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看待“農村一個蔬菜大棚70萬元,頂三線城市一套房”?

齊魯之瞳


近日,受颱風的影響,有“中國蔬菜之鄉”之稱的山東壽光市,遭遇多日連降暴雨,農民損失嚴重,除了地裡的蔬菜受到雨水浸泡,更讓農民欲哭無淚的是,種植蔬菜的大棚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多年積蓄毀於一旦。


1、大棚建設工序重複,一旦建成最多可使用25年

據瞭解,壽光以生產“反季節蔬菜”聞名,其中冬暖式大棚發揮著關鍵作用。在大多數人眼裡,蔬菜大棚看上去沒什麼技術含量,也不需要投入太多昂貴的材料,因此用不到數萬元。然而,每個蔬菜大棚都要歷經設計、生產和搭建多個環節,一般的農戶做不來,往往需要花錢找專業的農業科技公司做,菜農重建大棚意味著耗費巨資。

具體來說,要對蔬菜大棚的長度、寬度、高度進行設定,這個沒有專業的儀器和人員無法做到精確測量,接著根據種植的面積來進行設計製作。然後,確定是使用立柱型還是鋼架型的大棚結構,鋼架型完全鋼架焊接製作,使用壽命比較長,最長能夠使用25年。

2、蔬菜產量和質量,全賴大棚建設工藝

而立柱型大棚要採用水泥立柱和竹子製成,要建設立柱型稱重後牆,牆體寬度不小於50公分,並設置專用的通風口,這種往往使用壽命比較短,只能用3~5年。最後,就是選擇透光好的塑料薄膜,以無滴膜或者紫光膜為首要選擇,價格也不便宜。

總的來說,大棚建設流程比較簡單,但是操作技術比較精細和費材料。如果建造過程某的個環節沒做好,可能在惡劣的天氣會扛不住,比如大風、暴雨和暴雪等,而且蔬菜大棚的建設質量和設計結構樣直接影響蔬菜的產量和質量。

3、普通大棚20萬,70萬大棚變“貴族”

從這次受災民眾的反饋來看,一個蔬菜大棚重建需要一二十萬左右。一般來說,壽光菜農家中一個大棚大約在一到兩畝,建設投入需要20萬元左右。其中,土建成本約佔總投入的1/4,鋼架投入約佔1/3,農膜棉被約佔1/4,人工約佔1/5。

今年7月,海南省決定投資8000萬元支持省內常年蔬菜基地,建設中高檔蔬菜大棚設施,據稱,這種大棚至少可抵禦12級颱風,確保在惡劣天氣下正常供應蔬菜上市。相信這種大棚,肯定比山東蔬菜大棚又要貴很多。

對於70萬的蔬菜大棚,金十君想說,這簡直就是大棚中“貴族”。當然,一分錢一分貨,在構造、材質和具體功能,肯定與普通大棚不一樣,可能會配置自動化灌溉和施肥、溫度靈敏調控等系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些大超市,會賣特別昂貴的有機蔬菜,說不定就是產自這種大棚。


金十數據


70萬元的蔬菜大棚,只可能是聯棟溫室

「新農人內參」幾年前參與建設、管理過蔬菜種植基地,對大棚造價有過一些瞭解。

我們通常說的蔬菜大棚,一般分為三類:春秋棚、日光溫室、聯棟溫室。

1、春秋棚,造價最低。

春秋棚,就是塑料拱棚,主要材料是鋼管、塑料薄膜。一畝地的種植面積,春秋拱棚的造價大致在幾千到1萬元左右。

2、日光溫室,造價在10幾萬元。

日光溫室,是設施農業中最常用到的。根據材料不同,造價差別比較大。但當時我們經過測算,一個標準的日光溫室(60m*8m),加上土建費用,造價在13萬元左右。標準日光溫室配置主要有:鋼架結構、塑料薄膜、草墊子、棉被、捲簾機、保溫板等。

如果是土牆結構的溫室,造價會更低一些。

3、聯棟溫室,造價在幾十萬元。

聯棟溫室,除了種植,主要功能是供參觀、展示用。聯棟溫室在種植上的性價比不高。

1,000平米的聯棟溫室,造價在幾十萬元,具體要看使用材料、內部配置,以及是否使用智能控制終端。



關注「新農人內參」,認識農業真、美、善!


