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應該如何欣賞張九齡的千古名篇《望月懷遠》?

謝小樓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是描寫深夜相思的千古名篇,其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些時”可謂千古佳句。


望月懷遠 | 張九齡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是唐玄宗裡著名的賢相,還是唐朝著名的詩人。

《唐詩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詩,就是張九齡的《感遇》,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句表達出了他高潔的志趣,歷來為人稱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更張九齡傳唱不衰的千古佳句。

《望月懷遠》,古詩題中的“懷遠”,一般都是“懷內(妻)”的委婉說法。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海上升起一輪皎潔的明月,雖然人們天涯相隔,但都共有此時這美好的月色。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有情之人,既可指詩人自己,也可指詩人所懷之人。遙夜,長夜。竟夕,終夜,通宵。

有情之人怨恨長夜漫漫,整晚都相思難眠。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憐,可愛,憐愛,憐光滿即愛惜滿屋的月光。

滋,溼潤。

滅掉濁光,憐愛滿屋清瑩的月光,夜深久坐,披上衣服,感到了衣服露水的溼寒。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盈手:雙手捧滿之意。還[huán] 寢,回去睡覺。佳期,相會之期。

這美好的月光,不盈捧起贈予你,我還是回到床上睡覺吧,在夢裡與你相會。

古詩詞的動人之處,在於它寫出了人們所共有的情感。張九齡的這首《望月懷遠》,就寫出了所有人深夜相思的情感。

當你在深夜裡思念一個人的時候,讀這首詩,就特別能體會詩中的情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明月升起,光輝遍地,在遼遠的天地之間,唯有明月的脈脈清輝。在這空寂幽遠的意境中,人很容易擺脫外在世界的干擾,沉浸到對一個人深深的思念之中。

思念的人相隔天涯,不能相見,但此時,都共此一輪明月,所以相思之人,都喜歡舉頭望明月,想象著思念的在明月的那頭,也在注視著這一輪明月,明月成了兩個相互思念的人情感聯結的紐帶。

詩的首聯營造了相思的氛圍,頷聯引出相思的主體。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會埋怨夜太短,還沒睡夠,天就亮了。但當你思念一個人的時候,起坐徘徊,輾轉反側,經受一夜的相思之苦,你就會埋怨夜太長了,因為夜的靜謐,太容易讓人沉溺於相思的苦痛之中了。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睡不著,就只好起來,滅掉燭光,滿屋清瑩的月光惹人憐愛,此時,要是思念的情人要是在身邊,那是多麼美好浪漫的時刻呀。

可惜,這美好的月光,只有自己一個獨自欣賞。

在這個深夜裡獨自久坐賞月,露水都浸溼衣裳了。

這兩句詩中,字字浸潤著詩人孤獨自憐的心情。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終於,這相思的一夜即將過去,明月也將西沉,詩人只得嘆息,這美好的月光卻不能用手捧起贈與思念的情人,只好回床上睡覺,希望能在夢裡與自己的情人相會。

張九齡的這首《望月懷遠》,將深夜相思的情感寫的空靈深邃、委婉深曲,讀之讓人心醉不已。

張九齡的這首《望月懷遠》,最為人稱道的,還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一千古佳句。

其實天涯共此明月的詩意,前人已有表達過,南朝宋謝莊《月賦》中就有“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後人也常有這樣的詩句,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是其中代表。

但張九齡的這一聯,以其遼闊幽遠的意境,成為此中千古佳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看起來平平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種複雜的技巧。就這簡潔凝練的十個字,卻營造了遼闊幽遠的意境,為天下有情人找到了內心的寄託。

明月在中國人的語境在千年演變,在這一句詩中,固定成國人文化情感的聯結紐帶,明月在我們心裡,不只是一星球,她是故鄉,是親人,是友人,是情人,是我們內心文化相思的寄託。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這首詩可稱為濃縮版的《春江花月夜》,也許張九齡就是從張若虛那兒獲得的靈感。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從題目看,

望月懷遠,月圓之夜,懷念遠方的親人。

這是首孤獨沉靜而略憂傷的詩。

這類題材的太多,李白《靜夜思》,杜甫《月夜》,蘇軾《明月幾時有》,都千年不朽,

一脈相承,月所承載的文化積澱與思想內涵,是千百年來始終不變的唯一的思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這是名句,妙在一“生”字,一“共”字。

