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人格障礙是什麼?很危險嗎?

呆呆牟子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吳瓊燕老師回答。

人格障礙(摘自百度百科)是明顯偏離正常的行為模式或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習慣方式,這種行為模式是根深蒂固的,無法適應現實生活,對個體或他人造成的不利影響。

臨床常見人格障礙有:偏執性人格障礙、分裂樣人格障礙、反社會性人格障礙、衝動性人格障礙、表演性人格障礙、強迫性人格障礙、焦慮性人格障礙、依賴性人格障礙;

其中,邊緣性人格障礙是一種介於神經症和精神病之間的心理障礙,具有某些其餘人格障礙的(比如表演性人格障礙、依賴性人格障礙、反社會性人格障礙等)的邊緣特徵,而又不同於這些人格障礙。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對他人和外界有強烈攻擊性,仇視社會,恐怖分子中常見。

偏執性人格障礙會不斷的對周圍的人投射負面情緒,容易長久的記仇;

邊緣性人格障礙主要以情緒、人際關係、自我形象、行為的不穩定,並且伴隨多種衝動行為為特徵,是一種複雜又嚴重的精神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典型特徵“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不穩定的情緒,不穩定的自我意象和明顯的衝動性。” 伴有對世界,對自身以及對他人看法的徹底轉變——從黑到白,從恨到愛。其比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患者更多思維過程障礙,而且更多地把攻擊性轉向自身,自殺率很高。他們與表演性人格障礙患者相比更憤怒,更衝動,對身份認識陷入混亂,並且具有持久的空虛感、認同障礙及遇到應急時發生短暫的精神病發作。

★婦專委協會近期推出線上系列公益微課,每週一次,歡迎收聽,詳詢請發私信或留言。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人格障礙會不會很危險?首先,要了解什麼是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指的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家庭教育、經歷導致心理畸形,人格不健全,在認知、情感和人際關係上明顯偏離了個體文化背景的內心體驗和行為的持久模式。這種持久模式是缺乏彈性和廣泛性的,涉及生活、社交等方方面面,並且長時間內穩定不變,可引起臨床意義上的痛苦(患者本身或他人),其發生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時期或成年早期(有的潛伏較久,成年以後才顯露),並且,這種心理行為模式無法用其他心理、精神障礙的臨床表現來解釋。患病率2%-10%之間。

國際上將常見的人格障礙劃分為幾大類,分別是:A類人格障礙包括偏執型人格障礙、分裂樣人格障礙、分裂型人格障礙;B類人格障礙包括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C類人格障礙包括迴避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還有由於軀體疾病所致的人格改變而形成人格障礙,這類人格障礙大多是大腦發生病變、神經系統遭到破壞。比如前額葉遭破壞者,會表現出異常的粗鄙、不修邊幅、口吐髒話、有時會暴力行為等等(癲癇有可能導致人格障礙)。此外,還有一些人格障礙尚未確定。

人格障礙患者都沒有自知之明,是否危險,首先要看是哪種人格障礙,其次要看是否有其他共病。所謂共病,指的是除了這類疾病之外,還有其他疾病並存。

在常見的人格障礙中,比較危險的有偏執型人格障礙、分裂型人格障礙(不是精神分裂)、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等。

為什麼說這幾類人格障礙患者比較危險呢?這裡,我舉幾個為例,挑重點說。

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以男性居多,患者有一個典型特徵,就是被害妄想、多疑、偏執,並且通常是毫無根據的。比較常見的現象是,他們沒有辦法和正常人溝通,比如,媽寶王某結婚後,老是回自己父母家睡覺,從不在自己與妻子的家留宿,每次與妻子發生矛盾,他總是問,“你為什麼不生孩子?”。當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認定某一個人想害自己或者威脅到自己的利益時(即使實際上沒有),就會把一點小事鬧得滿城風雨、人盡皆知。舉個例子,李某懷疑妻子不忠(其實沒這回事),於是到處在認識的人當中說妻子在其他異性面前如何如何。和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你將名聲盡毀,因為他最喜歡懷疑、詆譭自己的近人。而且你還可能長期壓力山大,由於情緒問題導致嚴重心理問題或其他精神、軀體疾病。

