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山海經是誰寫的,他看到了什麼?

暈導和小籽月


《山海經》確實是一本神書,包含了歷史學,地理學,文化學,神話,民俗等方面。據說是戰國中後期至漢初的楚國人,或者巴蜀人所寫,也有很多人認為《山海經》不是成書於一時,也不是一個人寫的,而是有多個作者,算是一個合集。

《山海經》現存的十八篇,其他的基本都丟失了,共有藏山經五篇,海外經四篇,海內經五篇,大荒經四篇。《山海經》有多個版本,現在知道最早的版本是晉代郭璞的《山海經傳》。

但是《山海經》這個名字在《史記》裡面就有提到,而被收錄書目的是在《漢書·藝文志》裡,至於作者是誰,已經無法考證,但總的認為是經過西漢劉向、劉歆收集校對的。

而對於《山海經》的內容,從古到今的認識不一,司馬遷認為《山海經》的內容過於荒誕不經,所以在寫《史記》的時候,對於遠古的東西基本不做為參考,而魯迅也認為這是一方士之書,但現在很多人認為,《山海經》在很多方面的價值很高。

那我們來看看《山海經》在各個方面都紀錄哪些有價值的東西呢。

在地理學上面,《山海經》記載了很多山,比如青丘之山,箕尾之山,而這些山名都是根據山的一些特徵命名的,比如外貌特徵,比如山勢走向,另外還記載了大量的河流的源頭,走勢,注入的地方。

在神話學上面,我們常見的一些上古時期的神話傳說都出自《山海經》,比如大禹治水,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還有一些我們不太熟悉的神話,比如大禹與共工還有相柳之間的戰鬥。

在民俗學上面,《山海經》記載了一些上古時期的服飾,祭祀,圖騰等民俗,對我們瞭解上古時期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在歷史學上面,《山海經》所記載的不完全是神話傳說,但某種程度上有歷史的影子,比如黃帝戰蚩尤,還有黃帝的妻子是嫘祖,生下了昌意,有很多地方與一些史書關於上古時期的記載是很一致的。

在科學上面,《山海經》記載了當時的一些生產活動,比如播百穀,牛耕,天文曆法,水利方面的,還有一些樂舞,投壺等遊戲,甚至還記載了極地現象。可以這樣說,《山海經》對於研究上古時期的生活十分有益。

歷史簡單說


歷史提問

《山海經》是誰寫的,他看到了什麼?

答:《山海經》,一部上古傳世奇書,記載了約四十個方國、五百多座山、三百條水道、一百多人物以及四百多種神怪異獸,其所構造的包羅萬象、奇詭瑰麗的世界,幾乎是後世絕大部分神話小說的源頭。

《山海經》既神奇又神秘,自古以來就吸引著眾多學者的目光,很多人想要去探究它、剖析它,但迄今為止它仍是一個謎。《山海經》的神秘之處在於它的出身,究竟何人所寫、何時所作、所作為何,這些都不得而知,甚至直到如今人們都無法給這本書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只能將它稱作“奇書”。

一、成書之謎

關於《山海經》的作者、成書年代,至今都還沒有明確的定論,但古往今來的說法卻不少。最早西漢的劉歆在《上表》中說:“《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劉歆認為《山海經》應是大禹治水之時,大禹與伯益等人遍歷山河之後的成果

清代的畢沅在《山海經新校正序》中稱《山海經》“作於禹益,述於周秦”,大禹和伯益最開始是口述,在周秦之時才被後人整理成著作。畢沅同樣認為大禹、伯益首開《山海經》之先河,自西漢至清代,都有學者持這一觀點,可見禹益作《山海經》的說法在古時頗為盛行。

今人蒙文通先生曾對《山海經》的各個篇章作了具體分析,他的觀點比較具有代表性。他認為《大荒經》五篇寫作時間最早,約在西周前期,可能為巴國的作品;《海內經》四篇約在西周中葉,可能是古蜀國的作品;《五藏山經》和《海外經》四篇最遲,寫於春秋戰國之際,可能為楚國的作品。