新農業內參


其實,塑料大棚與一套房之間,並沒有什麼可比性。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用途,這兩者也不具有可代替性。

那麼單說說塑料大棚吧。不同材質和功能的塑料大棚,每一平米的價格也都不同,最終造價一般在幾萬到十幾萬左右。70萬造價的塑料大棚,的確算是較為昂貴的類型。但既然它造價昂貴,一定有它的特殊之處。無論是它的構造、材質,還是具體功能,都一定是採取了最先進的技術和材料。

或許會有人說,投入這麼昂貴的大棚值得麼?魯北平原這個農村,投入了這麼多的資金來建設,一定是經過綜合衡量的。否則,高資金投入,最終卻低迴報收入,那麼投入的意義何在呢?現如今,科技不斷進步,技術不斷髮展,自動化在農業上的使用比例越來越高,這個70萬造價的塑料大棚,據說就採用了自動化操作來調控溫室裡的保溫、灌溉、施肥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其實節約了人力成本,並保證蔬菜的健康生長。同時,材質對塑料大棚也非常重要。優質的材料能延長大棚的使用壽命,這在長遠來看,其實也是節約成本的方式。

所以說,不能單單因為價格昂貴就來肯定或者否定一件事物,用長遠和全面的發展眼光來看待事物,更具有謹慎性和科學性。而大棚和房子的用途完全不一樣,又有什麼可比性呢?至於要不要投資這麼貴的大棚,就要看當地的需求以及投入產出比等因素,不能一概而論。


新華融媒新消費


蔬菜大棚70萬,我覺得一點也不貴。在蔬菜大棚發展的每個時代蔬菜大棚的建造成本都不便宜,貴有貴的道理。每個商業的形成都與需求方的變化又很大關係,蔬菜大棚這個也不例外,下面我從不同時代的蔬菜大棚來分析建設蔬菜大棚的意義。蔬菜大棚發展近三十年,經過了大棚1.0和大棚2.0時代,現在進入了大棚3.0時代。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需求,也就影響了蔬菜大棚的發展。

大棚1.0時代:解決冬天吃菜問題

這個時代的大棚建設費用高、菜貴、運輸成本高。整個蔬菜產業還不完善也不規範。 任何時代吃飯都是首要大事。在塑料工業發展還不完善的時代,我們祖國人民冬天都是吃白菜、紅薯、胡蘿蔔等,這些都是放到地窖裡。一直等到塑料硬度和價格適合大棚建設後,冬暖式大棚之父王樂義發明了冬暖式大棚,這讓很多北方人在冬天都吃上了久違的新鮮蔬菜。當時冬天蔬菜價格都比較昂貴,90年代建設大棚的費用也超過了5000元,在當時這些錢是能建一座農家院。不過在當時建大棚的人都掙到了錢,他們種的菜能運到縣城、省城甚至到北京,進入了城市家庭的餐桌上。 在那個時代,大棚建設貴,物流運輸系統貴,菜價也很貴。所以在大棚2.0時代急需要解決的就是大棚建設成本下降、物流運輸系統、蔬菜分揀系統升級,但這需要更多的菜農個體戶參與其中。

