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白江口之戰,日軍是唐朝軍隊的4倍,為何最後輸的連褲子都不剩?

Kiss_譽


白江口之戰,是中日第一次交戰,唐軍以絕對的實力碾壓倭軍。此戰讓日本對中國敬畏一千多年,以後日本謙卑的向唐朝學習,“偷學”我們的技術和文化,可以說白江口一戰徹底的讓倭國認識誰才是真正的強國。

當時的白江口之戰,無論是唐軍從武器的裝備,船隻的製造,和火器的運用,都超過倭國太多了,因此這場戰役是實力懸殊的戰爭,唐軍用自己的高科技打敗了倭國。公元663年,野心膨脹的倭國染指朝鮮半島,妄圖打破朝鮮半島三國平衡的目的。倭國聯合百濟4.7萬人,艦船800艘進攻新羅。唐高宗派劉仁軌聯合新羅1.2萬人,艦船170艘迎敵。雙方在白江口相遇。從人數上來說,倭國聯軍是比唐朝聯軍多,因此倭國自信心爆棚,首先進攻。只是倭國的都是小船,唐軍可都是大船啊,結果就是試探性進攻被打了回去。倭國決定使盡全力進攻,唐軍讓開中路讓倭國進入,然後從兩邊進行包圍,倭國所有主力都被唐軍給圍堵住了,激烈的大戰拉開序幕。

倭國對上了唐軍才發現自己很弊屈,感覺唐軍就是開外掛似的,幾乎是被壓著來打。倭國的小船對上唐軍的大船,還沒有接觸,唐軍就用先進的火箭猛射了幾輪,幾輪火箭射下來,倭國挺多士兵不是被射死就是被火燒死。等到終於衝破火海,和唐軍短兵相接時,才知道自己的裝備和對方是多麼大的差距。唐軍當時用的是橫刀,改良自漢代的環首刀,環首刀就是當時霍去病大破匈奴用的刀。唐朝改進了技術,讓橫刀更加的堅韌鋒利,因為刀中有一層鋼芯,這在當時可是妥妥的很科技啊!倭國的武士刀刀身薄刃,很鋒利,橫刀對上武士刀,才真正的讓倭國認識到橫刀的厲害。打個比如,唐軍的橫刀可以砍破盔甲,砍骨頭,砍樹木完全不成問題,而武士刀雖然很鋒利,用來切肉很爽開,至於對上橫刀只有被砍斷的份,兩者都不在一個檔次上。這讓倭國士兵很鬱悶啊,自己的刀像豆腐一樣被砍斷,還打個什麼嘛!最鬱悶的是武士刀砍到了唐軍的盔甲竟然砍不破,而橫刀很輕鬆就砍破了自己的盔甲,讓倭國士兵喪命,這場仗還真是一邊倒的戰爭啊!唐軍穿的盔甲是明光鎧甲,這個鎧甲防禦力好比倭國士兵的盔甲強多了。因此白江口一戰,雖然說倭國的士兵數量多,可是對上裝備精良的唐軍只能被打的落花流水,滿地找牙啊!

白江口一戰,唐軍徹底把倭國趕出朝鮮半島,奠定了往後一千多年的東亞格局。而這一戰也讓倭國真正認識到和唐朝的差距,從此向唐朝派遣唐使,謙卑的“偷學”唐朝的技術和文化,成為一個好學生,公元701年,倭國改名日本。雖然白江口之戰過去了這麼多年時間,但是依然留給我們很多意義,最重要一個就是,對付日本人,只有徹底碾壓他們,日本人才服你,才向你學習,否則他們往往會反咬你一口!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唐將劉仁軌實際上是個文人,並不是將軍,所以實際上率領一萬軍隊孤軍追擊百濟和倭國軍是一次軍事冒險,實際上是被百濟和倭國重重包圍。但是當劉仁軌發現被包圍後,小心翼翼的打開艙門觀察敵情的時候,並沒有發現倭國軍隊,只發現了數千艘漁船,最開始還以為是百濟的漁民也被動員起來了。後來發現這幾千艘漁船即是包圍圈,實實在在的倭國水軍。這時候劉仁軌信心大增,命令幾十艘軍艦一同開火,對敵方進行了擊潰,幾乎就是屠殺,成就了劉仁軌大唐一代名將的威名。倭國君臣在白江口之戰之後一度以為唐軍要跨海滅國,所以好多人都在收拾細軟,這是倭國曆史記載的。不過當時唐朝並不認為倭國是一個開化的文明人國家,以為還是野蠻人部落,所以不值得征討。同時東北崛起了高句麗這個中國地方少數民族政權(和韓國沒有半毛錢關係,後來的王健高麗王國是附會高句麗的名字,另外渤海國大祚榮是滿人祖先,也和朝鮮或韓國人無關),唐朝要對付這個彪悍的少數民族政權,所以無暇征討倭國。


