看不見其他的伊拉克人,薩哈夫說所有伊拉克人都在拿起了武器,抵抗美國的入侵!後來,人們把薩哈夫的發言,形容為一個人的戰鬥!開完記者會,薩哈夫一個人回到了姨媽家,直到戰爭結束!

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人們知道伊拉克的軍隊的高級將領們,早被美國人所收買,這些人都成了伊拉克民族的恥辱,只有薩哈夫不懼生死,舌戰群儒的敬業精神,使他成了阿拉伯世界的英雄!甚至美國人都網開一面,沒有把他列入追捕名單!

現在,回過頭來看薩哈夫的發言,猶如一場場很有喜感的脫口秀!但伊拉克的這位投筆從戎的書生,寧死不屈,愛國愛民的精神,令世界人民肅然起敬!這是一位大寫的伊拉克人!


西貝遊天下


2003年3月,當時伊拉克戰爭爆發後,伊拉克軍隊幾乎無還手之力,薩達姆和他的高官們幾乎都從巴格達消失了。留在巴格達,代表伊拉克政府的,就剩薩哈夫了,他在戰爭結束之前,幾乎天天出現在世界各大電視媒體上代表伊拉克政府發聲。

薩哈夫天天都要在新聞發佈會上向全世界的記者們宣講伊拉克政府的政策、訴求、願望等,在講話和回答記者提問時,經常語出驚人!

他說:我要告訴大家總統仍然在位,伊拉克人民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有時,他也會幽默一把:“也許,爆炸聲打擾了你們。你們是伊拉克的貴賓和朋友,但伊拉克必須對付這些外國來的侵略者!美軍進城後,他又說:“我們是故意讓他們進城的,因為這樣才能更方便我們消滅他們!”

其實在戰爭的最後的時間裡,美國大兵就站在坦克邊看著薩哈夫,薩哈夫依然嚴肅地舉行著新聞發佈會,這時的新聞發佈會已經變成了他的脫口秀節目,他總是強調:美軍會失敗,勝利屬於伊拉克人民。

薩哈夫每次舉行新聞發佈會,阿拉伯世界的人都會蜂擁觀看電視直播,他迅速地火了。當然,他是一個文職官員,人畜無害,美軍也不會為難他。戰爭結束後,薩哈夫也下崗了。

戰後,薩哈夫帶著家人移居阿聯酋,在阿聯酋的電視臺做起了節目主持人,當然,風格還是幽默風趣和語出驚人。


雲中史記


薩哈夫是伊拉克的民族英雄,薩達娒不是,在巴格達已遭美軍鐵蹄蹂躪,坦克巳經隆隆開進離他只有幾百米遠,槍炮聲猶然在耳,總統薩達姆都帶著衛隊逃跑了,薩哈夫還歪戴著貝雷帽,招開著伊拉克最後一次新聞發佈會,他仍然鎮靜若定,情緒激皍的像全世界宣佈,伊拉克必勝,美國人必敗,美國人巳在伊拉克十幾萬軍隊的包圍中,準備在薩達姆的指揮下,各個擊破,美軍巳遭受重創,他的每場新聞發佈會我都在新聞裡看到了,記憶狵為深刻,薩哈夫,伊拉克人應該給他塑座銅像,永遠紀念他,他的民族氣節在國家危亡時發揮的淋漓盡致,以致美國人對他都另眼相看,他雖然不是薩達姆親信,但他一生維護薩達姆,一生不事二主,伊拉克淪陷後他逃亡土耳其,對伊拉克忠心耿耿,全世界人都尊敬這位老先生。願他身體健康,安享晚年。



永遠是學者


十五年前的4月8日,當美英聯軍幾十萬士兵乘坐裝甲車開進巴格達時,想象中與十幾萬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展開殘酷巷戰肉搏的畫面沒有出現,幾乎是自由挺進到了一座空城裡。


和京劇《空城計》裡相同的是,這座城裡也只有幾個伊拉克人;不同的是,守城的不是在城牆上彈琴,而是在大街上召開新聞發佈會:


一堆各式各樣的話筒,海浪般簇擁在一個頭戴貝雷帽,身著綠軍裝,鬍子颳得乾乾淨淨的人的前面。這個人就是時任伊拉克新聞部長的薩哈夫。這是一場名符其實的一個人應戰的戰鬥。


遠處火光沖天,炮聲隆隆。薩哈夫“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沉著冷靜,妙語連珠:“我站的地方就是伊拉克新聞部。美軍沒有攻到這裡,美軍沒有攻人巴格達。”


被逼無奈,又說:“我們是故意將他們放進城來的,這樣才能更便於消滅他們。我們已經把他們的退路堵死。”“美軍要麼投降,要麼待在坦克裡等著被燒死。”



