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四大特區,為什麼只有深圳一枝獨秀,遙遙領先?

鄂快樂使者


20世紀80年代,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地設置經濟特區,成為中國對外外開放的前沿和窗口。經過30多年的發展,深圳從默默無聞的小漁村變成與北上廣齊名的中國一線城市,而早在鴉片戰爭成為通商口岸的廈門、汕頭以及珠江口對岸的珠海卻被遠遠的甩在身後。深圳的迅速崛起並非偶然,除了地理地緣的優勢外,與國家的政策、深圳政府的決策以及“深圳人”的努力有著很大的關係。

當初國家選定這四座城市作為經濟特區還是頗有用意的:深圳毗鄰香港,珠海緊靠澳門,廈門與臺灣隔海相望,而汕頭是海外潮商的家鄉,國家寄希望這四座城市可以吸引來自港澳臺以及海外華人華僑的投資。我曾在悟空問答“為什麼珠海和深圳同為特區相差那麼大”一文中分析了深圳的成功與珠海發展相對滯後的原因,這裡就不詳細闡述了,歸納總結為以下兩點:

  1. 地緣因素影響。的確,不可忽視香港對深圳發展巨大的帶動作用,時至今日香港仍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世界上重要的國際貿易和航運的中心,深圳早期承接香港產業轉移,後期借鑑香港經濟發展模式。而珠海背靠澳門,澳門以博彩業和旅遊業聞名,對珠海的經濟發展影響和帶動非常有限。

  2. 初期定位不同。從最初的規劃,就可以看出中央對深圳寄予厚望。深圳規劃的面積大,可以讓更多的製造業轉移到該地區,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且很多政策率先在深圳試點。反觀珠海,不僅規劃面積小,很容易造成資源飽和,而且最初定位就是高新產業、旅遊城市,更多資金投入到城市的建設,而不是發展工業。

深圳本身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成就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深圳速度”,創造了世界上城市崛起的奇蹟。而另外兩座城市——廈門和汕頭,一座是最早被迫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另一座是被恩格斯稱為“遠東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閩商和潮商又是中國商幫的代表,好像既不缺少天時和地利,也不缺少人和,但是發展也沒有達到預期設想。下面我們就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制約了城市發展,沒有像深圳那樣從一片荒蕪發展成中國經濟第三。

汕頭

廣東潮汕地區不僅出現了馬化騰、黃光裕、姚振華、鄭南雁等國內著名商人,還有包括前華人首富李嘉誠、服裝大王林百欣、正大掌門謝國民、酒業鉅子蘇旭明等海外大富豪。在香港及海外華人企業家當中,潮汕人很多,潮汕人通過苦心經營和努力打拼,在世界各個領域都可以看到潮商的身影。不過,他們的故鄉卻沒有藉助其天然的優勢,逐漸發展起來,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反而經濟在四座經濟特區中墊底,逐漸淪落成一座平庸的城市。

從天時上看,國家給予了汕頭開放的政策。潮汕人精明勤奮,既不怕吃苦,也敢於冒險,“險中求富”的特質,可能會成就一番事業,也可能讓人誤入歧途。設立經濟特區之初,汕頭髮展勢頭不錯,但是之後就有商人從開始製假走私,到後來轟動全國的“粵東騙稅案”,不僅給潮商帶來了誠信缺失的惡名,還摧毀了原本尚可的產業基礎。同時,因為潮汕強烈的宗族情結,一方面讓潮汕地區保持了傳統,另一方面潮汕走向封閉。與開放包容的深圳不同,獨特的語言和文化讓外省人很難融入當地社會,複雜的人情關係也讓外來企業很難落地。就這樣,汕頭錯失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從地利上看,處在海洋與江河入海口的交匯點。汕頭瀕臨南海,是韓江、榕江、煉江三江出海口,但是當我們關注汕頭面朝大海時,卻忽略了潮汕背後揹負的群山。雖然汕頭地貌以三角洲沖積平原為主,但是汕頭東北是蓮花山脈,西北是桑浦山,西南有大南山,群山環繞。因為粵東山多地少,所以歷史上很多潮汕人選擇漂洋過海到東南亞謀生。因為受制於四周的崇山峻嶺,汕頭的交通條件並不好,尤其是左有深圳,右有廈門的情況下,汕頭港的經濟腹地被侷限在粵東,運輸也依賴韓江,這也限制了汕頭港的發展。

