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百年滄海桑田,三水最大的沙洲在這一刻將我們震撼!

沙田見證珠江三角洲歷史變遷。著名歷史學家劉志偉指出,在珠江三角洲發育和開發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沙田—民田”的空間格局,實際上是一種體現在資源控制上的政治權利和文化認同的格局。

在三水,蘇文沙(解放沙)名字的來歷就生動地詮釋了上述論斷:白坭西江邊一個沙洲日積月累,面積擴大,沙田成為附近村民爭搶的對象。清代蘇氏家族出了一位進士,名蘇文,權力落到地方,於是蘇氏家族在沙田爭奪中獲勝,沙洲用蘇文名字命名,於是就有了“蘇文沙”。如今這個沙洲已經成為三水面積最大的沙洲。

百年滄海桑田,三水最大的沙洲在這一刻將我們震撼!

解放沙村景。/佛山日報記者馬力攝

蘇文沙名字由來

見證區域變遷歷史

在白坭鎮崗頭村西邊,有一個西江中的小沙洲。“當時,這個小沙洲還沒有名字,開始的時候面積也不大,沒有耕種價值,所以也無人耕種。”三水文史專家植偉森說。

西江水不斷沖刷,泥沙沉積,沙洲面積不斷擴大。沙洲上的沙田也漸漸成為“香餑餑”,附近村民爭相耕種。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沙田爭鬥十分普遍,還經常引起宗族之間的械鬥。這個面積不斷擴大的沙洲成了附近宗族爭鬥的對象,糾紛長期不斷,地方官也無計可施。

到了清雍正年間,一個名叫蘇文的人出現了,他成功地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爭鬥。話說雍正十一年(1733年),蘇文在科舉考試中高中進士。他高中之後,衣錦還鄉,榮歸故里,時任三水縣令照例是要上門拜訪道喜的。談話之間,聊起了沙洲的爭地糾紛。縣令靈機一動,心想蘇文新科進士,按照慣例,可以進入仕途,說不定未來官還會越當越大,何不做個順手人情,把沙洲判給蘇文家族。一來可以結交蘇文,而且還解決了沙田爭鬥。於是縣令就把整個沙洲判為蘇文所有。

“蘇文獲得了這份大禮,十分感謝。”植偉森說,他接收這個沙洲後,並沒有佔為己有,而是作為蓬村蘇姓祖嘗地(祖業),租給農民耕種,所得租金供每年拜祭祖先、公益事業之用。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沙洲稱為“蘇文沙”。據悉,蘇文被皇上委任為陝西省隆德縣知縣,在任期間,頗有政績。乾隆十年(1745年),他應召入京等候升職任用,因病死在京城。

新中國成立後,蘇文沙被改名為“解放沙”,但在村民口中,大家仍然習慣叫“蘇文沙”。

蘇文沙名字由來正好反映出當時沙田爭鬥的歷史,也折射出珠三角經濟社會的變遷。正如劉志偉教授所言:在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下,任何社會成員在經濟上的實力和政治上的威勢都是可以變動的,而在經濟和政治上地位上升了的社會成員,也必須用一套文化符號,利用同樣的文化象徵來獲得和穩固自己政治經濟的權利,“民田—沙田”的空間格局,體現的就是這樣一種文化權利結構。

百年滄海桑田,三水最大的沙洲在這一刻將我們震撼!

在解放沙,一戶人家用廢棄的繭架封閉破損的窗戶。/佛山日報記者張弘弢攝(資料圖片)

桑基魚塘景象成歷史記憶

如今的蘇文沙已經成為三水面積最大的沙洲,面積1.65平方公里。沙洲位於西江東岸,與高明區隔著西江相望。“沙洲上原有天、地、玄、黃4條村莊,又稱為天字號、地字號、玄字號、黃字號。解放後,地字號與玄字號兩條小村合併,變為3條村,標準地名是天字號、地字號、黃字號,簡稱一、二、三村。”白坭鎮崗頭村黨委書記梁鳴銳介紹,沙洲上有耕地面積1500多畝,人口約1000人,有蘇、李、區3姓。沙洲上無水田,主要種植甘蔗、桑樹等經濟作物。

“這個沙洲,原來面積較小。”植偉森說,從明末清初開始,泥沙不斷淤積,面積逐漸擴大,成為一塊可供放牧和耕種的洲地。當年,人們把它叫做“細沙”,也有叫它為“海心沙”的。附近村民都紛紛到這個沙洲上開墾土地,種植莊稼。由於西江河道東岸逐漸淤塞,這個沙洲的東面,大部分已與樵桑聯圍連在一片了。

沙洲上沙田肥沃,適合種植。“沙洲上曾經家家戶戶種桑養蠶。”解放沙“沙長”蘇國熾說。他是解放沙村民小組長,也被村民親切地稱為“沙長”。“原來洲上三分之一的農田都是桑田。”蘇國熾說,家家戶戶種桑養蠶。種桑養蠶是辛苦活,清晨天剛矇矇亮,村民們就起床去桑田採摘桑葉,深夜了還要照料蠶寶寶。辛苦歸辛苦,養蠶也是村民們主要收入來源之一,蘇國熾回憶,那時他們家一次可產200~300斤蠶繭,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養蠶需要場地,為方便養蠶,解放沙的村民們建造了規格一致的蠶屋,面積均為140平方米左右。所謂蠶屋,不專養蠶,還住人。蘇國熾家的房子一樓有一間專門的蠶房,蠶寶寶小的時候居住在這裡,待長大了,需要更多空間,裝蠶寶寶的匾就擺滿了屋子。至今,蘇國熾家還保留著養蠶時的匾等工具。

百年滄海桑田,三水最大的沙洲在這一刻將我們震撼!

解放沙上曾經的桑田已成了菜地。/佛山日報記者張弘弢攝(資料圖片)

桑基魚塘是嶺南農村的一大特色,著名佛山史學專家羅一星說,由於蠶桑和養魚可以互相促進,蠶屎餵魚,塘泥肥桑,而且蠶繭造數多、生絲商品檔次高,生產資金也週轉快,因此“桑基魚塘”代替了“果基魚塘”。

清嘉慶《三水縣誌》 稱:婦女鹹勤紡織。明清至民國,三水絕大部分勞動力仍以耕種為主,以養蠶、捕撈等為副業。三水沙洲較多,向有種桑養蠶的習慣。歷史資料記載,高峰期三水共有桑田3萬多畝。直到1957年,三水有30個社(隊)種桑,面積4900多畝。

回想起種桑養蠶的一幕幕,蘇國熾記憶猶新。“到上世紀90年代初,解放沙就不再種桑樹養蠶了。”蘇國熾說,蠶寶寶對空氣要求高,蠶越來越難養了,而且養蠶很辛苦,經濟效益低,村民們改種見效快、效益高的瓜菜。在解放沙平整的土地上,成片成片種上了黑皮冬瓜,昔日遍佈的桑田早無蹤跡。

桑基魚塘的景象只存留在人們的記憶裡。順德、南海部分地方試圖恢復桑基魚塘的美景,但缺乏經濟動力的嘗試均難以成功。

原標題:白坭解放沙(蘇文沙): 三水最大沙洲的滄海桑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