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蔣友柏:我沒有見過幸福的人

蔣友柏:我沒有見過幸福的人

01 【活在懸崖邊上的蔣友柏】

閒來,看了一期《我的時代和我》,這是一檔名人記錄片,用幾個月的時間去跟拍一個名人,呈現他最真實的生活狀態。

這一期的嘉賓,是蔣友柏。

蔣友柏是誰?單單這個名字,你可能有些陌生,但是提到他的曾爺爺蔣介石,大概是無人不曉了。

是的,蔣友柏就是蔣家的第四代,曾爺爺是蔣介石,爺爺是蔣經國。小時候出行有保鏢護駕,理想是當總統。這個在別人聽來,彷彿痴人說夢的理想,對於他來說,是那麼理所當然。

“就像醫生的孩子想當醫生,律師的孩子想當律師,這是一個孩子最早看到的生命狀態,會去自然而然地選擇,而我的家人,都是領導人,所以,我也想當總統”,蔣友柏說。

不僅如此,上天還給了他另一張好牌,身高1米85,外貌俊朗,是臺灣很少的同時出現在娛樂版和政治版的名人。

就是這樣一個人,在紀錄片的開篇便拋出了一句:“我看過為人民服務的狀態,看過傷心的狀態,但從來沒有看過幸福的狀態……”。

這一句,道破悲情,道出絕望。

上天有時候公平的令人咋舌,他給你一副好牌的同時,也一定會輔以幾張爛牌,讓你在權衡之中,過出人生。

對蔣友柏來說,也不例外,只是這副牌的好壞太過分明,讓他一時間不知道怎麼接住,又怎麼出牌。

蔣友柏:我沒有見過幸福的人

12歲之前,上天給了他最顯赫的身世,和帥氣的外表。姓蔣,讓他彷彿手中握有一盞阿拉丁神燈,可以獲得想要的一切。

12歲,上天收走了一切,爺爺蔣經國去世,父親遵循爺爺“蔣家人不得再從政”的遺訓,全家人移民加拿大。在那裡,語言不通,又不習慣與“凡人”為伍,他幾乎一個人渡過所有時光,即便如此,也會被中國孩子罵是“蔣匪”。

17歲,他在美國讀書,得知父親去世,同時發現,家裡其實沒有錢。而當年是曾爺爺、爺爺手下的後代們,開著保時捷、住著豪宅,一餐飯可以抵得上他吃三四百條熱狗。所以他選擇從學校肄業,兩年的時間,和家裡斷絕聯繫,拼命賺錢。

“那個時候,感受到這種落差,首當其中的就是憤怒,所以就想,拼命地做點什麼,再回到那個位置”。

作為蔣家的後代,他骨子裡充滿了征戰的基因,後來,他做金融,又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無論做什麼,拼命回到那個位置,都是他生活的主旋律。他說自己是生活在懸崖邊的人,所以不能失敗,因為沒有失敗的權利。

蔣友柏對自己的孩子們說:“我過得不快樂,希望你們可以過一個快樂的人生。”

在訪談中,他反覆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到我這一代就結束了,一定要讓它結束。”

看完這段片子,心裡一直很沉。

在旁人眼裡,他帥氣逼人,有漂亮的妻子,可愛的孩子,他的生活,就是幸福本身。

但是,他說,自己沒有見過幸福的狀態。

負責採訪他的陳曉楠說:“你要是知道了20歲前他的所有經歷,你會明白,他根本沒有時間顧及自己帥不帥這件事”。

你可能會覺得他過得很擰巴,明明已經時光境遷,明明早已落入凡間,卻依然幻想著自己手裡握有神燈,怎會不累?

可是,接受這件事,從來都不是那麼容易的。

何況是對於他。

就像他自己說的:“經歷過最好的和最壞的,你讓我怎麼接受?”

02【生命原本不公平,那又怎樣?】

恰巧,這兩天,有一個讀者留言給我。

她說:“若杉姐姐,我是舞蹈隊成員,加入的初衷本來是想提高自己,但根本不是我想象的那樣。裡面不乏校領導子女,都是不思進取來打發時間的,更何況我跟她們家境天差地別,在裡面更是雞立鶴群。更氣憤的是,老師不來排練,千年一次還說我們佔用她寶貴的時間,我還是犧牲我的學習時間呢!我找不到堅持的理由了。”

言語中,有無力更有不憤。

我回信給她,說:

“給你兩個建議:

第一,不要去和那些校領導的孩子比,因為你和他們不一樣,並且,這個不一樣是暫時沒有辦法改變的,如果一味糾結,只會讓自己更難受。不如接受不可改變的,然後想辦法。

第二,衡量一下如果退出,後果是可以接受的嗎?比如,放棄喜歡的舞蹈,自己捨得嗎?老師會不會有意見,等等。如果可以接受,就退出,如果你覺得後果是自己承擔不起的,就咬牙忍下去。因為,這是你現在,唯一擁有的選擇。”

蔣友柏:我沒有見過幸福的人

寫下這兩個建議,花了很久。

一來作為諮詢師,很少輕易給建議,二來,這兩條建議怎麼看都有些冰冷。

可是,還是決定把這些話寫給她。因為,如果不接受現實,一味地比較:為什麼別人有,我沒有,為什麼別人可以輕輕鬆鬆,我卻要過得這麼辛苦。

這些比較,除了增加憤怒,真的沒有什麼意義。

倒不如咬牙,把現狀接受下來,用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怎麼樣可以過得更好。這樣,反而更有效,生活也會更容易一點。

如果蔣友柏可以接受自己落入凡間的現實,如果我的這位小讀者,可以接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現實,都會更快的消除憤怒,找到自己人生的位置。

這不得不說,是一件好事。

03【接受,意味著放過自己】

心理學上,常常會說到“自我接納”四個字。

自我接納,指的不光是接納自己,接納自己所有的優點和缺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接納自己所處的現狀,也就是接納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係。

看到一個視頻,叫《時間去哪兒了》,很是扎心。

視頻中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個人可以活到78歲。

大概會有28.3年用在睡覺上,

10.5年用在工作上,

9.5年花在電視和社交媒體上,

6年的時間花在家務上,

4年花在吃吃喝喝上,

累計3.5年花在教育上

……

算到最後,留給自己的時間,不過只有短短的9年而已。

這短短的9年,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如果一味地留給怨天尤人,與現實擰巴,豈不是更可惜?

《我的時代和我》中,陳曉楠問如今41歲的蔣友柏:“你什麼時候可以過一個不累的人生呢?”

蔣友柏說:“希望50歲以後可以吧”!

蔣友柏:我沒有見過幸福的人

我想,如果真的能夠從內心放下“蔣氏”這個符號,蔣友柏原本可以更早、更快的做他自己,開始享受屬於他自己的人生。

對於蔣友柏來說,時代給他的,他別無選擇,只能選擇“接”和“受”。

但是這其中依然可以有所不同,是淡然的接下,然後轉身過自己的生活;還是被動的接下,帶著憤恨,負重前行。

大多數的時候,選擇欣然接受,其實並不容易。

但卻是最好的、放過自己的方式。

願你,能夠在現狀允許的範圍內,做最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