從人和上看,這裡湧現出那麼多潮汕籍富豪和企業家。富甲天下的潮商華僑衣錦還鄉,在潮汕地區投資,那麼必然帶動汕頭的發展,但事實上呢?騰訊落戶深圳、國美總部在北京、合生創展選擇了廣州,據說深圳地產老闆一半是潮汕人,而潮商對老家的投資更喜歡修路建校,而不是投資實業,比如李嘉誠創建了汕頭大學。有句俗話“有錢賺的地方就有潮商”,逐利是商人的根本,潮商也不例外,他們會選擇最有回報價值的投資項目和投資地,而潮汕在他們看來並不適宜投資。

廈門

廈門有點像深圳,曾經只是古泉州下的一個小漁村,因為《南京條約》簽訂,廈門被闢為通商口岸才逐漸興盛,不僅取代了漳州月港的地位,還在四十年後對外貿易規模超越福州港,成為福建第一大港。可以說,廈門的起點要比深圳好,也不缺少國家政策支持,背後的泉州又是著名的僑鄉和民營工業發達地區,但因為產業發展不平衡,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發展主要依賴旅遊和地產,近些年廈門經濟發展落後於全國平均值,逐漸從曾經的經濟特區變成人們心中鼎鼎大名的旅遊城市。

從天時上看,廈門有國家政策支持。從開始設置經濟特區,到後來升格為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再到近些年設立的“新特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好像一直得到國家扶持。但是,從新中國成立之後,臺海關係一直緊張,90年代爆發“臺海危機”,不僅影響了國家政策的傾斜和投資者的信心,甚至限制了廈門乃至福建的發展速度。到了21世紀,廈門逐漸向“國際花園城市”轉型,優化產業結構,或多或少的放慢了經濟的腳步,但也成就了廈門優美的環境和獨特的人文魅力。

從地利上看,廈門海域寬闊,島嶼港灣眾多。但是,一方面因為遙對著臺灣島,即使解禁,也一直籠罩在戰爭的威脅之中;另一方面,廈門土地稀缺,人口不足,這嚴重製約著廈門發展。廈門是一個島城,城市體量小,可建設面積不多,經濟發展、城市外擴、工業佈局都受到限制。而且,福建多山,陸路交通不便,腹地狹小,內部市場有限,這些都不利於廈門作為貿易港口的發展。

從人和上看,閩南是著名的僑鄉,臺灣八成人口的祖籍都在福建。在20世紀90年代期臺資投資熱潮中,不少臺商選擇包括廈門在內的福建投資,但是近十年來遠遠落後長三角和珠三角。有統計包裹稱,約88%的臺企選擇江、滬、粵投資,僅有3.3%臺企選擇廈門,包括崑山、蘇州、天津、南京、杭州、成都、重慶等城市都臺資吸引力高於廈門,更嚴重的是近些年臺商對廈門的投資還在逐年遞減。究其原因,除了其他省份或地區對臺資給予的優惠政策優於廈門外,其它地區相關的資源和產業配套更加齊全,早在2008年臺資企業對廈門的評估報告中就已經對廈門投資“軟環境”評價較低。

總而言之,出現只有深圳一枝獨秀的情況,其它三座特區城市,都是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影響或者限制著它們進一步的發展。


