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面對未來教育,你要知道的“三個改變”和“九個誤區”

當人類步入信息社會,教育的形式也就開始發生變化。工業時代的教育注重整體,注重規模,注重標準化、同步化,對個體的關注不足,而差異化、個性化恰恰是信息時代教育的特點和要求。

我們的大學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答案是要有創新能力,擁有解決複雜問題能力的人。

面對未來教育,你要知道的“三個改變”和“九個誤區”

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一書中提到,以後“對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以及社交技能和系統性技能的需求,會遠遠高於對身體能力和知識性技能的需求”。這就是新時代的新創新。以“求異”的思維去提升“求變”的能力,以不變應萬變,以“解決問題”的目標去提升“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伴隨人才培養目標的改變,教育的支撐體系也隨之發生改變,未來教育必然是架構在互聯網上的新教育,而且將直接在三個方面引發教育的重大改變:學習環境、教學內容、教師角色。

一、三個重大改變

  • 01 學習環境的改變

我們要改變傳統的物理空間,重構教室、學校、圖書館、實驗室…以空間的改變滿足和促進不同的學習需求;我們要拓展教育資源的類型與形態

,以跨學科、自組織方式重塑資源的組織形態,構造開放、通用、優質的教育大資源空間支撐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我們還要打造高效、互聯的社交空間,以社區、微信群、qq群等共同連接的方式推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 02 教學內容的變化

我們要以學習者為中心重構課程體系,積極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研討,並將這一理念貫穿於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要積極推進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現代課堂建設,優化課程體系,滿足21世紀學生多元發展的需求,培養合格的數字公民;我們還要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教學實時評價體系,依託教育大數據、數據挖掘等技術構建多元化、智能化、個性化和數據化的教學評價技術,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滿意度。

  • 03 教師角色的變化

環境變了,教學內容創新了,方法創新了,評價創新了,但教師的能力跟不上同樣不行。所以教師的能力構建至關重要。我們需要促進教師自我角色的轉型,21世紀的教師將不再始終處於知識傳授者的地位,而是更多作為導學者、組織者、合作者直接參與學生的學習;我們還需要全面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完善教師能力標準,將信息素養納入教師資格准入和考評制度,構建適應信息化社會需求的“數字教師”培養體系,著力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惟其如此,才能主動適應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支撐下的教育教學創新與變革。

面對未來教育,你要知道的“三個改變”和“九個誤區”

​當現代教育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洪流不斷向前翻滾湧動,教育信息化的到來無疑給傳統教育帶來了新的活力、變革與希望,而當我們面對教學方式及教學環境顛覆性改變的同時,更應該深度思考我們在信息化教育的浪潮中處於什麼位置,如何做到對受教者的正確引導,以及如何避免自己誤入未來教育的誤區。

二、未來教育必須走出九大誤區

  • 認識誤區1:“窮人家的孩子學不好是必然的。”

這是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持有的觀點。然而,這一假設並不成立。

2012年PISA測試結果顯示,上海10%的最弱勢家境孩子比美國和很多發達國家10%的最富裕家庭孩子數學成績更好;2015年PISA測試結果顯示,愛沙尼亞、越南10%的弱勢家境孩子表現達到經合組織成員國平均水平。事實上,同樣社會和家境背景的學生在學業上的表現完全不同。

  • 認識誤區2:“移民兒童或流動兒童拖了整個國家教育的後腿。

近年來湧入歐洲的成千上萬移民中,也包括數量巨大的兒童。很多教育工作者認為,學校並沒有準備好迎接這些挑戰。然而,PISA測試結果顯示,一個國家的整體教育表現與其有移民背景的學生表現並無關係。

  • 認識誤區3:“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多花錢。”

這是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在流行的說法。但事實證明,教育投入多,產出未必更好,而沒錢也能辦好教育。比如,儘管投入是匈牙利的4倍,盧森堡並沒有取得更好的教育產出。教育成功不在於教育投入了多少,而取決於錢是怎麼花的。

  • 認識誤區4:“班級規模越小,教育效果越好。”

國際上還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實班級規模越小,教育回報越大。相反,很多國家的小班級改革都是以犧牲教育領域其他經費為代價的,比如教師待遇。

  • 認識誤區5:“花在學習上的時間越多,教育效果越好。”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學生用在某學科上的時間越多,就越容易在該學科上取得好成績,這也是很多主張學校應延長教學時間的政策制定者和家長所擁護的一種觀點。

面對未來教育,你要知道的“三個改變”和“九個誤區”

不過,國別對比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教學或者學習時間過長的國家,其PISA成績往往更糟糕。

其實,學習效果取決於兩個因素——學習數量和學習質量。當改進了教學質量,不用增加學生的學習時間一樣可以事半功倍。

  • 認識誤區6:“能否實現學業成功主要在於遺傳。”

很多教育心理學家提出,學生的學業成功取決於其家族先天智力遺傳,而非後天努力。但數據顯示,那些學生相信“天道酬勤”並且付諸實踐的國家,其學生學業表現持續保持在高水準之上。

  • 認識誤區7:“一些國家教育表現卓越,原因在於他們的文化。”

最能反駁文化決定論的,是近年來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學生學業水平的快速提升。

例如,2006年至2015年,哥倫比亞、以色列、葡萄牙、卡塔爾和羅馬尼亞等國家學生的科學表現提升顯著。這些國家並沒有改變文化,也沒有發生人口變化,更沒有改變教師,而是改革了教育政策和實踐。

  • 認識誤區8:“只有頂尖畢業生才能成為教師。”

研究發現,教師確實能積極影響學生表現。然而,一些國家,比如愛沙尼亞和韓國,他們教師算數能力非常一般,但他們的學生在PISA數學測試中表現優異。可見,影響學生學業表現的因素,不只是教師水平。

  • 認識誤區9:“按照學生能力選拔學生並進行拔尖培養,是提高教育水平的方法。”

測試結果顯示,表現最優秀的教育體系,是那些為所有學生提供平等教育機會的教育體系。其他研究也表明,通過追蹤、記錄能力的方式在學校或班級裡按能力將學生進行分類選拔培優,並不能達到更好的預期。

面對未來教育,你要知道的“三個改變”和“九個誤區”

過去,讓一部分學生獲得學業成功是合理的,因為那時社會對良好教育接受者數量的要求相對不多。但隨著後進學生所產生的社會和經濟成本越來越高,再採用排他式教育的學校體系,不僅不利於社會公平,還會導致教育效率低下。

通過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我們可以看出,新環境的出現在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一定會帶來種種困擾。在以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術為驅動力的信息化教育來臨之際,如何正確利用好新技術,如何應對教育信息化帶來的利弊以及使用何種方式避免誤入教育誤區,是需要我們在面對變化中去努力辨別的。

青小鹿有話說

正如文中所說的,想培養創新型人才,就要構造開放、通用、優質的教育大資源空間支撐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青鹿教育深信,智慧課堂建設可以真正地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個性化學習,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能化教學,幫助學校更好地進行智慧教育探索與實踐。

而選擇青鹿智慧課堂,將成為學生提升核心素養、全面發展,老師成長為“新時代教師”,學校與教育信息化接軌的重要一步。

廣州青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課堂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這裡有最有趣的青鹿人,立志做最好的智慧課堂,挖掘最新鮮的教育資訊,分享你最關注的熱點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