大棚2.0時代:解決全民吃菜問題和特色需求

國家為了解決全民吃菜的問題就搞了一個菜籃子工程,讓老百姓都能吃到很便宜的蔬菜是政府的首要問題。菜籃子工程裡的典型代表就是全國各地的蔬菜大棚,尤其是山東莘縣、壽光一帶的蔬菜大棚較為集中。這些蔬菜大棚的特點就是種植常規的蔬菜(像茄子、辣椒、西紅柿、黃瓜、豆類等),這些都是百姓飯桌上消費頻次較高需求量較大的蔬菜。所以很多大棚就是種植此類蔬菜。普通家庭一個冬暖式大棚(2畝地左右),建造成本大約在5-6萬,每年收入差不多也能有3-4萬。一個冷棚建造成本大約3萬(2畝地)左右,一年收入差不多也是3萬左右。 近年來不少農民在種植蔬菜大棚上發了家,很多在外打工的農民發現自己背井離鄉辛辛苦苦掙一年錢和在家裡種大棚收入也差不多,這就造成很多農民不出去打工了,紛紛開始建設大棚。張三家一下建5個大棚,李四家就建10個大棚,相互攀比。每個大棚從原來佔地1.5畝,到後來的佔地4畝。大棚越來越多,佔地越來越大。單棚建設費用差不多在12萬左右,用材不一樣的甚至價格更高。但是這樣發展帶來一個問題,蔬菜每年都有過剩的情況,菜農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失,有的甚至賠了自己的身家性命。這種分散性種植大家比拼的是規模經濟,卻很少發展精細化作業的種植模式。與一些企業性質的集約化大棚種植根本競爭不過,大家忽然發現個體戶獨立發展的時代過去了,大家需要抱團才能共同致富。所以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大量的個體戶相互抱團的農村合作社,這些合作社統一管理大棚的蔬菜種植,統一回收種植出來的蔬菜,大家共同集資共同分錢。所以能看到大量的西紅柿種植區、西葫蘆種植區等等。但無論怎麼發展都還是給普通家庭提供常規的蔬菜,大棚還是科技含量不高的大棚,種植技術還是相對較為落後的技術。


在這個時代還有其他形式的大棚出現,比如大城市邊的旅遊觀光型的蔬菜大棚,有機種植的蔬菜大棚,家庭定製化的包一塊地的大棚、還有大棚蔬菜種植+淨菜加工一條龍等等很多形式。這些大棚的發展都是為了滿足百姓不同層次的需求,所以大棚的造價也不同,花幾千萬做一個旅遊觀光型的蔬菜大棚基地都有。 除了在個性化蔬菜大棚發展的基礎上,走主流戰線的蔬菜大棚開始了新的革命。這個時候就出現了政府主導的集約化種植,大棚進入來了3.0時代。

大棚3.0時代:解決全民吃好菜的問題

應政府的扶貧號召,全國各地都開始紛紛發展大棚經濟。也隨著大棚經濟發展這麼多年,建造技術和種植技術也在推陳出新紛紛向歐美國家看齊。這時候新型玻璃幕牆大棚出現,很多蔬菜種植也不在土裡種植了,都使用了工廠生產蔬菜的模式,使用營養液來種植不同的蔬菜。這一個大棚的造價多少錢?百萬級!但是產量更高,蔬菜更好,生產效率也更高。每個基地都能發展自己的品牌,讓基地種植更為賺錢。 關於特色需求這一塊,大棚採摘、種地體驗、旅遊觀光等等需求也會層出不窮大棚的新樣式也會越來越多。 好了就寫這麼多吧,以後菜農會越來越富有,國家越來越強盛的。



798第二攝影師


這種情況,可見大棚的條件是非常好的。

1. 設備先進

當下的現代農業的種植方式導致新的技術不斷運用到農業之中。就大棚而言,利用先進的設備保持大棚內恆溫,並且實現相對均勻的澆灌等,都是容易實現的。

2. 農業現代化投資繁榮

當下的農業現代化投資繁榮。為加快農業現代化是確保農產品尤其是食品安全的根本保證。農業技術的進步提高了產品質量和內在的安全性。

3. 大棚種植有市場

大棚蔬菜種植經歷了近幾年的發展壯大,已成為我國產業開發的重頭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取得的成績讓人鼓舞。大棚種植市場比較廣闊。