任何關於斯里蘭卡的問題,歡迎向我提問,我是“最懂蘭卡旅行的人”:斯里蘭卡小妞。


斯里蘭卡小妞


一.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城市

1982年3月,深圳是首開新中國人事制度改革的先河。次年1983年,深圳又開始實行基本工資加崗位、職務工資加浮動工資的改革方案(能者多勞),工資薪酬根據本人的才能和貢獻來確定。深圳的成功源於最先堅持市場化的方向的原則。深圳是第一個招商引資,向世界發出邀請,開啟中國改革開放的信號的城市。深圳“大膽”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外向型、開放型、改革型的工業區。深圳開創了眾多“全國第一”。

二.大膽轉型

從貿易,加速工業化,高科技產業,再到如今的金融自由化與移動互聯網的浪潮,甚至始終堅持在關鍵時期大膽轉型與創新。在通過轉口貿易獲得初步發展後,深圳走上工業化的道路。而在“三廢”嚴重汙染全市環境的前提下,深圳再次順應世界經濟變化的趨勢,調整產業結構,著手佈局高科技新興產業的發展。

三.獨特的城市特點

深圳追根溯源,變身前是一個人口只有2萬人口的經濟落後的邊陲小縣(寶安縣)。由於人口少,為了發展經濟,必須引進外來移民,多餘深圳不排外,只要你有能力肯吃苦,就可以大有作為,走上人生巔峰。在90年代,當時最為流行的便是“下海”,那時候,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匯聚到這片土地,揮灑汗水、施展才華、成就夢想,與這座城市共同成長至今。

全球旅行乾貨,懶人出行秘籍,海量貼心分享,這裡是為你解憂:沐橙籽!


沐橙籽


四大特區,為什麼只有深圳一枝獨秀,遙遙領先?四大經濟特區,深圳、珠海、廈門、汕頭,為什麼到目前為止,只有深圳的發展是飛速向前的呢?為什麼其他三個特區在政府的極力扶持下也仍然是沒有發展得起來呢?

首先觀察一下他們的地理位置,都是靠近海岸的,按道理來說的話,應該都是海上的交通便利,利於海口運輸和海港發展。一般中國有句古話:靠近海港無窮鄉,意思是說,只要靠近海港,便可以爭取到最優越的地理位置來提高海上貿易的發展,而四大特區都是生長在海港沿岸的城市,為什麼單單的只有一個深圳發展起來了呢?

其實要說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一個城市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並不是只單單的體現在是否靠近海港這一點的哦,還有是否靠近其他周邊一些發展較好的城市,這個城市所處的周圍交通是否便利,城市的人才是否能被留住,人才引進是否做的到位,招商引資這一塊,把控是否嚴格,綜合這一些列原因,才能做出最綜合、最公平公正的判斷。

說回其他三大特區,放眼望去,珠海、深圳、廈門、汕頭,都是地處偏南一些的地理位置上,而且他們的佔地面積只有深圳的30分之一那麼大,就單單說地廣人稀物產豐富都完全可以將其他三個城市擊敗的體無完膚,更別說還有一個更厲害的因素了。

其實深圳的發展離不開它背後的城市,香港。

眾所周知,香港是我國發展最前沿、科技最發達、金融領域最領先的城市了,要說香港是第二,沒人敢稱第一,而深圳剛好離香港僅有一步之遙,香港的一些最新資訊和風勢動向完全掌握在深圳的手中,怎麼可能發展不起來呢?


潘那白


1979年,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至今,經濟特區將近走過了40年的歷程。


同一起跑線的四個小夥伴,到今天發生了嚴重的分化。深圳發展成為了中國一線城市;廈門雖然發展成為一線或準一線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已經相當不錯了;但珠海和汕頭在那麼好的政策支持下,發展的卻差強人意。

2017年深圳GDP達到22438億元,分別是廈門、珠海和汕頭的5.15倍、8.75倍和9.55倍。這個差距用天壤之別形容也並不為過。要知道美國GDP也只有不到1.6倍了。

除了經濟總量,在經濟發展水平上,深圳也是明顯領先其他三個經濟特區,2017年,深圳人均GDP超過了18萬元,廈門和珠海也只有10萬出頭,汕頭只有5萬左右。四個經濟特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高下立判。

差距的原因何在?