還有說法認為《山海經》成書於戰國至漢初。雖然對於《山海經》的成書問題還存有很多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山海經》並非成於一人一時。

二、遺失的另一半

我們現在所見的《山海經》僅僅是它作為文字的那一部分,且文字部分也已多有佚失。實

際上最早的《山海經》不僅是有圖的,而且是一部先有圖冊,後有文字的著作。

一千五百多年前,晉人陶淵明有“流觀山海圖”的詩句;而郭璞曾作《山海經》圖贊,在注中又有“圖亦作牛形”、“今圖作赤鳥”等語;在唐代,山海經圖被視為“述古之秘畫珍圖”,可見那時的《山海經》尚存有圖。

但不知從何時起,《山海經圖冊》就從世上消失了。《山海經》的圖也不只有一個版本,最早的圖冊成於先秦時期,後世因為原圖的遺失,在漢代、南朝、宋代、明清時期又有不少畫家為《山海經》配圖,不過這時的圖則多半來源於畫家的想象。

三、內容之謎

既然《山海經》本是以圖記文,這就涉及到作者最初到底看到了什麼的問題,也就牽扯出後世對《山海經》所述內容真偽的爭論。實際上這個問題是很難說清楚的,因為我們現在所見之《山海經》是經過兩千多年流傳下來的版本,已非原本。

據現今已經證明確實存在的山河地理及異獸的情況來看,作者最初所畫的圖像應是親眼所見,但由於《山海經》並非成於一人之手,故而也不能排除後世摻雜有虛構的成分在其中。相信最初,作者是想將其所見如實記錄下來,可為何我們現在看《山海經》卻是虛實相雜呢?

主要有幾點原因,一是由於圖文並非一人所作,在文字描述的二次創作過程中,筆者難免會出現對圖畫內容的誤解;二是先民語言和思維風格較為古樸,這就造成古今對同一事物的描述會有很大的差異,而我們看《山海經》時,往往是以今人的語言風格和思維習慣去理解的,這便造成了誤解。

三是古今年代相距甚遠,時過境遷,很多曾經在歷史上存在的事物很可能已經消失,不為後人所見;最後,經過後世的代代流傳,版本層出不窮,我們如今所見之《山海經》與其原本已經相去甚遠。

參考資料:《上表》、《山海經新校正序》、《成書時地及作者新探》、《的性質與成書》、《山海經圖:尋找的另一半》


剁手屆的鄧紫棋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於研究山海經與妖魔鬼怪的姑娘。

我想沒有人比我更適合回答這道題,由於我大學時候的夢想是做一個小說家,所以從大學開始我就開始了對《山海經》的漫長研究。

經過這四五年的積累,目前對《山海經》來說,也算有一定的認知。

關於《山海經》作者是誰,這也是一直是研究《山海經》一個非常大的一個謎題。目前主流認可比較多的說法主要有三個,一個是作者是劉向父子,另外一種說法說,是大禹和伯夷寫的,還有一種說法是經過很多年的積累經過無數代人不斷的編撰和修改,才形成了今天的《山海經》。

關於最後一種說法啊,我覺得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十萬崑崙的一些例證,他從佛經以及中國浩瀚的史籍中,列舉了諸多的證據來推論了這個想法的可行性。

那我們就分別從三個方面來講一講關於《山海經》作者來源的主要支撐點。

一、作者是大禹和伯夷

一個關於山海經,作者是大禹和伯夷的說法,主要是來自於中國的神話傳說。傳說當年大禹在治理好洪水之後,就被推舉為當時的帝王,由於大禹所處的時代,還是我們中國的神話時代,所以在大禹身上所顯示出來的神性還是非常強的,所以當時的大禹的身份基本上是等同於人間的帝王家加天上的天帝這個身份與一身的。