分裂型人格障礙患者由於存在一些古怪信念,比如相信千里眼、心靈感應、迷信類觀念、魔幻思維等等,有些患者在這些思想的作用下,有時會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舉動。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以男性居多,具體表現就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典型表現就是反社會,比如四處撒謊、打架鬥毆、違法犯罪等等。不過,犯罪分子不一定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

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由於過度自戀,缺乏同情心,因而,在日常生活中,總是不顧他人利益和感受,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在生命危機情況下,會選擇犧牲他人性命。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身份紊亂,有潛在的自我損傷的衝動性,比如反覆自殘、反覆自殺、物質濫用、莽撞駕駛、性濫交、暴飲暴食等等。而且易激惹,一點小事就容易炸毛,打架鬥毆。

有些人格障礙患者本身沒有什麼危險,但是如果有抑鬱症、躁狂症、雙相情感障礙等共病,就可能出現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舉動。

還有一種人格障礙,現今被獨立出來的,就是解離性人格障礙,俗稱人格分裂。指的是一個主體中同時存在很多人格,每個人格獨立、互不聯繫,並且時常轉換,而主體對此毫不知情(其中一個人格可能會對另一個人格的言行有記憶)。人格分裂,通常是由童年陰影造成的,這類患者的人格中,如果有一個有暴力傾向或藥物濫用、成癮的人格存在,就可能危及自己或他人。

此外,吸毒會改變腦神經分泌,產生病變,改變吸毒者的人格,形成人格障礙或產生精神分裂的症狀,也是非常危險的。

由於我國心理學普及度不夠,多數人對人格障礙缺乏足夠的認識,因而對身邊一些人格障礙患者可能意識不到。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發現哪位言行較古怪的,儘量不要主動去激怒他。


裡外雅堂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與進步,人們所承受工作與生活的壓力也日益加重,因此,相對於過去越來越多的人產生了人格障礙。人格障礙是指人的性格特徵明顯偏離正常而且形成固定的行為方式和表現,具有適應不良的特徵和性質,使患者本人、家庭和社會不斷遭受痛苦和危害。人格障礙是一種心理上的變異,不屬於精神疾病,也不屬於智力缺損,但有人格障礙的人群大多不能被他人和所處的環境所接受。

人格障礙危險嗎?回答是既危險也不危險。說其危險,是因為人格障礙嚴重妨礙了患者正常的情感和意志活動,使患者的行為失去了目的性和統一性,給人以不正常的異樣感覺,很多時候得不到一些不明事理的人的理解和包容,患者往往會出現因遭受歧視和虐待而飽受刺激病情惡化的現象,有些較嚴重的病情,比如分裂樣人格障礙會轉化成精神分裂症。

人格障礙大多數情況是起始於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並一直持續下去直到生命終止。也有部分人格障礙患者在成年後有所緩和,也由此證明人格障礙並非不可治癒的絕症。目前,對於一些及時治療發現或自我覺察的早期病情,可以通過專業心理學工作者的心理干預和行為矯正,甚至是自我認知調整進行治療,效果比較理想。同時,隨著心理學知識的普及和精神文明的日益提升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人格障礙的防治,並給予人格障礙患者更多的理解包容和無私幫助。從這個意義上講,患上人格障礙並不危險。


鵜鶘心理


人格是一個人在生活中固定的行為模式和處事方式,是心理特徵的一個綜合。而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對人格障礙的介紹是人的特徵性和持久的行為模式明顯偏離文化規範,伴隨著認知、情感、衝動控制、慾望滿足、與人相處的方式等方面發生偏離。這些問題會給患者本人或周圍的人帶來痛苦,甚至造成生活、社交方面的不良影響。人格障礙是一類心理障礙的統稱,並且只有在成年後才可以做出這樣的診斷。人格障礙患者通常很難意識到自己是有問題的,所以很難從挫折中吸取教訓,也很少有人會去尋求治療。人格障礙有多種分型,並不是每一種都具有危險性。

