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雜交水稻之父”的名頭“擋了別人的路”?請別這麼消費袁隆平!

近日,一篇呼籲“暫時遺忘袁隆平”的文章在朋友圈熱傳。作者拼湊了幾則資料故事,採訪了幾位農業學粉絲,便得出“雜交水稻之父”名不副實,袁隆平掩蓋了其他科學家的光芒等“言之鑿鑿”的結論。觀點之荒唐,邏輯之荒謬,毫無意外地招致了痛批。

“雜交水稻之父”的名頭“擋了別人的路”?請別這麼消費袁隆平!

“雜交水稻並非我一個人的成績,而是整個科研團隊的成就。”

這是袁隆平常掛嘴邊的一句話。誠如斯言,在任何國家,任何領域,科研創新都不可能靠個人單槍匹馬、單打獨鬥完成,只有在群策群力、接續奮鬥中才能取得突破。尤其是在我們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色,更鮮明地體現在諸多科研成果中。

青蒿素的成功研製,得益於7個省市、60多個單位的跨界協作;量子衛星的順利升空,得益於中科院多個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等一眾單位的合力鑽研。這種勠力同心、集體攻關的協作機制,很大程度也是我們創新突破的優勢所在。

“雜交水稻之父”的名頭“擋了別人的路”?請別這麼消費袁隆平!

團隊協作中必然要有領軍人物,二者並不矛盾。而我們之所以會以某個人物代表其研究團隊,也往往是基於他們在真理探尋中發揮的決定性作用。

以袁隆平為例,他是第一個發現水稻“雜種優勢”現象的人,也是第一個用研究成果告訴世界雜交水稻研究值得做的人,他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泰山北斗”的地位無可撼動。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對“袁隆平們”投以關注與讚譽,並非否定其他參與者的功勞,而是旨在感念他們在科學研究中那份開天闢地的貢獻。我們當然需要對其他科學家增進了解,但並非要以遺忘誰為代價,更何況任何科學家的功勳從不會因為關注者寡而被抹殺。僅因袁老被冠以“雜交水稻之父”的名頭,就莫名得出他“擋了別人的路”的結論,無疑是一個愚蠢的邏輯。假如再將此擴大傳播,製造對立、博取流量、煽動情緒,更是一場沒有底線的惡意炒作。

面對輿論場上的紛擾,袁老卻淡定依然。據報道,在長沙的驕陽之下,88歲高齡的袁隆平依然踐行著自己“只有下田最快樂”的信條,彷彿外部的一切爭議都與自己無關。

“雜交水稻之父”的名頭“擋了別人的路”?請別這麼消費袁隆平!

或許在他看來,內心對科研的那份熾熱追求才是最重要的。而這樣的價值排序,也是很多科學家們的共同選擇。

面對諾獎桂冠,屠呦呦在獲獎感言中一再表示:“這個榮譽不僅僅屬於我個人,也屬於我們中國科學家群體”,在領完獎的第二天又照常鑽進實驗室。

“雜交水稻之父”的名頭“擋了別人的路”?請別這麼消費袁隆平!

科研中不務虛名、不興偽事,生活中低調簡單、樸實無華,從他們身上,我們能夠看到老一輩科學家的為人本色,也更能理解為什麼他們能成為攀上科學高峰的“關鍵少數”。立足更大的視野,也正是因為有一大批這樣的實幹家,今日中國的前行腳步才能如此堅實。

這些年,得益於傳播手段的愈發豐富,“核司令”程開甲、“布鞋院士”李小文等一批科研大家走進公共視野。面對意外走紅,他們說的最多的就是“希望大家不要關注自己,想把精力用於科研”。在愈發喧囂浮躁的當下,這樣的淡泊情懷、實幹精神無疑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整個社會也應該給這些實幹者更多關愛、尊崇和信任,而非為了博眼球製造“爆款”去惡意消費他們。這既是對科學家的起碼尊重,也是對科技中國的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