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當下的融資環境如何?

手機用戶6600215878


我一直強調,談融資環境離不開觀察經濟週期、長期債務週期、金融週期及行業週期,以偏概全,往往做出錯誤判斷,接下來,我把幾個重要因素逐一盤點下,答案也就清楚了:

(1)宏觀經濟上,上半年GDP同比增長6.8%,連續12季度維持在6.7-6.9%,其中,新興服務業發展迅速,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同比增6.0%,民間投資和製造業投資回升(高技術製造投資同比增13.1%),國民經濟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繼續沿國家引導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舊動能轉換、產業轉型升級的高質量發展路線穩步前進;

(2)長期債務週期,我這裡著重分析,和企業融資密切相關的一級市場私募基金投資機構(公眾公司融資可通過貨幣流向、A股等公開數據等信息更易分析),一級市場私募基金成立在2012年前後飛速增長,很多基金“3+2”的存續期,近幾年一級市場標的泡沫,多數機構高位投資,當下面臨退出,卻無預期回報,進而影響母基金等LP的投資熱情,投資機構無錢缺錢成為常態;

(3)金融週期方面,處於“強監管、穩貨幣”的大環境,資管新規、大額風險管理辦法、流動性管理辦法等出臺,M2增速必定回落(我們知道,M2反應潛在購買力,增速快,說明投資和中間市場活躍),進而影響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長(截止5月底10.3%,近年新低);

(4)行業週期來看,不同行業,風景不同,分化嚴重,從上半場的互聯網,到下半場的ABC(AI/大數據/雲計算),各行業也在調整、深化變革,代表未來方向、符合國家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經濟”領域明星項目反而更受資本青睞,傳統產業、過舊落後產能企業融資難上加難。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企業融資環境不容樂觀,“寒冬裡”企業要做好持久戰準備,同時,也是傳統企業練好內功,順應經濟趨勢、脫穎而出的好機會,厚積薄發,贏在未來!


融資亮點


談到融資環境,不禁想起前段時間採訪一位業內人士時他說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和大家分享一下:

今年的這個市場,要說中國的融資首先要去思考投資人投資是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商業回報,那商業回報由何產出?只有兩條:被併購或者IPO。今年的行情是一個迴歸基本面,有一句話叫港股化,什麼是港股化,我們經歷了15、16年初股市的大起大落,在那個時候股市是相對比較狂熱的,資金融入比較大,那個時候投資人更多可能是為了想象空間,為了高增長買單,出現了很多妖股。

今年迴歸基本面,我們要看你的財報你的商業模型商業結構,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上市公司選擇併購的時候他會趨向理智,他會更多的基於自己的產業整合,自己的公司主營業務的發展去做併購這樣一個決策,那麼也就意味著,過去我們經常講叫賭未來,難聽點叫不務實的創業公司,他今年融資遇到了困難,今年來說大多數融資還是處於一個寒潮。但是我覺得整體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強者很強,馬太效應。

市場趨於冷靜,迴歸基本面,真正基本面好的公司,他的融資反而是有優勢的,因為投資人手裡缺項目,會選擇更有紮實基礎的項目。未來兩個月自媒體會有兩三個很大的融資會披露,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會發現:投不用圓石頭布,頭部擁有絕對的優勢,相對來說,對於中小型的,三四梯隊的自媒體公司也好,創業公司也好,情況就會困難一些。這是一個資本市場的整體環境決定的。


娛樂獨角獸


為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分享幾組數據。

泰合資本在今年上半年的一次分享中,曾提出觀點“創業者要以寒冬心態迎接資本春天”。為什麼說是資本春天呢?從存量資金來看,不少基金在2014年和2015年完成了募資但是在2016年的一輪寒冬中都沒有出手。另外,根據統計,2017看1~9月,一級市場的總體募資規模1804億,與2016年同比大幅增長。所以實際情況是地主家餘糧大大的。、

那是否意味著創業者正面對一個非常寬鬆的融資環境呢?從現實數據來看,答案是否定的。就投資規模而言,今年1~9月,一級市場投資規模下降了17%左右,也就是說投資機構投出去的錢變多了,但是拿到投資的公司數量卻變少了。那麼錢都到了哪裡呢?有一個比較有意思得數據,it橘子統計顯示,2016年中國融資最多的十家公司,共計融資234億美金,佔當年全部融資額的40%,也就是說資金集中在了頭部公司。且一些以早期投資著稱的公司比如紅衫,開始投資一些中後期項目,如持續押注瓜子等投資標的,這說明他們寧願在一個已經跑出數據的公司上獲取五倍、十倍的回報,卻比較難在早期公司中發現比較好的投資標的。

2016年下班年到現在,出現了很多短期的風口,如直播、共享充電寶、新零售等,投資熱潮不斷更換,但已經跑都中後期的項目卻並不多,該投什麼樣的領域、投資趨勢是什麼,這也許也是投資機構比較頭疼的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投資機構變得更趨於理性,更加看重公司的基本面,及公司的基本財務數據、業務數據等。對於早期創業公司來說,也應該更佳務實,精益創業。可以說,現在是好項目的黃金時代,但對於整個創投圈來說,則可能是一個從無序逐漸洗牌,歸於有序的時期,


鉛筆道


從融資主體的構成上看,我國傳統融資體制條件下,長時期內政府

是唯一的融資主體。改革開放以後,企業和居民個人的投融資主體地位

得以確立,但其融資所佔份額仍偏低。從目前融資主體結構看,政府在

投融資決策上仍然起著主導作用,不但在公共物品領域,而且在許多競爭性

投融資領域,政府投融資所佔比重都很大,這和西方發達國家的投融資結構

存在明顯差異。中國國家財政支出中,經濟建設費一項的比例是很大的,一

般佔財政總支出的30%左右,這說明中央政府對經濟建設的介入程度很深,

它與西方政府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在西方發達國家,政府代表國家行使的

經濟職能有比較嚴格的限制範圍,政府對經濟事務的介入程度受到多方面的約

束,例如美國的政府支出中沒有經濟建設費一項。即使把有關農業、商業、交

通運輸、能源、資源與環保等項支出算作經濟建設投融資,其總額佔政府財政

支出的比例也不過10%左右,大大地低於中國30%的比例。

在金融危機新形勢下,地區發展失衡、產業結構趨同、收入差距拉大、外

貿產品附加值低等一系列問題變得日趨嚴重,並且已經嚴重影響和制約著我

國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在此背景下,融資環境

問題顯得意義非常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