人格障礙的主要類型有:反社會型、偏執型、分裂樣型、分裂型、強迫型、自戀型、邊緣型、表演型、迴避型、依賴型。這其中可能具有危險性的兩種是反社會型、邊緣型。

1.\t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根據字面意思比較好理解,這種人可能會侵犯他人的權利,在犯罪分子中很常見。可能出現的反社會行為表現有破壞公物、打架鬥毆甚至犯罪。他們在生活中通常非常沒有責任感、無視社會規則,所以具有危險性。

2.\t邊緣型人格障礙:行為和情緒都比較衝動,非常我行我素,以自我為中心,心理發展水平比較低,很難對他人感同身受。容易被激怒,從而與人發生衝突,性格上比較具有攻擊性。但並不是所有的邊緣型人格障礙者都是這樣的類型,也有人雖然不挑釁別人,但是會讓別人覺得不舒服,導致較差的人際關係。


鵜鶘心理陳小康


人格障礙是明顯偏離正常的行為模式或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習慣方式,這種行為模式是根深蒂固的。這種行為模式無法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使患者或他人遭受痛苦,也給個人或社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人格障礙不是人格改變。人格改變是後天發生的,常因為嚴重或持久的創傷事件、罹患嚴重的精神疾病或腦部疾病之後發生,隨著疾病痊癒或創傷事件的遠離,大部分人是可以恢復或部分恢復從前人格的。而人格障礙往往始於童年或青少年且持續到成年或終生,沒有明確的起病時間。

人格障礙的危險性主要在於其異常的行為模式,因為無法適應現實生活,對個體或他人造成的不利影響。在幾種常見的人格障礙裡,“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對他人和外界有強烈攻擊性,“偏執性人格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會不斷的對周圍的人投射負面情緒,而其餘的幾種人格障礙,比如強迫性人格障礙、依賴性人格障礙等,則會對自己有很大的攻擊性。

另外,人格障礙除本身給個體帶來痛苦意外,也是某些精神疾病發生的高危因素,在臨床上可見某種類型的人格障礙與某種精神疾病關係較為密切,比如強迫性人格障礙與強迫症,癔症性人格障礙與分離裝換性障礙,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多在病前就有分裂性人格的表現等等。


夯七婚戀指導


 人格障礙,又稱病態人格、變態人格、精神病態、人格異常等。所謂人格障礙,是指兒童期或青少年期發展起來的嚴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變,或者人格在總體上不適應的一類心理疾病。多數精神病學家認為本症不是一種真正的精神病,而是一種人格異常,病理人格、心理變態,極端偏離正常人的人格範疇的心理障礙。在心理醫學中,按照傳統習慣仍將病態人格與性變態放在心理疾病的範疇中探討,是一種表現在人格方面,即心理功能第二層次的個性心理特徵方面的病理形態。

常見的人格障礙分為以下幾類:

1. 悖德型或稱反社會人格障礙。此類型最受人注目,情緒多不穩定,常被一時的衝動性動機支配,發生各種違紀犯法的不正當的意向活動。

2. 分裂型人格障礙。主要表現為孤獨、淡漠,幾乎沒有體驗過愉快的活動。對於批評或表揚無動於衷,多單獨行動,對性接觸毫無興趣。

3. 爆發型人格障礙。也稱衝動型。主要特徵是行為衝動不計後果。情緒多不穩定、喜怒無常,事先計劃能力差。

4. 偏執型人格障礙。主要特徵是固執、多疑、心胸狹隘、好嫉妒、自我評價過高,過分敏感於挫折和拒絕,遇挫折時常責備他人或推諉客觀。

5. 強迫型人格障礙。平時常有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過分認真、過分注意細節、過分自我剋制、過分自我關注、過分拘謹和小心。

