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被忽略的海外業務表現與被高估的陸奇,加盟YC敗局已定?

被忽略的海外業務表現與被高估的陸奇,加盟YC敗局已定?

離開百度之後,陸奇的去向一度在科技圈是個熱門話題,尤其是“陸奇加入拼多多”的傳聞一度甚囂塵上,在擔任拼多多獨立董事之後,陸奇如今有了明確落腳點——即是將出任Y Combinator中國(簡稱YC中國)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全權負責YC在華業務發展,並擔任YC全球研究院院長。

YC創辦於2005年,總部位於Google總部所在地硅谷山景城,YC的主要業務就是投資+孵化器,為初創公司投錢+提供全套解決方案。

為何說陸奇加入YC是個錯誤?

不少BAT 級別的公司也向陸奇發出了工作邀約,但陸奇為何最後選擇加入YC?在面對36氪的這個提問時,陸奇坦言,是用“天時地利人和”來做決定的。第一個天時是他馬上要57歲了。他要考慮的是,自己接下來的5年到10年,繼續在大公司做大規模、強度高的工作已經不適合了。

另外是天時裡包含了地利,還有因為家庭原因,需要一份工作能夠在中美兩國之間頻繁往返,從而能和兩地的親人都有更多的時間待在一起。

根據陸奇的介紹,YC中國的四項核心工作包括創業投資與加速暨創業孵化、為中國創業者定製的人才培訓、科學技術研究、公益慈善事業。

自稱是YC中國01號員工的陸奇需要儘可能快的招兵買馬,繼而為搭建一個合夥人– 兼職合夥人– 社區的結構推進進度,讓更多不同角色的人參與進來。同時需要和中國投資人、政府等做進一步的溝通和交流。

被忽略的海外業務表現與被高估的陸奇,加盟YC敗局已定?

對於YC來說,陸奇是一顆很好的進入中國市場的,但加入YC中國,陸奇在中國市場很難做出成績。

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國內創投體系自成一派,極少有中國公司在早期的時候會去海外融資,都是到了後期需要做國際業務了才引入海外資本。

其二,YC會對中國基本上很難產生大的影響,現在孵化器和加速器競爭非常激烈,YC雖然頂著硅谷金字招牌,但在中國市場是缺乏優勢的,很因為多硅谷加速器已經更早進入了中國市場。

中國目前也已經有很多硅谷進來的孵化器可以幫助創新企業接觸到美國市場,在國內此類孵化器也不在少數,聯想之星、騰訊眾創空間等均是有自身產業扶持的孵化器,而且也都是全球配置。

其三,YC的打法一項是對於入選項目,YC會選擇性提供12萬美元的投資,佔股7%。但這種壓榨的打法在中國市場已經不合時宜了,尤其是優質項目不可能會接受這種玩法。國內風險投資和項目估值,已經很難接受這樣苛刻的壓榨條件了。

也有曾經接觸過海外資本市場的業內投資人曾在清華園參加YC的Startup School,該業內人士坦言,YC非常高端國際化,但只用英語溝通的投資人,在中國會錯過80%的優秀項目,或者更多。因此YC在中國,必須是一次全新的創業。

有人說陸奇的加盟可能可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種觀點其實過於放大了陸奇的個人的作用,因為陸奇本人的思維和行業侷限性和YC重合度較高。

而我們知道,YC在美國近幾年的狀態不是那麼好,YC的鼎盛時期是2011年左右,是因為那個階段孵化了airbnb和dropbox。但在鼎盛期之後的很多年,已經很少見到YC孵化的明星公司。這跟它自身的大規模擴張和跟不上創業時代的變化節奏有關係,在美國都艱難,來到中國難度可想而知。

有業內人士一針見血的指出,在中國,YC沒有國內實體,沒有中國導師,沒有人民幣基因,申請流程與決策體系100%全英文,這些都是在中國做投資的硬傷。

當然,陸奇肯定也知道其中的艱難,但正如有人說到,到了陸奇今天這個階段,基本上除了BAT級別的CEO,金錢、名譽之類的已經不是他們的考慮範圍了,更多是考慮到個人的興趣與人生的自由度。

