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周星馳被爆患孤獨症:孤獨其實是被壓抑的親密渴望

周星馳被爆患孤獨症:孤獨其實是被壓抑的親密渴望

美國《時代週刊》曾這樣評價:如果香港還有查理.卓別林的話,那就是周星馳。

但創造過無數喜劇經典的周星馳,熒屏外卻最沉默,最近,剛過完56歲生日的周星馳,更是被爆出患有孤獨症。

周星馳被爆患孤獨症:孤獨其實是被壓抑的親密渴望

孤獨症,醫學上稱之為孤獨症譜系障礙(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ASD),是以孤獨症和阿斯伯格綜合症(Asperger syndrome, AS)為代表的疾病的總稱,臨床上首次描述孤獨症是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醫生Kanner首先報道了這類患者,並命名為“早期嬰兒孤獨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

特徵是嚴重缺乏與他人的情感接觸;怪異的、重複性的儀式性行為;緘默或語言顯著異常;高水平的視覺、空間技巧或機械記憶能力等等。

簡單地來說,孤獨症患者會表現出與人的交流障礙,卻在某一方面有過人的才能。一個喜劇天才卻不知與人相處,在無形中被邊緣化,周星馳的症狀與孤獨症頗為一致。

周星馳被爆患孤獨症:孤獨其實是被壓抑的親密渴望

奧斯卡獲獎電影《雨人》,講的正是一個孤獨症患者的故事,雷蒙因患有“孤獨症”被送入療養院,他堅持固定的生活模式,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吃固定的東西,就是這樣一個孤獨症患者,卻有驚人的才賦,可以準確報出航空公司發生過的所有事故,可以一口氣報出四位數乘法結果。

周星馳被爆患孤獨症:孤獨其實是被壓抑的親密渴望

孤獨症患者究竟在行為模式和意識上與常人有怎樣的差異?我們不妨來進行以下探討。

  • 社交障礙,孤獨離群

孤獨症患者最基礎的表現便是孤獨離群,極力迴避社交人群,或者潛意識中排斥社交關係,逐漸被社交群體邊緣化。

  • 自卑感

阿德勒曾在《自卑與超越》中寫道: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發現自己所處的地位永遠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

周星馳被爆患孤獨症:孤獨其實是被壓抑的親密渴望

但現實卻是,一個人無論有多優秀,都會潛意識中渴求更好的狀態,現實與期待之間的差距便會形成心理負荷,若是不能平衡這種心理負荷,便會形成自卑感。

對於孤獨症患者來說,這種自卑感會愈演愈烈,從而畏懼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畏懼社交。

  • 封閉心理

臨床數據表明,絕大一部分孤獨症患者都面臨感官障礙,對噪音、氣味、光線非常敏感,對外界某些聲音和光線表現出焦躁不安或者其他不適反應,因而喜歡獨處,或者將自己封閉於獨立空間。

  • 行為模式單一

據研究結果顯示,孤獨症患者會堅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絕改變習慣和常規,並且不斷重複一些動作;興趣狹窄,會極度專注於某些物件,或對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形狀的物體特別感興趣。也正是因為這種極度關注力,很多孤獨症患者都在某一領域有卓越成就。

周星馳被爆患孤獨症:孤獨其實是被壓抑的親密渴望

基於以上孤獨症表現行為,我們繼續來探討孤獨產生的成因。

第一,原生家庭和生長環境的影響

原生家庭之所以會影響一個人,是因為童年時的創傷未得到治癒,傷痕便會在成年之後被不斷放大,繼續以同樣的創傷影響我們的生活。

也就是說,童年時由於自閉心理養成的行為習慣,仍會潛意識中形成成年後的交流障礙。

其中,原生家庭的婚姻狀態對孩子的婚姻觀影響尤為顯著。

父母的婚姻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美國心理研究專家曾做過這樣一項實驗,跟蹤100對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發現他們的婚姻狀態都很糟糕,有的人甚至篤定婚姻不可長久。

周星馳被爆患孤獨症:孤獨其實是被壓抑的親密渴望

第二,社會現狀的影響

在現代社會快節奏高壓生活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發疏離,很多獨在異鄉的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孤獨感,一般人可以通過社交活動去排解這種孤獨感,但對於孤獨症患者來說,這種情緒卻會不斷堆積。

同時,網絡發展帶來的海量信息孕育出一個焦慮的時代,在群體焦慮症的影響下,很多人情緒奔潰的臨界點也越變越低,特別是對於極度敏感的孤獨症患者來說,在遭遇網絡輿論壓力之後,極有可能會演變為抑鬱症等更為嚴重的精神疾病。