6. 癔病型人格障礙。主要特點是過分做作、誇張,通過戲劇性的行為而引起別人注意。情感易變化,且受暗示性和依賴性強,高度自我中心。

上述所述及的幾種人格障礙、情緒不穩定及焦慮型人格障礙在那些自殺人群中發病率很高。然而,偏執、分裂及強迫型人格特質或障礙也會在自殺人群中存在。


心理諮詢師王豔


人格(Personality)大體上有三重含義:(1)是否具有作為人實施權利與義務的主體資格;(2)個人的道德品質;(3)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徵的總和。人格有時也被人稱為個性(Character).它是一個人固定的行為模式,是全部心理特徵的綜合。一般而言,人的性格表現為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譬如:英勇、頑強、堅韌、果敢、懦弱、粗暴…等等。氣質指的是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它是一種高級神經活動在人的行動上的表現。如活潑、直爽、沉靜、浮躁…同時也能反映人做事的魄力和能寛容人的限度(度量=肚量)。而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明顯偏離正常且根深蒂固地行為方式,具有適應不良的性質。其人格不僅在內容上、實質上或整個人格的方方面面異常,因此人格障礙又稱病態人格或異常人格,是指人的畸形發展,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明顯偏離所處社會的文化背景及多數人認可的認知行為模式。有專家認為這是變態人格,一種精神病態,極度地偏執!從狹義上講,這是一種反社會的人格!明顯地干擾社會和職業功能。不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難以適應社會生活。 人格障礙也有不同表現形式(1)表演型人格障礙:過分感情用事。誇誇其談誇張言形,有些人成了‘惠施’和‘公孫龍’的弟子,崇尚“白馬非馬”論和“堅白論”。譬如有的人自我宣稱“我是堅定的右派”!“我就是自私自利”!“敵人來了為保自己,我肯定是當漢奸”!“親爹干涉我,照樣我殺了他”!“我就是崇洋媚外”!其實他根本不知道崇拜的是什麼,媚的是哪一樁!也不瞭解祖國的哪些東西已經是世界第一了!總之,人格障礙者有些人對社會危害極大!這種變態人格、異常人格應該抓緊醫治!解決其病態人格和精神異常狀態!(2)另有一種依賴型人格障礙:他把另一個人當成自己的全部,只有和那個人在一起才正常,此人不在身邊,立刻好像掏空靈魂,茫然、恍惚!強烈需要人照顧。…當然,對於人格障礙的病態人生,是有診斷標準的!千萬不能隨便給某某人扣上人格障礙的帽子!更不能隨便給人下精神病的斷言!!


用戶5539420630


我最早接觸人格障礙的時候,其實對這種疾病沒有明確的界限,記得在王寶強和徐崢演的哪一部電影中,徐崢問王寶強“你什麼星座啊,人格怎麼這麼分裂?”當時也和很多人一樣,把這句話當做一句口頭禪。


人格是什麼?人格是一個人固有的行為模式及在日常活動中待人處事的習慣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徵的綜合。什麼是人格障礙呢?人格障礙是指明顯偏離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為方式,具有適應不良的性質,其人格在內容上、質上或整個人格方面異常,由於這個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給個人或社會帶來不良影響。


舉個例子,我們經常遇到一些人特別固執,就比如那些年我們看過的一部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的主人公安家和,這個主人公偏執的認為他的愛人和男人有不正當的關係,所以只要愛人和別的男人一說話,他就認為肯定和妻子有某種不正當的關係,最終反覆家暴自己的愛人,這個例子中的主人公,他固有的行為模式和處事習慣就明顯偏離了常態。再者,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犯罪的人,小時候開始就打架、偷東西,長大了更是把這種生活方式當做家常便飯,經常違反社會治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反社會人格障礙,當然了人格障礙的種類比較多,其共同點就是這種患者的性格具有社會適應不良的性質,由於這個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給個人或社會帶來不良影響。當然也不是說每一種人格障礙都很危險,因人而異。


該建議由好心情平臺精神科醫生王亞剛回復,從事精神科診療工作數十年,有相關問題,可以通過好心情APP與王亞剛醫生溝通交流。


好心情精神心理平臺


人格障礙是大類,有十種,比如邊緣性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等,不能一概而論。之所叫人格障礙,就是說這是人格的原因,不是生理的原因,所以也就和精神疾病如抑鬱症等有本質的區別。