薩哈夫用“嘴彈”對抗著導彈。


自從2003年3月伊拉克戰爭爆發以來,薩哈夫每天都要舉行新聞發佈會,向世界通報戰爭狀況。


戰場上,聯軍用“戰斧”導彈攻擊著伊拉克的軍隊和建築;會場上,薩哈夫用精妙的阿拉伯語,把美英“二布”罵得狗血噴頭,把蠻橫霸道的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損得狗屁不是,把不可一世的美英聯軍挖苦得一文不值。


他罵小布什是“傻子”、“混蛋”,“我的英語講得比布什這個惡棍好”;


罵布萊爾是“私生子”,“鞋都穿不好”“英國還不如一隻舊鞋值錢”;


罵聯軍是“蠢貨”、“牛仔”、“外國來的惡棍”、“吸血的畜生”、“戰爭犯”,“針對平民的國際流氓”,罵得大膽潑辣,粗獷豪放,痛快淋漓,霸氣側漏!



薩哈夫用自己的盡責為伊拉克贏得了輿論人心。


4月8日,除薩哈夫以外的伊拉克政府官員和十幾萬的共和國衛隊突然“從人間蒸發”,新聞大樓早在之前就已被炸塌。但薩哈夫依然在幾個助手陪同下穿戴整齊出來工作。


4月9日,聯軍已經佔領了巴格達。這天早晨薩哈夫還想到巴勒斯坦飯店去召開新聞發佈會,半路上發現前方有美軍士兵在巡邏,就折回到廣播站。薩哈夫與薩達姆政權徹底失去了聯繫,廣播站也斷了食物來源,但他餓著肚子在廣播車上用阿拉伯語繼續廣播,要求市民們拿起武器抵抗美軍。


這場極不對等的戰爭,最終毫無懸念的是美英聯軍贏得了勝利。


但恪盡職守,堅持到最後仍在“滿嘴跑火車”的薩哈夫,不僅迫使聯軍推遲了一天攻城,為薩達姆等人的逃離爭取了時間,而且讓一貫善打輿論戰的美國在宣傳輿論上輸得一乾二淨,時至今日世界輿情仍就向著伊拉克人民。薩哈夫是伊拉克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薩哈夫舌戰美英,實質上是弱勢力在國際強權高壓下的吶喊,儘管是一種無助的吶喊。


因此,各國記者沒人討伐他“睜著眼睛說瞎話”,更有人說“我寧可看謊言家,也不喜歡劊子手”。真是一語道破天機。


薩哈夫在新聞發佈中“秀”出了高度,也嚐到了落寞。


通過新聞發佈,讓各路記者記憶深刻,讓阿拉伯民眾為之著迷,讓世界人民難以忘懷的薩哈夫,也嚐到了淒涼。


薩哈夫學養深厚,工作盡責。但在伊拉克政府中卻不是心腹。海灣戰爭之後,做過八年外交部長,但一貫的“壞脾氣”使本就危機四伏的伊拉克外交更是“火星四濺”,2001年因與薩達姆長子烏代的矛盾被撤職,做了新聞部長。


薩哈夫在薩達姆政府中就是個異類。這不是因為只有他不留薩達姆式的鬍子,而是因為他原先是什葉派穆斯林信徒,而且既不是薩達姆的親戚,也不是其同鄉,再加上和烏代的矛盾,自然成了邊緣人。


所以,最後只留他一人堅守巴格達,做擋箭牌,放煙霧彈。


4月10日他走進美軍營地,希望投降,但美軍經過簡單的詢問後就把他放了,而且還把他從撲克牌通緝令裡拿走了,這也許能說明他在薩達姆政權中的地位和分量。



悲情謝幕的薩哈夫和伊拉克一樣晚景難料。


2003看4月10日,當人們如期坐在電視機前,想再享受一會薩哈夫的“脫口秀”時,卻看不到了他的身影,好多人心裡覺得空落落的。


2003年6月下旬,失蹤了兩個多月的薩哈夫在媒體重新露面,又一次引起轟動,弄得巴格達市民“徹夜不眠”,懷念他、同情他、惋惜他,也恨他。此時的薩哈夫已是青絲變白髮,恰如過昭關的伍子胥,一夜白了頭。


