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 有些沉默,人到中年才會懂!

男人一旦到了中年,就要承擔著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的各種壓力與責任,就連工作也沒有年輕時那麼恣意。於是,很多人,既在責任的旋渦中身不由己,又在生計的重壓下力不從心。

有些沉默,人到中年才會懂!

張愛玲在《半生緣》中寫到,“人到中年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知乎上一句“青春是走在路上,中年是踏上歸途”也道盡了無數中年男人的辛酸。

很長一段時間都被“中年男人”刷屏了。似乎,不管你在人生的什麼階段,中年危機都一下子全民式的爆發了。

前陣子,油膩的中年人還是一個熱詞。

無論是抨擊還是自嘲,都兩相得宜的一個詞。

這陣子,40歲的男人卻成為了“沉重”的代名詞。

有些沉默,人到中年才會懂!

如果可以,誰不想永遠活成少年的模樣?

可是,生活終歸不如你想象。

-01-

中年男人,就連哭泣也得轉過身捂住臉!

去年年底,歌手朴樹在節目錄制現場演唱《送別》,當唱到“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這一句時,情緒失控。

先是極力剋制,後來不斷哽咽,像用盡全身的力氣努力遏制聲音的顫抖,最後實在無法,只能轉過身去,背對觀眾,失聲大哭。

後來媒體報道,那天在唱《送別》之前,朴樹曾經對朋友說,“有的時候生活就像是煉獄,特別難熬……”

我們無法知曉他唱到那句詞的時候內心在想什麼,但是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箇中年男人的苦。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

而大多數時候,最可悲的傷心卻是不能說出口,連哭泣都得轉過身捂住臉藏起來。

有些沉默,人到中年才會懂!

-02-

有些沉默,人到中年才會懂。

之前看過一本傑羅姆寫的小說,叫做《父親坐在黑暗中》。

講一個步入中年的父親,總是在全家人入睡後,一個人起床,也不開燈,就默默地坐在客廳一角。

有一晚,孩子起夜,看到了父親,並問父親在幹嘛。

父親回答,“沒什麼,兒子,什麼也沒有。”

“那麼為什麼你獨自坐在這兒,沉思到很晚?”

“這樣很安靜,我喜歡這樣。”

而之後的每一夜,父親仍然一個人默默地坐在那裡。

從前讀不懂這個小說,而現在,看到那麼多人下班後選擇靜靜地坐在車裡,放空自己,然後再開門回家。

我彷彿明白了,有多少明亮與溫暖,就有多少背後的黑暗與寂靜。

只有在獨處的時候,中年男人不是任何社會角色,不必承擔任何壓力,因為那時候他只是他自己。

有些沉默,人到中年才會懂!

-03-

冬天,西安火車站,有個男人頂著風雪坐在冰冷的老虎車上等生意,期間沒有人光顧,他拿著冷冰冰的蛋糕吃了起來,吃著吃著,突然哭了起來。

地鐵裡,身邊的一個人接了電話,他說“爸爸不餓,爸爸吃過飯了。”掛了電話,他疲憊地揉了揉脖子,另一隻手拎著一個菜夾饃。

……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人到中年的男人,要揹負各種的壓力,各種辛酸苦楚只有自己懂。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那麼多男人開車回家,到了樓下還要在車裡坐好久?”

有一個回答獲得了高分點贊:“很多時候我也不想下車,因為那是一個分界點。在車上,一個人靜一靜,抽根菸,發會呆,這個軀體屬於自己;但推開車門,你就是柴米油鹽,是父親、是兒子、是老公,唯獨不是你自己。

我們把真實的自己藏在車裡;打開車門出去,哪怕是哭著爬著,也只能把被人寄予厚望的身份扮演下去。”

有些沉默,人到中年才會懂!

-04-

記得《麥田裡的守望者》裡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

中年是一道坎,我們懂得了責任的重要,也體會到了擔當的力量。生活不易,道阻且長。

真正的成熟,就是明白生活不易,但仍然奮力把生活經營得更好,知道道路阻長,但仍然毫不退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