馬六甲的春天


1300多年前,中日第1次交鋒,4倍日軍進攻唐軍,真的是不怕死……日軍慘敗,其盟友高句麗被滅……日本“平高麗慶賀使”來長安祝賀。

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場戰役,讓狂妄的日本人,一下子變得謙卑起來?還是讓我們回到那場戰役。

公元663年8月27日,朝鮮半島南部的白江口,1000多艘來自日本列島的戰艦徐徐駛來,船上擠滿著佩刀武士。

這是一支由日軍為主力,百濟軍為輔軍的5萬人艦隊,他們打算消滅白江口岸邊的1萬多人的唐朝艦隊。沒想到,劉仁軌帶著唐軍列陣出戰,一戰就滅掉聯軍,日軍大將安曇比羅夫戰死。

這場戰役史稱“白江口之戰”,1000日艦衝殺200唐艦,何以前者被掃蕩一空?

原來此艦不是彼艦,日軍的戰艦全是長20米、寬7米的大漁船,而唐艦則是樓船、艨艟,樓船是海上巨無霸有樓層臺閣,艨艟包覆牛皮猶如海上重裝利器。

5萬人撲殺而來,固然勇氣可嘉,但他們還沒有跳到唐艦,就已經被樓船利箭射死,或者被艨艟撞翻大漁船。

一個不是等量級別的戰爭模式,日艦雖多也只是待宰的羔羊,再加上聯軍毫無戰術的群狼襲擊戰術,導致日艦混亂擁擠於江口。

日本史書記載“大唐便自左右夾船繞戰,須臾之際,官軍敗績,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

白江口遭受慘敗,日本不僅沒有記仇,反而異常親密地與唐朝聯繫起來。

大戰2年後,日本派出專使來到唐朝,參加泰山封禪儀式。又過去3年,已經是公元668年,唐軍滅掉日本的盟國高句麗。

按道理,日本人會很失落,然而日本於次年就派人來長安祝賀滅高句麗。或許就像題主所說,白江口戰役讓日本人連褲子都輸掉,那麼他們就要學習唐朝文化來重新穿上褲子,而且褲子必須是絲綢的。


子屠龍


大唐顯慶元年(660年)三月,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和高麗聯起手來,多次發兵攻入新羅,大肆燒殺擄掠。新羅勢單力薄,無奈只好向唐王朝求援。唐朝派大將蘇定方率水陸大軍10萬討伐百濟。

唐軍進入半島後,一路勢如破竹,大敗百濟,殲滅和俘虜其軍一萬餘人。百濟國王扶余慈攜太子扶余隆向蘇定方投降。唐軍蕩平百濟後,在其國設立熊津等5處都督府,仍舊任用百濟的酋長們擔任都督、刺史。

