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代喪禮中的雞寐枕有什麼寓意?

讀史品生活


臨終之前,一般由執事者為老人穿壽衣、理髮、洗腳、淨面,然後將老人架至堂屋外間靠東面牆的地鋪上,然後為老人蓋上被子,靈床正對屋門,西南而臥。

這裡所說的“堂屋”類似於《士喪禮》當中提到的“適室”,《儀禮·士喪禮》曰:“死於適室,恤用殆裳”,基本與喪前這一程序暗合。

在親人守護之下,老人度過彌留之際,曲阜將之稱為為老人“送終”,這在傳統文化濃厚的曲阜尤為重要,因為“在孔子仁論的邏輯框架中,孝是邏輯性出發點與前提性條件。”

為老人“送終”是做兒女的最後一次為老人盡孝,而如果不能及時趕回看老人一面,則將內心有愧。

老人在靈床上死去被稱為“壽終正寢”,如未能死於堂屋靈床,而是死於裡間病床之上,則需“拖魂”,其具體程序是用一塊白布,從病床開始,穿過屋樑,接到靈床下,再用一隻公雞,在病床上拖幾下,順著白布遞到靈床上,繞死者轉一圈,然後把雞殺死,否則靈魂將留在病床上不得超度。

老人停止呼吸,稱為“嚥氣”,或稱“倒頭”,在老人嚥氣之前,應為他換上新衣服,如果老人沒換衣服就走了,俗謂之“老人光著身子走了”,被認為不吉。古禮中也提到“徹裹衣,加新衣”一項,鄭玄雲:“徹裹衣,則所加者朝服矣,互言之也。”其含義古今基本未變。

病人嚥氣之後,若為男性,喪事通常由兒子和女兒料理;若死者為女性,則通常由女兒和媳婦來料理。

停屍於正房中間靈床上,同時要在其口中放入銀製魚形物,被稱為“噙口魚”,此舉是仿照周人死後飯含的禮俗演化出來的。

《禮記·士喪禮》曰:“主人左極米,實為右。三,實一貝。左,中亦如之,又實米,唯盈。”雖然古今飯含的形式有所差異,但其內涵基本相同,都是使老人口實之意。

除口含“噙口魚”之外,死者頭枕“雞寐枕”,枕的兩端翹起,端頂縫一條紅布,狀似臥著的紅公雞,其目的是為死者指路。

據當地老人說枕上一般都寫上四句歌謠:“亡人頭上一隻雞,光會打鳴不會飛。亡人若要迷了路,雞叫一聲自不迷。”

“綴足用燕几”,在周代的喪葬儀式中,人死之後需用燕几束其足,其目的是便於為死者穿鞋。

近代以來,在曲阜有老人亡故後,需要用麻坯將其雙腳捆起。這種捆在腳上的麻坯稱為“攔腳麻”,其目的與周代大體相同,也是怕老人死後身體僵硬而不方便穿鞋襪。

此後,在靈床旁放置一凳,上面擺上點燃的長明燈,兒女守燈,並時時添油,不使它熄滅。到出殯時,要將它置於一個竹筐內,擔至墓地放在棺首燈臺上,死者長子入穴點燃,此燈有為死者護靈之意。

隨後要進行“指路”儀式,意即與亡人的靈魂告別。其具體儀節是在院內放置一椅,椅旁置一斗,長子手持揩麵杖登椅,擊打鬥面,用杖指西南方向,連作三次,儀式結束之後,家人放聲痛哭。

此時,亡故老人的子孫及近親開始穿戴孝衣,俗稱“披麻戴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