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此人本是個草包親王,用搜刮古玩之法對付英軍,嚇得後者連夜撤退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草包”是一個罵人的詞語,通常是指那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或者志大才疏的人,他們一般生活的不怎麼如意,就算命好也很難混出一番事業或者青史留名。今天子淵就為大家介紹一位運氣極好,還鬼使神差地立下大功的“清朝第一草包”。

此人本是個草包親王,用搜刮古玩之法對付英軍,嚇得後者連夜撤退

▲愛新覺羅·奕經舊照

此人名叫愛新覺羅·奕經,乃是乾隆皇帝曾孫、貝勒綿懿之子,承繼循郡王永璋爵位。按照常理,作為遠支宗室成員,奕經的人生應當和大量碌碌宗室成員一樣,依靠“鐵桿莊稼”混吃等死。然而誰也不曾想到,他在道光年間立下大功,還曾出任清代十分罕見的武官銜職——揚威將軍,其人生經歷不得不令人感嘆稱奇。

眾所周知,滿清八旗入關之前戰鬥力驚人,但統一天下後八旗子弟們的戰鬥力迅速退化,淪為大清王朝的蛀蟲。奕經也不例外,從小就整天瞎玩,等到成年後就由宗人府分配工作,到西北地區任職。說是任職,其實只是個虛銜,到地方後以此掙外快而已。奕經在任期間整日翫忽職守,不理政務,還以搜刮古玩字畫為趣,以至於家中珍寶堆積如山。

此人本是個草包親王,用搜刮古玩之法對付英軍,嚇得後者連夜撤退

▲康熙年間官窯瓷盤

有意思的是,除了下屬主動進獻外,奕經為收集珍寶也會親自動手——他在自家府邸門口放置一個木箱,派專人值守,要是有誰得到了寶貝,就把東西放在裡面,奕經看上了就會出價買下來。由於其出價合理,從不仗勢欺人巧取豪奪,所以當地百姓對他的口碑倒是不錯。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大清軍隊面對全副武裝的英兵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次年英軍第二次北上,接連攻陷廈門、定海、鎮海、寧波等地,東南沿海形勢空前危急,清廷對此大為震動。道光皇帝思來想去,決定任命皇侄、時任吏部尚書奕經為揚威將軍,畢竟後者在西北地區任職時口碑破佳。然而據外國駐華公使描述,奕經“是一位卓越的書法家,善寫文章,但是他的軍事經歷主要限於主管御花園和獵苑,以及指揮北京的禁軍。”

此人本是個草包親王,用搜刮古玩之法對付英軍,嚇得後者連夜撤退

▲鴉片戰爭場景復原

奕經帶著朝廷從蘇、川、陝、甘等省調集來的軍隊,不遠千里馳援寧波以抵禦英寇入侵。此時負責城防的人雖然看不起這個出身宗室的草包將領,但這畢竟是皇上的旨意,再加上他們自己面對洋槍洋炮也沒辦法,只能讓奕經試上一試。膽小如鼠的奕經到了前線後,天天去關帝廟祈禱,就是不敢和英軍決一死戰。他對洋人的厲害非常清楚,知道打起來的話,清朝軍隊一定會死的很慘,自己更是可能小命不保。

得知寧波近況的道光帝對此焦慮不已,甚至開始後悔派這個侄子去帶兵打仗。然而就在幾天之後,清廷卻收到浙江大捷的消息,接著還在數天後收到了進獻的英軍人頭及押遣入京的俘虜。昔日的大草包竟然打了勝戰,實在是令朝中眾人意想不到,可是當他們知道草包是如何獲勝之時,只能在心裡羨慕後者運氣太好。原來,奕經有一天在關帝廟裡祈禱時,突然回想起自己當年買古玩的經歷,一個“好點子”就順勢出現在腦海中。奕經於是故伎重演,以重金懸賞英軍頭顱,不管百姓用什麼辦法,只要能帶來洋人的項上人頭,就賞賜大量錢財。

此人本是個草包親王,用搜刮古玩之法對付英軍,嚇得後者連夜撤退

▲鴉片戰爭形勢圖

還別說,此令一出,寧波城如同炸開鍋,要錢不要命的百姓們各顯神通,爭相前往英軍大營,兩天不到就提了數十個英軍人頭回來要賞錢。奕經見到洋人腦袋後,真可謂大喜過望,於是當即兌現諾言,給眾多豪傑發放錢物。另一方面,英軍也因為百姓們的變化嚇懵了,那段時間都不敢獨自一人晚上出營,有英國人事後寫到:“漢人們看到我們,就像看到金子,寧波已經不再安全。”出現傷亡的英軍果斷地撤離了寧波城,就這樣奕經不費吹灰之力地收復了寧波城,並將捷報送至了京師。

此人本是個草包親王,用搜刮古玩之法對付英軍,嚇得後者連夜撤退

▲道光皇帝塑像

這場意料之外的大捷無疑給頹喪的清廷打了一劑強效興奮劑。要知道,這可是清軍在“鴉片戰爭”期間首次收復失地,也是擊殺、俘虜英軍最慘重的一次。事實上,在清軍傷亡慘重的“鎮江戰役”中,殺死的英軍都沒有這一次多。然而很快,裝配洋槍洋炮的英軍援兵重返寧波後,奕經再無還手之力,一下子又丟掉了寧波,而且連以前的防線也沒有守住。道光帝一氣之下,只得將他撤職了事。諷刺的是,哪怕主將換成了其他人,在兩次鴉片戰爭時期,就屬奕經“殺死”的英軍最多,不知道道光皇帝的列祖列宗們在九泉之下該作何感想。

參考文獻:

《清史稿》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