龍朔元年(661),百濟和尚道琛和百濟軍舊將鬼室福信把另一位王子扶余豐從倭國(今日本)迎回國內,並擁立其為百濟王。

之後,扶余豐舉兵叛亂,並揮軍圍攻唐朝留守軍隊,掀起了百濟復國戰爭。唐廷接到百濟守將劉仁願的告急文書後,派大將劉仁軌率大軍出征百濟,聯合新羅軍一起攻伐扶余平。

龍朔二年(662年)七月,劉仁軌率聯軍大破百濟軍,解救了被圍困的劉仁願部,並攻佔了真峴等重鎮。彼時,蘇定方圍攻平壤已久,卻久攻不克,因戰事不利,士氣低迷,加上天降大雪,氣候嚴寒,遂退回國內。劉仁軌自願留守百濟。

百濟國王扶余豐猜疑大將鬼室福信欲陰謀篡權,遂將其誅殺。聽說唐朝大軍即將大舉襲來,扶余 豐急忙派使者到倭國(日本)、高麗求援。

龍朔三年(663),倭國將領毛野率二萬七千人渡海攻擊新羅,唐廷派衛將軍孫仁師率軍乘船渡過渤海來到百濟,與劉仁軌會師。唐軍因而士氣大振。

這年八月,劉仁軌率唐軍在白江口與倭軍遭遇,唐軍以寡擊眾,連勝四戰,焚燬倭軍戰船四百餘艘,殲滅敵軍無數,以至於“煙焰漲天,海水盡赤”,倭軍大敗虧輸。百濟王扶余豐逃往高句麗,王子扶余忠勝等人率百濟軍、倭軍殘部投降。

史載,白江口海戰參戰的唐朝水軍約七千人,戰船一百七十艘;日本水軍萬餘人,戰船千餘艘。倭軍雖然在數量上多於唐軍,但因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發達,科技、製造水平遠超倭國,所以唐朝製造的艦船以船體巨大,性能優良而著稱於世。

唐朝水軍的戰船數量雖遠遠少於倭國,但在質量以及作戰效率上卻完勝倭軍戰船。

由於唐軍率先抵達白江口,加上艦船性能上的優勢,劉仁軌採取以逸待勞之策,先搶佔有利位置,嚴陣以待。倭軍艦船開到後,立即發起進攻,卻被劉仁軌擊退。《舊唐書·劉仁軌傳》記載,倭軍主將在首戰失利後,仍盲目高估自己的實力,不久又發起了兇猛進攻。劉仁軌充分利用唐軍艦船的噸位優勢,指揮水軍將倭軍艦船夾住,使其無法左右迴旋,再施以火攻,遂大破倭軍。

唐軍四戰四捷,取得了白江口海戰的輝煌勝利:焚燬、擊沉倭軍戰船四百餘艘;陣斃倭軍主將樸市田來津,逼降百濟太子扶余忠勝和百濟、倭國殘兵敗將。只有百濟國王扶余豐僥倖逃往高句麗。接著,百濟諸城接連望風而降,百濟再次被唐軍平定。

平定百濟後,唐高宗詔令劉仁軌率軍鎮守百濟。劉仁軌派官員前往百濟各地宣佈政令,安撫民眾,勸課農桑,恢復經濟,還積極訓練士卒,準備攻打高句麗。

唐軍以少勝多,以摧枯拉朽之勢兩次平定百濟,並在白江口乾脆利落的擊敗了前來增援的倭軍,此後倭國數百年不敢入侵朝鮮半島。後來高句麗發生內亂,唐朝乘機派兵討伐,歷時兩年激烈鏖戰,終於平定了親倭且好戰的高句麗。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白江口之戰,是唐朝和日本於公元663年在今韓國錦江爆發的一次海戰,也是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以唐新聯軍勝利和百濟滅亡而結束。此戰打出了唐帝國900年的尊嚴,使倭寇勢力徹底被逐出朝鮮半島,奠定了此後數百年東北亞的格局。在五年後,唐朝、新羅聯軍滅高句麗,大唐帝國開始了對朝鮮半島的統治。

(劉仁軌)