化用了《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不同的是,

張若虛要表達的是“理”,自然的壯闊永恆,海潮與明月一體相存,有升有落。

這首詩卻強調後半句,“情”。

海上明月初升,天涯海角,無論何地,都會同起睹月思人之情,這是人的天性。

“生”,而非“升”,是從無到有,由海孕育的月,賦予月以生命,人情,見證人間這一美好的感情,“共”則強調月圓夜思念情的共同性共通性。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情人,分隔兩地的戀人,怨的是漫漫的長夜,彼此不能相見,起的是通宵達旦,徹夜不眠的相思情。

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滅燭:熄滅燭光,謝靈運《怨曉月賦》:“臥房兮當何悅,滅華燭兮弄素月。”

滅燭憐光滿,長夜不能入睡,是因為燭光太明瞭嗎?

是因為月色皎潔,浩渺無邊,才有這愛惜滿月之光的舉動。

於是披衣走去庭外,在那姣好圓月的光華之下,只覺夜深露溼,滋潤沾衣,儘管如此,詩人仍佇留月下,望月思人。

一個“覺”字,細膩微妙,慢慢感受,不知不覺,可見詩人佇月之下時間之長,一個人,感受月的光華與露的漸重,明知寒意而欲罷不能,這是孤獨的煎熬與思念的苦楚!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盈手:滿手,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

見到滿月之光,想到遠方之情人,定是一同在月光之下,同我一樣的,思念彼此。

在這相思不眠之夜,用什麼相贈友人呢?我只有滿手的月光,雖然月光飽含相思之意,但又不能送與,怎麼辦呢?我還是睡吧!也許睡夢之中還能與你有相聚之期呢!

能不能佳期如夢,詩戛然而止,留下的是無窮的韻味與想象。這首詩寫於張九齡由於李林甫把權而貶為地方官之時,

從權傾朝野的宰相到地方小官,這樣的大起大落,詩歌反而平和沉靜,只因月夜一份靜謐而美好的思念!

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同樣是貶官之後所作,逆境之中,更覺親情的珍貴,更能看透人生,在月圓月缺的變化中,獲取一份曠達與超脫。

張九齡的詩也是這樣!

從自然的體悟中獲得內心情感的慰藉與力量,恰是這些詩人打不敗不認輸的堅韌所在,也是打動人心的地方。

再比如張九齡另一首詩《感遇》:“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同樣如此。


一綠浮芳


張九齡千古名篇《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此詩意即:當月亮從海的那邊升起來時,各自都在天涯的一角共望著對方。懷想著有情深義重的遠方友人或戀人,我們彼此都怨恨黑夜漫長,整夜都想念著對方。熄滅蠟燭,心中仍充滿著憐惜月光移影;我睡不著、披著衣服到屋外走走,覺得當夜增添了一種難忘的意境。我不能用雙手,通過美好的月光,無代價地把情思寄送給你,只能在夢鄉等著與你相逢的佳期。

對於此詩,作者張九齡(678~740),唐相,《新唐書》稱他為相“諤諤有大臣節”。所謂“諤諤”,就是正直。他所作的詩以格調剛健著稱。所以此詩很通俗又生動,意義深刻,值得欣賞。

⑴望月懷遠:對著明月(也許是八月十五),懷念遠方的友人、戀人、親人。

⑵詩首一聯,反映作者與對方兩相思,不知對方是否一切都好?

⑶詩第二聯,反映作者與對方彼此悉心念念,相思情苦。情人,包括對方和自己。竟夕:從天黑起至一整夜。

⑷詩第三聯,可以想象是一個天氣晴朗的夜晚,也許就是農曆八月十五日夜,容易憶起“千里共嬋娟”。

⑸詩第四聯,情意思念切切,無法相逢,只能寄望夢鄉再遇佳期。盈手:雙手滿捧,真切之意。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這不是一首情詩,但比情詩還要美麗!

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中,有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有親情,有愛情,有友情。這三種感情的基礎是完全不同的。親情連接著血脈,荷爾蒙多巴胺鏈接著愛情,而友情則是由相同的志趣愛好鏈接在一起。

這首詩其實寫的就是珍貴的友情。張九齡寫詩的風格是風流含蓄,清新健雅,用字用詞質樸清淡,但韻味悠長。字裡行間體現了他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和出神入化的化用前人詩句的能力。也充分說明了,原來重視教化作用而不大重視藝術表現力的初唐詩歌,正式進入了盛唐時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張九齡,這個第一個出自廣東的進士,這個正直善良文質彬彬文采斐然的宰相,是真正的盛唐詩歌的第一人。

如果說李白是盛唐詩歌的皇帝的話,那張九齡就是盛唐詩歌的開國始祖。如果說那個寫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陳子昂,是由初唐向盛唐過渡的虎尾的話,那麼張九齡,就是盛唐詩歌的龍頭!

