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周易與伏羲

周易與伏羲

伏羲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以神話傳說的形式流傳至今的。神話傳說是歷史敘述的一種方式,與文字記載相比,具有特殊的歷史功能(至今有些只有圖畫符號而沒有正式文字的民族,主要是靠口頭傳說敘述歷史的)。神話作為一種隱喻文化,從一個側面折射了歷史。傳說作為口頭語言,以世代相傳的方式敘述了歷史。當人類有了正式文字之後,便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來。伏羲文化就屬於這種情形。因此,不能以神話和傳說非文字記載而輕易否定其歷史的真實性

周易與伏羲

一、伏羲“始作八卦”

相傳伏羲“始作八卦”,這是中國文明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一件大事。最早記述這一事實的是《周易·繫辭下》: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這裡把伏羲說成是“王天下”的聖人,反映出伏羲不僅是最大部落的首領,而且出現了最早的社會組織和國家雛形,預示著人類文明的開始。司馬遷的《史記》雖然沒有為伏羲寫“本紀”,但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說:“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又在《日者列傳》中引司馬季主之言說:“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這是以史書的形式最早記載伏羲作八卦的事實。此後,揚雄在《解難》中說:“是以宓羲氏之作《易》也,綿絡天地,經以八卦,文王附六爻,孔子錯其象而彖其辭,然後發天地之臧,定萬物之基。”又在《法言·問道》中說:“鴻荒之世,聖人惡之,是以法始乎伏羲,而成乎堯。”漢代孔安國的《尚書序》、晉代皇甫謐的《帝王世紀》則以伏羲為“三皇”之首,從此,“三皇五帝”之說就流行起來。

班固在《漢書·五行志》中說:“曰劉歆以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這裡又引出河圖的問題,以解釋《周易·繫辭上》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說明伏羲是始作八卦的聖人。漢人認為,伏羲時黃河出龍馬,身有文,伏羲取法之,以畫八卦。這是以神話的形式記述歷史的一個典型事例。總之,伏羲作八卦之說是有史書可依的。

疑古派用近代科學的方法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文獻,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其中的有些結論未必都是正確的。特別是隨著近期地下文物的不斷出土,證明古人的很多記載都是正確的。這裡有一個方法論的問題,對於古代的人文歷史,是很難單純用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證明或推翻的。除非用證偽的方法,有充分證據否定其存在,否則,用所謂“無證據證明其有”,則並不能證明其無。人文歷史的複雜性,就在於它是由人參與並不斷創造的歷史過程,而不是一件現成的器物。對於伏羲作八卦,也應如是觀。伏羲八卦是不是現在的樣子,是很難說的,但是,其基本結構應該不會有大的變化。

至於伏羲八卦是怎樣畫出來的,其具體方法已無法得知。不過八卦之作,有兩個最基本的符號即陰(--)和陽(

),這兩個符號是組成八卦的基本要素。為什麼三畫而成卦?後世解釋者有卦象說、卦數說和卦位說等等,可以作參考。“觀象於天”而天在上,“觀法於地”而地在下,人居天地之間,因此便有“三才”或“三極”之道而成卦,再配之以空間方位和四時運行,便成卦圖。這種解釋是有道理的。這是古人思考人與自然關係的一種既直觀而又符號化的特殊方式,也是中國早期文明最初始的表述方式,因而成為中國文化的“母胎”。

為什麼是伏羲“始作八卦”?其可能條件是什麼?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需要從多方面進行研究。但是有一點,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在人類文明的形成中起很大作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之說,是有考古學與文獻學的依據的。黃河流域雖不是中國文明的唯一發源地,中國文明也是多元的,但是可以說,黃河流域是中國文明最早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其中,渭河流域更值得重視。大地灣文化遺址的發現,能夠充分證明這一點。

大地灣與西安半坡遺址大體處於同一時期而略早,是6000~8000年前遠古文明的典型代表,二者都處於渭河流域。據考古學界的報告,大地灣遺址的規模之大,是罕見的,筆者也親自去參觀過。僅從已經挖掘的極有限的文物,包括大殿、居室、陶器、彩繪,特別是獨一無二的地畫和彩陶上的文字符號等等,可以看出,其文明程度已達到很高的水平。更值得重視的是,彩陶上的文字符號,都是由(