公元663年(唐龍朔三年)3月,日本天皇以援助百濟復國為名,派上毛野君稚子、阿倍比羅夫等將領率第三批二萬七千日軍登陸百濟。其目的是尋殲新羅軍,伺機等待援軍與唐軍決戰。4月,大唐在新羅設立雞林州大都督府,以金法敏為大都督,正式將新羅納入唐朝的統治體系。唐軍對日軍異動保持高度警戒,劉仁軌將軍已探知百濟殘存勢力內部將發生嚴重內訌。所以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6月,扶余豐控制百濟,唐軍立即進行軍事部署,渡海而來的孫仁師部與劉仁願部會師,新羅方面軍也在金法敏的率領下,長途奔襲至泗沘城與唐軍完成會合。此時軍力為:原劉仁願所部唐軍一萬人左右,原熊津都督王文度部下數千人,孫仁師後續馳援兵力七千人,唐軍方面總兵力為兩萬人左右;新羅軍為七千人。

同年8月17日,唐羅聯軍最終商定:由劉仁軌、扶余隆、杜爽率領一百七十艘船、兩萬士兵由水路行進,劉仁願、孫仁師及金法敏率三萬餘人由陸路進發。日軍先後派出四批兵力到達百濟共計六萬人,這場戰爭對日本來說是一場全國動員大戰。白江口之前倭濟聯軍的兵馬在七八萬以上,在人數上略多於唐羅聯軍。

8月26日,唐羅聯軍由劉仁願率領,從泗沘城奔襲周留城;水路方面則由劉仁軌及扶余隆所率兩萬軍士組成,以圖與陸軍主力在周留城會合。8月27日的戰役是一場遭遇戰,這就是中日曆史上著名的“白江口之戰”。

劉仁軌率領水軍共計艦船一百七十艘,軍力二萬人,由於船上裝有陸上部隊輜重,因此每艘船的軍事運力較小。而倭濟水軍總計有艦船一千艘,軍力五萬人。這是一支大小兼備的混合部隊。一時間“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新羅驍騎,為漢前鋒。”雙方在這片水域苦戰了兩天之久。

倭濟水軍利用大小船隻兼備,小船便捷的優勢,在狹小區域內對唐軍發動主動攻擊,但是唐軍以大船列隊的格局反而把日軍小船拒之陣外,倭濟先頭船隻失利而退。第二天,日軍的第四批一萬餘眾援軍抵達,倭濟兵力更勝一籌,而軍中將領阿倍比羅夫在日本素有水上善戰之名。日軍急於進攻,大小船隻從中央位置衝擊唐軍艦陣。日軍在指揮上缺乏重心,扶余豐與阿曇比邏夫、上毛野君稚子、阿倍比羅夫等人爭奪指揮權,再加上增援的萬人部隊剛入戰列而無協作。

唐軍的聯同作戰素質開始發揮優勢,在中央艦隊被迫後退收縮之時,兩翼艦隻利用相對靠前的局面,同時向中央靠攏,本來進行主動衝鋒的倭濟船隊反陷入唐軍包圍之中;再加之唐軍順流而泊,倭濟逆流而攻,這一關鍵因素彌補了唐軍在兵力上的不足。倭濟船隊陷入慌亂,劉仁軌果斷令兩翼艦船同時夾擊敵軍,箭弩齊射之外,又採用火攻。在狹小的水域之內,數量眾多的小船迅速陷入火海,倭濟水軍本就混亂,此時更為被動。白江水面瞬間一口大鍋,倭濟水軍紛紛跳水逃命。

此時火借風勢,倭濟聯軍完全陷入了被動挨打局面。戰爭地點向河道寬闊的下游轉移,配備火器的唐軍開始進一步成為實施攻擊的主力。兩天之內,雙方經過連續四輪交戰,日方四百餘艘船隻慘遭焚燬。《舊唐書》記載:“遇倭兵於白江口,四戰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炎灼天,海水皆赤。”戰爭地點進一步下移,轉至江水入海口一帶,倭軍船隊被徹底擊垮。

(黑齒常之)