有人說深圳之所以能夠一枝獨秀最大的原因是地理優勢——臨近香港。不錯,香港的充足的資本和產業轉移為深圳的發展貢獻很大。但我不認為是深圳崛起的最大原因。

在1980年代,國內資本短缺的年代,大量香港資本在深圳投資興業,建立工廠,確實極大的推動了深圳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深圳以後的發展提供了資本和產業積累。



但從90年代開始,深圳經濟發展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內民營企業。今天我們知道等幾家深圳知名企業萬科、華為、中興、比亞迪都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創立了。反而是來自香港的資本並沒有在深圳誕生大型知名企業。

在2017年,深圳入圍世界500強的七家企業(中國平安、招商銀行、萬科、恆大、華為、正威國際騰訊)中,全都是國內資本投資建立的企業,並沒有一家是港資企業。

深圳最成功的原因,是構建了一個十分適合投資興業的平臺。這一點,廈門、汕頭、珠海都做得沒有深圳好。為什麼這麼多科技企業會在深圳誕生?深圳並沒有清華、北大等頂尖大學,卻能夠吸引海內外高科技人才。深圳沒有四大行等國有銀行,卻能夠擁有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和大量的金融機構為創業提供資金。科技和金融的結合,以及優良的營商環境,使得深圳科技企業林立,引領國內之先。



馬太效應的結果是,強者恆強。今天深圳的經濟結構、營商環境、科技創新能力領先國內,未來,它要挑戰的香港,而是北京和上海。


財經知識局


嚴格來說,是五大特區,海南島雖不是第一批設立的經濟特區,但距離深圳、廈門等經濟特區設立的時間不過八九年的時間。

五個特區,最後深圳成功了,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先說客觀原因,地理位置決定的。五個特區分別是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這五個特區位置最優的明顯是深圳,因為對面就是香港。當時將這幾個地方設立為特區,也正是看中了他們的這些特點。除了深圳毗鄰香港外,珠海毗鄰澳門,廈門對面有臺灣。

為什麼說深圳地理位置最好呢?因為相比於珠海,澳門的經濟體量和國際地位根本不能與香港比;相比於廈門,深圳與香港的距離不知道近了多少,而且臺灣尚未迴歸,不但不能幫助廈門發展,還會因為政局原因制約廈門發展。至於汕頭和海南,毫無依靠,就更別說了。

再說主觀原因。主觀原因,就是深圳夠包容,不排外。深圳成立之初,是南海邊的一個小漁村,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不多,特區設立後,許多人前來淘金,外地人越來越多,本地人的比例越小,深圳成為了真正的移民城市。這裡有全國各地的人,說的是普通話,不像廣州經常能聽到粵語。

正因為這裡都是外地人,所以大家都非常包容,無外可排。其他地方就不一養了,典型的就是汕頭,汕頭人排外是出了名的。潮汕人的特點是,內部團結,頭腦靈活,所以才有潮汕商幫,但保守的思維讓他們對外來人常常懷有敵意。


天天說錢


不是四大特區,是五大特區!!!

太梓是深圳出生的,出生年份是92年,也就是剛剛成立特區不久的時候。所以從小到大可以說是一步一步看著深圳的發展,雖然人在局裡,但是卻也習以為常。習慣了深圳的快節奏發展。

四大特區?嚴格來說最初定的特區是5大: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挨個分享下各個地區的環境因素!
深圳:毗鄰香港,作為港口城市,深圳的發展可以說無限沾光被稱為國際都市的香港。想當年的大搞建設,深圳的發展空間讓深圳從來沒有缺過投資方。加上一國兩制的特殊制度,香港與深圳的關係也是越來越微妙,深圳人去香港還是有特權的,這個特權在現在看來不算什麼,但是在當年港資橫行的時候這就代表了資源啊。