所以,我們要記住張九齡這個名字,他開啟了盛唐詩歌的序幕。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是張九齡在被貶期間,寫給朋友的一首詩,表達了自己對朋友的深切思念。我們不要以為這是一首情詩,請注意,張九齡是在唐朝,他不可能明目張膽地寫情詩的,即使寫也是假裝代別人特別是寫閨中的情感。這要是在北宋,有一大幫人會跳出來寫那些纏綿悱惻的小情歌。比如柳永、秦觀、張先、晏殊、晏幾道、歐陽修等。張九齡這是用一種極為清淡的語言,有滋有味地說自己的思念。

其實,我以前也是詩人,不過是業餘的詩人,是那種沒有出版過但同學那裡有手抄本的那種。我看張九齡那麼美好的詩歌,乾脆我也用詩歌,把他的詩意翻譯出來。反正翻譯的不好,張九齡也不會打我,因為他是一個寬厚的老者。

望月懷遠之文溪版:

那裡是飛著神仙的海上吧,神仙們不需要思念,

那輪明月就在身邊。

而我們,隔著山隔著海隔著三千里的遙遠。

今晚,

你在月亮這邊,我在月亮那邊。


月亮過來了,是和濤聲一起來的,伴著嫦娥吳剛和桂花樹的幽香

你沒來

你大概坐在月亮最高的山上

我看見你的目光,隨著月光一起

籠罩我。

遠隔天涯啊,此刻,月光牽著你和我

牽著這世上,思念的人多情的人天各一方的人。


夜還是太長了

因為,思念在此時會瘋狂滋長。

睜開眼思念增加一分,翻個身思念擴大一倍。

於是,我讓我和你的影子,

隱身在漫天霜華中

站成擁抱的姿勢。


月光太狡猾,

他也許在赴一場約會

我抓不住它,我送不到你的手中

只好做一場夢吧

撐著一支長篙或者一片葦葉

以蝴蝶飛過滄海的姿勢

飛向你。

好了,我們繼續欣賞張九齡的詩歌。張九齡是很喜歡寫月亮的人,也是能把月亮寫的清新淡雅超凡脫俗的人,更為重要的是,張九齡最擅長用月亮來寫友情或愛情。這也最能引起人的共鳴。因為所有能引起人的共鳴的作品,都成了經典。

《賦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吧,多美好的情感!


好玩的國學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是張九齡的千古名篇《望月懷遠》。

。。海上升起了一輪明月,與親友天各一方共望同一個月亮。親友與我這樣的有情人,徹夜不能入眠,只把對方苦苦思念。怨恨這漫漫長夜大長,把屋裡的蠟燭燈滅了,看見月光充盈令人憐愛,披衣出屋望月露水卻打溼了衣裳。手捧明月光又不能相贈給親友,還不如回屋睡覺在夢中的佳期與親友歡聚。

。。海上生明月,首句就緊扣題目寫望月。望見大海之上升起一輪明月,這畫面這情景多美。天涯共此時,這句寫懷遠,懷念遠在天涯遠方的親人或朋友,此時應該也在望著同一輪明月。情人怨遙夜,詩人與親友是有情人,與情人相思夜不能寐,怨這漫漫長夜大長了。滅燭憐光滿,把屋裡的蠟燭燈滅了,屋外的月亮正是滿月,更使人憐愛。披衣覺露滋,披衣走出屋去,卻被屋外的露水打溼了衣衫。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相思不眠之際,相隔天涯,沒有什麼可以相贈,只有手捧的月光,這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但又怎樣才能贈送給你呢?還是回屋去睡吧,睡著了也許在夢中能有與親友相聚的佳期。最後兩句構思奇妙,意境清幽。詩至此也也戛然而止,餘韻嫋嫋。更進一步抒寫了對遠方親友的一片深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由景入情,由望月轉入懷遠,意境雄渾闊大,是望月的千古名句,《望月懷遠》也就成了千古名篇。


士心日月18


《望月懷遠》是張九齡最著名的詩篇,其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些時”膾炙人口。欣賞這首詩我以為有一下地方要注意:

一、主題

詩言志,志,廣義的說包括感情,狹義說是指文以載道的道。

張九齡的這首詩望月懷遠,遠是指遠方的人,從狹義說不像他的感遇詩十二首,這裡沒有言“志”。可以比較一下: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 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 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 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二、句法