--)和()即陰陽爻組成的,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由此可以證明,八卦作為一種抽象的文化符號,在這裡產生,是完全有可能的。大地灣遺址就在天水境內,天水就是伏羲的出生地。

周易與伏羲

美國的何炳棣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他談起渭河、秦嶺一帶的早期文明,用大量事實說明這一地區是中國早期文明最發達最集中的地區,部落遍地,人口眾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裡有非常適合人類文明發展的自然條件:氣候適宜、森林茂密、鳥獸成群、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伏羲文化產生在這一地區是有充分條件的。《繫辭》所說“觀象於天”、“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在這裡體現得非常明顯。這裡陰陽對比鮮明、晝夜交替明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這些都與人們的生活有十分密切的關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萬物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從時空觀上說,所謂伏羲八卦先天圖,乾南坤北,坎西離東,震東北而巽西南,艮西北而兌東南,與這裡的地理位置極為相似,以天地、水火、雷風、山澤八種物象配四方方位,與這裡的氣候變化十分吻合。雷起於東北,風起於西南,西北有高山,而東南有大澤,這種典型的高原大陸型氣候與自然環境,對先民的文化創造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八卦所反映的思維方式

八卦和以八卦為基礎的《周易》,本是卜筮之書,古人遇到大事,都要用八卦佔吉凶。這就是中國早期的卜筮文化。天是信仰的最高最神聖的對象,大有卦上九爻辭所說“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就體現了這一點。人間吉凶是由天決定的。但是,八卦之作,以乾坤為天地,而天與地不相離,其他各卦又與天地不相離,共同組成自然界整體,而人與整個自然界處於不可分離的聯繫之中。這就反映出中國古人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即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天既是崇拜的對象,又是大自然的代表,天人關係從一開始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這與西方的宗教文化是不同的。但這又不能被歸結為列維·布留爾所說的原始思維即互滲律,也不能等同於薩滿教的萬物有靈論。

伏羲觀象於天,取法於地,作成八卦,八卦是一個符號系統,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創造,表現了人的主體性。所謂“聖人”,就是睿智和德性的代表,這雖是後世人追加於伏羲的,但是能夠反映伏羲作八卦是一種智慧的創造。“以通神明之德”就是貫通德性智慧,“以類萬物之情”就是摹擬萬物的情狀。

人與物有一種“同構”關係,但這不是神秘的原邏輯思維,不是“作為集體表象之一部分的人和物之間的‘互滲’”。它是由符號表示出來的概念思維,其中有邏輯關係。

列維·斯特勞斯說:“邏輯就是建立必然的聯繫。”八卦系統就是在事物之間求得必然聯繫,而不是隨意聯想。但這不是線性的、因果式的、時間性的,而是非線性的,多種因素同時起作用的。這是一種內涵邏輯而不是外延邏輯,是具體概念而不是形式概念。這就是所謂的象思維。

周易與伏羲

先天八卦

卦象是八卦以及《周易》中非常重要的符號概念,後世的易學有所謂“象數學”與“義理學”的分化,但是,最初的八卦符號可能是象和意結合在一起的,這個“象”,不能被理解為布留爾式的“集體表象”,也不能被說成是現象學的“純象現象”,它實際上是一種“意象”,即具體形象和抽象意義的統一。這一點影響到整個中國文化與哲學的發展。

伏羲八卦可能只是一個初步的但又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開端,後來不斷豐富發展,終於形成了內容豐富、無所不包的周易文化。就此而言,伏羲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開創性地位,是絕不能被忽視的。歷代學者,無不承認八卦即“周易”的基礎。卦,開創於伏羲,無論將伏羲視為真有其人,還是僅僅視為象徵性符號,伏羲的名字與中國源遠流長的周易文化都是無法分開的,而周易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真正源頭。

就八卦所反映的思維方式而言,其深層意涵是一種“類比思維”,也就是類比邏輯。以類取象是“周易”的一大特徵,也是中國哲學的一大特徵。“類”是個邏輯概念,即分類,其中有邏輯分析,將同一類歸到一起,又是一種綜合。所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就是對這種思維方式的一種表述和發展,其中既有分析又有綜合。“分”是分析,“聚”是綜合。分析中有綜合,綜合中有分析。《周易》卦象的內容隨著人的認識的不斷髮展而不斷擴大,凡是同類性質的事物,都被歸到基本卦象,《說卦傳》中的取象說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其基本的邏輯符號,是陰陽(

