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在野地裡挖個魚塘,有水後過一段時間就會有魚呢?

一花一世界168


在農村養過魚的小夥伴一定都發現過這樣一個現象:往魚塘裡丟的魚苗就那麼幾種,可是每次捕撈的時候,經常能捕捉到其他外來物種的魚,有時候在野地裡隨便挖個魚塘,過一段時間,水裡也有魚莫名其妙地出現了,這是為什麼呢?

有句老話叫做千年的草籽,萬年的魚卵,雖然有些誇張,但也說明了草籽和魚卵有非常強的生命力,即使在不成熟的情況下,魚卵也能存活很長的時間。

只要遇到水和適宜生長的溫度,就能馬上孵化出小魚,因此,魚塘裡之所以能憑空出現魚,很有可能魚卵是從別處誤打誤撞進來的。

比如像是經過動物的傳播,在野外,牛羊喝水的時候,會把附近的魚卵傳播到新池塘的附近,經過雨水沖刷之後,魚卵就進入池塘裡,最後孵化成為小魚。

還有一些魚卵會被鳥類給吃掉,鳥排洩出來的正好又落到池塘裡邊,時間一長,就會在池塘裡發現魚了。

有時候下暴雨,大水也會把附近河裡的魚卵衝到這片野地來,久而久之,池塘出現魚也不奇怪了。

其實 ,野外的荒地本身就具備了很多適宜魚類生長的條件,像是荒草和腐爛的樹葉,這些養分有利於水草的生長,只要遇上水源,就能夠形成一個綠色循環的生態圈。

當然,世事無絕對,並不是說挖個池塘就能夠出現魚,還要有恰當的時機,合適的水溫,安全的孵化環境等等才能成功,否則人人都能當魚塘塘主了。


愛問愛答


小時候,我在江南生活,江陰水資源豐沛,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村裡魚塘很多,村民們開挖一個50平方米左右橢圓形的魚塘,要不了幾天時間,魚塘裡就有水了,而且水越來越滿,緊接著魚塘裡就有活的小魚苗在遊動,讓我感到很奇怪。

養魚人自然是養魚專家,說:其實,大自然的風風雨雨,都是魚卵誕生和生存的自然條件,可以說魚卵的傳播能力很強,無論是牛羊喝水,還是雨水沖刷,都可能把泥土中的魚卵帶到魚塘,魚卵見水就會復活,這就是在野地裡挖個魚塘,有水後過一段時間就會有魚的緣故。

有的人可能不知道,魚卵受精是一條雄魚在釋放精子的同時,母魚一起向體外排卵。也就是說魚卵是在體外受精的,而且一次性排卵相當多,被風乾了的魚卵可以說經過風吹,農村泥土裡到處都是魚卵,魚塘積水後魚卵變成魚苗,也就自然而然地好理解啦!

你可能不知道,有些魚魚卵特別耐旱,乾旱的時候魚卵鑽入泥土能夠生存很長時間,一旦有水,魚卵鑽出泥土孵化成活的魚苗。所以魚塘沒有放魚苗就有小魚了!


老胡寫實


這個其實在農村地區的孩子應該都很清楚,比如一個田裡幹了很多年的,但是隻要一下雨有水餓了,水田裡魚,田螺,黃鱔,泥鰍,青蛙都會出來了。

記得小時候經常在水田裡抓魚,那時候農村的水田都是種著的,沒有荒蕪的。那時候水田裡的魚蝦這些很多,每次幾個小夥伴一起,因為我們這邊梯田很多,每個水田的後面都有一個大水坑,上面的田水流下來衝擊導致的,每次就用水桶,臉盆等等把水澆幹了,然後就去抓魚,有時候一抓就是一大桶,那時候也不知道為什麼魚蝦這些就是很多,現在即使很多年沒有去抓魚了,田裡也已經早就沒有了魚蝦這些。

山上的田也是經常幹,第二年種水稻耕田的時候,又會趕水,本來以為沒有魚了,但是水又一來,沒過幾天魚也就來了。

農村的老話就是千年的魚籽,萬年的草籽。當然肯定是誇張了,但是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在這些水乾了的地方,低下是有很多魚籽的,這些魚籽在地下比較潮溼的地方,還會保留著生命力,只要一碰到水源,隔幾天就會孵化出來,這個是科學可以解釋的。而且比如黃鱔泥鰍這些可以在地下面呆很久不會死的。

而且的水田裡很多都有魚的,可以說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魚生存,這些水裡也有魚籽,只要流過的地方,就會把魚籽孵化出來。一些人或者動物也會不經意的把這些魚籽傳播開來。而且風雨這些都是會傳播的。

所以農村的一些有水的地方沒有放魚也會看到魚也就不奇怪了。


三農帝國


現實經歷與科學理論相結合還你一個“空地生魚”的事實真相!!!