白江口一戰,不但成就了劉仁軌將軍的威名,也因多國參與等特點使此戰成為中日戰史上的經典戰例。這一戰遏止了日本擴張朝鮮半島的勢頭,開啟了東亞的新時代。9月19日,日本勢力退出朝鮮半島。劉仁軌大膽啟用歸降的百濟將領黑齒常之順利攻下任存城。黑齒常之後來成長為大唐王朝著名的軍事將領,二十年後因破後突厥被武則天封為燕國公。至此,大唐百濟之亂完全平叛,前後歷時三年零三個月。

白江口戰後十年間,日本大量修築烽火臺,佈置重兵防守,人心惶惶。然而,大唐在幫助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後,卻並攻佔日本。日本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打開國門,積極向唐朝學習先進的生產文化,促進了日軍的發展。


野史也是史


白江口之戰,可以說是中日兩國最早的海戰。

公元663年,倭軍(當時沒有日軍的叫法,《大寶律令》之後才稱為日本),聯合百濟軍隊,共五萬多人,攻打熊津江口。未料到,卻被大唐劉仁軌打的全軍覆沒。

為什麼日軍多於唐朝4倍多的軍隊,卻被唐軍打的丟盔棄甲呢?

一,海船,“量”雖多,“質”太差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概念,戰爭並不完全是靠數量才取勝的,軍隊靠的是“質量”,兵在“精”不在“多”。倭軍雖然在數量上碾壓唐軍,但唐軍的單兵作戰能力高於倭軍,而且戰船的質量也勝於倭軍。

日本攻打唐朝的時候,大唐剛剛經歷了二十多年的貞觀之治,驅逐突厥,討伐高昌,國力強盛,百業俱興,兵強馬壯。而此時的倭國,在天智天皇的領導下剛進入“律令國家”的行列,武器裝備都還處於初級階段,所謂的軍隊,不過是一批烏合之眾。遇到裝備精良,刀山血海過來的唐軍,自然不是對手。

其次海戰中海船是最重要的。日軍的海船雖然有一千多艘,但是最長的不過20米,小點的就是小漁船,甚至連舢板這樣的都拿出來參戰。而唐軍的船雖只有170多艘,但基本都是樓船,樓船高可達三層,無比巨大,堪比最初的航空母艦。

二,戰場失策,戰術失當

一將無能害死千軍。做為日軍的主帥,不瞭解敵方的情況。他只看到唐軍的船這麼少,就自信的讓底下的軍隊直攻唐軍的大船,且沒有任何戰術,日軍千艘戰船就這樣亂哄哄的向唐軍的樓船發起衝鋒,想用人海戰術,擊垮唐軍。可是他們沒想到唐軍的樓船這麼堅固,更沒想到主帥的失誤,導致一千多艘船全部擠在狹窄的熊津江口,動彈不得。唐軍抓住機會,反包圍日軍,各個擊破。

這次海戰,讓日本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也因為這場戰役把日本打痛了,導致在一千多年裡,日本不敢再向中國挑釁,反而向中國示弱,派人到中國學習文化。

這裡普及一下知識,很多朋友會讀錯這個詞,這是板正一下:高(gao)句(gou)麗(li),諧音(高勾梨)。

我是紅塵,以上是我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想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對歷史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添加關注,我們一起品味歷史。


歷史紅塵


首先一個直接原因,就是唐軍和日軍,在軍事裝備方面的巨大差距。毫不誇張說,此時唐軍領先日軍,何止一個身位。

首先一條叫當時日軍抓狂的,就是唐朝水師戰艦絕對的技術優勢:當朝鮮半島的親日勢力勾結日本,以四百艘日本戰艦的規模猛撲白江口時,卻見唐軍一百七十艘戰艦早已嚴陣以待。看似數量少得多的唐軍艦隊,卻擺出了長二十丈以上三層城樓的“樓船”,且以先進的橫隔艙技術建造,鑿船之類的小伎倆都不好使。另外還有裝備有五十尺拍杆的巨型“拍艦”,巨大卻靈活的海鶻戰艦,好似各式兇猛魔獸,朝著日軍霸氣撲來。