4.一個大棚能持久的產生利潤

進入新世紀,綠色無公害、有機食品的意識深入人心。生產綠色有機蔬菜,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成為廣大菜農的共識。大棚種植生產綠色有機蔬菜為主,一個大棚能持久的產生利潤。

總結:大棚已經成為廣大菜農改進生產設施,改進生產技術,由此而來的就是產品更優質,回報更豐厚。



北京豐臺《李合偉演講與口才培訓學院》

互動式遊戲加訓練的教學方式讓您:3小時解決上臺緊張!1天解決思維混亂!3天成為會銷大師。

聚會,社交,銷售,競聘,路演,領導演講……通通侃侃而談,魅力四射。

更多投資人,企業家人脈等你來結緣。私信我們,即可獲得199元當眾講話體驗課。


合偉說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對建立蔬菜大棚花費70萬元,應該根據具體情況看待這個問題。

如果是建設高標準、高質量的蔬菜大棚,而且能夠經受住不良天氣的損害,而且建設這麼昂貴的蔬菜大棚使用壽命長投、投入產出比高,那麼我覺得花費70萬元頂三線城市的一套房子也是值得的,其方向也是對的。我們不能指責建立這樣昂貴的蔬菜大棚。因為其一切目的是了生產,為了提高蔬菜大棚的整體效益。

而如果因為是扶貧項目,不惜花重金建一些重形象而不重實際的面子蔬菜大棚,而且投入產出比不對待,或者只為了將扶貧資金花掉而不講究蔬菜大棚的建設效益,那麼建設這樣的昂貴的蔬菜大棚才是問題。應該批評和制止。尤其是一些管理人員如果趁機工程建設,從中揩油水,虛報蔬菜大棚預算,那就是一種嚴重貪腐問題,應該深查嚴究,確保國家扶貧資金用在實處,充分發揮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防止跑冒滴漏導致扶貧資金低效運行或浪費現象的發生。


開偉觀察


這很正常的。

隨著科技的進步,更多的科技成果在農業項目上應用,有利地推進了農業生產的進步,這屬於正常的現象。

我們國家是農業大國。大棚技術是國外引進在,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開始。當時主要是小棚、中棚,然後逐漸演進到大棚。

主要是在北方地區,用於冬春季節育苗等。因為北方地區在冬春季節,蔬菜瓜果是很缺乏的。瞭解到人都知道,那時候北京人冬天分白菜,“白菜圍城”,這是以前人們用來形容冬天北京存儲大白菜的場景。連首都北京都這樣,由此可見,北方其他城市在冬天,對蔬菜的喜愛程度。

農業大棚出現,並逐漸推廣之後,給北方的冬天,帶來了蔬菜的福音。伴隨科技進步,各種自動化建設應用在農業上的項目越來越多。

造價70萬的大棚,據說是採用了自動化最先進的操控技術來保證室內的溫度,溼度,氧氣含量,加上植物生長週期內需要的灌溉,施肥等技術需求。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人力,還能保證蔬菜的綠色生長。

這樣的投資,確實算是不上不可接受。

能夠調節大棚內的溫度、溼度,可以保證蔬菜瓜果健康成長。同時,70萬噸投資,在建築上也是需要能夠規避颱風暴雨等惡劣天氣的影響。不然反而會造成重大損失,這一次壽光的水災,就給山東壽光的農民帶來巨大的損失。

70萬噸大棚,肯定在建築上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這樣能夠保證大棚經久耐用,使用壽命也是相當長的,這樣可以滿足長期種植的需要,成本就分攤到每一個不同的種植年份裡,整個成本就會降低很多。就像我們建設一個工廠一樣,一次性投資千萬、億元,然後每年按照折舊計算,成本就分攤到不同年份,工廠才有錢賺。高價大棚也是這樣。