初盛唐詩人有時不太避諱句式結構的雷同,一是聲韻上結構雷同,二是語法上的雷同。這首詩前三聯六句都是212句式,這樣讀起來在聲調上會感覺單調一點: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其中前4句是簡單句,語法上完全相同,主謂賓。第五六八句有變化,是複雜句,都有兩個動詞,兩個動賓結構組成一句。


三、男子角度的懷思之作。

詩詞未必須有豪言壯志,也無須一定要有隱喻寄託。這首詩就是思念親人時感情的流露。

整首詩情與景相互交融,情深而不感傷 ,有篇有句,是難得的望月懷思之作。

古人寫情詩常以女性角度用女性語言寫成,士大夫很少以男子角度寫思念情人的詩,到了宋朝可以看到很多人用“詞”來表達,但同一個人的詩作依然是道貌岸然的形象。


張九齡的這首詩性別區分不太明顯,不過在唐朝,明確以男子角度的懷思之作也有一些,例如李商隱有一首七絕: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另有杜甫的五律《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張九齡,唐朝開元時期著名的賢臣良相,幾乎是“零差評”的一個完人,諡文獻,世稱“文獻公”。

張九齡生於唐儀鳳三年,公元678年,祖上可以追溯到西漢開國賢臣留侯張良,世代官宦之家。《舊唐書·張九齡傳》記載:

“(張九齡)年十三,以書幹廣州刺史王方慶,大嗟賞之,曰:‘此子必能致遠。’”

張九齡家在韶州曲江,今天的廣東韶關,能夠得到廣州刺史,相當於省長的誇讚,這個孩子以後一定能夠飛黃騰達,張九齡沒有辜負王刺史的期待。

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二十四歲的張九齡進士及第,被主考官沈佺期賞識,走入仕途。公元707年,張九齡通過吏部考試,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的官職。

從公元707年到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繼位之前,張九齡隱藏在官場之中,以一個秘書郎的身份做著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什麼大的建樹。

李隆基繼位,是為唐玄宗,舉天下文藻之士,親自策問,張九齡很好地抓住了這次機會。殿試優等,張九齡被授予左拾遺。然而因為和宰相姚崇不對付,四年之後辭職回老家。

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張九齡因為主持修築通往大庾嶺的官道有功而被起用。三年後,張說拜相,十分賞識張九齡的才華。張說誇獎他的文章“有如輕縑素練”,能“濟時適用”,“後出詞人之冠也”。

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張說因李林甫等人彈劾罷相,張九齡受牽連,被貶。五年後,再次被起用,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張九齡升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擔任宰相,主理朝政。三年後,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3年,因李林甫的排擠罷相。

《望月懷遠》這首詩,就是寫於張九齡被罷免宰相之位的這一時期。全詩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應用白描的手法,看似用字簡單卻大氣磅礴,和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樣,成為千古名句。海邊的月亮升起來,雄渾壯闊,“天涯”二字,由景入情,不禁懷念同一個月亮之下的那個人。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相隔天涯的情人,難以想見,甚至對那漫無邊際的黑夜也生出了怨恨,看著窗外的月光,輾轉難眠,一整個夜晚,都在思念著遠方的那個人。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起身下床,點起燭火,悠悠長夜反而顯得更加孤獨寂寞,只好吹滅了燭火,打算披衣走出院門,又因為露水過重,無法暢快地散散步,發散心情。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提起筆來,打算給遠方的那個人寫一點什麼,可是又無話可說,難於下筆,只剩下這滿屋的月光,只好回到床上,希望在夢中,能夠見到朝思暮想的那個人。

《望月懷遠》情意綿綿,描繪了一個遠在異鄉之人,熱切地思念遠方的親人時的情態,與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很有相似之處。但是聯繫這首詩的歷史背景,被貶之後的張九齡,或許在借這首詩,表達對皇帝唐玄宗的忠貞剖白之心。


李林甫等奸臣的阻隔,讓他無法留在玄宗身邊,主持朝政,而玄宗不查,被小人說矇蔽,君臣之間,相隔有如天涯。張九齡有心為自己辯解,但是又覺得是徒勞。最終,他沒有多說什麼,平靜地接受了被罷相的事實。

然而唐玄宗,也並非不知張九齡。《舊唐書·張九齡傳》記載:

“二十四年,遷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後宰執每薦引公卿,上必問:“風度得如九齡否?”

