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劉海粟的油畫、國畫有什麼特點?

藝萃


毫無疑問,劉海粟是近現代中國繪畫藝術的泰斗級人物,他不僅在個人創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在把西方油畫藝術引進中國,把中國畫推介到世界上做出了很大貢獻。

劉海粟是中國引進西方油畫藝術的第一人。1918年,剛剛20歲出頭的劉海粟從法國留學歸來,乾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主導創立了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開設了西方油畫人體藝術專業課程。這在當時那樣的環境下是需要相當的膽識和勇氣的。儘管遇到諸多困難和阻力,劉海粟還是堅持著把學校辦下去,培養了一大批包括油畫在內的中國繪畫人才。

在繪畫上,劉海粟學貫中西,將西方油畫的寫實和對色彩的處理運用和中國畫的寫意揉合在一起,使之渾然一體。作品雄渾大氣,寥闊深沉,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劉海粟的人體藝術深得印象派之章法,不事繁冗,不拘唯美,線條清皙,筆觸洗練,簡拙中彰顯大家氣象。



作為一個思想開放豁達,意識超前的藝術大家,劉海粟一方面積極倡導西學中用,把西方油畫藝術引入中國;一方面大力弘揚中國畫藝術,以畫中國畫為主。做為一個百年長壽(1898一1996)的世紀老人,在他一生創作的大量繪畫作品中,中國畫佔了絕大部分。


燈影書畫


【文藏來答】大家好,我是文藏的藝術小編Kiki~如果各位喜歡我的回答,就請給我一個贊或者是一個關注吧!

劉海粟是一位頗具爭議的藝術家,他身後的歷史故事也是使得他成為一代宗師與傳奇的一部分。

溪亭閒話圖

創作年代:1936

規格:75×98cm

品類:中國畫

劉海粟(1896-1994),1912年與烏始光、張聿光等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後改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14年秋始任副校長,1919年7月始任校長。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華東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南京藝術學院院長。

丞相源圖

創作年代:1988

規格:67×122cm

品類:中國畫

黃山,天下奇絕,是劉海粟先生的最愛。

七十年間,他十上黃山,自塑了一代大師的人生傳奇。於此,嘯傲煙霞,吞吐泉林,與奇峰對話,和古松作伴。從寫形悟神到以蒼雄之筆墨寫黃山之魂,劉海粟先生實踐了從客觀自然到藝術境界的昇華。

雲山飄渺圖

創作年代:1988

規格:68×123cm

品類:中國畫

陳子昂詩意圖

創作年代:1941

規格:110×48cm

品類:中國畫

龍虎鬥圖

創作年代:1988

規格:136×68cm

品類:中國畫

師古人、師造化,以遒勁雄深、蒼渾滋潤的墨彩呈現出不凡的氣度是劉海粟晚年潛心於潑墨、潑彩之妙法所致。

張大千之後,大力探索潑彩畫而聲名顯赫者首推劉海粟。他的潑彩山水、潑彩荷花等以潑墨為基礎,結合中國畫傳統青綠畫法,並糅合西方繪畫的光色表現,斑斕瑰麗,氣格雄渾,以率性與豪情彰顯本性,自成一格。

文光亭潑墨圖

創作年代:1988

規格:68×136cm

品類:中國畫

黑葡萄圖

創作年代:1970

規格:130×55cm

品類:中國畫

白菡萏開初過雨

規格:72×44cm

品類:中國畫

大紅牡丹圖

創作年代:1979

規格:146×75cm

品類:中國畫

黑虎松圖

創作年代:1979

規格:95×179cm

品類:中國畫

望仙峰奇松圖

創作年代:1981

規格:125×68cm

品類:中國畫

竹石圖

創作年代:1982

規格:136×69cm

品類:中國畫

吞吐黃山圖

創作年代:1988

規格:133×67cm

品類:中國畫

金箋牡丹圖

創作年代:1988

規格:65×100cm

品類:中國畫

清涼頂圖

創作年代:1988

規格:136×68cm

品類:中國畫

祖宗

創作年代:1924

規格:90×60cm

品類:油畫

東風吹開朵朵紅

創作年代:1960

規格:94×62cm

品類:油畫

白塔

創作年代:1953

規格:60×72cm

品類:油畫

廈門日光巖

創作年代:1982

規格:73×99cm

品類:油畫

漁舟

創作年代:1956

規格:59×81cm

品類:油畫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使用【文藏APP】,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文藏


劉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號海翁。漢族,江蘇常州人。現代傑出畫家、美術教育家。

早年習油畫,蒼古沉雄。兼作國畫,線條有鋼筋鐵骨之力。

後潛心於潑墨法,筆飛墨舞,氣魄過人。晚年運用潑彩法,色彩絢麗,氣格雄渾。

劉海粟一生最愛黃山,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也多以黃山為題材,可以說黃山是海粟藝術的源泉,海粟給黃山增添了藝術內涵。他創作了大量潑墨、潑彩黃山圖,注重精神描寫與氣韻的表達;手法上以“骨法用筆”的中鋒線條構建骨骼,用墨或彩潑灑暈染以助韻,興會所作常常筆墨酣暢,氣勢奪人,可謂“墨氣淋漓幛猶溼”、“筆所未到氣已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