--—)二爻。--二爻同時又是最基本的數學符號,現代計算機的二進位(0,1)與--的原理完全一致,這絕不是偶然的。關於這一點,西方近代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茲早已有過論述。陰陽二爻是高度概括的概念符號,一切現象都可以用二者的組合變化來說明,但它必須與具體的存在物結合,以說明萬物變化的複雜性,這絕不僅僅是純粹的形式符號。這正是中國人的思維特徵,是一種具體思維,而不是抽象思維,是具體概念而不是抽象概念。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現代電腦技術發源於西方而不是中國。

在八卦思維中,人居於何種地位?這是一個複雜而很有意義的問題。《繫辭上》提出“三極之道”《繫辭下》和《說卦傳》提出“三才之道”都是用六爻卦象說明人與天、地的關係。關於六爻卦即重卦,作於伏羲還是作於周文王,歷史上曾經有過爭論,後人一般認為作於文王。不管怎樣,這種人與天地並列的思維,大大提高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顯然是《易傳》時代的思維,與春秋戰國時期人文精神的普遍高漲有直接關係(筆者認為《易傳》成於戰國,孔子作“十翼”之說,只能說是開創性的)。但是,是否反映伏羲八卦的某些思想萌芽呢?完全可能。

伏羲八卦所反映的思維方式,除了觀物取象的類比思維之外,從根本上說是人與自然相依相存的整體思維,所謂“人文”,是與“天文”、“地理”相互協調的,和諧一致的,這與從漁獵時代到農業社會轉變的經濟發展是相適應的,其中,人絕不僅僅是被動的服從者。中國的天人合一之學,就其形成、發展的過程而言,從伏羲時代就開始了。《莊子·天下篇》所說的“易者道陰陽”,帛書《周易》中提出的“易者,合天人之道”,能夠表達“周易”思想的整個精神。周易文化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但是總有一個開端,也就是說,周易文化從伏羲開始就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模式,即人文與自然的統一。伏羲八卦的人文精神就體現在這裡。

周易與伏羲

人們說,“易”者變易,是講變化的。這樣說當然沒有錯。陰陽兩種相反相成的要素,相互作用,產生了無窮無盡的變化。但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變化呢?是一種純粹的物理現象嗎?這是研究《周易》者,特別是當代研究《周易》者,最容易忽視的問題。周易文化從伏羲八卦開始,其著眼點不是自然界的物理現象,而是生命現象,特別是人的生命與自然界的關係。正是這一點導致了中西文化與哲學之間的最大差異。西方哲學與文化以物理主義、基礎主義為主導,而中國哲學與文化以生命主義為主導。八卦所取的八種象,都與生命活動(包括生產活動)有十分密切的聯繫,其中,天地與人構成“三才”之道,水火更是生命須臾不可離,風雷則意味著降雨、季節變化和作物花粉傳播,山澤也是與高原地區的生活生產活動密不可分。古人為什麼不去探索原子一類的物質構成和靈魂一類的東西,而是提出陰陽符號概念?又為什麼不提出更加形式化的正負概念符號而是用特殊的陰(--)陽()符號?所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是取什麼?這顯然與生命直接有關,其中,男女兩性的象徵意義特別明顯,與此相關的日月、晝夜、寒溫、燥溼、明暗,等等,以及更抽象化的健順等,都是與生命不可分的。陰陽本身就具有生命意義,是一切生命的始基,創造生命的基本力量(或信息)。因此,《繫辭上》說:“生生之謂易。”《繫辭下》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這既是對“周易”的基本精神的解釋,也是對原始八卦的基本精神的闡發。從原始八卦到“周易”,這一基本精神是一貫的。這正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延續性。這並不否定“周易”對原始八卦的突破性發展。

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主要是生命的和諧,這既是古老文化,卻又是很現代的,甚至是“後現代”的,具有永久的價值。這是伏羲所開創的周易文化亦即中國文化對人類所做出的偉大貢獻。當然這並不否定自然界的各種變化,甚至異常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這種變化使古人產生了恐懼,因而才有卜筮文化,以求上天保佑。但是,卜筮文化又體現了人的因素的參與,在某種意義上說,人的行為能夠導致上天的賞罰,因而有吉凶。《周易》中有許多卦爻辭能夠說明這一點。