在當上至高無上的主之後,大禹為了顯示自己的功績,就命令工匠就做了碩大無比的九鼎,在九鼎上面刻上了自己遊歷山川河流所見到的山海圖。這項工作是一件非常勞神費力的工作,所以大禹充當的形象就是一個講述,而伯夷則作為一個實施者,就像今天大多數有身份的人出書一般就是出書人只作講述,代筆的另有其人。

當年大禹和伯夷也是一樣的,所以這個說法也是關於,作者是大禹和伯夷比較有力的一個支撐。

二、作者是劉向父子

而關於劉向父子是山海經作者的說法,這源自於後來隨著歷史的變革,九鼎和《山海圖》神秘消失了,只留下了文字版本的《山海經》,而劉向父子作為第一個,對《山海經》進行整理和記錄的人,則理所應當的充當了作者這個角色。

三、山海經是幾代人合著

那第三種說法則是由於,劉向父子所整理的《山海經》,只有最初的《山經》版本,並沒有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海經》和《大荒經》,東晉時期的玄學家加科學家郭璞先生對《山海經》進行了一個非常深刻和妥帖的註解,我們目前所看到的《山海經》版本,大多數是在郭璞先生的註解上進行翻譯和理解。

郭璞先生所增補的《大荒經》,保留了中國目前流傳比較廣的神話傳說大約80%,為保留中國神話學做出了出突出的貢獻。

所以這樣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第三種說法,《山海經》是有不同時代諸多人共同創作完成的一本志怪類地理風俗集。

目前我家關於《山海經》的版本不多,大約有二三十種版本,這些出版刊物署名的作者比較多的是郭璞,排名第二的是劉向父子,署名最少的是大禹和伯夷,現在連夏朝存在都是史學界爭論非常激烈的一個問題,所以署名大禹和伯夷是一個非常不嚴謹的做法。

除此以外,明朝的蔣應鎬,由於畫了明版《山海圖》,所以也是被署名作者比較多的一個人。

至於他看到了什麼,是在太離奇了,我建議你《山海經》來看就知道了。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於研究山海經與妖魔鬼怪的姑娘,喜歡可以關注我。



山海經解密小七


在談山海經的問題上是,我先說一個常識,也就是說,地球存在的大概40多億年,曾經有過五次大的生物滅絕事件,大概每6億年,就滅絕一次。

目前,正處在第六次滅絕高峰,而且,滅絕速度,比前五次,快得多。地球上了物種,現在正在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滅絕著。

回到山海經,這本書沒有具體的作者,而是文字誕生之後,各代人結合自己聽到的之前的口口相傳的傳說,記錄下來,並畫了一些生物和地理的圖型。

雖然有誇張,但可信度,也比較高。這就相當於,有人誇張,這隻公雞特別大,有幾米高,但一米高,是肯定存在的。

山海經成書於大周王朝初期,也就是春秋時期,這個時期,文字比較發達了,可以記錄更多的東西了,基本上,你想表達的意思,都可以表達了。

而之前,不像,次要是文字,主要還是口口相傳。

我認為,山海經記載的,都是事實,只不過,略有誇大,而且,還是多以古蜀國的見聞為主,以古蜀國為核心。

也就是目前的四川和重慶地區,還有很多上古謎團,沒有解開。

人類,只不過是人這個種屬的一種,人類是智人的後代,智人誕生時,地球上還有十幾種其他智能人類,只是後來,都滅絕了。

連人類這個誕生最多不過200多萬年的生物,都是這樣。何況其他生物。

而且,山海經裡的生物,也不是怪誕到無法接受。所以,把它看做一本遠古地理生物志,是對的。


董江波


立水來回答。

關於山海經的作者,至始至終都是一個迷。

有相傳說這部書是大禹和伯夷合著的,對於這個傳說我覺的不可能,大禹治水的時候得到九鼎,但也只是一個傳說,沒有實物作為依據的。《山海經》可以說是一部包含九州的地理鉅作,是實實在在傳承下來的。