這個得先結合我的親身經歷和體驗再來講清其中的科學原理。我從小住的是農行單位的大院,大院的坪場大概有兩千多平米。中間空出的地方就修起了一座花園,入口處的牌匾上刻著“銀園”二字。花園裡各種樹木花草甚是繁盛,在這些花草樹木圍繞的中央又修起了一口噴泉水塘。




因為這地基下就是直接連著大地土壤,所有修起來的時候就沒做過多處理直接開挖然後鋪上水泥和鵝卵石做塘底。我們每到夏天就會下去玩耍,因為是個噴泉塘,所以是絕不可能放魚進去的,就算是放也應該是觀賞性的魚類。但每次到了夏天我們就會發現特別多的成群結對的紅色稜形小魚在水中游。從來沒見過大魚,每隻小魚大概長三釐米寬兩釐米。暗紅色過度,上下魚鰭為半透明綠色。到現在我都在網上搜不到此種魚類。找了半天下面這幾個最相似。






因為噴泉塘用作觀賞,這些魚多了必然產生汙染和腥氣,所以每年都會清理一次魚塘。 (徹底抽乾水,沖刷底面再放水)雖然年年都這樣做了,但到了夏天這些魚就會出現。後來據說是這樣的情況:一些魚卵會從一個地方被水蒸氣帶著來到高空中,再降溫隨著雨滴落到另一處的地面。只要這地上長期有水就能使魚卵孵化。還有一個說法是這裡在早期曾經是古河流涇。魚類資源豐富,但最後地質變遷,能由卵保留下來的品種僅此一種。由於魚卵表面的初級卵膜、二級卵膜、三級卵膜所保護覆蓋,在完全密閉的真空魚卵中,生物細胞與氧氣的作用被徹底阻斷,進入休眠期,在遇水並長期浸泡中細胞蛋白活性化被激活,魚卵中魚苗的組織開始運作,魚就“活了”。因此只要魚卵重要組織結構不被破壞即可遇水化魚。


張粒粒的午夜雜貨鋪


為什麼在野地裡挖個魚塘,有水後過一段時間就會有魚呢?

小曉家在13年時把門口八分田花了五千多大洋,請挖機不到一天時間就挖成一口池塘。在池塘挖好後,就等老天下雨蓄水,在蓄水後,再觀察是否漏水,確認沒有漏水後就去買了草魚、鱅魚、鰱魚三種魚苗,當時我問爸爸為什麼不放鯽魚、鯉魚那些,老爸說那些魚不用放,到時自然就有。


當時一臉懵逼,這以前是旱田,而且那也沒有活水之類,有活水都是水田。在這種情況怎麼老爸會說那些魚不用放魚苗,到時就會有魚呢?

經過春夏秋冬四季,到年底了要打魚過年,老爸就叫叔叔幫忙,兩人開始用拉網網魚,自家養的魚沒有放飼料,春夏秋三季割草給魚吃,冬季就用菜麩(油菜榨油後的渣)餵魚,所以魚個頭不大,草魚大的也只有三斤左右,鱅魚、鰱魚就只有兩斤左右了。但在第三年乾塘時(過年時把水抽乾),看見好多鯽魚,鯉魚等,這時我就問老爸,為什麼那時我們沒有放這些魚,現在池塘裡有這些魚呢?


老爸這時說“千年草籽,萬年魚籽”,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田,那在以前說不定就是有水,有魚的地方,而且魚籽生命力頑強,有時被那些鳥類吃了,而鳥類拉的糞便剛剛好又在這裡,這些魚籽長時間在水中,就會孵化成魚,這也是為什麼不用放這些魚的原因,而草魚鰱魚這些並不會在這種死水中繁殖,所以就算有這些魚籽也不多,所以就要放這些魚苗。

這也是為什麼挖個水塘在不久後就會有魚,但一般都沒有草魚,鰱魚這類魚的原因。

以上是小曉個人觀點,有不同觀點及補充請留言,謝謝大家!

