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我不就是胖了點,為什麼要看精神心理科?醫生給你答案!

不吃我就要爆炸了

“晚餐我要吃2只雞。”

採訪結束,巴雅爾一邊走一邊不忘與護長就晚餐份量討價還價。

這幾天,巴雅爾為了“吃飽”不斷和護長周旋著。

我不就是胖了點,為什麼要看精神心理科?醫生給你答案!

380斤,腰圍163公分,BMI指數高達55的他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際減重中心等待手術減肥。為了手術更安全,營養師已先行進行干預,希望巴雅爾在術前能減下來10斤。

一頓飯才吃2只雞,對於巴雅爾來說已經是減半的份量了。

剛入院時,他5分鐘內吃掉了2只雞、1只鴨、1斤半牛肉,見多了“胖友”的護長也為之瞠目。

“除了蔬菜,什麼都可以”。

“一餐1000塊吧,無上限”。

巴雅爾來自內蒙古,套馬的漢子不愛吃菜,無肉不歡,一頓吃掉一隻羊也是常事。

他並不是從多年前就這麼吃,當時光倒回到2017年3月,巴雅爾雖然也不瘦,有200斤,但配上1米87的個頭,給人的印象主要是“威武雄壯”,而不是“肥”。

一年多的時間,他“吃”掉了幾十萬,換回來180斤肉和各種肥胖併發症,起源於失控的情緒。

巴雅爾是一名籃球運動員,但2年前因腿傷只能暫別籃球,此後,他又遭遇了一場不可言說的大變故,還因此服用了一段時間抗抑鬱藥物。自此,他開始暴飲暴食。

“以往,吃和籃球是我發洩情緒的出口,如今只剩下吃”。

“不吃我就要爆炸了!”

這麼胖,還配活著嗎

我不就是胖了點,為什麼要看精神心理科?醫生給你答案!

身高1米6,體重165斤的玲玲,感覺自己從記事起就沒有廋過。

少女情懷總是詩,19歲的她對愛情充滿嚮往,但是因為肥胖,兩段感情都以失敗告終。

“我要減肥”。玲玲這樣想,也付出了行動。

節食、運動、拔罐、代餐……她努力過,堅持過,但並沒有收穫,體重值靜靜地呆在“肥胖”這個域裡,一點都不肯讓步。

減肥失敗,感情受挫。

玲玲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多次自殺、自傷——跳河,割腕……

玲玲媽為此心痛不已,也陪著女兒走上了減肥的艱辛路。除了手術,什麼方法都試過,錢花了,苦受了,卻基本沒掉稱,玲玲受到的打擊更重了,越來越悲觀。

在再次割腕一週後,玲玲和媽媽決定選擇最後一條路——手術減肥。

但通過術前評估和精神醫學科會診,她的第一要事並不是減肥,而是心理治療,她患有嚴重的“雙相情感障礙”。

“肥宅”們的心理迷宮

我不就是胖了點,為什麼要看精神心理科?醫生給你答案!

肥宅,百科釋義是對痴迷於日本流行文化尤其是二次元文化的肥胖者通用的諷刺性稱呼。

肥與宅在事實上確實是對雙生子。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減重中心主任王存川教授

接診的肥胖者們大多數都經歷過這樣的故事:

出門回頭率越來越高,每個人的眼神都帶著“你太胖了”的潛臺詞;還可能會被人直接笑話,或者被叫侮辱性的外號,如“肥豬”;減肥減不下來,還可能被家人嘮叨“你怎麼這麼沒用”……再加上體型讓活動受限,久而久之,他們變得對“胖”這個詞異常敏感,不愛出門也不愛與人交往。

巴雅爾說,“只有當成為了胖子,才知道胖子是多麼的不方便。”當他發現電梯裡只有他一個人卻已經顯得很滿的時候,巴雅爾很少出門了。

胖——宅——更胖,這似乎成為了一個死循環。

不少“胖友”在這個循環中迷失,“約有50%的肥胖者都有心理問題”,王存川說。

肥胖與精神疾病之間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聯繫,它們互相影響互相加重。

我不就是胖了點,為什麼要看精神心理科?醫生給你答案!

有像巴雅爾這樣因為情緒失控暴飲暴食導致肥胖的;也有玲玲這樣因為肥胖長期得不到控制引發躁鬱的;還有部分抗精神類藥物會有強烈的鎮靜作用並能促進食慾,需要服用這類藥物的病人吃得好睡得好,體重也會蹭蹭往上漲……

另外,肥胖者一般有胰島素抵抗,血糖就像過山車一樣時高時低,當他們低血糖時,飢餓感會非常強烈,不吃還可能會心慌冒冷汗。這種生理的本能與想控制飲食的意識相對抗,他們的情緒就會變得很矛盾,不斷的失控會讓他們不斷降低對自我的認知,加重焦慮或抑鬱。而肥胖者在情緒焦慮時更會食慾大增,會通過咀嚼食物和飽腹感來釋放這些緊張情緒。

胖——情緒失控——吃更多——更胖——更失控,這是另一個走不出去的迷宮。

“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症、體重過重焦慮症、神經性貪食症等,都是肥胖者中常見的情緒障礙。”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賈豔濱教授表示。

“減重中心的醫生關注肥胖者的精神狀況,精神科醫生也同樣關注病人的體重。”對於前來首診的患者,賈豔濱都會開出糖耐量檢查,結果發現50%的患者存在不正常,潛在具有肥胖的風險。

“一定要意識到肥胖、精神障礙都是病,都需要治療。”賈豔濱提醒,“當肥胖與精神障礙兩者兼備,應根據多學科評估,再決定先減肥還是先心理治療。”(來源:39健康網 通訊員:張燦城、吳麗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