被忽略的海外業務表現與被高估的陸奇

雖然說,作為“職業經理人”,無論是從職位title還是所獲得的業內口碑,陸奇在美國互聯網圈和投資界獲得了矚目的成功,從過去陸奇的履歷來看,1998年,陸奇加入雅虎公司,2007年晉升為雅虎執行副總裁。可以說,在雅虎期間,陸奇從基層做起,直至負責雅虎的全部搜索業,但雅虎搜索在谷歌的強勢競爭下,基本上是失敗的。

2008年12月,陸奇跳槽微軟,任執行副總裁負責微軟Bing項目,是在線業務部門總裁,微軟四大業務負責人之一。他做到了大陸華人在全球科技公司總部所任職位的最高級別。

在陸奇的履歷中,過去二十年,無論是在雅虎還是在微軟,陸奇從來沒有離開搜索,然而在陸奇治下,微軟的Bing、SKYPE、MSN等等重頭在線產品基本上已經退居二線。當年風靡全球甚至一度主導中國即時通信市場的MSN,可以說是做沒了……

某種程度上,微軟和雅虎的在線業務都是比較失敗的,過去在中國市場,微軟的MSN被QQ擊敗,雅虎也遭遇中國本地的新浪和百度的痛擊。

陸奇過去無論是在雅虎還是微軟的職場很成功,技術能力很好,口碑不錯,但在具體的業務上的表現其實可以看到他“敗軍之將”的另一面。而在百度,AI,DuerOS和Apollo,本身也都是百度多年積累、持續推進下來的成果。

他本可以從微軟離職後就功成身退,但去了百度之後也是讓他迎來了職業生涯的另一個高峰,讓陸奇的名聲快速打進國內,可以說這是陸奇走對的一步。

我們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其實大多數中國的互聯網圈精英們,在陸奇加入百度之前,對陸奇知之甚少,而因為空降百度總裁的光環,讓加入百度的陸奇的知名度快速躥升,一度如日中天,在科技圈內迅速被神化。

從這個層面上說,陸奇在百度身上鍍了一層金。而陸奇踏錯的一步或許也是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從百度的離職。從百度離開之後,關於其個人去向一度成謎。

有傳聞陸奇收到過騰訊的邀請,不過騰訊給出的職位是CTO,與他所期待的CEO相差甚遠,他和華為有過緋聞,另外有諸如比特大陸也邀請過陸奇,但陸奇的選擇卻讓許多人看不懂,尤其是拼多多陸奇將會出任拼多多獨立董事兼任薪酬委員會主席之後,跟讓業內不解。

而在今天,由於拼多多在中國遭遇了廣泛的假貨質疑輿論風波,陸奇的眼光也開始遭遇質疑。

我們知道,獨立董事是指獨立於公司股東且不在公司中內部任職,並與公司或公司經營管理者沒有重要的業務聯繫或專業聯繫,並對公司事務做出獨立判斷的董事。

因此從擔任拼多多獨立董事更被明眼的業內人士視為陸奇在利用自身的知名度給拼多多鍍一層金,雙向互惠,自己可以“白拿錢,不幹活,掙一份外快”。

從百度,到拼多多,再到YC,陸奇逐步將自己架到了一個尷尬的位置。

陸奇的另一面:水土不服與不堪重壓

從時間點來看,2017年1月加盟百度到2018年5月離開百度,是短短的1年零4個月。從陸奇過去的履歷來看,職場表現一向穩定,很少有這樣匆匆離開的決定。從5月到8月,短短三個月時間加盟YC中國,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做到快速的職業轉換,可以說,陸奇給它的職業履歷上添了不太光彩的一筆。

陸奇說當前正處於一個AI為代表的新技術驅動變革的時代,新技術必然要求新機制、新環境,他樂於在變革早期參與到創新生態的培育、設計和推動中。陸奇認為在下一波科技創業浪潮中,最重要的是技術驅動。

