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揭祕!今年到北戴河休假的專家,向中央提了什麼建議?

8月4日,受習近平總書記委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陳希在北戴河看望慰問暑期休假專家,並召開座談會,聽取意見建議。

座談會上,來自水利工程、信息科學技術、航天科技、農牧業科學、地理科學等領域的8位專家結合工作實際,就如何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強對口支援工作、助力脫貧攻堅等暢談體會,表達了他們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的決心。

現將專家發言摘編刊發。

在水利工程一線創業奉獻

鄧銘江

揭秘!今年到北戴河休假的專家,向中央提了什麼建議?

(資料圖)

我是土生土長的“疆二代”,在水利工程科技一線堅守創業36年。新疆這片廣袤的土地哺育我、培養我、成就了我,我理當圖報,堅守這片熱土,為新疆穩定發展建功立業。

新疆是我國最乾旱的地區,1/6國土面積水資源只佔全國3%,而且水資源區域分佈相差懸殊。北部地區單位面積產水量是南部地區的2.6倍,西北半壁水資源佔全疆的93%,而東南半壁僅佔7%。水對於乾旱地區有多重要,我們的堅守和努力就有多重要。

系統研究新疆水資源、水問題、水戰略,治水興邊,知行合一,是我立身邊疆、立業水利的奮鬥目標。30多年來,我走遍了新疆的山山水水、大漠戈壁,在人才匱乏、資料短缺、環境艱苦的條件下,堅持系統研究,將“理論研究、治水實踐、工程建設”貫穿一體,創建了乾旱區宏觀區域調配、中觀流域調控、微觀高效利用的“三層級”水循環調控理論與工程技術體系。

在宏觀層面,我們研究確立了新疆水資源合理配置及重大工程總體佈局,加快跨界河流開發,攻克沙漠、嚴寒地區長距離調水工程中的諸多科學技術難題,建成千餘公里的北疆供水工程,為克拉瑪依這座“沒有水,沒有草,鳥兒也不飛”的油城引來了生命之水,為烏魯木齊及天山北坡經濟帶發展提供了水資源保障。

在中觀層面,我們創新幹旱內陸河流域水循環調控模式,協調人工綠洲與天然綠洲競爭性用水矛盾,確保水資源、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克服高寒、高震、深覆蓋等不良地質難題,建成大中型山區水庫50餘座,提高了流域水循環調控能力。

在微觀層面,我們建立了節水灌溉、水鹽平衡、地下水調控、生態保護、運維保障“五位一體”的水資源高效利用綜合技術體系;克服傳統坎兒井開鑿難度大、無法調控的技術難題,應用現代工程技術創建了“橫坎兒井地下水庫”這一全新的水利工程型式;針對後壩工時代和跨流域調水後的生態環境問題,開展大尺度生態調度研究與創新實踐,為乾旱區生態修復提供了成功範例。

苟利邊疆苦亦榮,清心一片蕩渠間。受地理環境、資源稟賦等因素制約,新疆水資源開發利用中還有許多亟須解決的問題,建設美麗新疆的任務依然艱鉅繁重。我將牢記使命,永不懈怠,腳踏實地,不斷開拓創新!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額爾齊斯河流域開發工程建設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面向國家需求攻堅克難

黃如

揭秘!今年到北戴河休假的專家,向中央提了什麼建議?

(資料圖)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進入新時代,我們科研工作者既承載著新使命,也擁有廣闊發展空間。

今年全國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對於這一點,我的體會非常深刻。把國家需求與科研選題有機結合起來、與個人興趣有機結合起來,對於我們從事應用基礎研究人員而言尤為重要。

集成電路作為“工業糧食”,是科技強國的必要條件,直接關乎國家安全、國民經濟發展。科技要強,集成電路必須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儘管進步顯著,我們離集成電路強國還有不小的差距,我們這一代人肩扛重任,應當以國家需求為科研選題的第一要素,避免好看不好用的選題,研究各領域發展中存在的實際瓶頸問題,以恆心、耐心衝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集成電路發展之路。