至於伏羲八卦,作為《周易》的源頭,雖然尚無文字說明,但其象徵符號能夠反映這一點,古人占卜時,可能會考慮到人的行為與吉凶之間的某種聯繫。正是這一點,體現了卜筮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德性學說,從《周易》中體會到“不佔而已”的尚德精神,亦是淵源有自的。所謂“軸心時代”是從“前軸心時代”演變而來的。

周易與伏羲

古有“三墳五典”之說,如果說“五典”是指《尚書》(堯、舜、禹、商、周),那麼,“三墳”是不是指“三易”,即連山、歸藏、周易?古人已有此說。有一種說法認為:“連山伏羲之易,歸藏黃帝之易,周易神農之易。”這當然也是一種傳說,但是從其中透露的消息看,後來的《周易》顯然有一個演變形成的過程,也就是說,“三易”並不是完全平行的,而是有沿革的,《周易》應是伏羲八卦基礎上的再創造,這種發展當然有許多突破,但二者之間的源與流的關係是可以肯定的。

三、“始作八卦”與文字創造

文字被認為是人類文明的主要標誌,中國的文字發明於何時,似無定論。《周易·繫辭下》說: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這是最早記述中國文字產生的一條資料,“書”即是文字,“契”是刻於竹簡上。但是,它沒有說明“後世聖人”是何人。中國文字與八卦有沒有某種關係?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如說中國文字的創造開始於伏羲“始作八卦”,那麼,伏羲作為中國的“人文始祖”,其意義就更大了。

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鯀,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周易與伏羲

許慎引用了《繫辭下》中伏羲“始作八卦”一段文字之後,加了一句“以垂憲象”。這所謂“憲象”是指卦象,還是文字之象(象形文),他沒有說。但他又說,伏羲畫卦之後,神農仍然“結繩而治”,以致出現“飾偽”,直到黃帝時的史官倉頡,“初造書契”。段玉裁在注中又引《繫辭下》中“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以及虞翻的話“興易者,謂庖羲也”,以證明伏羲代表“中世”,而“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的“後世聖人”,是指黃帝。

但是,這裡有一個矛盾。依照虞翻之說,伏羲之前為“上古”,伏羲為“中古”,黃帝為“後世聖人”。這與《繫辭下》中“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相一致。但是與許慎“神農結繩而治”及《繫辭下》中“上世結繩而治”之說卻不一致,因為按照這個說法,伏羲與神農應是“上古”。段玉裁的解釋是:“庖羲作八卦,雖即文字之肇耑,但八卦尚非文字。”(同上)這個解釋繞過了上古與中古之爭,承認伏羲作八卦,並且進一步指出,伏羲作八卦是“文字之肇耑”(耑即端),但還不是正式文字。

關於“後世聖人”是何人的問題,還可以從《繫辭下》中的另一段話得到啟示: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高亨注說:“後世聖人,言其非黃帝堯舜也。”這是正確的。大地灣和半坡遺址充分證明,當時已有宮室,就時限而言,這顯然在黃帝之前。照此說法,將“後世聖人”解釋為伏羲,未嘗不可。可見,《繫辭》所說的“上古”、“中古”、“後世聖人”,是一個寬泛的說法,而且,很可能非一人所作,亦非一時一地之作。

但是,段玉裁作為清代文字學家,說出伏羲作八卦是“文字之肇端”,是很有見地的,說明八卦與“書契”即文字確實有某種聯繫。八卦作為一種符號,可能有多種意義和用途,它既是一種文化符號,同時又可能成為中國文字的雛形或基本構成要素。八卦的陰陽二爻,並不是拼音文字符號,而是基本的卦(爻)象,代表兩種意義,就卦形而言,可以組成各種各樣的字形,這用“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來說明,是很確切很恰當的。

許慎所謂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實際上就是對伏羲畫卦時“觀鳥獸之文”的一種重複性解釋,二者顯然有一種延續性。這確是中國文字最初形體的一個特點。班固說:“虙羲畫卦,書契後作。”說明先有卦而後有字,二者有某種聯繫。筆者在大地灣和半坡遺址參觀時,發現彩陶上有大量類似於陰陽爻所組成的文字圖形,很像中國文字,引起許多學者的重視,對此曾與一些學者討論過,這是不是中國文字的原始形態?可惜,我們沒有作進一步的研究與考察。這涉及到古文字學的問題。不過,聯繫到古人用蓍草進行占筮,從中總結出抽象化的陰(--)陽(