珠海:其實跟深圳環境最相似的地方是珠海,但是珠海卻也是最特殊的,當你在初期規劃面積的時候,最有魄力的還是深圳,珠海拍第二,但是面積可是相差幾十倍啊。所以做事的魄力都沒達到!珠海毗鄰澳門,澳門發展的是博彩業,博彩業可不是什麼朝陽行業,甚至可以說是涉黑產業,在現在還好點,十幾年前的澳門可是每天都有人自殺,被高利貸追債的涉黑事件。因為澳門特殊性導致澳門的政策對當地居民可以說是不工作也可以養活自己,所以澳門人是沒有鬥志的,反觀珠海人看著澳門人遊手好閒的捧著金飯碗除了羨慕就是想辦法加入澳門,於是澳門可以說是對珠海的發展沒有一毛錢貢獻,反而讓珠海的黑色產業發展的越來越好!

汕頭:汕頭是一個很傳統的城市,不單單是汕頭,潮汕地區都是這樣,用北京話來說就是特別講究,潮汕人有都喜歡做生意,不過大多是到外面做生意,對當地發展卻僅限幾個小的工廠,而潮汕因美食而出名,潮汕的砂鍋粥、牛肉火鍋產業跟蘭州拉麵一樣發展迅猛,但是主要還是在南方城市,咦我扯這麼多廢話幹嘛?哦對了,意思就是潮汕雖然是五大特區之一,但是因為潮汕人收舊無法接受新的事物,再加上潮汕老爺子是說一不二,越老越為尊。所以族長說了不幹就不幹!

廈門:我發現5個特區裡面有三個跟特別行政區有關聯,廈門的發展可以說是坎坷了,本來被畫的面積就小的可憐,對面的臺灣還愛搭不理,沒錯,當時的臺灣可是很獨裁的,壓根不搭理內陸城市,只管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壓根不開通兩地貿易通道。所以
當初的發展規劃也就不了了之了。

海南:海南加入的比較晚,但是海南不得不說作為一個島嶼城市,發展的還是不錯的,去過海南的朋友都知道,海南當地人是一個慢節奏生活方式,但是當地人對待土地歸屬感是特別強的,哪怕皮膚比較黑~~節奏雖然慢但是人是很勤勞的,多才多藝的海南人把海南建設的可以說非常漂亮,在發展上,海南的招商政策比內陸塵世要優越很多,海南還特別扶持當地產業發展。而且發展方向根據地理氣候規劃的特別相稱。那就是不折不扣的發展旅遊業跟房地產,有幾年大家都留行去海南買房不知道還記不記得,海南可以說是房地產發展最早的城市之一。


總結來說就有是:

1、深圳一枝獨秀很大原因就是規劃面積的魄力,要知道當初深圳規劃的面積可是300多平方公里,其他地方的規劃加起來不到100平方公里。

2、地理位置加上政治因素,香港是一個快節奏城市,加上當時兩地的通關政策短短几年就把深圳砸成了一個都市的模樣,慢慢打磨到現在晚上可以媲美相鄰的香港這個國際都市。

3、深圳的發展迅猛全國關注,並形成了南下打工潮。當時的深圳可是不折不扣的工業都市,全城建設。因為不缺資方,所以慢慢的帶動了更多人留了下來,太梓的父親當你就是那個潮流去的深圳。人有了,錢有了,GDP也就慢慢起來了。深圳的包容性也充分展現出來了,不像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禁忌多,深圳百無禁忌的包容了所有人。

(ps:太梓喜歡旅遊喜歡分享自己的旅遊觀念,還喜歡拍點視頻、照片。喜歡旅遊的小夥伴可以關注我,裡面有幾篇關於進藏還有搭車乾貨可以參考下。還有些旅遊觀點文歡迎討論。)


吃貨太梓


文|廖保平

四大特區是指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加上後來的海南,應該是五大特區,最目前為止,最為成功的是深圳,為什麼深圳最成功?或者說一枝獨秀、遙遙領先?