張九齡風度翩翩,長相俊美,身姿清雋挺拔,處事端正隨和,深得玄宗之心。可惜,君臣相知的美談,始終沒能在小人的攪和下得以保全。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張九齡因病去世,終年六十八歲。唐朝最後一位賢相,就此凋零,而在張九齡去世不久,安史之亂爆發,開元盛世也就此走入衰落。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望月懷遠》 唐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我們不妨先簡單的瞭解一下張九齡的身份背景……

作為一代名相,張九齡可說是置身於一個輝煌的時代,其不僅僅是唐王朝的輝煌時代,也可以說是縱貫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輝煌的頂峰——這就是開元盛世!

可惜的是,由於張九齡的這背身一轉,終結了唐王朝的輝煌……同時,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輝煌續寫戛然而止……唐中宗李隆基開創的開元盛世由於張九齡的罷相開始有盛轉衰……

詩篇起首兩句,平淡無奇,波瀾不驚,不刻意渲染,僅僅是脫口而出,就覺氣象恢弘……接下來兩句,長夜的怨……長夜的相思……無不強烈刻意‘情人’……緊接著,滅燭亦無眠,原來月光正明,該如何度過不能入睡的漫漫長夜?露滋,正是月夜景色的實寫。末兩句,不眠之夜,拿什麼相贈予我思念之人,只有滿手捧著月光……可我又不知道如何送給你……只盼自己做個好夢,在夢中與你相會!

言雖盡而意無窮……讓人覺得餘韻嫋嫋,回味不盡……


雲捲雲舒152754837


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天空的月亮是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光芒的境界。遠為大白若辱。容易引起人類情懷的大音希聲就是共鳴,產生了題目望月懷遠。

天得一以清,一是月亮,天空有月亮,天空清朗,海上生明月。天地視萬物為卑微的草,天地像風箱,動而欲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守住時間的安靜,此刻就是守住此刻月空的時光,想出天涯共此時的詩句。

天無以清將恐裂,神無以靈將恐歇。怨遙夜的怨字與夜起的相思詩人慣性的詩句萬丈洶湧生起高潮。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這是詩人要滅火,達到人性安靜的解脫。

鑿戶牗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詩人解脫相思方法,把蠟燭滅掉,當蠟燭變沒有,月光就住進了屋子,滅燭憐光滿。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自均是公平,有了公平,詩人心情是平靜,披衣覺露滋。

相思的苦解脫,輕鬆的詩人滿手掌的月光的禮物,詩人散步回來,感覺睡覺會做個好夢,佳人無夢是詩人最好的夢,所以還寢夢佳期。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 《望月懷遠 》

張九齡身上標籤:盛唐名相,政治家,文學家。《望月懷遠》是他的代表作。

張九齡位居宰相,因直言進諫,加之李林甫陷害,終被唐玄宗貶官。詩人被貶之後,作詩才賦爆發,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懷遠字面理解應為懷念遠方的親人,也就是月下思念親人的意思,但結合時代背景,很大程度上寄寓著封建時代的君臣關係,隱含著政治抒情的意義。

全詩大意:一輪明月在海上徐徐升了起來,天涯各處的親人們,和我一同欣賞著這美麗的景象,夜深人靜,更加重對親人的思念,情人怨恨漫漫長夜,無法入睡,苦苦思念。詩人熄滅燭光,月光灑滿了整個房間,詩人披衣出門,寒露沾溼了衣裳,月光雖然美麗,可無法贈予遠方的親人,無奈之下,還不如回到床上早些入睡,入夢與你共相會。

全詩畫面感非常清晰,細細讀之,很能融入詩人的感情,感受他的情感之深厚。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小時候,還不知道張九齡,就已知道這一名句,已然忘記是從哪本課外書翻到的,還是語文老師在課堂提到的,總之就深深地記住了這一句,還記得小時候喜歡和三五好友,節假日去海邊玩,尤其是中秋節晚上,海邊的月亮特別明亮,人又多,還有人放煙花,吹著海風,看著月亮,總能想到這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而現在,這一句依然是被傳誦的名句,《望月懷遠》也依然是被傳誦的名篇,星轉鬥移,流年轉換,經典將永遠流傳。

千古名句,情韻悠長,詩人的真摯與思念,表達得婉轉不盡,情意深長,意境清幽。

一輪明月,承載著滿滿的深情,多麼動人心懷,令人難忘,這大概就是人們喜歡它的緣故。深刻的情感,即使擱置在月光下晾曬,也可以令人感動神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