)爻,這中間似乎有某種關聯。陰陽爻是抽象化的符號,從陰陽爻變化組合成文字,是完全可能的,也就是說,從陰陽爻到古文字之間,是有線索可循的。這些猜測,有無道理,有賴於文字學家去研究。

中國的文字,從開創到形成,有一個發展過程。從伏羲、神農到黃帝(即“三皇”)雖沒有留下文字記載(說明這期間尚無正式文字),但伏羲畫卦,已經開始了文字的創造。所謂倉頡造字,很可能是將這些零散的不成熟的文字加以整理,整齊筆畫,形成正式文字。其後的文字仍有發展變化,數量也不斷增加,但大體上可以確定,因此,到堯時,便有正式的文字記載(“堯典”)。司馬遷說: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

作為最早以文字形式記載的經典是《尚書》,但《尚書》“獨載堯以來”,即從堯開始。這說明堯以前並無文字記載的典籍,但不能說明並無文字,倉頡造字顯然在堯之前。至於有言黃帝者,“其文不雅馴”,即不足以成為典雅的告訓,只能說明是民間的一些傳說。這說明,即使是黃帝時代的倉頡造出了文字,但還沒有正式被使用,還需要一個推廣的過程。就

倉頡造字而言,絕不會“一蹴而就”,一下子從無到有,造出許多文字,他必須有所依據。其所依據者,不是別的,就是伏羲開創的八卦文字。從伏羲到黃帝,經歷了三代,時間並不太長,根據許慎的說法,神農時並沒有繼續伏羲的事業,還繼續用以前的“結繩為治”,黃帝時有鑑於“偽飾萌生”,才沿著伏羲八卦文字的道路,創造了文字。這就是中國文字形成的過程。

周易與伏羲

中國文字與西方拼音文字的最大區別是,它是一種象形文字,確切地說,是一種象意文字。每個字既有形又有意,以形表意,是象形與意義的結合。這所謂“象”,與卦象有內在聯繫,它是從卦象脫胎而成的。卦象是高度抽象的,文字的象形就具體化了,因而更加複雜化了,但是二者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這也是中國未能發展出拼音文字的一個原因。許慎論中國文字,有“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註、假借)之說,歸納起來,可用象意來概括。這種文字的創造,與《繫辭》所說“觀象於天”、“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的八卦創造,其思路和方法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以推斷,八卦之作,既開創了中國文化的符號模型,同時又開創了中國文字的雛形,二者相伴而行,後來逐漸分化,形成《周易》的象數系統與文字系統,並以文字說明卦象,這就是所謂“設卦”以“繫辭”。

《繫辭上》引孔子的話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提出文字、語言、意義的關係問題,認為文字有一定的侷限性,不能完全表達意義。但是,聖人之意如何見呢?孔子又說:“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

”這裡講了兩套系統,一套是語言文字系統,另一套是卦象系統。這兩套系統在“盡意”這一點上會合了。中國古代文化追尋一個意義世界,這個意義世界不是在現實之外,就在現實世界之中。語言文字是“表意”的,卦象符號是“盡意”的。雖然“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但是,“意”卻又離不開“書”即文字,即除了卦象之外,還要靠文字去說明。這就是必須創造文字的原因。

周易與伏羲

總之,“人文始祖”的“人文”,有多方面的內容,但“始作八卦”與文字創造是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其中,文字的創造,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文字的創造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與後世世界各國普遍出現文字之後,某些尚無本國文字的國家,由某人在短時間內創造出一種文字,有所不同)。文字作為人類文明的主要標誌,應該有一個初創的階段即開端,這個開端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筆者認為,伏羲“始作八卦”,就是這個里程碑的開始。我們說,“周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而“周易”來源於伏羲八卦,其中便包含著文字的創造。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彩陶上,刻有二十餘種文字符號,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廣義的周易文化,不僅包括宗教、哲學、科學和文學藝術,而且包括文字,它們同源於以八卦為代表的符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