而比起唐朝的“魔獸”艦隊,擁有四百艘艦艇規模的日軍,戰艦水平卻是寒酸,最大陣仗的戰艦也不過十幾米長,更沒有唐朝先進的造船技術,基本是一撞擊就散架。這樣的艦隊來和唐朝掐架?簡直就是往魔獸嘴裡松肉。於是白江口戰一開打,唐軍艦隊全力衝擊,瞬間就把日軍撲得七零八落。

當雙方進入短兵相接的血拼環節後,唐軍各種武器裝備優勢,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海面上呼嘯揮舞的唐軍巨型“拍杆”,就是一雙雙鐵手,分分鐘就把張牙舞爪的日本戰艦“拍”粉碎。另外還有各種型號的勁弩,特別是海戰專用的大竹竿弩和伏遠弩,用絞車發動重型弩箭,對白江口的日本艦隊進行密集射殺。好些日本戰艦還沒回過神來,就在密集箭雨裡被射了滿身窟窿。

而且為了迎接日本“新朋友”,這次白江口大戰,大唐王朝更亮出了新型軍工科技成果——火油葫蘆。鋼簇的弩箭上掛著引火的油袋,點燃後以強弩射殺出來。這種唐朝版的“火箭炮”,叫被擠壓在白江口的日本艦隊徹底上天無路。熊熊的烈火燃了一大片,四萬多日軍在烈火中哭爹喊媽。所謂叫板大唐王朝的雄心壯志?活活燒成了炭。

比起這絕對優勢的裝備戰力來,此戰日本敗的如此慘,卻也還有另一個原因:點兒背——跟誰打不好?偏偏碰上大唐虎將劉仁軌。

在將星雲集的唐高宗時代,劉仁軌的名氣非常低調,雖然在隋末時就以學問著稱,但官場生涯卻是七葷八素。不但常年仕途慘淡,還幾次做了背鍋俠,多次被陷害下獄。朝鮮半島戰事爆發時,他更因獲罪被貶為平民,送到軍中效力贖罪。卻又憑著戰功一步步升上來。偏巧唐軍主帥王文度患急病意外亡故,劉仁軌也就火線接任,陰差陽錯成了唐軍主帥,受命指揮這場中日之間的首次碰撞。

如果沒有這番陰差陽錯,甚至如果指揮這場戰役的還是王文度,那麼日軍就算敗,也未必會敗到這地步。因為這位半生坎坷的劉仁軌將軍,就是唐高宗年間,最擅長打殲滅戰的智將。

於是,當不自量力的日本艦隊惡狠狠殺來時,劉仁軌的腦筋早就全速轉動:本來唐軍其他部將,都主張先攻朝鮮半島叛軍盤踞的加林城,卻見劉仁軌慨然拍板:打這幾個叛徒有什麼意思,要揍就先揍日本人盤踞的周留城(韓國扶安)。搶先趕到的唐軍艦隊,卻更不急著登陸,卻在白江口張開了大網,果然輕鬆網住了日軍四百艘戰艦,摁住揍得片甲不留。

挑釁大唐也就罷了,偏偏還招來了劉仁軌這麼一位算無遺策的恐怖殺星。日本艦隊的全軍覆沒,當然也就不意外。

但比起這兩條無解原因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還得日本人從自己身上找:誰給了日本人這樣的豹子膽,竟敢挑戰大唐王朝?

其實,比起當時唐朝人對日本的一知半解,當時的日本,卻正是自我感覺相當膨脹的時候。剛剛經歷過大化改新的他們,經濟軍事實力都是空前暴漲,賊手也早伸進了朝鮮半島。膽敢跟唐朝上躥下跳的朝鮮百濟政權,就是日本多年來的馬前卒。當唐朝大軍霸氣碾壓百濟時,信心爆滿的日本天智天皇,自己也打起了鬼主意,竟派重兵護送百濟王子扶余豐歸國叛亂,卻被唐朝一記重拳打花——挑釁大唐?你還差得遠!

