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在人類社會發展和定國安邦方面,孔子思想與老子學說,誰更具有現實和歷史借鑑意義?如何分析?

御靈飛


關於老子和孔子在人類社會發展和定國安邦方面的借鑑意義,不同的方面各有所長。

單是從《道德經》和《論語》兩部著作來說,老子的《道德經》相當於數學中公理,是普遍遵循的規律,較寬泛,無需證明,每一句話都寓意深刻。孔子的《論語》相當於數學中的定理,更側重於具體的問題,比較詳細,存疑的人當然可以去求證它的正確與否。引申一下,莊子與孟子的著作更像是數學中的推理公式,更詳盡,且推理的步驟都清晰可見。莊子的寓言故事屬於那種“虛無縹緲”推理法,天馬行空,且喜歡杜撰歷史,本來就是寓言式的,也沒有人和他較真。孟子的推理相比於莊子更具體,多采用比較詳實的歷史資料作為論據,讓人驚歎於他的嚴謹,想投機取巧的,在他的火眼金睛下無處逃遁。

以上是對於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四位大佬的理解。一家之言,不同理解者可以略過上文。

老子學說對於治國來說,更像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國家層面的遠期規劃;孔子學說更像是國家層面的長期規劃。如果想借用他們的學說治國安邦,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首先要融會貫通他們的思想和理念,而不是用一種囫圇吞棗的方式去應用。對一個人的認識,如果曾對他持有偏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轉變過來的,即便對方完美無瑕,他也會用放大鏡找出他身上的不足,而對於一種人們已經拋棄、陌生、貶低了三世的學說,一朝一夕是難以端正人們的看法的,所以,即便是良藥,也要按照醫生的醫囑去吃,不可以一次就吃了,良藥苦口,改正一種觀念如病人之服藥,欲速則不達。

老子的學說並不是無為,而是無為而無不為。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提倡的是秩序,“化而欲作,吾必鎮之一無名之樸。”老子的理想世界,小國寡民,使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是孫悟空的花果山,很美,卻無法適應現代的節奏和思想。正如,現在家家有車了,卻又迴歸,騎自行車,步行了,這就是迴歸,真正的生活是拜託輔助工具後,純粹的欲無所欲的田園生活。老子還說,罪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知足之足足矣。他老人家的理念和思想不可為不好,只是,對於慾望滿滿的今人,與老子的理想世界相距甚遠,但是,他的學說還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關於孔子的學說,今人真的是愛恨交加。一則,自新文化運動前後的一批所謂的精英,將儒學乃至中國歷史文化踏在腳下,恨自己生在這個國度,發誓要拋棄國家的歷史,甚至是漢字也要拋棄,後來雖然有所收斂,但是,對於儒學與孔子的打壓居然被很多人繼承下來,這樣的風居然颳了一百多年。孩子總是相信父母說的話,現在有的已經而立之年的孩子,依然對父母的意見堅信不疑,居然說,父母說,孔子和儒家是專門為封建統治者服務的學說,是讓中國積貧積弱幾千年的罪魁禍首,看到這些我無語了,這是父母的悲哀?還是孩子的悲哀?我想,這是盲從者的悲哀!

有很多人說“仁義禮智信”那一套是封建殘餘,難道現代人不需要“仁義禮智信”?有人說孔子整天宣揚道德廉恥,沒有法家的思想好而使用。那是因為論語中有一句: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就天真的認為孔子也天真,只要道德去立國、治國。卻沒有看到,孔子的思想是,人要有恥辱感,心存恥辱,則可以進行必要的自我約束。孔子沒有說不要刑法,他的理想是:如果道德如果能夠有效約束不軌的行為,刑法可以立而不用。如果真的有人以身試法,當然要用刑法去懲治。

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多人認為是一種等級觀念,我想它更是一種秩序。君臣有義,父子有親有毛病嗎?應該是沒有吧!