有些人談到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深圳的理理位置最好,對面就是發達的經濟體香港。但我認為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是用新的觀念和新的制度吸引人、激發人,因此創造成了經濟奇蹟。

相對於珠海、汕頭、廈門三個特區,深圳的思想觀念是最為徹底的,這可能也與這裡本來就是一片沒有根基的小魚村有很大的關係,不像珠海、汕頭、廈門三個地方,思想觀念上會受到原居民的極大影響。

深圳是一塊白板,可以畫最好的畫。因此,深圳一開始提出的新觀念新主張,不會有有什麼阻力,在城市改革開放和建設過程中,不會受到巨大的當地的既得利益的阻力,這一點非常像美國當年的建國。

這種較為徹底的改革開改新觀念容易落實,為深圳造就了一個非常好的吸引人才的機制。即只要有本事,有能力,你就有相應的獲得,這就打破了一些地方千成年來形成的用人的條條框框,選人用人不唯名只唯實、不唯文憑只唯實力,以後讓真正有才能的人在深圳找到自己的價值和用武之地。

這樣,在短短几年時間,深圳便由改革開放的熱土變成了人才趨之若鶩的聖地,而人才是最為寶貴的資源,是發展之根本。

試想,深圳一個不毛之地成為一線城市,靠的就是無數的人才在這裡拼搏創造出來的。因為吸引了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釋放了巨大的制度紅利與人才活力,才讓深圳充滿活力,超速發展。

從這一本來講,深圳對人才的發展,又很像當年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秦國,正是因為招天下人才為己所用,秦國積累了實力,最後完成了一統天下的目標。

深圳發展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打破條條框框,不拘一格用人才,就能激發出巨大的潛力,這是歷史和現實一再總結和驗證的鐵律。


廖保平


①深圳在四大特區中的一枝獨秀者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香港。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地區,被定位為香港的後花園,成為港商首選投資城市,優越的地理、交通區位是其發展壯大的主要因素。



②深圳位於香港、廣州兩座國際化大都市中間,能夠實現取長補短,收放自如的功能。為促進粵港經貿合作奠下重要基石。

③政策光環!重大工程等等原因,最終成為不可複製的成功模式。

④定位特殊,特區面積中最大的一個,總有更多的投資機會,從而潛力無限並圓滿完成使命。

⑤級別也是一種促進發展的方式。深圳是國家社會與經濟計劃單列市,還有經濟特區身份加持,最重要的是它有領航功底,是第一個特區,擁有無盡的扶持。


看鑑襄陽


簡單回答:

二個方面,第一,深圳前期的崛起離不開香港,深圳特區成立之時,恰逢香港勞動密集型產業整體轉移,深圳以背靠整個大陸向港臺商人提供廉價且豐富的人力資源以及極其優惠的土地資源和政策資源,順手接盤,可謂恰到好處,百年難遇。

第二,在2005年以後由於人工及地價的不斷上升,在傳統制造業領域,深圳已經優勢不再,工廠不斷搬遷流失,那幾年的迷茫與困惑,老深圳都會有感觸。深圳真正崛起是最近幾年了,金融及高科技的定位以及傳統的包容與開放,加上良好的基礎設施,是成功的關鍵。

如果深圳可以複製,那麼一定是歷史機緣和戰略眼光的重合!


不是冠軍勝似冠軍


記得2000年前後,深圳市六次組團考察美國硅谷,英國伯明翰,丹麥聖地堡等高科技城市,制訂了一整套吸引海內外高擋人才實施辦法,在戶口,住房,社保,辦公,環保等方面都全面優惠。到2001年,到深圳創業和就業的碩士博士人數已達六萬多人,到去年年底已超過20萬人。深圳的高科技就是依靠這些人才迅速發展起來,成為中國的“硅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