可是,對比這不自量力的過程,值得後人警醒的,卻是幾百年後的歷史:明末的時候,完成統一的日本,再次把手伸向朝鮮半島,挑起萬曆朝鮮戰爭。清末的時候,完成明治維新的日本故伎重演,又在朝鮮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

每一次自我感覺良好後,他們都會瘋狂亮出侵略獠牙。這一條,才是後人值得牢記的歷史經驗。

當然,同樣值得牢記的,還有白江口之戰打完後,韓國伏安郊外的雷人一幕:數萬日本殘兵敗將全數趴倒在泥淖之中,在大唐軍人的威武看押下不住顫抖。這是大唐軍人的榮耀一刻,也同樣縮影了日本侵略者們,近一千五百年來不曾變的脾性——不打不服!


我們愛歷史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相隔不遠,難免會產生摩擦碰撞,筆者細數一下,歷史上兩國一共發生過5次正面戰爭,分別是唐朝與日本的白江口之戰,元朝與日本的文永、弘安之戰,明朝的抗倭戰爭,以及近代的甲午中日戰爭和抗日戰爭。

白江口之戰



朝鮮半島在 唐朝初年存有高句麗、 百濟與 新羅三個“國家”,其中, 高句麗名聲最大,軍力最強,對中央王朝一直是時降時叛,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指的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 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於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 663年,倭軍與唐軍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

雙方兵力相差四倍

大唐帝國與日本的白江口之戰,此戰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倭軍4萬2千,有戰船1000餘艘,唐軍1萬3000,戰船170艘)。

大唐帶國造般技術非常發達


隋唐時期中國的 造船技術還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堅,設計精良,日本的兵船與之相較,自然簡陋寒酸,當時,倭奴還未從中國偷師學藝,技術方面落後得很,兵將甲冑質量又不好,

派出大唐主將劉仁軌



訓練有素的大唐水軍在劉仁軌沉著、冷靜的指揮下,整支艦隊進退有序、機動靈活。

唐軍以兩艘戰船為一組,遠則以火箭攻擊,近則以船頭衝角撞擊,充分顯示了一支正規常備軍和指揮官的高超軍事素質。

而倭軍是由各地豪族私人武裝倉促下糾合起來的烏合之眾,也沒有能把握瞬息萬變的戰場優秀指揮官,只憑著一股蠻勇、各自為戰的落後戰法,一窩蜂似的竄入唐水軍的堅陣中

大唐帝國船的一部分著火,也能有時間撲滅。


開戰後, 唐軍與倭軍互相發射火箭攻擊對方兵船,但在唐軍的大型戰船面前,火箭並不是致命的剋制武器,因為縱然大船的一部分著火,也能有時間撲滅。但對倭軍小型船隻則不然,一旦著火,很快就會燒及全船。燒成一團火的兵船,為了逃命勢必到處亂竄。

結果又紛紛撞上其他友船,火苗也跟著蔓延。

不久,倭軍的兵船就一艘接一艘被燒燬,倭軍大將樸市田也被唐軍射成了剌蝟,燒死嗆死外加棄船跳水淹死,一萬多倭奴軍全都沉到白江口水底



說起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我們都會想到近代史上的抗日戰爭,其實中日之間的戰爭由來已久且次數眾多,比如清朝時的甲午戰爭,明朝時的萬曆壬辰倭亂,而最早的交鋒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那就是白江口之戰了。

白江口之戰也稱白村江之戰,發生於663年8月27日至28日兩日,對戰雙方是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交戰地點是白江口,也就是今韓國錦江入海口,這次戰鬥主要是水戰,當時的倭軍(當時的日本稱為倭奴國,為東漢光武帝賜名)有4萬2千人,戰船800艘以上,而唐軍為1萬3000人,戰船170艘 ,雙方的兵力和戰船數量的比較上,倭軍是佔有很大優勢的。



