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蔣曉華:抓好產業興旺 推動鄉村振興

抓好產業興旺 推動鄉村振興

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 蔣曉華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省委書記彭清華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讀書班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破解“三農”難題,縮小城鄉發展差距而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遂寧如何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抓好產業興旺?我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綜合考慮,統籌推進。

充分認識我市農業農村農民的現狀和市情農情鄉情

通過近年來新農村建設特別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農村道路、水利、農田基本建設以及農業園區、農環線、電網等項目的建設,遂寧農村的生產條件和麵貌大為改善。一大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家庭林場正在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加之我市已經完成土地第二輪確權承包,特別是農村生產要素、土地經營權、林權、宅基地權、集體土地使用權確權頒證全面完成,為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創造了基本條件。

但是,自然環境上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一是人多地少,土地碎片化,生產成本高,不利於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二是土地貧脊,多為蓬萊組土、土石層薄,土壤墒情的保水保溼保肥能力差,土壤PH值呈弱酸性。三是遂寧氣候雖四季分明,無霜期長,但冬季、春季光照不足,晝夜溫差小,致使農作物角質層少,麵筋值低,多年來引進的一些優良品種3、4年就退化。同時,當前農村土地撂荒嚴重。地方上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小,農產品加工企業小,抗禦市場風險能力弱,價格忽高忽低,農民受損嚴重。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搞好農業產業發展規劃

以效益為中心(即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揚長避短,突出優勢,形成特色,力爭一鄉一品,一村一品。同時搞好農業立體佈局規劃,可實行山頂帶帽子(把長防工程、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和道路、渠系的森林植被保護好),這是我市綠色生態發展的本底;山腰找票子(利用茺地發展中藥材、經濟林、經果林);山底保肚子(在山底發展優質糧油)。具體而言,就是要因地制宜,在瓊江、郪江河谷地帶,發展優質糧油、反季節蔬菜;在2、3臺土以上發展生長期長、耐乾旱、價值較高、管理成本低的優質中藥材、乾果林和優質水果,如香桂、青花椒、核桃、果蔞、瓜蔞。同時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如在山林可以放養、圈養經濟價值高的野雞、野豬、土雞等。在此基礎上,統籌好農環線規劃,以點帶面,以線帶面,連片發展,集約發展。

大力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現代農業,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

當前應主要發展四種模式:一是社會資本進入農村的租賃模式;二是入股聯利聯心的股份合作經營模式;三是以返鄉農民牽頭為主的合作化經營模式,要選好產業,選好牽頭人,制定好聯利模式;四是家庭農場、家庭林場模式。在農業農村未來發展中,只有推進多種形式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大力培育和扶持多元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才能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打捆使用好涉農資金,把農、林、水、扶貧資金有效整合

讓資金圍繞項目轉,項目圍繞產業化企業轉,發揮好農業政策性資金的帶動、撬動作用和乘數效應。為防止一些企業僅為爭取國家農業項目資金,全市可制定統一補助標準,各項農業打捆資金可以採取驗收後補貼的方式進行發放。

實現農業接一連三,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增加農業綜合效益

一是在農業園區規劃農產品加工企業,不改變農業用地性質,實現土地、資金等政策優惠。二是發展採摘園農家樂,使農業向第三產業延伸。三是培育好農產品品牌,形成三化(標準化、無公害化、原產地化),最終樹立原產地品牌。四是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實現農旅融合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