關注小曉,每天給您帶來更多精彩內容!

小曉農民


魚兒是不可能自動生出來的,在野地挖一個新的魚塘,有水之後過一段時間就會有魚,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魚卵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到這個魚塘然後孵化出來了!

那麼下面我就來分析一下魚卵具體都是通過那幾種方式進入魚塘的呢?

1、因為在野地挖的新池塘,所以以前的地種植莊家等都會抽水灌溉,魚卵通過水進入野地,當挖好池塘,放入好多水後,魚卵就會孵化!

2、在以往的時候發洪水等魚卵被衝到這片野地,停留下來!

3、野鳥、動物等吃了魚卵,魚卵通過糞便等排到新挖的魚塘裡,或者身上帶了魚卵到了這個新魚塘!

4、因為新挖魚塘水會很少,會從其他地方抽一些水過來,這裡的水很有可能帶有魚卵!

5、有地下暗流跟此魚塘泉眼相通,帶來魚卵。

個人覺得最主要的就是以上幾種情況吧!

綜上所述,魚不可能無緣無故出現,只是因為野塘泥土裡有魚卵或者挖成魚塘之後外來因素帶來魚卵,才會生出魚兒!

定期頭條更新野釣實戰經驗技巧,與釣魚視頻!原創悟空問答關於釣魚的一切問題,喜歡的就加個關注吧!

如果各位朋友覺得上面分析的不錯,不妨動動發財的小手給個贊吧!


孤獨的垂釣人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請點下關注,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哦~😁


小編是農村長大的,小時候經常看到這種現象,我也想過為什麼會這樣?但僅限於想想也就算了😁。今天看到這個問題,我們就探討一下吧!首先我們排除憑空而來,這是不可能的。可以肯定的是,這種魚肯定是外來的。其次,我們可以發現,這種魚塘生出的以小雜魚為主。這種小雜魚的生命力其實很頑強,十分惡劣的環境也能生存。


非洲有一種鏘魚,它們的魚卵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乾燥貯存階段(約1~8個月),還要重複幾次浸泡→乾燥→浸泡的過程,才能正常發育。

我的天!還有這種魚?這說明魚兒的生命力是非常頑強的。所以我們也可以設想一下小雜魚魚卵的生命力也是有一定的生存能力的!具體數據我們也不得而知。好了,到這我們就大膽設想一下吧來源吧!

1、水鳥


水鳥吃了懷孕的魚或者腳踩了帶魚卵的淤泥,恰巧它們飛過這個池塘拉個粑粑或者洗個澡,歐耶生命的種子就此埋下了!😁

2、暗渠、泉眼等


魚卵經過暗渠或者泉眼的流水帶入池塘。

3、好事者


哈哈,上圖是開個玩笑!這個好事者不是說多管閒事的人,而是指熱愛大自然的人!什麼意思呢?就是某人看見這有個池塘,池塘裡確沒有魚,這多沒生機啊,於是他捉了幾條小魚扔裡了,久而久之,魚兒就生息繁衍下去了。只不過,你沒看見這個人,可我們不能否認這個人的存在!

4、風

為什麼不說風雨呢,我認為雨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雨是水蒸氣升騰凝結形成的,魚卵也跟著升騰了?我倒認為風的可能性大,就如剛才我說的非洲鏘魚,魚卵風乾後還有活力,質量也輕,被風這麼一吹啊。。。就吹到了這個池塘。。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個人觀點,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轉發!


觀賞魚雜談


希望您在閱讀本文前,點擊右上方關注,瞭解更多信息,謝謝。

問題描述:為什麼在野地裡挖個魚塘,有水後過一段時間就會有魚呢?