風起於青蘋之末,小器件、小芯片是系統的基礎端。集成電路投入大、難度大、顯效慢、成果顯示度相對較低,需要外化在系統中體現作用和價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需要矢志不移,積微致著,“硅”步千里。在科研中要有啃硬骨頭的精神,攻堅克難,大膽創新,真正解決實際問題,不盲目追熱點。

我的具體研究工作是低功耗半導體新器件技術。功耗是集成電路發展的核心瓶頸問題,也是集成電路未來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我在這個領域堅持了20多年,我的體會是科研需要長期積累、全情投入,當你無限熱愛你的工作時,總會有靈感迸發的那一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集成電路領域國際競爭激烈,我們必須加倍努力,搶時間拼創意。我們從基本物理出發,巧妙解決問題,同時保證可集成性,在超低功耗新原理超陡器件、高性能低功耗新結構器件、新型超低功耗神經形態器件以及影響功耗的器件波動性可靠性表徵技術等方面作出了系統性、開創性貢獻,相關成果轉移到國內知名集成電路公司,提升了我國集成電路技術的原始創新能力。

當今世界,各種新技術風起雲湧,我們應以國家需求為己任,耐得住寂寞,經得起繁華,共同營造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最大自豪感的氛圍和生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

有一種事業叫“對口支援”

王光謙

揭秘!今年到北戴河休假的專家,向中央提了什麼建議?

(資料圖)

2001年,教育部實施“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指定清華大學對口支援青海大學。隨後,在清華大學的倡議協調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華東理工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相繼加入到支援青海大學的行列。

18年來,各高校把對口支援工作作為政治任務、全員任務、長期任務,助推青海大學從一所名不見經傳的西部普通高校,一年一大步、年年有進步,實現了青海高等教育多項突破,先後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給青海高等教育注入了巨大活力,產生了強大的示範效應。

2013年,我受清華大學選派,到青海大學擔任校長。來青海之前,許多朋友告誡我,去青海你的學術水平可能會停滯不前,甚至是下降。但經過5年的工作,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的學術水平不僅沒有倒退,甚至比來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5年來,我和我的團隊提出了“天河工程”理論、開展了“天河工程”項目研究,並與航天科技集團合作預計發射6顆“天河衛星”,這在全國乃至全球高校中都是罕見的。

18年來,包括我在內先後有4位清華大學教授出任青海大學校長,19名高層次專家教授出任院系負責人,10批教授團來校指導學科專業建設,1000餘人次的專家教授弘揚愛國奮鬥精神,把對口支援作為一種情懷、一種事業,前赴後繼,助推青海大學高質量發展,實現了院士、“傑青”、“長江學者”零的突破,專任教師中博士人數由支援前的1人增加到348人,碩士以上學歷教師比例由11%提高到87%;建立了計算機應用技術、光伏新能源材料等一批特色專業;建成了三江源研究院等11個研究機構,獲批了國家重點學科、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一批“國字號”科研創新平臺。

在清華大學等高校對口幫扶青海大學典型經驗示範帶動下,北京師範大學等4所高校對口支援青海師範大學,天津大學等3所高校對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學,實現了青海所有本科高校“團隊式”對口支援全覆蓋。我們在尋求解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同時,探索出了西部高校跨越發展的新模式。我們在弘揚愛國奮鬥精神的過程中,續寫了我們共同的事業,它叫作“對口支援”!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青海大學校長)

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侯曉

揭秘!今年到北戴河休假的專家,向中央提了什麼建議?

