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武漢青和居社區:黨員有親情,管理更親和

武漢青和居社區:黨員有親情,管理更親和

林立的高樓,花園式的社區。(周雯 攝)

林立的高樓,花園式的社區,是棚改的見證。

在全國老工業基地武漢市青山區,青和居片區是華中地區最大棚改回遷區域。這裡曾是矛盾問題最集中、居民群眾最困難、創新社會治理最有挑戰性的地區之一。短短兩年多時間,青和居社區黨組織用心用情做好“人”的工作,用有溫度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讓青和居成為了“青”青花園、“和”諧家園、“居”民樂園。

“社區是基層基礎,只有基礎堅固,國家大廈才能穩固。”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青和居社區看望幹部群眾,他對該社區黨組織在社區治理方面所做的努力給予了肯定。

武汉青和居社区:党员有亲情,管理更亲和

“青山綠水紅鋼城”新時代展館裡,老照片記錄著從棚戶區到幸福和諧社區的鉅變。(周雯 攝)

武汉青和居社区:党员有亲情,管理更亲和

“青山綠水紅鋼城”新時代展館裡展示著人和之美笑臉牆。(周雯 攝)

創新基層組織體系:社區黨委舞“龍頭” 轄區黨員“擰成一股繩”

“這裡是湖北最大的純公租房小區。”7月30日,青和居社區黨總支書記張耀龍掏出手機,裡面存著社區所有租戶的個人信息表:社區19棟住宅樓,5235套公租房,常住人口8234人。60歲以上老年人有2024人,其中有669名獨居老人,612名空巢老人,212名精神病人、殘疾人;823戶收入不足千元……

流動人口多,低收入困難家庭多,老年人口多;租戶情況複雜,工作難度高,超出預期。“如果後續治理和服務跟不上,這裡可能變成冷冷清清、充滿隔閡的‘清閡居’。”張耀龍擔心。

青和居2015年底完成棚戶區改造工程後成立了社區黨總支。張耀龍回憶,剛接手社區時,居民將垃圾隨地亂扔,樓道亂停亂放電動車,綠化植被破壞嚴重,高空拋物等不文明現象時有發生,甚至有人在電梯裡撒尿……

當時全社區黨員有40名,還有不少老黨員行動不便,無法參加組織生活。黨組織沒有凝聚力,社區工作怎麼開展?

“物業是社區最基礎的保障。”張耀龍想到了突破口,他找來青和居社區物業公司——嘉信物業的董事長李鋼,並很快成立了一個三人黨支部。張耀龍帶領社區幹部,在嘉信物業坐班一年,耐心化解居民各類矛盾。

“物業成了黨在社區的工作隊。”李鋼說,在黨組織帶領下,物業服務得到居民認可,員工工作效率提高,以前不敢管、不能管、不願管的一件件小事被一一解決。物業公司的黨員人數增長到30名。

借鑑整合物業公司黨員隊伍的經驗,青和居社區聚合有生力量,在黨總支的基礎上組建社區大黨委,轄區23家駐區機關企事業單位、業委會、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器的黨組織成為大黨委委員單位,吸納社區民警和駐區大單位黨組織負責人為社區大黨委兼職委員。“社區黨委統領工作,社區治理力量更強了。”張耀龍說。

在去年1月召開的聯席會議上,樓道雜物多、清理難、亂停亂放電動車的問題被擺在了突出位置。“社區大黨委發動,物業公司出人力,公安、城管、業委會共同參與,多方聯動形成合力,對樓道雜物和電動車進行清理。”李鋼說。

“剛開始居民很不理解,你搬出去,他們又搬進來。”張耀龍說,通過一家家做工作,物業配合宣傳,歷時三個月,這個“老大難”問題才得以解決。

武汉青和居社区:党员有亲情,管理更亲和

社區廣場裡的一處涼亭,孩子們在此嬉戲。(周雯 攝)

記者在該小區看到,樓道里乾淨整潔,沒有電動車和雜物,公示欄裡網格員的照片、姓名、電話被掛在了顯眼的位置。志願者的身影不時出現在社區裡,教師、幹警等各行各業黨員走進社區,黨的基層組織強健有力。

目前,青和居社區已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社區黨組織——社區網格黨支部——黨員中心戶”五級黨組織構架,參與社區治理的黨員人數已達164人。

在群眾眼裡,基層黨組織強健有力並不抽象,有“溫度”的黨建時刻溫暖著居民的心。“以前天大的大事沒人管,現在大事小事大家爭著幫。”76歲的租戶陳婆婆是名獨居老人,她說出了許多青和居人的心聲。

創新社會治理體系:“敲門組”敲出新秩序 “順順吧”順出新氣象

不掌握信息,怎麼服務住戶?青和居社區黨總支決定,把社區劃分為15個網格,由網格黨支部書記或網格員擔任組長,社區、物業的黨員群眾組成120人的“天天敲門組”,通過分類敲門、上門服務,瞭解居民基本信息、訴求等,架起一座座黨和群眾的“連心橋”。

武汉青和居社区:党员有亲情,管理更亲和

“天天敲門組”志願者蔣桂梅在屋頂花園蒔花弄草。(周雯 攝)

71歲的蔣桂梅是一名獨居老人,經歷了喪夫之痛的她雖然搬進了新房,但陌生的環境、生疏的鄰里關係,讓她十分不適應,經常閉門不出。“天天敲門組”的志願者多次上門探望後,她也決定加入志願者隊伍。

“是‘天天敲門組’的堅持與溫暖,把我敲醒了。”從一名被“敲門”的對象到青和居第一網格黨支部書記,蔣桂梅說,“雖然辛苦,但是看到社區和諧,很驕傲,也很幸福。”