但如果說到技術驅動或是要在AI領域大戰一番拳腳,百度始終是最好的選擇——其實我們可以知道,陸奇在百度可以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百度的所有元老級的VP都得向陸奇彙報,百度能給他的都給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而百度之後,其他大公司,比如阿里、京東、滴滴、美團又或者騰訊,這些公司要麼是運營驅動,要麼是產品驅動,也並非是真正意義的技術驅動,其實百度才是最適合它的選擇。

博客網創始人方興東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陸奇這個選擇雖然比去拼多多好,但是明顯存在方向性的錯誤,陸奇的職業背景決定了他真正的優勢是帶領中國企業走出去,而不是帶領國際資本走進來,他的優勢是以國際規範管理去駕馭一個大企業而不是折騰早期的孵化企業。

但是方興東或許不能感受到的是,從陸奇空降百度之後,外界與百度內部對陸奇的期望太高並且對其個人的能力幾乎已經達到了神化的地步,而對於陸奇而言,百度給到陸奇的權限越大,他的業績壓力就越大。

從雅虎到微軟再到百度,陸奇一直給業界以“完人”的形象。如果從陸奇過往的業務失敗的案例來看,陸奇其實擅長選擇在業務突破乏力的合適時機離開,給自己留下最好的口碑。

即便從今天來看,陸奇在拼多多擔任獨立董事與加盟YC的孵化器兩個選擇都體現了他目前傾向於以更低的業績壓力下,選擇一種更為輕鬆的方式來做絕對成敗壓力沒那麼大的事兒。

因為YC的孵化器模式在外界來看,陸奇承擔的角色是類似李開復的創業教父的角色,責任是在給行業注入新鮮血液,扶持創業生態,站在道德制高點而且又沒有成王敗寇的壓力,做失敗了口碑還在。

從這個層面來看,其實我們忽略了陸奇過去在百度的業績壓力是很大的——而在外界的解讀中,業內一致認為陸奇的離開是百度內部的權利鬥爭的結果,並且輿論也在把陸奇塑造成一個公司政治受害者與技術狂人。

但早前有接近陸奇的業內人士透露,“陸奇在人際關係上,非常精通的,他沒有那麼幼稚。”因此上述理由都難說成立。

而我們從陸奇的所說的“未來的五年到10年時間已經不再適合大公司的高強度工作”也可以看出這點。但在中國也有句話叫“在其位,謀其政”。

雖然陸奇一度表態是個人家庭因素,但這點在陸奇空降擔任百度總裁之時或許應該早有考量。如果因為“需要一個在中美之間往返頻繁、兼顧家庭的工作”而將外界與百度對其寄望頗大的總裁職務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就卸任,很難說的上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

而陸奇在百度任期的表現與作用,或許也被外界誇大了。而一走了之一方面體現出陸奇的水土不服,另一方面將擔子輕鬆撂下,也可以說缺乏責任心的表現。

而從目前來看,創業孵化對陸奇也是全新領域,雖說壓力小點,但也得有新的玩法與策略,畢竟,在中國,帶領國際資本走進來的創業孵化項目會受到國情、政策、行業競爭、商業轉化、與市場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

而在不同的文化差異下如何與其他同類產品的競爭並適應中國市場的水土,對陸奇來說依然是巨大的難題。

而從今天來看,可以說,陸奇從百度離職後,無論是去拼多多還是YC中國,都遭遇了廣泛的質疑。

其實總的來說,陸奇是一步錯,步步錯,雖然在百度不負責任的撂下了擔子,但在有限的選擇內,無論是國內互聯網公司、還是重回美國互聯網公司、甚至是自己重新創業做投資都不再是他最好的選擇了。

離開了陸奇的百度在信息流+搜索業務等方面依然在快速增長,但離開百度的陸奇卻並非如此,口碑與人設也有所滑坡。從今天加盟YC的未來前景來看,陸奇離開百度恰恰映射出,這可能是他職業生涯的最後巔峰,也是其職業生涯的重要的轉折點。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我的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