人格障礙的人大多數沒有什麼生活困擾,比如自戀型人格障礙,就是自戀,自我感覺良好,沒有什麼問題。比如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沒有責任感義務感,容易暴躁,沒有規劃等,這些情況可能是你我都有的,但是之所以是人格障礙,就是說它穩定的存在於一個人的人格中,穩定的表現在很多方面,而不是正常人遇到很嚴重的事才暴躁。美國總統特朗普,就被美國許多心理學家當做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典型案例。同樣的,你也可以看到,他們沒有一些自殘自殺的行為,是行為習慣的一種穩定特質而已,不是生理的或者精神的疾病。

其實抑鬱症患者的自殘或者自殺,也不是因為得了抑鬱症,就會這樣。而是因為遺傳,神經遞質和心理環境原因的多重作用下,患者感到生活缺乏興趣,情緒消沉,簡單說體驗不到快樂,所以才會想自殺。這是抑鬱症患者自殺的真正原因,很多影視劇里人物說,活著沒什麼意思,其實就是這樣。但是抑鬱症患者這種情況是有生理原因的,而且是重度抑鬱才會這樣,所以不要對抑鬱症等精神疾病有偏見,對他們的關心才會最重要的。


你的心事與困惑,我們願意傾聽,歡迎關注我們“青音約”的頭條號,閱讀並收聽更多情感心理困惑解答!


青音約


瞭解人格障礙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人格”?


人格(personality)或稱個性(character),是一個人固定的行為模式及在日常活動中處事待人的習慣方式。


而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明顯偏離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為方式,具有適應不良的性質,其人格在內容上、質上或整個人格方面異常,由於這個原因,患者遭受痛苦和(或)使人遭受痛苦,或給個人或社會帶來不良影響。



人格障礙通常開始於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並一直持續到成年乃至終生。部分人格障礙患者在成年後有所緩和。



人格障礙病因及發病機制

人格障礙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迄今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是在大腦先天性缺陷的基礎上,遭受環境有害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

(一)生物學因素

1. 遺傳因素

部分人格障礙的行為特徵,具有攻擊和衝動的特點,如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衝動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這類行為特徵已證實與遺傳相關。

2. 神經生化因素

3. 病理生理因素


(二)心理社會環境因素

童年生活經歷對個體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幼兒心理發育過程中的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對幼兒人格的發育存在不利影響。如父母離異、父愛或母愛剝奪,兒童不能發展人際之間良好的溫暖、熱情和親密無間的關係,不能發展對他人的共情,可能會形成反社會型人格。

教養方式不當也是人格發育障礙的重要因素。父母教育態度的不一致,反覆無常,好惡、獎罰沒有定規和原則,使小孩生活在矛盾的牽制之中,無所適從,不能發展明確的自我統一性感覺,導致成年後自我概念紊亂,可能形成邊緣型人格。家庭成員所表現出來對事物的一貫 的苛求、固執或“認真”,讓在發展和成長過程中的兒童始終處於標準化和極端化的信念系統包圍之中,不能發展和“變通”的人格特徵,這也許與偏執型人格等人格障礙的形成有關。父母對孩子粗暴、放縱溺愛、過分苛求等,對人格發育均有不利影響。另外,父母的酗酒、吸毒、偷竊、淫亂或本身有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礙或犯罪記錄對兒童起到了不良的“示範”作用。



人格障礙的危害?

對於人格障礙患者來說,如果他們的情緒極其的不穩定,那麼很可能會對自己以及身邊的親人、社會造成一定的威脅。


1、對患者個體的危害,存在10%左右的自傷、自殺,甚至導致死亡的風險;

2、對家庭的危害,造成整個家庭生活的不穩定;

3、對環境的危害,可能造成學校、工作單位經常處於危機的狀態,影響學校正常的學習規律,及工作單位正常的程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