相比於老子,孔子的學說更具用歷史和現實借鑑意義。而老子的思想則是我們美好的願景。

就先說這些吧。


陌路聽雨2


天不生孔丘,中華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分散到一統。獨尊孔子,國家由犯我強漢雖遠必誅最終淪為東亞病夫,成為國人心中永的痛和抹不掉的恥辱。儒家從來是少數統治者的最愛,為既得利益奴役和壓榨廣大勞動者的工具。讓小老百姓對所謂的大人們要仁義禮信,而封建帝王可以三宮六院,窮侈極欲,因為他們是天子。人分三六九等,刑不上大夫,百姓不能和達官貴人們講平等,講法制,講禮儀。見到他們得叫大人、老爺、下跪,口要稱小人、賤民。你要發牢騷、反抗,大道不送,以下犯上,要挨板子,要殺頭。萬般皆下品,唯有儒學高,不事勞作。希望一朝登上天子堂,為官享福,為虎做悵,搖尾期憐。最終為了私利,出賣民族利益,到了抗日戰爭期間,漢奸多如過江之卿。實實在在,地地道道偽君子而己。從古到今,雖為官家提倡,只為極少數人服務,而民間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文化。儒家從來不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每當民族危難之際難見儒面,每當天下太平就出來室傳自己正統。正如毛主席所講,儒家名高實秕糠。


手機用戶6413955317


一,孔子與老子分別代表傳統文化中的“儒”學與“道”學。

二,儒家只是一家學術,其內容根本無法與思想一詞相匹配。“道”家文化則不同,有其深奧的古代哲學思想,只是對於現代以各門科學想補充的後哲學有著其“樸素”性。儘管樸素但也讓那些後世的跟隨者窮經皓首了幾千年。

三,“道”家強調的從個體對自身的認識來達到認識整個世界,非常注重個體修煉的重要性。

儒家則強調一團體性,雖然它的文化延伸路徑是從個人的”齊身“到家庭的“平家”最後達到一個集體或者一個社群乃至整個國家的“治天下”。至於個人權益只能服從於這整一個框架之中。其最大的自相矛盾點在於:對於個人的“私”,一個家族或一個社群或一個國家就是“公”。但是,當這個家族或社群或國家的“公”對於整個“天下”則又是何其的“私”?

四,現代國家的治理,若失去現代法治的“契約”精神,無論“道”與“儒”都是無法企及的。只能限於學術討論而已。


旭日東昇38030061



殘垣草


哲學探索“終極答案”,因世界複雜廣泛性,人自身侷限和思考侷限性,哲學往往流於“虛無”。哲學在其視野和立足點上看“社會”,社會只是哲學“構成”裡一小份額,哲學範圍比“社會”廣延、深刻太多。由此,我們也可區分哲學家,即一個配稱“哲學家”之人絕不見容於“社會”,或者他不可能在“社會”中生存,因為他超越於社會。老子、佛陀是真哲學家。

孔子儒家思想(其實也並非孔子所創,經過世代“推崇”使他作了“形象代言人”罷了)就是一種“社會秩序”構建方法,立足於社會,服務於社會,當然儒家也有“終極目標”——大同世界,但落腳還是社會。

所以,哲學對於人類來說歸於“神學”,產生於“社會”,超越於社會,用“社會”視角審視哲學,哲學象“無為”、“空”。從社會角度看,孔子

思想有其“現實”意義,老子思想恐怕只能是一種“社會”理想、個人“大覺悟”,無法在“社會”實行,更不用說實現。

另外,任何一位革命家,馬克思、列寧等嚴格意義上不能稱為哲學家,他們應該稱為“人類社會學家”。

哲學不存在於社會,它屬於另一時空。


3660599016


一本兵書【孫子兵法】打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說的很有道理。

歡迎閱讀【地丁老師講神話故事】,談儒家和道家對人類社會的作用。

在本人的看來,要治理一個國家。道家的那一套理論肯定不如儒家的管用。那麼,咱們就看一看道、儒兩家的不同吧。

有的朋友說,儒家是愚民的理論思想。真的,從【論語】中真的能夠看出一些來。儒家文化的宗旨,就是教育人民遵紀守法,做一個老老實實的、仁義道德地有用的人。那些反對國家,反對朝廷的人,就是“小人”。在儒家看來“小人”是一分錢都不值得。【唯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