看到題主提問的這個問題,村郎就不禁想起小時候放牛時遇到的一些有趣事。我記得小時候只要一放學或者一放假,村郎的主要任務就是去放牛。牛吃飽草後,村郎就會把牛趕到澗溝裡去喝水。有時候天氣比較熱,牛吃飽喝足後就會躺在岸邊臥著。由於澗溝那邊的土壤比較軟,沒過幾天時間,牛就能臥出一個大坑。只要下過雨,再經過那些大坑時,就偶爾會發現裡面竟然有小魚再游來游去,很是有趣。

那麼,為什麼在沒有水源溝渠的地方挖個魚塘,有水後過一段時間就會有魚呢?可能的原因有下面幾個:【1】動物傳播,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鳥類攜帶魚卵,二是某些家畜家禽糞便傳播;【2】自然傳播,如受風雨、流水等自然力作用,魚卵隨之傳播;【3】“千年草籽,萬年魚卵”,魚卵本身生命力就很頑強。

雖然說魚卵生命力頑強,有可能在動物傳播和自然傳播兩種條件下在其他地方生存,但是並不意味著你隨便在地上挖一個坑就會有魚。魚卵的存活,也是有一定環境要求的,除了最基本的溫度等條件,最起碼還需要一定的食物來源,如樹葉、水草、糞便等。




一隻電影人


為什麼在野地裡挖個魚塘,有水後過一段時間就會有魚呢?
周圍沒有水源通渠。

“千年的草籽,萬年的魚卵”這句話應該比較好理解吧。草籽和魚卵都富有極強的生命力,魚卵即使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也能存活很長時間,一旦有合適的水源和其他適宜生長的條件,就有小魚。即使周圍沒有水源,沒有可提供的魚苗,但不久後,有水的小溝小溪魚塘也能看見小魚。常見的魚有鯽魚,泥鰍,黃鱔等生命力頑強的魚。在農村經常能看到在地裡隨便挖個坑,只要常年有水,必有魚。

1、魚卵的孵化條件

一般從魚卵產下到孵出小魚需要3—7天,如果平均水溫為15—20℃時,則孵化的天數為5—7天;平均水溫為20℃時,4—5天就能孵出小魚;平均水溫為20—25℃時,只需2—3天就可以了。總之,水溫越低,孵化時間越長。

最重要的是有水,水溫隨著氣溫的升高能滿足魚卵的孵化條件。被塵封萬年(有點誇張了)的魚卵就能獲得新的生命。

2、魚卵的傳播途徑。為什麼荒地無水源的不放魚苗不久後也有魚?

(1)風雨傳播

有些魚卵是沉澱到水底的,乾涸後的池底在風的吹動把附著在泥土上的魚卵,隨風飄揚,在雨水的沖刷下很容易飄到下一站水源處。

(2)人和動物及機器的傳播

在農村,牛作為食草性動物,經常在荒地等草源豐富的地方覓食,能把附近的魚卵傳播到新開的池塘附近,經過雨水的沖刷流入池塘,牛喝水也會傳播魚卵。人和機器的作業也能傳播。還有食魚類的鳥也是比較常見的傳播方式。

3、荒地本身就具備很多條件,“萬事俱備只欠水源”

魚卵的孵化需要合適的溫度和水源,但小魚的生長髮育需要更多的營養成分,荒地含有荒草和腐爛的草葉樹葉等原料,這些枯枝落葉提供了微生物,利於水草的生長的,像鯽魚,泥鰍,黃鱔等都是以腐敗的微生物為餌料生長髮育的。只要有水源,一個新的綠色循環的生態圈就形成了。

這也是為什麼在荒山上,或者建個水池(除非長了苔蘚)不會有魚?沒有餌料,沒有食物就算成功孵化,也很難存活。

在農村在荒地上有荒草的小坑或者池塘,只要長時間有水源就有小魚。

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有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或者私信:昕瑞生態。


昕瑞生態


這個問題也是養魚人最頭疼的事了,我老表就承包了幾個魚塘,也有新挖的,丟的育苗就那麼幾種,可每次捕撈都能捕到白條、鯰魚、甚至還有外來物種羅非魚等等,魚塘沒有跟外界水域連接,不屬於活水,那麼這些魚從哪裡來的呢?



1、有種說法叫:千年的草籽,萬年的魚籽,那你說一塊空地怎麼能長出雜草呢?一樣的道理,魚籽比草籽的存活時間更長,只不過沒有水時候,它是沒辦法生長的,但也不會死,一旦魚塘挖好,下過雨,魚籽遇到水便會長成魚

3、動物帶去的,比如鳥類,鴨子等,吃了正在繁籽的魚,然後將糞便排到魚塘,一樣會帶來魚籽,這就是為什麼一些小河溝裡,新開魚塘就會有魚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