(資料圖)

中國航天事業發展60多年來,最寶貴的經驗就是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作為導彈和火箭的“心臟”,我們從一開始就完全依靠自己進行自主創新。在全國大力協同下,我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到上世紀90年代,完全自主掌握了固體發動機技術。

中國航天動力從來沒有停止過創新的腳步,在此基礎上,我們瞄準世界前沿,開展更高能量推進劑的研製工作。含能黏合劑不僅要像液體炸藥一樣含有能量,同時必須滿足作為黏合劑所要求的力學性能、長期貯存等要求,最為關鍵的是還必須滿足與固體炸藥進行機械混合所要求的安全性。面對既要高能又要安全之間的矛盾,我們通過不斷創新,解決了多項關鍵技術,最終在本世紀初研製出了我國首個高能推進劑固體發動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有力支撐了我國國防武器裝備的升級換代。

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方面目前仍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動力依然是制約航天發展的瓶頸。發展航天,動力先行。我們必須堅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以關鍵共性技術、顛覆性技術等為突破口,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牢牢把創新自主權、發展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們必須建設一支忠誠於信仰、耐得住寂寞、銳意創新創造的科技工作者隊伍。我國航天事業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像錢學森、任新民等一大批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為己任,矢志追求科學精神的科學家長期不懈的努力和付出。他們捨棄都市的繁華和優裕的生活條件,鑽深山、走荒原、進戈壁。在我身邊,就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畢業於北大、清華等國內一流高等學府或留學海外的航天人,他們自畢業、歸國後一直在大山“三線”工作,用青春、智慧、汗水甚至生命,創造了一個個舉世矚目的奇蹟。

當前,我們更加呼喚、更加需要一批忠誠於國家和民族、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航天科技人才,更加需要在全社會大力營造尊重科學、尊重創造的優良生態,形成鼓勵創新、鼓勵創造的濃厚氛圍。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將和我的團隊一道,忠誠使命、創新進取,研製出動力更強勁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助推中國航天飛得更高、更快、更遠,續航天夢、築強國夢、圓中國夢!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副院長)

為西藏農牧科技創新努力奮鬥

尼瑪扎西

揭秘!今年到北戴河休假的專家,向中央提了什麼建議?

(資料圖)

我是與西藏自治區同齡的藏族農業科技人員。回眸50多年的成長曆程,歌曲《唱支山歌給黨聽》是最好的寫照。母親只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

我是一名農奴後代。如果沒有1951年的西藏和平解放,我不可能從一名農村娃成為一名擁有農學博士學位的民族幹部,甚至實現了年幼時的青稞育種科技夢想。我早已下定決心把黨和祖國比作母親來知恩圖報。愛國奮鬥、建功立業,已成為我的畢生追求。

有多大擔當,才有多大成就。我們現在所處的新時代,是一個崇尚創新的偉大時代。我們唯有敢於擔當、勇於創新,才能有所作為。習近平總書記一貫要求我們的幹部要有擔當、有作為。作為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我能與一批以“70後”為主流、“80後”為基礎的有擔當的雪域農科人一起,在高原上勠力同心,為西藏農牧科技創新努力奮鬥,感到由衷的高興。

面對高原農牧科技振興和助推高原鄉村振興的需求,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帶領廣大雪域農科人勇挑農牧科技創新重擔,為建設美麗幸福西藏做貢獻。

建功立業新時代,離不開奉獻。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政黨。西藏在短短几十年內,創造了跨越上千年的偉大發展成就,作為一名藏族農業科技工作者,直接受益於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受益於黨和國家的培養,應當以實際行動報效祖國。

我是大家眼中的“青稞博士”,面對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和科技興農重任,我一刻不敢懈怠,始終懷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人生信條,先後實施了百項科研項目,選育了30多項新品種(系),創新了數十項實用技術,建立了37個科研示範基地,把自身全部智慧和才能奉獻給西藏的農牧科技事業和家鄉的發展建設。我想唯有如此,才能對得起黨的多年培養之恩,才能對得起養育我的這片熱土。

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深懷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奉獻之心,“再唱山歌給黨聽”,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之中,爭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為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西藏篇章而努力奮鬥。

(作者為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研究員)

維護祖國北疆生態安全

路戰遠

揭秘!今年到北戴河休假的專家,向中央提了什麼建議?