道家的那一套,就兩碼事了。他教育人類要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同時。又闡明瞭【水滿則溢,物極必反】自然現象。這種自然現象就告訴人們統治階級壓迫的太厲害了,也就是被壓迫階級揭竿起義的時候到了。他的這一套理論根本在封建社會是行不通滴。這就是封建社會重視【儒家】而排斥【道家】的真正原因。


地丁老師講神話故事


佛心道骨儒表是南懷謹老先生對中國傳承文化的描述,也就是國人的傳承文化三觀的核心即佛道儒,而對國人身心素養的影響程度就可以說是佛心道骨儒表。記得看過一篇玄幻小說大意是說虛無掌控著佛教基地然後控制著人類命運,而虛無即上一個紀元的上帝,他本應歸零而把權位傳承給這一任上帝,但他卻憑自身能力欲獨裁天下,把天下生靈改造成自己之玩物傀儡,接近成功。但出現一異數幫助本紀元上帝和獨裁者決戰,險勝而使天下保全,大約就是暗喻儒道佛三家。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拜石明貞


從宏觀自然宇宙自然運轉過程中的終極正規律的角度來講::老子的道德經和孔子的論語都沒有達到絕對終極的高度。這其中也包括釋迦牟尼的佛學,也包括西方一切自奉的哲學和自奉的上帝。他們的學術統統都沒有達到絕對終極的高度。正因為目前人類一切的學術統統都沒有達到絕對終極的高度,所以導致了人類整體思維處於盲人摸象的社會環境。從宏觀自然宇宙自然運轉過程終極正規律的角度來看:老子的道德經只能是隻知其一的高度很高的同時低度很低,也就是說老子的道德經高度雖然很高,但並沒有達到終極高度。低度很低但是老子的道德經根本就達不到最簡單的低度。老子的道德經不知其二的宏觀宇宙終極正規律這個正,老子的道德經並沒有感知到這個絕對唯一終極的正。因此老子的道德經足以證明道德經只能是微觀。孔子的論語雖然也沒有達到絕對唯一的終極高度,雖然孔子的論語達不到道德經微觀的高度,但是,孔子的論語與宏觀自然宇宙自然運轉過程中這個終極正規律的方向對路。也就是說雖然老子道德經微觀高於孔子的論語,但是老子道德經的方向低於孔子的論語。


森林129270860


孔子。

中華文明五千年,孔老二思想以來,中華經濟政治最輝煌一千八百年部分以他為聖人。

孔子講的是〝官經〞〝人經〞,為官做人之道。他沒有講經濟、軍事、科技,後來人罵,只是後來人不知道人家是幹嘛的!孔子從來是做官的,做政治的。

老子,講一堆大道理,但不可經世致用。即使道教,也沒拿《道德經》修行的。

所以孔子是萬世師表,老子只是宗教人物。

後世陰陽、四象、五行、八卦、六十四卦,其實也和老莊無關,反而是孔老二整理的《周易》。

老莊二人,其實除宗教外真沒什麼實在影響,有的話,只能說中國哲學上,不過這一點,佛教徒也不服氣。

所謂帝王〝內修黃老,外用儒術〞中內修黃老,其實主要是求丹問藥,除了西漢初無為治(當時儒生制禮),其他時間的內修黃老,嗑丹藥嗑死不少當權者。黃,黃帝內經,老,道德經,幹什麼用的,我想,懂點行的肯定知道吧。


力圖還原事物本質


從社會發展這塊來看的話是社會生產力和社會關係相互作用的結果,從封建社會開始,孔子的學說是為了加固統治者階層的統治特權,使社會的資源集中到統治者手中然後去進行集中的社會技術發展,但是如果統治階層如果是腐朽,就會阻礙社會科技的發展,同時統治者的思維和見識等等都會影響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樣的結果就是把社會發展所有的結果都歸於統治者身上,造成了我們幾千年以來人民都希望出現一個賢明的君王,也可以理解為人民心中的救世主,但是如果啟發把民智放在首位,把資源可以集合起來同時能夠放開民智,這樣社會的技術會發展到另一個高層的階段,同時社會的關係發展也許會向另一層高級社會形態方向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