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異彩紛呈的果洛手工藝(下)

中國鄉趣網訊 拉加鎮地處氣候溫和的黃河河谷,是果洛有名的藏靴生產地。8月12日,記者來到距離瑪沁縣七十多公里的拉加鎮。在黃河岸邊一條不起眼的街道上,一間小店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家店雖然不大,但裡面擺放的藏靴、箱包、服飾等藏式手工藝品,極具特色。昂什多就是這家店的老闆,也是拉加藏靴的非遺傳承人。

在他的邀請下,記者參觀了他的藏靴工作室。工作室分內外兩間,裡面一間主要製作藏靴,正前面的貨架上擺放著不同款式的藏靴成品和鞋底,鞋楦、皮繩、毛氈、刀等製作材料和工具零亂地堆放在一側。昂什多介紹,拉加藏靴又名拉加阿亞,因產於果洛拉加地區而得名,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拉加藏靴採用犛牛皮和上等羊皮為原料,經過水煮、鞣製、上色、裁剪、縫紉、定型、裝飾等多道工序製作而成。拉加地區大多是牧區,道路狀況差,經常要上山放牧,普通的鞋穿不了多久就破了,這對於一些貧困家庭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拉加藏靴靴筒長、靴底厚,結實耐用,還能保溫防潮,非常適用於高原跋山涉水、踏雪露宿的遊牧生活,因此深受牧民的喜愛。

和牧區很多手工藝人一樣,昂什多的藏靴製作手藝也是家傳的,輝煌的時候,前來購買藏靴的人能踏破門檻。但隨著機制皮鞋和膠鞋在牧區的普遍出現,拉加藏靴的缺點被逐漸放大:製作工序煩瑣,產量低下,製作十幾雙藏靴,需要花兩個多月的時間,而且售價高昂,很多牧民根本承擔不起。這一切幾乎讓拉加藏靴的製作工藝瀕臨失傳,好在州縣兩級的文化部門及時幫助,才讓昂什多沒有扔掉製作藏靴的傳統手藝。

2010年,在果洛藏族自治州文體廣電局的資金扶持下,昂什多開了一家雪域藏服店,經營起了拉加藏靴、頭飾髮套、藏式揹包、藏服等傳統工藝品和旅遊產品,並吸收20名牧民群眾學習、製作,年收入達到了20萬元。2015年年底,昂什多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昂什多藏式手工產品加工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的規模也逐年擴大。

果洛地處青海高原腹地、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核心地帶。大自然以獨特的方式孕育著萬物生靈,並且強力激發當地民眾的創造能力,藏靴、黑陶、石刻等精美的傳統手工藝品,就是果洛人民創造力的表現。

牛皮、羊毛、石頭、土……這些當地最常見的事物,經過果洛工匠們耐心的製作與打磨,成為兼具使用價值與藝術價值的手工藝品。

班瑪黑陶幫牧民致富

與拉加藏靴相似的是,班瑪縣的傳統手工藝品——黑陶,其原材料也來自當地特有的泥土。這種古老的黑陶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手工製作方法。班瑪黑陶的種類繁多,有壺、壇、罐、燈盞等多種形制,既是當地牧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他們的宗教文化用品。

謝格太是家中的第四代黑陶製作傳承人,也是目前省內為數不多的藏黑陶製作藝人之一,他的爺爺曾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黑陶製作高手,謝格太的手藝也是來自於爺爺的言傳身教。小時候,爺爺因為做黑陶,經常雙手沾滿泥土,這種形象也深深印在他的腦子裡。

黑陶的製作過程都是原始的手工製作,制胎用土來自班瑪縣燈塔山,這裡的土很適合陶胎的燒製。謝格太介紹,一個陶罐的製成要經過取土、曬乾、粉碎、和泥、打磨、捏製、發酵、火燒、燻黑、拋光等多道工序,不嚴格按照工序走,就燒製不出上好的黑陶。

謝格太說,班瑪黑陶雖然看起來表面不光滑,但能耐1800攝氏度的高溫,不容易炸裂,這是因為燈塔山上的土質裡面礦物質含量較高,泥土自然不細膩,所以燒好的陶罐表面看起來略顯粗糙,不過很結實,耐用耐燒。

以前,黑陶罐在果洛地區的牧民家中使用十分普遍,裝酥油、裝青稞、盛水、燒水、做飯用的都是它,如今,交通便利了,生活條件也變好了,牧民們開始使用更輕便的鐵、鋁等器皿,黑陶的實用價值逐漸降低。但謝格太不希望這門手工技藝就此銷聲匿跡,他想把古老的黑陶手工藝傳承下去。

2014年,在州縣兩級政府的扶持下,謝格太註冊成立了黑陶製作公司,並召集當地的貧困牧民前來學習黑陶製作手藝,截至目前,謝格太的公司已有19名工作人員。

隨著果洛州對傳統手工藝的大力支持,謝格太公司的黑陶產量逐漸增大,黑陶製作和銷售成為一些牧民的致富新方式。

果洛文化走向世界

2014年,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實驗區獲批設立之後,果洛州加快了文化發展的步伐。不僅加大對非遺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還組織全州非遺文化傳承人開展了“千人培訓”三年行動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培訓各類文化人才1000人次,不斷增強傳承人的傳承意識,提升傳承人的傳承能力和水平,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非遺傳承人,打造出了一批優秀的非遺文化創意產品。

2017年11月,果洛州組織格薩爾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遺項目參加了第三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果洛特色手工藝品的登陸,受到不少外地民眾的歡迎;今年4月,在意大利舉行的第82屆佛羅倫薩國際手工藝博覽會上,來自果洛的傳統藏銀手工藝產品受到各國手工藝同行和民眾的稱讚;2018中國(青海)藏毯國際展覽會上,來自果洛的9家企業攜帶八十餘種手工產品參加了展覽,那種原生態的、帶著格薩爾魔幻風格的手工藝品,讓觀眾讚不絕口。果洛傳統手工技藝和非遺文化在不斷摸索中,逐漸走出果洛,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作者:王春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