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上班穿什麼?(下)


朝服,也作“朝衣”,又稱“具服”,是古時帝王、百官及后妃、命婦參加朝會時所穿的禮服,在舉行祭神、宗廟及親蠶之禮時也可以穿用,但主要是坐朝議政之服,由祭服演變而來。圖為嚴嵩像(清人繪),畫中他頭戴梁冠、佩方心曲領,身穿朝服。

方心曲領:古代官服的一種領式,漢代已出現,為了使朝服更加熨貼,為內衣胸前襯的半圓硬領,名“曲領”,免得內衣衣領擁起。唐代出現“方心曲領”一詞,並戴在衣外。官員佩方心曲領一直沿用至明末。圖為范仲淹頭戴貂蟬籠巾、佩方心曲領,身穿朝服。

中單也稱“中禪”。一指穿在朝服或祭服內的襯衣,起初叫作“中衣”, 自唐之後逐漸簡化,腰部無接縫,下部不分幅。漢高祖與楚交戰,歸帳中,汗透,遂改名汗衫。”

清代皇帝朝服由披領、袍裙組成,穿用時搭配朝冠,有冬、夏二種形制,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皮毛。朝服顏色採用黃色系,有明黃色、杏黃色、金黃色等,以明黃為貴。皇帝在祭天、朝日、夕月時,所穿的朝服顏色又有不同。祭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圖為清雍正皇帝著夏季朝服像。

披領,也稱“披肩”,是清代帝后朝服使用的一種領飾。一般以綢緞為料,裁剪成菱形,上繡龍蟒等圖紋,並加以緣飾。常縫綴在衣上,也有的與衣身分開,使用時罩在肩上,在頸部扣結。


馬蹄袖:此原本是北方少數民族射手服裝的袖式。袖身窄小,緊裹手臂,袖口裁為弧線,袖口上半部可以覆蓋在手背上。因為便於射箭,也稱“箭袖”。清軍入關後,將箭袖用於禮服之上,因外形看起來像馬蹄,故名。

清乾隆皇帝著冬季朝服像。朝服的紋樣主要是龍紋和十二章紋樣,具體位置有明確的規定: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繡正龍各一條;腰椎處繡五條行龍,前後襞積(折襉處)處各繡九條團龍;下裳繡兩條正龍、四條行龍;披肩繡兩條行龍;袖端各繡一條正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