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夏朝是否存在?現在已經找到了考古證據了嗎?

郭哥聊科學


很多年來,關於夏王朝的存在並沒有得到世界上所有學者的認可。人們沒有找到任何證據證明,在遙遠的夏朝時代,中華民族的先民們脫離了茹毛飲血的生活,更沒有證據證明,他們已經建立起了王權統治的國家。

直到1959年,一位叫徐旭生的考古學家,為了尋找失落數千年的夏王朝,翻閱梳理眾多古代文獻,憑著《國語》中記載的“伊洛竭而夏亡。他按圖索驥,最終將目標鎖定在了河南省中部的伊洛平原。從此揭開了二里頭村及其周邊地帶的考古序幕。

根據史書記載,偃師二里頭遺址就是歷史上記載的夏都斟鄩,斟鄩本來是夏部落的一個部族。他就在伊洛平原居住。到了“泰康時期”(夏朝第三位國君),把國都從陽城遷到了斟鄩。在斟鄩有了比較重要的發現:各種青銅器和玉器還有國都遺址。斟鄩有著宮殿區的道路網絡,發現了十萬平米以上的基址。而且這個基址是一個規劃縝密,佈局嚴謹的都城類遺址。這個遺址的發現就說明,這個文明已經進入了國家的狀態了。

在隨後的發掘中,考古隊採用了碳14探測技術,通過測定,發現二里頭遺址的存在時間應當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報告所給出的測年數據,這個時間段屬於夏晚期至商早期。而這一時段與文獻記載中夏王朝的存在時間相吻合。

隨著二里頭遺址的發掘,龐大的宮殿基址被發現,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遺蹟和縱橫交錯的道路網,以及400多座大中小墓葬。種種跡象都表明,這裡曾經是一座規模宏大的都城。

雖然在斟鄩遺址中並沒有發現像直接證明商朝存在的“殷墟甲骨”的直接證據。所以說考古學家並沒有下定結論,但是,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發掘。會有證據證明二里頭遺址就是夏都城斟鄩。

夏朝肯定存在,並且有著強大的文明


歷史鹹談


悟空問答上類似的問題很多,但是有個非常不好的現象,凡是質疑夏朝存在的,總會被不少評論辱罵。似乎質疑了夏朝存在,就是沒有民族自信心。但是這種考慮完全是多餘的。夏朝存在不存在,針對的只是某些傳世文獻可信度,完全不影響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這些商周之前的文化都是一脈相承的。但是不是非要給他們貼五帝、夏禹、夏桀的標籤才能增強我們所謂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那麼是不是也要把盤古、女媧、三皇都要找上遺址對應?當然,能找到自然是好的。關鍵是,就算是傳世文獻,記載也是不一的,到底哪個可信,哪個不可信呢?

我們知道,最早發現的文字的商朝,那麼不管是二里頭文化,還是陶寺文化,它們都是沒有文字的。也就是說,他們沒有告訴大家,他們究竟姓什麼。就拿二里頭來說,他的文化是和殷墟文化一脈相承的,所以你可以說它姓夏,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它姓商。畢竟文獻中也說過這裡是商的西亳。甚至,也可能是另外一個文化呢!

無論如何,我們知道他們一定是我們的先人,我們的文明是薪火相傳的。至於夏朝存不存在,確實沒有嚴謹的考古證據,只有周朝以來的傳世文獻表明。那麼我們就算不知道夏人的夏朝是怎麼樣的,至少可以知道,周人眼中的夏朝就是這樣的。


林屋公子


在這個問題上,很多人只是為了民族自信心去反駁,怎麼就說夏朝不存在呢?而並不認真去思索,為什麼會存在對夏朝的質疑?

實際上,上個世紀古史辨派的很多史學家提出的問題依然生效,考古工作者依舊無法回答他們的問題。

楊寬先生的《中國上古史導論》中,對於夏的論述可謂精彩。譬如,與大部分人的認識相悖,古人稱這個時代為“有夏”,而不是直呼“夏朝”的,有夏的領袖被稱為“夏后氏”。這和後世都不太一樣。

楊寬先生的論述中,“夏”和“下”,在上古是互通的。這個稱呼來源於遠古中國人的宗教崇拜。

當時,在天的主神被稱為帝,因為在上,所以被稱為上帝、皇上帝、天帝等;而在地的主神,則是社神,我們經常說的“后土”就是社神,因為在下,所以又稱“下後”,“夏後”和“下後”是一個意思,是用社神的名號來稱人間的王者。

而“有夏”,楊寬先生認為“有夏”即“囿下”或“域下”,指的是國土,構詞法和我們今天的“天下”是一樣的。

所以,他認為,“有夏”的意思最開始不過是國土,“夏后氏”的意思不過是用社神的名號稱呼人王。

這個就和我們一般情形下的認識不一樣了。

而禹,被考證為西羌民族的社神,與“下後”聯繫在一起是很正常的事情,後來古史層累造成,也就被視為夏朝的祖先了。

現存的關於夏代的文獻史,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夏的世系,但這一點也被陳夢家先生(李學勤的老師)質疑,在《夏世即商世說》中他提出,夏史完全是從商代歷史中分出的。陳老將商先公世系與夏后氏世系進行比對,認為“太康-中康-相-少康”四位夏後的歷史,是商代中期“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五位商王事蹟的史影。


這些問題,實際上考古工作很難進行回答。考古工作者對於夏朝的態度,許宏老師的看法可能頗具代表性。大家可以參看他的著作《何以中國?》。

簡單而論,商那樣繁榮的文明肯定不是憑空出現的,不必說二里頭,很多地區的考古發掘也早已證明,在那個年代,中國已經有了相當發達的文明。尤其是陶寺,已經具備了很多中華文明的典型特徵,從城池的建設到一系列禮器都看得出;又如新砦,從遺址發掘來看,真的是恢弘燦爛。

但無法證明的是,這個文明就叫做“夏朝”,現如今我們只不過籠統地稱這一階段為“夏文明”罷了,作為朝代的夏朝有沒有,沒有出土的文字能夠證明,二重證據無法補完。

而如果要完全嚴謹地論證夏朝的存在,是需要有這方面的證據的。我們現在的很多人,喜歡往考古成果中去扣帽子,用考古成果去補完古史傳說,甚至很多人都對應到黃帝、炎帝身上去了。這無疑是對上個世紀嚴謹追求真理的懷疑精神的背叛。

民族自信,不必非得有一個夏朝作為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