分析下:《山海經》內的地理描述,雖然算不上細膩,但絕對要有現實來作為參考。大禹治水,主要是黃河流域,其治水時間,短則4年長則13年,與書中的地理環境不服。依照當時的交通環境,大禹不可能遊歷九州。

對於說這部書的作者是大禹,我覺得不現實。

當然,還有一個傳說這本書是世世代代共同完成的產物。我覺得這個說話倒是有可能。但是,細緻琢磨一下:書中所呈現出的場景及內在描述的實物,想要把它世世代代的傳承更新,如果沒有當時官家的統籌安排,依照當時的社會背景,編寫這部著作的人力支撐在哪?我想不到,對於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合出這種精神產物,有點不現實。如果是官方安排,歷史文案中也會記載的。

所以,對於這個說法想不通。

書中記載的,怪獸也好,神獸也罷,有些體型比較巨大,有點感覺回到了侏羅紀時代,而那個時代,說不定會有其他的文明存在。

綜上所述,我覺得不能完全排除,這時另一個文明的產物。

以上,都是用最基礎的理論分析的,個人看法。


立水


嗯,這部奇書究竟是誰寫的,我也非常好奇。

無所不包,幾乎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書籍典藏。

最重要的是其用地理概括的敘述來描繪這個世界,而且詳細記載地標位置的礦產、動植物藥用功效和林木,最後是以該區域的山神為註解。

假設一下,該書的知識來源於史前文明。

好吧,傳承人與接受者之間如何溝通,怎麼記載?

進一步假設,也許傳承人已經達到油盡燈枯的階段,無法用最完整的方法將自已的知識傳下來,只能採用口述。

呵呵,還有什麼辦法?

理解能力的問題唄。

現代的科技到古代就是不可思議的玩意,足夠引發精靈神怪的想象,然而古人用自已的語言描述註定會用其自身的語言系統進行描述。

所幸那些礦產和動植物藥用描述還算齊全,至於其餘就沒法子啦。

地球的歷史應該不只是我們人類文明是唯一,這是我回答問題的出發點。

所以我的答案是山海經應該是前代文明的回憶,奈何傳承出現問題,導致如今需要稽考和驗證。


鴻哥iouyh福小鋪


《山海經》記載了大洪水之前的遠古時期的世界構成以及民俗風情,其中,有許多的地理座標在當代可以找到,但也有一些已經發生變化,有部分動物現在依然存在,但大部分都已經滅絕。而《山海經》所記載的歷史很大可能是地球板塊分裂之前的歷史,那時,地球文明的水平很高,成就甚至可以和當代媲美。
只是大洪水將人類的文明淹沒,至於在此期間地球都發生了什麼,相信,讀過我之前發佈的文章的人都清楚。隨著月球的遠離,地磁極發生偏轉,地球板塊開始分裂,由原來的方形分裂成現在這種模樣。而《山海經》記載的世界就是災難之前的世界。


歡迎關注讀聞世界,更多所讀所聞的未解之謎,地外文明,超自然史前發現,前沿科學自己最新人文見解等你來分享,總有一篇富有建設性的新主張能夠令你醒目!


讀聞世界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的古籍,主要記述的是中國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內容,還包括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及其歷史傳說。傳說作者為華夏文明草創之初的大禹和伯益。作者看到的,應是當時華夏民族征服自然,認識自然的足跡,更有前人的傳說,及記載的史前物象。



《山海經》留存的最早版本,為西漢的劉向劉歆父子校刊。清代的考證註釋者有狀元畢沅等。我小時候看到祖父的藏書,就是畢沅註釋的版本。 全書十八卷,分為《山經》五卷,《海經》九卷,《大荒經》四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個邦國,100多位歷史人物,400多個神怪,550座山,300條水道。


《山海經》有條有序地記載了中國先秦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歷史風貌,如水文、山系、動植物、礦藏、經濟、文化、民俗等。描寫的地域,分為中華圈(海內圈)和世界圈(海外圈),其中《海內經》五篇,《海外經》四篇。