663年(高宗龍朔三年)的八月,唐朝將領劉仁軌率水軍先行至白江口,倭國水軍很快也趕了過來,唐、倭兩路水軍對峙,這個時候的倭軍打起仗來還很不要命,他們向唐軍發起進攻,劉仁規就讓大船向兩邊散開,倭寇還真就從中線上殺了進去,結果很快被包了餃子,雖然唐軍船隻在數量上佔絕對劣勢,但那時我國的造船技術相對於倭國還是很高超的,傳值非常的高大和堅實,倭國的船則很小又簡陋,所以波濤中兩船一碰,就把他們的船碰壞了,而且倭人的武器和護甲的裝備也很落後,唐軍在高大的船隻上箭雨之下,倭軍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兒,劉仁規還讓唐軍放起了火箭,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唐軍四戰皆捷,倭軍大部分在戰鬥中喪命。







同時陸地上的交戰唐軍也大勝百濟和倭奴聯軍。百濟王室帶領守軍和未被殺掉的倭奴兵將投降於唐軍和新羅聯軍聽憑發落。

這是中日之間在軍事上的第一次交手,此次戰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揮了自身優勢,將兵力、和船艦皆數倍於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雖然它很少被人提及,但是這次戰爭卻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軍事與外交格局,之後的日本人認識到了自身與唐朝的巨大差距,開始虛心地向唐朝學習,所以這次戰爭也啟發了日本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的思想和行動。



科普大世界


題主所說日軍在白江口之戰中連褲子都輸掉,還是有點言過其實,戰後活下來的鬼子還是穿著褲衩逃回了日本。白江口戰役,日軍方面兵力達到了4.2萬,擁有戰船1000艘。反觀唐朝軍隊,只有1.3萬人(另一數據顯示唐朝軍隊只有7000人),而且擁有的戰船數量也遠遠少於日本。理論上,這場戰役唐軍肯定必輸無疑,但白江口之戰的戰勝方卻是唐軍。

眾所周知,日本是大唐的粉絲,多次大規模派遣使團前往中土學習各方面先進的知識,後來還想挑戰老師。很大程度上,正是白江口之戰,唐朝以劣勢兵力將日軍精銳部隊打得懷疑人生。在這之後,日本對中國心服口服,一千多年都不敢輕易招惹中國。在白江口之戰前夕,半島上面分成三個國家:高句麗、百濟、新羅。這三個國家經常打來打去,也就是互相搶地盤。後來新羅國抱上了唐朝的大腿,一直都願意當唐朝的藩屬國。高句麗和百濟不爽了,於公元655年聯手準備滅了新羅國,而後者趕緊向唐朝求援。這,就是白江口之戰的大背景。

看這架勢,新羅國單獨抗衡肯定不是兩國聯軍的對手,於是向唐朝求援。唐朝當然不會坐視小弟被欺負不管,於是派遣大將軍蘇定方率軍前往救援。蘇定方沒有直接攻擊高句麗,而是選擇攻打百濟。百濟根本不是唐軍的對手,很快就被打得亡國了。百濟餘黨就跑到日本搬救兵,很快日本就以援助百濟為藉口出兵半島。這時候,唐軍主力部隊在北線與高句麗作戰,南線留下的兵力並不多。

公元663年,唐軍南線主力部隊與日軍決戰於白江口地區。在這場戰役中,唐軍水師雖然戰船數量少,但戰船的技術水平遠高於日軍戰船。唐軍的戰船高大堅固,日本的戰船則是體積小,經受不起打擊。在白江口地區,唐軍與日軍分別對立展開。日軍耐不住性子,率先發動了進攻。日軍的船隻注重數量,而不是質量,並且沒有發揮出數量優勢。日軍當時可以使用多艘小船圍攻大船,但日軍卻一股腦往前直衝。唐軍抓住戰機分出戰船兩翼包抄,將日軍死死圍困在中間。這時候日軍水師的兵力優勢根本無法發揮,唐軍卻充分發揮出船高又堅固的特點,一舉殲滅日軍水師主力部隊。

參考文獻:

1.柯勝雨:《大唐帝國東亞戰記》

2.佚名《那一年,我們打殘了日本》

“許述工作室”成員“醉臥沙場”主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