(資料圖)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祖國北疆,橫跨西北、東北、華北三個地區。廣袤的農田草原佔據著北方大陸季風主通道和東北、華北上游水源地等特殊的氣候地理位置,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祖國北疆生態安全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何延緩土地沙漠化速度,保護生態環境,一直以來都是我們這些基層科技工作者肩負的神聖使命。

30多年來,我們歷經艱辛,先後攻克了多項重大理論與技術難題,研究建立了農牧交錯區農田抗旱防塵、生態保育與地力提升、作物豐產高效、退化農田生態修復等10餘項關鍵技術,集成創建了不同生態類型區綜合配套技術模式與機具系統。成果應用後,減少揚塵50%以上,減少揚沙70%以上,除草劑用量減少30%左右,作物平均增產10%以上,有效控制了北方農牧交錯區農田風蝕沙化、草原退化,增加了農牧民收入。

從事農業科研最大的問題是研究週期長,許多技術突破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有的甚至窮盡一生可能都難以取得大的成果。

為了農業科研創新,我們跑遍了全區所有盟市和60餘個旗縣區,經常一去就是幾天甚至幾十天;冬春揚塵季節,經常是手腳被凍僵,滿臉沙塵;一天只吃一兩頓飯也是常有的事。但是,當一個個科研成果出來時,農牧民笑了,我們覺得再苦也是甜的。

為了把科研成果儘快推廣應用,發揮應有的作用與效益,我們通過培訓班、現場觀摩會、發放技術資料、製作科教片等多種方式推廣應用我們的成果。2011年,我們自籌經費近40萬元,出版發行了《保護性耕作技術·蒙漢對照》科普畫冊17萬冊,免費發放給廣大農牧民,有效促進了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應用,相關成果在內蒙古及生態條件相似的省份被大面積推廣應用,為這些農牧交錯區生態環境改善和農牧民收入增加發揮了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體現了黨和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將敢於創新、勇於探索,繼續做好科研工作,為內蒙古農牧業生產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為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院長、研究員)

當高原尖兵 徵世界屋脊

李金城

揭秘!今年到北戴河休假的專家,向中央提了什麼建議?

(資料圖)

青藏鐵路在設計過程中成功解決了“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難題。運營十多年來,青藏鐵路對推進青海、西藏的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起到重大推動作用。

青藏鐵路格拉段全長1118公里,其中965公里的線路位於海拔4000米以上,連續多年凍土地段長達554公里,氧氣含量只有內陸的一半,自然氣候十分惡劣。

我擔任過項目勘測指揮長,那時每日都要奔波於各支勘測隊伍之間,早晨出去,經常大半夜才能到下一個勘測隊伍。回想起來,一個“拼”字可以概括當時的狀態,因為只有靠拼才能挺過高原缺氧、生活艱苦的狀態。

從埡口翻越唐古拉山,這段線路遠離公路,沼澤、湖泊、河流遍佈其中,車輛無法進入,物資和設備只能依靠人力搬運,同時還要應付可能出現的猛獸襲擊,工作難度和強度極大。

當時我心中憋著“一定要幹好青藏鐵路”這股勁兒,帶領一支20多人的隊伍深入“無人區”進行勘測。進入該區域後才發現,困難遠比想象中艱鉅。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環境下,我們用了兩天一夜勘測,經歷了大風、大雪、冰雹,徒步走過了環境惡劣的40公里地段,儘管困難重重,勘察設計工作依然高質量完成。

青藏鐵路勘察設計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科研先行,凍土相關領域的深入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們堅持科學選線。為確保青藏鐵路選線的科學性、安全性及可靠性,我和團隊編寫了多項方法及規範。

我們將以人為本的思想貫穿始終,堅持以推進無人化管理、設備實現免維修、少維修為目標,在設計中大力推行自動化、機械化作業,降低勞動強度。此外,我們還在工程中設置野生動物通道,有效保護了鐵路沿線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溼地生態系統、江河源水環境及自然景觀。

多年的勘測生涯,讓我從一名普通的工程技術人員成長為青藏鐵路設計總工程師。這一切離不開黨和國家對我的培養,離不開領導和同志們多年來無微不至的關懷。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繼續秉持青藏鐵路的尖兵精神,與廣大鐵路建設者攜手一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貢獻力量。

(作者為中國鐵建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心懷綠水青山 助力脫貧攻堅

廖和平

揭秘!今年到北戴河休假的專家,向中央提了什麼建議?