第三,缺乏良性溝通

相較於西方的開放文化而言,中國人講究內斂低調,潛意識中會把自己的想法埋藏在心底,不願主動暴露自我。

這也是很多人迷戀網上社交的原因,在網上面對陌生人可以暢所欲言,但面對生活中的親人朋友,卻會變得無法可說。

缺乏主動溝通導致的真實社交的缺失,也是孤獨症存發的重要原因。

周星馳被爆患孤獨症:孤獨其實是被壓抑的親密渴望

第四,情緒的單向輸出

不僅是孤獨症患者,我們常人仍會在某個時間段或者某件事發生之後感到孤獨,孤獨是神經內部折射出的一種感官意識,來自於內心。

如果不能及時排解這種情緒,可能會演變為抑鬱症、自閉症等更為嚴重的心理性疾病。

第五,脆弱的極度依賴

《十一種孤獨》中曾寫過極度依賴的孤獨:脆弱孤獨的人會自動尋求可以極度依賴的人,尋不得,便會尋求黑夜的庇護。

很多人會試圖在伴侶身上尋求自己缺失的部分,簡單來說,就是缺失了哪種關懷,便會極力去尋找相對應的依賴,比如戀父情節、戀母情節等等,因為人內心的孤獨脆弱會潛意識中尋求孩童時的情感依賴。

周星馳被爆患孤獨症:孤獨其實是被壓抑的親密渴望

有個網友曾自曝過自己的戀父情節,婚後,她一度希望丈夫可以給她父親一樣的關懷,一旦沒得到丈夫的及時回應,便會陷入無窮的落差裡,兩人最終分手。

和丈夫離婚以後,她曾先後談過幾個男友,但都無疾而終。最後她才意識到,每一段長久穩健的兩性關係都是建立在身份對等的基礎上,關懷也應該是相互的。

現在,她已經和前夫復婚十年了,平衡好兩性關係之後,婚姻幸福感直線上升,婚姻關係也變得更加穩健。

預售僅剩4天,長按識別海報二維碼即可查看課程

周星馳被爆患孤獨症:孤獨其實是被壓抑的親密渴望

什麼是孤獨?

曾有人這樣詮釋:孤獨這兩個字拆開看,有小孩,有水果,有走獸,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

但那一切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對每一個孤獨的人來說,正是這種自我與社會的嚴重分離。

那如何擺脫孤獨,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討論。

第一,本我與非我的融合

黑格爾曾說過,人類起源是自我意識。但在認識自我的同時,也認識到了更多非我的東西。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非我的東西會逐漸出現在生命裡,如何平衡好自我與非我的關係,在保持自我的同時,更好地去接納非我的存在,才能更好地建立自我與外界的聯繫。

周星馳被爆患孤獨症:孤獨其實是被壓抑的親密渴望

第二,及時排解消極情緒

當孤獨感排山倒海來襲時,到處吐苦水,只會讓我們在不痛不癢的安慰中更加迷茫,陷入不斷的自我否定中去。

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孤獨產生於本我與其他社會關係中的落差,只有當你能從內心去肯定自己,不再依附於他人的肯定時,才能直面孤獨。

第三,構建豐盈的內心

很多人會試圖在感情中尋找依賴,或者去尋找一個熱鬧的靈魂,但所有關係中的寄託和依賴是相互的,當一個人無法承擔起自己的孤獨時,便無法擔起兩個人熱鬧非凡的未來。感情存在的意義不是拯救,而是讓兩個相愛的人朝著同一個方向變得更好。

周星馳被爆患孤獨症:孤獨其實是被壓抑的親密渴望

第四,建立積極的信念

心理學認知領域,有個著名的情緒ABC理論。A代表誘發性事件,B代表我們的信念與態度,C表示產生的情緒與行為的結果。最終決定結局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對它的認知和看法。

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生命的意義便在於,我們會在人生路上遇到另一個情意相投的人,一起熱鬧地走完餘下的人生,這個人可能是戀人,也可能是朋友,或者是志同道合的事業夥伴,因為他的出現,我們的人生會立刻豐盈起來,但在遇到這個人之前,請學會直面孤獨。

周星馳被爆患孤獨症:孤獨其實是被壓抑的親密渴望

由於孤獨而導致過度自我封閉,應該如何建立健康的社交關係?

第一,接納掌控孤獨

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人本質上是一種群居性生物,潛意識中喜歡抱團而生,只是有的人心理上比較排外而已。

如何從極度自閉的孤獨中走出來?一位孤獨症網友曾這麼說過“所有的走出,其實是發現自己仍在其中,但卻學會了如何去掌控孤獨,帶著孤獨一起走下去。”

當你的社交範圍不斷擴大時,孤獨其實仍在你內心,只不過它不再能操控你,而是成為你眾多情緒輸出中的一種。

第二,把握隱形關係

著名的蝴蝶效應在生活中可以解釋為:所有的事件都是有聯繫性的,每一個小的舉動都會引起長期性的連鎖反應。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正是如此,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都是可能是日後意氣相投的朋友,所以,把握好人與人之間隱形的聯繫,讓自己踏出封閉區,去嘗試認識不同的人,是建立健康社交關係的關鍵一步。

第三,尋求共性群體

心理學家莫雷諾曾對群體內人際關係吸引法則做過測試,其中就包括相似性原則和鄰近性原則,人總是更趨同於客觀和感官上更相近的人群,對於孤獨症患者更甚。

所以,不妨去融入一個志同道合的群體,共同的愛好會潛意識中拉近你們之間的距離。

當你敞開心扉去接納更多時,一定會擁有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