他的說話也不像過去那樣幽默了,聲音也沙啞了,人也消瘦了許多。他使巴格達市民一下子從麻木狀態中醒悟了過來,明白“真的變天了”。


據說,這位當初的大明星戰爭結束後表示“今後絕不從政”,希望過“平靜而又充滿親情”的生活。後來他移民阿聯酋,並且受聘於阿拉伯電視臺,成為一名不折不扣的“名嘴”。


由於不在美國撲克牌通緝令之列,薩哈夫可以和家人一起快活地享受自由的生活,成為伊前政權高官中最幸運的一個。


但他晚景中似乎仍有不少未知數。歷史將如何證明薩哈夫的一切?薩哈夫表示,要在適當時候把這一切都寫出來。也許現在已經寫好了吧,只是從那時起在谷歌與百度中再無他的訊息。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期間,薩哈夫作為新聞發言人,每天都向世界各國的記者宣稱薩達姆在戰鬥,伊拉克軍隊在戰鬥。只可惜伊拉克只是靠他的“一張嘴在戰鬥”,其他的伊拉克領導人和軍人全逃跑了。



1.薩哈夫在大學期間攻讀新聞專業,畢業後打算當一名英語老師,1963年他加入伊拉克社會復興黨,之後他擔任了伊拉克電視臺的新聞官員。隨後出任伊拉克駐緬甸、瑞典和聯合國大使。1992年他擔任伊拉克外交部長,2001年他擔任了伊拉克新聞部長。美國在2003年攻打伊拉克之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分析美國軍隊不敢攻打伊拉克,因為當時薩達姆手下有100萬伊拉克軍隊。薩達姆認為如果美國真的攻打伊拉克,那麼伊拉克100萬軍隊一定會給美國造成重大的損失。



2.可是美國在發動伊拉克戰爭前,已經通過手機和電子郵件的方式,聯繫了薩達姆手下所有的高級將領。美國讓這些伊拉克高級軍官不要與美軍對抗,而美國會給這些高級將領美國綠卡和幾百萬美元,還允許他們和家人到美國去生活。就這樣薩達姆手下的高級軍官全部向美軍投降。3萬美國軍隊只用了一個月,就打敗了擁有100萬軍隊的伊拉克。這也是為什麼當美國軍隊進攻伊拉克的時候,伊拉克軍隊沒有抵抗的原因。當薩達姆知道大勢已去時,薩達姆和他的兩個兒子以及伊拉克的其他官員都逃跑了。



3.而作為伊拉克的新聞發言人,薩哈夫卻每天在伊拉克新聞大樓,向世界各國記者宣告伊拉克軍隊正在與美軍殊死搏鬥,伊拉克必勝。2003年4月8日就在薩哈夫最後一次召開新聞發佈會的時候,美國軍隊的坦克離新聞發佈會只有幾百米。可是薩哈夫仍然旁若無人地說,美英聯軍在伊拉克沒有立足之地,他們如果進入伊拉克將會被伊拉克軍隊狠狠的教訓。伊拉克戰爭結束後薩哈夫被美國釋放了,他目前居住在阿聯酋,現在已經80歲了,可以安然度過晚年了。歡迎大家暢所欲言,評論、留言、交流。


香堂風子


穆罕默德·賽義德·薩哈夫是薩達姆時代的高級官員之一,他先後擔任過伊拉克的外交部長和新聞部長。在伊拉克戰爭期間,他以新聞部長的身份堅持和美軍做輿論鬥爭(他擔任外交部長的時間主要是在90年代)。因此巴格達失陷後,他被美軍囚禁了起來。不過美軍最終被他的氣節感動,沒有對他採取殘酷的措施。




2003年3月20日,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與英國等國的軍隊繞開聯合國授權,直接對伊拉克實施了軍事打擊。當時,伊拉克軍官和政府官員爭著向美軍投降,但新聞部長薩哈夫一直到最後都在堅守崗位。
(時任伊拉克新聞部長薩哈夫)

自戰爭爆發以來,他每天都要開一場新聞發佈會,把美英聯軍和美國總統罵得體無完膚。可是開戰後不到1個月,美軍就進入了巴格達。

美軍攻陷巴格達的時候,薩哈夫仍以新聞部長的身份在召開一場新聞發佈會,並向記者宣揚說伊拉克一定會在這場戰爭中取勝。不過,當時的真實情況卻是伊拉克軍隊兵敗如山,連總統薩達姆都逃亡了。


(薩達姆出逃後,薩哈夫仍拒絕向美軍投降)

2003年4月8日,這是薩哈夫最後一次以伊拉克新聞部長的身份召開新聞發佈會了,因為美軍的坦克已經推進到了距離他只有幾百米遠的地方。城內炮火連天,但他既沒有投降也沒有逃跑。在美軍的注視下,他氣定神閒地做完了這次發佈會,最後告別了伊拉克政壇,被美軍給抓了起來。

不過,由於他終究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而且又不在美軍發佈的“通緝令”名單上,所以沒遭到虐待。在被美國人關押了一段時間後,薩哈夫被釋放回了家。不過他認為自己為了活命而屈服於美軍,無顏繼續留在伊拉克,於是帶著家眷搬到了鄰國阿聯酋,再也沒有回來。如今距離伊拉克戰爭已經過去了多年,80多歲的薩哈夫還生活在那裡。