宇宙洪荒,世事滄桑,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山海經》中描述的故事,有誇張色彩,記載的動植物已無從考證。鳳凰,鯤鵬,青鳥,飛廉,天馬,麒麟,青龍,燭龍,九尾狐,天狗,猙,兕,蠱,諸犍,獨角獸等滅絕了,未見遺蹟,而存在於楚辭等詩歌文獻中,近年來的研究也表明,其中的很多東西,並非隨意編造,而是曾經的存在。


《山海經》中的“黃帝大戰蚩尤”,“大洪水”,“大禹治水”,是歷史的記載。“公共怒觸不周山”,“夸父追日”,“盤古開天劈地”,“精衛填海”,“女媧造人”,是神話傳說。這些遙遠的故事,動人心絃,我輩讀之,思接遠古,浮想聯翩!

生產力發展水平所限,我們的祖先,跨越不了高山,渡不過大海,於是憑藉超自然的智慧,將想象力發揮到極致,憑藉想象揣摩遙遠的地方,同時將對祖先的崇拜,寫進神話傳奇的世界……中國古代神話的源流,古典文學的既往,就是《山海經》,神蹟延伸致遠……

物換星移,滄海桑田,時世輪轉,文化一脈相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春風秋月相續,物景轉換不停,今人不見古時月,古月猶照今時人,古老的華夏大地,留下很多歷史的記憶,諸多動人的故事,演繹著人類文明,承載著人文歷史內涵,薪火相傳,文化演進……



中國最古老的神話故事巜山海經》具說是從戰國初期,一直到漢代,是經過了″多人″的續寫所成的一部古書。作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今湖北省)所著的一部以神話為主的故事,,,。這部古書涉及的範圍及其廣泛,諸如,哲學,歷史,民族,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生物等等,一系列的學術領域,,,。本書包羅萬象,可以稱得上是當時的社會與生活的日用百科全書,,,。巜山海經》大約可分為以下幾部分:1.巜五藏山經》,內容是關於山川,地理,祀神的一些典禮及其儀式,包括敘述到各山神的形態,面貌以及它們的本領。2.巜海外經》記述了海外各國的奇人,趣事,也有古老的神話記敘,,,。3.巜海內經》內容記述,海內神奇的事與物,有昆龍,蛇,雷神等等,,,。4.巜茺經》主要記述,帝俊與黃帝的神話傳說,,,。此經保存了大部分的神話故事也是資料最多,最原始的一部分資料,,,。從巜山海經》這本書中讓我們後世之人看到了此書雖是神話傳說,但書中卻暗藏著古代中華文明歷史的真相,,,。加之古時代給予了巜山海經》燦爛的神話空間,,,。所以才賦予了巜山海經》一直流傳千年的奇書美名!





青幽472


謝謝題主的提問。這是一個十分熱門的話題。關於《山海經》的作者,包括很多答友在內,很多人都認為是一個人。對此觀點個人不敢苟同。

無論從書的內容來看,還是從上古文獻典籍的成書共同規律看,《山海經》都不太可能是一個人所寫,也不太可能是一次性寫成的。有的朋友可能會知道,《山經》和《海經》極有可能是分開的,只是漢代起才合二為一。

關於《山海經》的內容,個人覺得是真實與想象共存,或者說屬於真假參半。個人認為這本書很可能是民間人士遊歷的經驗總結。起初以圖片形式保存,後經官方人員解讀而彙編成文字。

一般認為,《山海經》屬於先秦古籍,最早面世的版本是經西漢歷史學家劉向與其子共同校刊而成。《山海經》不是同一朝代的著作,五藏山經成書要早於海經和荒經,且作者不只一人,是一部長期的集體著作。除《海內經》四卷作於西漢外,其餘均成書於戰國時代。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注文化領域,探究傳統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圖。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