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 徐州傳統技藝:沛縣色織土布技藝(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歷史沿革及分佈情況

沛縣色織土布歷史悠久,與“魯錦”一脈相承。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就是我國紡織業的發祥地, “齊織魯縞”享有盛名。沛縣地處蘇魯交界,民間紡織業一直較為興盛,色織土布自明清流傳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

徐州傳統技藝:沛縣色織土布技藝(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民間色織土布在沛縣地區又稱為“四格繒”或“八格繒”。繒在我國古代是絲織品的總稱,“四格”“八格”是指結構圖案而言。圖案是由預先染色的經緯線,在民間自制的土織機上織成。沛縣色織土布的染色絲線要在四種以上,織出的土布圖案簡潔大方,色彩鮮明雅麗。

沛縣色織土布是湖區歷史文化、地理環境、宗教信仰、審美情趣等因素的重要載體,是實用性與裝飾性的結合體。沛縣色織土布體現了湖區人的粗獷與大氣。由於湖區人民相對偏僻的居住環境,使其較少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色織土布紋樣也因此一直保留濃厚的傳統特色。依水而居的湖區人民崇尚自然,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用智慧來美化他們的生活,在繼承中創造,因此始終保持著獨特的風格和濃郁的鄉土氣息。

徐州傳統技藝:沛縣色織土布技藝(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沛縣色織土布技藝分佈在沿微山湖一帶的龍固鎮、五段鎮、楊屯鎮、魏廟鎮、胡寨鎮等。

基本內容及藝術特徵

沛縣色織土布是沛縣湖區保留較完整的一種原始紡織工藝品。它採用原始的織機,以通經斷緯方法,挑換緯紗、手送木梭打織完成。其用途主要是拼縫加工成床上用品、小孩的蓋裙、披肩和衣服等。色織土布採用通經斷緯的方法,即紡織中的“挖梭”工藝,經線在錦面上是貫通而不間斷的,各色緯線僅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線交織。由於經緯線的交錯,傳統沛縣色織土布只適合表現相對簡潔的圖形。

沛縣色織土布多以土紅、靛藍棉線為經線和底緯,通經斷緯,挑織而成。織造工藝及準備工序的主要程序可歸納為:紡線、染線、倒線、裝扣、上機、試織等。相關工具為木機、竹扣、紡車、落子等。

徐州傳統技藝:沛縣色織土布技藝(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沛縣色織土布呈現出獨具特色的“平面構成”。在土布中常見的是重複骨格,不同的骨格變化,加上格線以斜向、水平錯位或波形曲線等格式確定,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骨格形式。將點、線、面以不同的大小、方向、明暗、色彩等表現出來。

徐州傳統技藝:沛縣色織土布技藝(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傳統技藝:沛縣色織土布技藝(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傳統技藝:沛縣色織土布技藝(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色織土布中的抽象表現和圖案,是織女經過提煉、加工而成的抽象幾何圖案。這種幾何紋樣不受自然形態的束縛,憑藉主觀的感受,以抽象的手法表達出形式美。

主要價值

沛縣色織土布以獨特的圖案符號形式記載著沛縣湖區人民對美的嚮往與追求,在代代傳承中,構造了一個獨具特色的視覺符號系統。這是對自然之美的肯定,飽含著深厚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以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和追求美的質樸情感。

織女抓住色織土布的形態結構、色彩、運動規律等,將其抽象概括成具有幾何特徵的基本形,創作者再依據基本骨格形式和約定的形式進行構圖,按需要選擇、組合排列基本形,使畫面體現出民間藝術特有的審美意蘊。

色織土布具有裝飾色彩特徵和實用性,具有深刻的社會價值。在形與形的重複排列的過程中,有些基本紋樣在許多織錦畫面中被反覆地運用,有時被用作主要對象,有時被用作點綴,或與其它紋樣一起組合成具有複雜效果的圖形,使整個畫面視覺效果更豐富。

幾百年來,沛縣湖區人民的床上用品,床單、被面、褥面及四季服裝、小孩衣帽等都離不開色織土布,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沛縣色織土布技藝於2009年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