世界人文通史


任何歷史人物都有著其傳奇性。中東狂人薩達姆曾經與伊朗打、滅科威特、與美國鬥,是20世紀出盡風頭的歷史人物。

海灣戰爭結束後的10多年,薩達姆日子並不好過,他雖然一直都想翻盤,但技不如人,面對強大的美國,薩達姆心裡清楚,反抗是死不反抗仍舊是死,因為美國的目的就是推翻他。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戰爭爆發,這場毫無懸念戰爭,很多人以為美國會陷入如越南戰爭那樣的境地。但薩達姆並沒有再現輝煌,可以說他根本抵擋不住美國大兵。

在這場快刀斬亂麻式的戰爭中,最為搶眼並不是選擇逃亡而狼狽不堪的薩達姆及他的追隨者們,而是伊拉克的新聞發言人薩哈夫。

從戰爭爆發後,薩哈夫就憑藉他那張嘴,頻頻在電視臺亮相,除了痛罵美國外,還不忘把伊拉克軍隊吹噓一番,讓人們雲裡霧裡不明白當時的形勢,以為伊拉克還會使出“殺手鐧”。就是伊拉克首都被攻佔後,已經宣告薩達姆政權被推翻,薩哈夫還在那裡狡辯,讓人以為這場戰爭遠未結束。

戰爭到這裡,可以說美國贏了,同樣伊拉克也贏了。因為伊拉克贏在了輿論戰,戰爭的主角就是薩哈夫,讓美國這個輿論戰高手顏面掃地。

說起薩哈夫這個人,其實在伊拉克政府內並不受薩達姆待見。雖然薩哈夫很忠誠,但薩達姆為什麼不信任他呢?

一是信仰不同。

雖然薩哈夫與薩達姆是同鄉,但在伊拉克伊斯蘭教派中,薩哈夫卻是什葉派穆斯林,而薩達姆卻是遜尼派穆斯林。看上去都屬於伊斯蘭教,但兩個教派水火不容。所以在這一點上,薩達姆只是把薩哈夫當同鄉,並不會充分信任。

二是得罪太子。

薩哈夫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他曾在伊拉克大學中學的新聞專業,加入復興黨後,薩哈夫主動放棄了教派。但薩哈夫並沒有得到薩達姆的重用。不過在外交領域上,薩哈夫施展了自己的才華,1992年,接替阿齊茲擔任伊拉克外長,卻沒成想得罪了薩達姆兒子烏代。我們都知道烏代可是薩達姆的未來接班人。後來烏代在自己報紙中批評了薩哈夫,薩達姆一氣之下免了薩哈夫外長之職,只當新聞部長。

三是疑心很重。

薩達姆雖然很強勢,手裡也有一幫擁護者,但薩達姆相信的人很少。從他當總統出訪的次數就能看出。在薩達姆眼裡,即使自己的兄弟,他也有防範之心,不過比其他人要近,所以薩哈夫還是外人。

有人說薩哈夫是薩達姆的“一枚棄子”,因為戰爭後期,薩達姆的人都跑了,唯獨把薩哈夫一人推向前臺。即使新聞部被炸卻依舊大談巴格達的安全。

有人說薩哈夫是一個導演,一個人導演一部連續劇,讓當時全世界人每天都想看到他出來“表演”。

但薩哈夫對薩達姆是忠誠的,忠實履行了新聞部長的職責。如果薩達姆不死再當總統,此人必須重用。

伊拉克戰爭結束後,薩哈夫不知蹤影,後來有資料說,薩哈夫在阿聯酋過起了隱居生活,據說還要出一本關於薩達姆的書籍。為什麼薩哈夫這樣一個重要人物,沒有被關押或者被殺呢?

首先,美軍離間計。因為薩哈夫當時太厲害了,竟然以一個人的輿論戰與30萬大軍周旋。既贏得世界的同情,還為薩達姆逃亡爭取了時間。當時美國已經把薩哈夫列入撲克牌中一張,後來美軍宣佈把薩哈夫撤下,認為薩哈夫是一個不重要的人物。也是反其道而行之,在離間薩達姆與薩哈夫之間的關係。

其次,美軍的拉攏。作為伊拉克的新聞部長,薩哈夫每一句話都被人們關注和相信。所以伊拉克戰爭結束後,薩哈夫投降了。美軍就讓他接受電視臺採訪並表明自己投降,也向世人說明,這名新聞部長已經投降。

第三,教派的原因。大家不要忘了,薩哈夫可是什葉派,這一派在中東乃至阿拉伯國家都佔有重要位置,如果美軍殺了薩哈夫,會引起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反對,那麼美軍可真要陷入如越南戰爭的泥潭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