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老藝人用黃金修古扇,10萬一把,卻騎電動車上班


這個超長待機的炎熱夏天,每天開著空調,都會感覺熱。但在蘇州老城區的一間小作坊內,有位叫王健的摺扇老藝人,卻和夫人一起,用了20年時間,在沒有空調的作坊中,用黃金復原了從漢代到唐宋明清的各種古扇。如今,這些摺扇,每把賣到10萬元,登門求扇者絡繹不絕。摺扇訂單竟然排到10年之後,但老藝人卻每天騎著電動車上班,每年只做10把摺扇。

蘇州老城區如今還保存著無數的老街巷,些小巷中,藏龍臥虎。沒人會想到在溼冷的深深小巷盡頭,竟幽居著一位制扇大師。他左鄰右舍的阿爹阿婆大抵不清楚此人在外界的響亮名頭。

王健戴著手套,在作坊內比對扇骨,這造型就像是在給摺扇畢恭畢敬上香。1980年,16歲的王健經過蘇州扇廠門口,看到一位老人擺出這造型時,就伸著頭在門口張望。老人透過扇骨看見王健說:“小夥子,進來看一看。”王健就走進去看了看,這一看,就是37年。

倉庫中,藏了幾百把古扇。這些古扇是各地的摺扇藏家委託王健修復的。經過二十多年的摸索,王健已經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一眼能識別古扇真偽,更練就了一手“修舊如舊”的絕活,以至於成了古扇修復專業戶。現在每年修復古扇上千把。

小小作坊中,有一股刺鼻的味道。這是煮明礬的味道,扇面要用明礬燻蒸,以防上黴。

制摺扇,主要分為制扇面和制扇骨。王健的夫人主要負責制扇面。

有很多名貴的摺扇,扇面上要用黃金壓制的金泊來製出各種效果。金泊生產,本身就是古代的一門絕技。而摺扇製作,則是很多絕技的組合。

一頁金箔被搗碎後,要嵌入到扇面中,是一件技術活兒。曾經為了鑽研怎麼把金箔完美嵌入扇面,王健走火入魔,用了8個月時間。沒辦法掙錢養家,全靠王夫人每天賣扇面來維持。

蘇州夏天天氣溼熱,每年都會有大量材料報廢。“一寸斑竹四兩金啊!”徒弟看到報廢的斑竹後很心疼。

“這次還不錯,只有一小部分報廢,我第一次存材料,八年後開始制扇時,發現能用的十分之一還不到!”王健心態很平和,手藝活,如果經驗不過關,就變成靠天吃飯。

王健把竹人分為兩種:其一曰竹工,做竹蒸籠、竹簸箕、竹籃之流,為了使生活更方便而加工竹子;另一曰竹藝,做扇骨、筆筒、竹刻之類,為了提高生活品位而把竹子製成藝術品。“而摺扇,則是文人風雅的代表。有懷袖雅物之說,因而在制扇,不僅僅是工,更是藝。

在修復了上萬把古扇之後,王健開始嘗試恢復一些失傳的古扇。這把漢代記載的合歡扇,古書中只有零星記載。王健花了20年時間,終於在2005年把合歡扇修復出來。

甚至花16年時間,只為恢復一把總重量不足一兩的明代烏木泥金扇。明式扇以輕為貴,為了讓扇子做得足夠輕,做扇骨的竹篾片,做成20絲或者30絲左右。

我問王健,在空調電扇早已普及的當下,摺扇還有存在的必要嗎?為何還要修復明清、唐宋,甚至漢代的各種古扇。王健說:”摺扇,從古至今,就不是用來降溫,而是用來修身養性的。做摺扇,別人說我是在復古,其實我是在創新,我們經歷了太多的文化斷層。復古,就是最好的創新。PS,有人說他像雷軍,也有人說像範偉,你說像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