70萬的大棚,說白了就是工業化思維進行農業種植,以後會成為趨勢。

而將投資大棚與三線城市的房子對比,這不具備可比性。

首先,房子就是一個水泥建築,不具備創造新的社會財富。而大棚是一個生產工具,可以持續為社會創造財富。

其次,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上漲真的不會太多。尤其在目前的調控政策下,房住不炒已經成為廣泛的共識,在三四線城市購房作為投資,不一定是一個好選擇。當然,如果工作生活在當地,那麼購房又要另當別論。

而從消費趨勢來看,我們現在總體消費趨勢是升級的。有錢人講究綠色消費,對生態、綠色、健康的農產品需求急劇增加,這樣,科學的大棚種植產品,市場需求還是挺大的,這也是真正的剛需。

所以,70萬噸大棚,還是很有價值的。


波士財經


在我們南方,單體鋼架塑料大棚(一般0.3畝-0.5畝)價格並不貴,最便宜的只要15元左右一平方米,最貴的(主要是鋼材更粗更好)60元左右一平方米,大約1-4萬元/畝。所以還是有不少人願意建設大棚的。

說七、八十萬元一個棚,主要是指北方冬暖式大棚(或者是南方的智能化鋼架連棟式大棚),面積遠不止幾分、一畝地,而且產出也是相當高的,一般三、五年都能收回成本,如果趕上行情好,甚至一、兩年就能收回投資,所以才回不斷投入相當於一套房的價格建設大棚。



播種田


如果擱在以前打死我不相信,但是,我見過高端設施農業項目後,就相信了。

前幾天我認識一個清華投資的項目,就是溫室種植西紅柿,改良品種的,沙瓤薄皮口感很好,可以當水果也可以是蔬菜。

他們投資一個標準項目是50畝,溫控,水肥,漲勢管理等,都是智能監控和部分控制,這樣一個標準項目滿額投資是兩千多萬。

對比一下,題主的12畝70萬元投資也並不多。上面那個投資1畝合大約40萬,12畝就是差不多480萬,當然,這只是機械的算法,實際投入肯定不是如此。

人家單純投資確實有燒錢的意思,但商業邏輯還是沒太大問題的,不然投資人也不傻。

所以,設施農業項目投資真不一定,大投入很高的有,小投入很低的更多。但大投入不意味著不賺錢,小投入也可能虧本。

商用邏輯很重要,具體運營也很重要。


農機內參


0604看完回答,可以說有很大一部分人還對農業有著骨子裡的偏見,認為農業投資大就是奢侈是不切實際。

但是為什麼這些人不認為“花上百萬買一輛車,花幾百萬建一個工廠”有問題呢?!這就是歧視農業項目,就像哥白尼當年發現“日心說”,瓦特發明蒸汽機,卡爾本茨發明了汽車,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一樣,開始總被人認為是“異類”。因為還沒有被所有人所認可,所以備受爭議。

題主所說的造價70萬的日光溫室,我曾經去看過。具體建設的內容及參數指標都非常高,與我們常規的壽光型日光溫室有非常大的差別。

同時能夠有更好的利用率,能夠產出更好的產品,能夠更精準的控制環境,也能夠有近20+年的使用期限。所以這個投資如果折舊下來一年也就是三萬左右,如果銷售渠道通暢,與產出相比還是有利潤空間的。

這種溫室還處於引進試驗階段,所以不要用舊觀念來比較溫室是不是值得花那麼多錢,用來生產的植物也是活生生的生命,環境不好是不會有好產品的。

對於企業而言,沒有貴與便宜,只有是否值得投入,能否有相應回報來判斷。這是簡單的生意人的思維。

如果是企業家投資家,看的是未來,而不僅僅是眼前的投入,所以階段不一樣,看到的也會不一樣。

我也只能默默琢磨學習。共進!

>>>持續抒寫超20萬字的三農原創答主——【農業引擎agrisky】

歡迎關注,互動交流; 有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返鄉下鄉創業項目、農業農村發展規劃、休閒農場建設運營等相關方面的問題,可以給我留言或者在下面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