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昔日“龍鬚溝” 今朝換新顏——我市龍泉景觀帶建設紀實

本報實習記者 李峰

龍泉景觀帶是依託西乾渠改造建設而成的城市景觀工程。

走進市區永昌路龍泉景觀帶,溼潤清涼的氣息撲面而來。環顧四周,亭臺廊閣錯落有致,大小雕塑妙趣橫生,河水潺潺流淌......這還是以前那個臭氣熏天的“龍鬚溝”嗎?

讓我們把鏡頭拉回到以前。

“西乾渠主要是用於農田灌溉,2006年以前,西乾渠沿線大部分房屋都是些私搭亂建的土坯房,數公里的西乾渠兩側,居民隨意傾倒的垃圾堆成一座座小山,汙水橫流,每當靠近,就覺得惡臭難聞,被市民戲稱為金昌的‘龍鬚溝’。每年只有在農灌時才有幾天不那麼臭,從西大河水庫來的水會沖走一些垃圾。”54歲的解世寧在西乾渠邊上長大。

改造“龍鬚溝”

2006年,為徹底改善西乾渠沿線人居環境,改變髒、亂、差的狀況,市委、市政府決定對西乾渠沿線進行環境綜合整治,建設一個由西乾渠沿線、龍泉公園等組成的龍泉景觀帶。

景觀帶全長2854米,規劃面積4034萬平方米。規劃設計由北京清華規劃設計研究院負責,設計堅持多樣化原則,充分體現鎳都產業文化,著力挖掘“龍”與“泉”的特定內涵。

隨即,項目一期市區公園路至金川路段開工建設。

市住建局城建科副科長蘇小斌是龍泉景觀帶建設工作的親身經歷者。他說:“在建設初期,我們遇到了很多困難,最主要的就是拆遷難。這裡人員複雜,很多釘子戶因為各種原因不願搬走。有時候一戶釘子戶就能阻礙工程建設很長時間。我們挨家挨戶地走,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耗費了很長時間,最後終於把釘子戶全部勸說搬走。”

同年底,市政府和金川集團公司達成協議,龍泉公園移交市政管理。2009年初,原市建設局委託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對龍泉景觀帶金川路至蘭州路段,即原龍泉公園段進行現場施工圖設計,拉開龍泉公園改造帷幕。

蘇小斌說:“在改造龍泉公園過程中,除對原有設施進行改造外,還增設了風水球、祥龍、龍泉、律動等多個雕塑和園林小品,融生態、審美、遊憩於一體,增加景觀層次,提升文化內涵。”

2010年項目一期竣工,景觀帶初步形成。

舊貌換新顏

2012年,項目二期公園路至慶陽路段開工,改造西乾渠渠道,並新建景觀橋、福園、祿園、壽園、喜園等主景點。

我市建設部門經過科學論證,兼顧景觀、農灌和防洪要求,將平時西乾渠裡的汙水引入暗河流淌,新建了人工湖,用一條飄帶河連接景觀水系,達到置換水體的目的。

為增加景觀層次,建設部門還在一些地方進行了微地形重塑,構建起伏的坡地淺丘,使有限的土地上既有草坪,又有灌木以及高大遮陽的喬木。

景觀帶設置了廣場舞、太極拳、健身路徑、羽毛球場等活動區域,安裝了健身器材。

2014年二期竣工,西乾渠舊貌換新顏——河床用鵝卵石鋪就,渠道岸線蜿蜒曲折,或積水為碧潭,或疊流為微瀑,或聚溪為淺灣……

入眼皆是景

2014年至2017年,項目三期慶陽路至新華路段龍泉景觀帶工程實施。

經過10多年的建設歷程,拆除西乾渠沿線危舊房屋436戶,清理整治渠岸渠道約2000米,投資共約1.45億元的龍泉景觀帶在市民的期待中如約而至。

建成後的龍泉景觀帶集防洪、農灌和景觀為一體,輻射周邊8個住宅區,受益人群約3萬人,形成了30分鐘生態健身圈,改善了市民生活環境,提升了城市品位。

讓我們將鏡頭轉向景觀帶小廣場: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歡快的光斑,跳躍在綠意盎然的草坪上。有老人手拿收音機,聽著戲曲漫步;有三三兩兩的人群,坐在長椅上聊著天;有跳廣場舞的大媽們,舞動著手中的扇子;有戀人相依相偎。

走在林蔭小道上,解世寧指著不遠處的一棵沙柳樹說:“那棵樹原來就在我家屋後,改造的時候沒有砍掉。現在,景觀帶已經成為我每天都會來的地方,早上來鍛鍊,晚飯後來散步,這裡環境優美,空氣質量非常好,周圍的居民都很喜歡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