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梵錦
進入大學,摒棄了高中沉重的課業壓力,宿舍便成了大學生們除了教室和圖書館之外,呆的最久的地方。宿舍不僅是個休息的場所,更是遠離家鄉的大學生們心靈放鬆的港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自然,同住一室的舍友關係,也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第一步。
大學舍友之間的關係是該親密無間還是點頭之交?或是三觀不合形同陌路?俺來也採訪了幾位在讀和已畢業的大學生,瞭解他們與舍友之間的關係,以及這種相處模式背後的原因。
義結金蘭 約定要做彼此的伴娘
小悠今年研究生畢業,她說三年前的大學舍友情是她最寶貴的財富:"我們學校按照報到先後順序分配宿舍,我們四個人幾乎同時到,緣分就在冥冥之中註定了。"
小悠記得自己生病時舍友的熱水,記得自己讓舍友幫忙帶飯,也記得考研時大家約定輪番去圖書館佔座時的刻苦和拼勁。"如果沒有我們彼此之間的鼓勵和支持,我可能也考不上研究生。"回憶當年的時光,小悠滿是感激。
在小悠看來,本科宿舍和諧氛圍的根本原因在於"三觀相合":"我們都只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有錢的時候一起聚餐,沒錢的月底一起打工。我們都有考研的目標,所以會相約上自習,完成目標後也會一起看綜藝哈哈一笑。四年的時間把我們變成了親人,彼此依靠著成為校園當中溫暖的後盾。哦對了,我們大學四年一直都是單身狗,相處的時間也更多。"
不過現在,小悠的室友當中,已經有一位做了媽媽,另一位剛剛結婚。"畢業後,我們名為'四朵金花'的微信群仍然熱鬧,大家分享著自己工作生活的日常。其中她們倆結婚的時候我們也都去了,說好要當彼此的伴娘,將來還要做孩子的乾媽,我們也都是這麼做的。"小悠說。
點頭之交 看破不說破的塑料友情
"女生之間難免有小團體嘛,正常。"今年讀大三的李喬,手機中有三個關於宿舍的群,而她們宿舍只有四個人,"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了,比如我和A,B一起選了一門課,但C沒有選,於是我們三個建一個群,偶爾也在這個群裡吐槽C;再比如跨年那天B沒有參與,我們拍了很多照片,回來之後傳照片為了不打擾她,就和A,C建了個群。她們微信裡應該也有一個沒有我的群吧,不過並不想知道她們都說了什麼。"
傳說,如果在校園裡看到四個女生並排走著,那一定是大一新生。因為熟悉之後就會各忙各的,沒時間也沒精力同行。李喬對這種說法表示認同:"我們不在同一個社團,沒有選到同一門課,週末時間也各自有安排,幹嘛非要綁在一起呢?"與舍友相比,李喬更喜歡與社團的同學相處,"畢竟除了上課其他時間都在忙社團,所以跟他們的感情也更深。"
李喬不認為她們之間的感情是"塑料友情":"舍友就是舍友,不能和朋友混為一談。畢竟宿舍是隨機分的,我們能保持點頭之交,彼此不妨礙就已經很不錯了,何談友情或者塑料友情的說法呢?"對於李喬而言,宿舍不過是個休息的地方,"不過在我晚歸或者熬夜肝PPT的時候她們也沒有嫌我影響她們休息,還是挺感激的。"
畢業永別 走出象牙塔便形同陌路
已經本科畢業兩年的心悅,大學期間過得很不如意,其中對她困擾最大的便是宿舍關係:"當時住在混合宿舍,和舍友不一個班。有一天早上她們三個有課,出門的時候順手就把門鎖了,我被忘在了宿舍裡,等到她們下課才把門打開。"以及心悅睡覺時其他三人大聲看視頻,晚歸的時候被鎖到宿舍外,三個人出去玩從來不叫她。"因為不和同班同學住一個宿舍,在班裡也沒有其他朋友,覺得孤獨的時候只能自己給自己找事做。"
圈子不同不必強融,心悅很早便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只有其中一個人的QQ,還是之前用來溝通水電費的。後來畢業了就沒再聯繫過,微信也沒加。"
但心悅坦言,再給她一次機會,可能她們的關係依舊不會太好:"家庭條件不一樣,她們一件衣服是我一個月的生活費,她們討論的東西我一句都插不進去嘴,關係怎麼可能會好起來。而且我當時剛上大學,對什麼都畏手畏腳。舍友都是膚白貌美大長腿類型的,可能也是因為自己自卑吧,會覺得和她們疏遠一些比較好。"
舍友是一面鏡子,從朝夕相處中能看到自己人際交往中的弊病和陋習,從而想方設法去改正。在大學裡,有人幸運遇到關係融洽的舍友,從而結下一生友情。也有人不幸遇到相看兩厭的舍友,既影響生活又影響學業,大學四年百般痛苦。但這種惡性的舍友關係,不能成為無心經營自己的藉口。當真正遇到相處不來的舍友時,改變自己融入他們的圈子,加強心理建設讓自己更堅強,以及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調換宿舍,都能成為解決方法。
畢竟,無論好壞,舍友只是短短几年的匆匆過客。校園生活的精彩,未來人生的絢爛,被無關之人左右,一點也不值得。
閱讀更多 俺來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