“孩子交待了,不給陌生人開門。”“都是騙人的。”起初不少居民不理解,蔣桂梅常吃閉門羹,但仍堅持著:今天敲不開,明天敲;白天敲不開,晚上敲;家門敲不開,網上敲……

武汉青和居社区:党员有亲情,管理更亲和

“天天敲門組”上門看望獨居老人,陪其聊天。

現在,每天早上8點半,蔣桂梅準時“上班”,將黨徽佩戴在胸前,把印著“天天敲門組”字樣的紅袖章往手臂上一戴,就開始在樓棟裡轉。她手裡總拿著一個本子,上面記錄著兩棟居民樓554位常住人口的信息:48戶獨居老人,64戶空巢老人,31人身患疾病,9人是殘疾人……這些需要特別關注的租戶,蔣桂梅都一一分類標註,記在紙上,更記在了心裡。

7月30日下午,武漢驕陽似火,青和居社區便民服務大廳入口,一個大碗茶櫃檯格外引人注目。“天氣熱,喝碗涼茶解解暑吧。”給人倒茶的志願者叫賀鏡平,是社區的獨居老人,今年69歲,有近30年黨齡。

武汉青和居社区:党员有亲情,管理更亲和

青和居社區便民服務大廳入口,志願者賀鏡平正在給居民倒茶。(周雯 攝)

“是黨組織給了我第二次生命。”賀鏡平曾經中風,導致語音障礙,走路顫顫巍巍,長期躺在家裡,不願外出。“天天敲門組”瞭解情況後,張耀龍到他家裡邀請他,“老黨員要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到社區來幫幫忙。”

賀鏡平在“天天敲門組”的關心和帶領下,到社區主動認領了燒開水的崗位,義務為居民服務。漸漸地,他變得精神了。“現在我是最幸福的人。”賀鏡平說話還不太流暢,但看上去精神抖擻,他邊倒茶邊笑著說。

張耀龍說,“天天敲門組”漸漸摸索出了真情感化法、見縫插針法、巧藉機遇法、以幫促進法等“敲門十八法”,“敲”出了“友好樓棟”議事會、“社區我的家”懇談會等自治平臺,“敲”來了老黨員、民間老藝人等居民骨幹,“敲”走了棚改回遷居民高空拋物、亂搭亂蓋、亂牽亂曬、養雞種菜等壞習慣。

8000多居民,矛盾糾紛在所難免。為化解不滿情緒,倡導“法治”,社區黨組織還建立了專門負責調和矛盾的“順順吧”。

“順順吧”每天都有人接待,面對面傾聽群眾呼聲和訴求、紓解不滿情緒,靠常說“小事”確保不出“大事”。

“社區成立以來,未發生一起因矛盾糾紛引起的刑事案件。”不但如此,張耀龍還表示,過去居民群眾遇事總愛找政府,現在大家慢慢學會遇事找法律,學會拿起法律武器維護合法權益。

創新服務群眾體系:“好樣的工作隊”讓“清閡居”變“親和居”

為服務群眾與居民,社區黨組織專門開闢出各種活動室。記者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2樓看到,圖書室、書畫室、棋社室、青少年活動空間等12個功能室人氣爆棚,居民生活豐富多彩。

武汉青和居社区:党员有亲情,管理更亲和

湖北大鼓愛好者夏謀階和居民組建的“紅色文化”藝術團正在排練。(周雯 攝)

青和居住戶夏謀階是湖北大鼓愛好者,他和居民組建了“紅色文化”藝術團。7月30日下午,藝術團正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排練自編自演的曲藝節目。“黨的生日一年一年又一年,打造了個強大的中國走在世界前沿。”

“剪紙大師”毛明月的工作室開在了黨群服務中心,居民學到剪紙技藝的同時,好的產品還能賣錢補貼家用;藝術團也更有章法了,夏謀階統籌各種曲藝項目,制定藝術團公約,演出越來越精彩;書畫室來了退休的老幹部,免費教孩子們寫毛筆字;“陽光家園”組織“為盲人講電影”等特色服務,為殘疾人提供心靈慰藉……

如今在青和居社區,三天一個小活動,每週一場大活動,群眾自發組織的活動天天有,民俗文化節全民參與、“流金歲月”紅色電影場場爆滿、“湖北大鼓”唱出了百姓正能量。

“政府購買服務的公益性社會組織,是社區治理的得力幫手。”在街道的指導下,社區成立了社會組織孵化器,培育和引進了17個社會組織,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社區黨組織從“服務供給者”轉變為“服務引領者”。

武汉青和居社区:党员有亲情,管理更亲和

專業的社工服務團隊

去年12月,社區免費提供800餘平米場所,引入公益性社會組織運營,“社區好味到”食堂開業,65歲以上的老人,6元錢可以買到兩菜一湯。社區志願者為行動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門。愛熙社工組織有5名專業社工,他們和社區網格員一起入戶走訪,動員600多位居民註冊成為志願者。

“面對複雜多樣的群眾需求,基層黨建不能只靠基層黨組織來抓。”青山區委組織部副部長鄭麗梅介紹,青山區委將與居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城管、水務、園林等13支職能部門整合為“好樣的工作隊”分片服務社區,讓機關幹部走出大樓,走進社區,把服務力量下沉到基層,把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

一個個“好樣的工作隊”來了,社區越來越“容光煥發”:公安局整治流浪狗;團委牽頭“四點半學校”;城管委解決87個井蓋板問題;殘聯組織醫生為殘疾人送醫送藥上門……

“家居綠水青山畔,人在春風和氣中。”在社區廣場裡的一處涼亭上,掛著這樣一幅居民自創的門聯,橫批是“和諧社區”。“這就是我們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夏謀階敲著大鼓唱,“在社區黨總支的帶領下,青和居是居民心中的親和居。”(周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