(資料圖)

作為一名地理學者和扶貧工作者,我長期關注西南地區的鄉村問題。2015年以來,我先後5次參與並承擔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及國家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任務,帶領1000餘名師生深入重慶、貴州、四川和雲南600餘個行政村開展精準扶貧評估調研。

多年的田野調查和研究實踐讓我感到,優化貧困地區國土資源利用,是盤活深度貧困地區“沉睡資源”、提高脫貧致富內生動力的重要保障。

我們在巫山縣開展調研評估時發現,這裡雖山美、水美,卻不富裕,部分鄉村山大溝深,生態環境脆弱、交通閉塞,一些地方存在耕地撂荒、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空心化、勞動力不足等問題,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脫貧之路格外難走。

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我們不斷思考,如何激活貧困地區生態資產、如何把綠水青山真正變為金山銀山?為此,我和團隊結合當地實際,開始編制《巫山縣土地整治規劃》。

要治窮根,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和高山生態移民、改變原有生產生活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讓高山貧困群眾搬下山,但周邊可利用的土地十分有限,因此每寸土地怎麼使用都得精打細算。

在遷出區,我們重點安排旨在加強生態修復的土地整治項目,實施“貧困人口下山、生態產業上山”扶貧搬遷模式,通過廢棄建設用地復墾和低效宅基地再利用,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和特色民宿產業,探索農戶共享產權的投資模式、以地入股和以房聯營的操作路徑、“互聯網+”的營銷策略,實現了優勢生態資源永續利用與特色生態產品可持續供給的有機結合。

在安置區,我們充分運用新增計劃、拆舊建新、增減掛鉤等指標優先保障易地扶貧搬遷用地,優先利用村內閒置和低效土地安置移民,依託產業園區轉移就業,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

通過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可以有效推動“資源用起來、產業活起來、農民富起來”。目前,重慶正在大力實施生態扶貧,高質量推動脫貧攻堅,全力以赴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實現增收增綠、生態生計的有機統一。

久困於窮,冀於小康。作為一名地理學者,我將心懷綠水青山,銘記責任擔當,繼續助力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努力在新時代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

知多一點

哪些人能成為中央領導

邀請到北戴河休假的座上賓?

據介紹,今年62位參加休假的專家中兩院院士有39人,為歷年來比例之新高。專業涵蓋載人航天、青藏鐵路、高分衛星、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食品安全、農業技術等,與核心技術相關、與民生福祉相連。這也再次印證黨中央對突破核心技術和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視。

邀請專家休假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當年中央邀請全國科技界各領域14位科技專家偕愛人到北戴河休息,鄧小平接見了他們,首開休假制度先河。2001年,我國首次把人才問題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專家北戴河夏季休假作為制度被確定下來。

從2001年開始,黨中央、國務院先後邀請了18批共計10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休假活動。其實每年的專家休假,並不僅僅邀請專家,還邀請了專家的愛人,這樣的安排同樣可以追溯到1987年。

可以說,邀請專家到北戴河休假的一個作用在於示範,促進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用人單位更加善待和重視專家、人才。此外,從以往公開報道中,中組部有關負責人曾表示,中央邀請專家到北戴河休假,主要是讓專家暫時放下手中繁忙的工作,帶著家人,充分地休息和放鬆。

綜合 | 中國科技網、人民日報政文等

監製 | 王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