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朱祁鈺明明做過明朝皇帝,為何不能葬進皇家帝陵?

井底小小魚


眾所周知,明朝一共有16為皇帝,但最終入葬帝陵的只有13位,朱祁鈺就是三位沒有葬在帝陵的其中之一。

朱祁鈺一共在位8年,按照慣例,只要擁有帝王的頭銜,即使一天都沒有臨朝,死後也得葬入皇家帝陵,那麼,朱祁鈺死後為何沒有享此殊榮呢?

(朱祁鈺劇照)

一、朱祁鈺是怎樣當上皇帝的?

這得從“土木堡之變”說起。

正統十四年,蒙古族瓦剌部落不滿明朝的賞賜,在首領也先的帶領下,率四路大軍入侵明境,城池不斷失守,邊關告急。“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

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決定御駕親征,隨即率領文武官員100多人,軍隊50萬,浩浩蕩蕩殺向也先。

瓦剌部隊只有區區數萬人,明軍數量十倍於它。但由於王振專權,一切軍政大權均由其掌控,在交戰的過程中,王振指揮失誤,數次改變行軍路線,後又組織不當,頻出昏招,一場必勝的戰鬥居然讓王振折騰成完敗。

明軍損失慘重,3萬精銳騎兵損失殆盡,數十萬大軍死者達三分之一,傷者過半。明軍只好狼狽後撤,退至土木堡。

由於土木堡地勢較高,明軍無法獲取水源,飢渴難耐的明軍只好移營找水,結果遭瓦剌伏擊,英宗朱祁鎮被俘。

消息傳回京城,朝野震動,大臣們驚慌失措,人人自危,多數大臣主張“南遷”避禍,少數人提出“力戰”據敵。

于謙認為,不可重蹈北宋的亡國之轍,輕易放棄京畿重地,應該迅速穩定局勢,調動軍隊抵禦瓦剌的進攻。

在請示了皇太后後,朱祁鈺火線即位皇帝,遙尊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于謙也率軍擊退了瓦剌,解了京城之圍。

(土木堡之變)

二、朱祁鈺是如何對待朱祁鎮的呢?

讓朱祁鈺始料不及的是,一年後,朱祁鎮居然毫髮無損地回來了。朱祁鈺表面上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兄弟倆“淚涕沾襟”地相互擁抱。但如何安置朱祁鎮,成了朱祁鈺的一塊巨大的心病。

在迎回朱祁鎮後,朱祁鈺隨即將他軟禁在了南宮,這期間,朱祁鈺還幹了幾件很不地道的事情。

首先,他切斷了朱祁鎮和外面的一切聯繫。

凡是要見朱祁鎮的文武大臣、王公貴胄以及皇室家族,都必須徵得朱祁鈺的同意,還限定見面的時間和地點。他甚至譴人砍光了南宮周圍的樹木,防止有人翻牆而入。朱祁鈺還安插自己的宮女和太監在朱祁鎮的身邊服侍,充當線人,掌握朱祁鎮的一舉一動。

其次,朱祁鈺廢掉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

當初“土木堡事變”後,朱祁鈺登基為帝時,孫太后就已經立了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意思很明確,你朱祁鈺的皇位只是暫時的,百年之後,皇位應該還給朱祁鎮的後人,這也是被眾大臣認可和接受了的。

但朱祁鈺卻不想輕易丟掉到手的皇權,一直謀劃著廢掉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朱祁鈺的想法不但招致眾大臣的強烈反對,就連他自己的皇后也對其做法嗤之以鼻,數次阻止。最後,朱祁鈺將皇后打入了冷宮,廢除了皇后之位。

景泰三年,朱祁鈺在朝野的一致反對聲中,強行廢除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朱見濟為太子。不過頗為喜劇的是,朱見濟在即位太子不久後就死去了。

(奪門之變)

三、朱祁鈺為何死後未入帝陵?

由於朱祁鈺在對待朱祁鎮父子的事件中倒行逆施,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民心,眾叛親離。

於是,張太后聯合大臣發動了“奪門之變”。

景泰八年,朱祁鈺在痛失愛子後一病不起,大將石亨在取得張太后的懿旨後,聯合徐有貞從南宮迎回了朱祁鎮,重新登基為帝。

朱祁鈺聽聞朱祁鎮登基的消息後,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哥哥做皇帝了,挺好的。”

朱祁鎮復位後,當日就將朱祁鈺軟禁在了永安宮裡,廢為郕王。一個月後,朱祁鈺離奇去世。

朱祁鈺死後,朱祁鎮專門下詔歷數朱祁鈺的“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等罪行,諡號為“戾”,稱“郕戾王”。

朱祁鈺的葬禮也按照親王的規格舉辦,最後葬在了北京西山。

所以,朱祁鈺也就成了沒有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祁鈺為什麼沒有葬進皇陵,因為他有一個怨恨他的哥哥啊!


朱祁鈺也就是明代宗,生母本是獲罪之人按道理朱祁鈺是沒有可能坐上皇位的,但他卻有一個玩命作死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鎮當朝時候寵信大太監王振,受其蠱惑御駕親征瓦刺誰知大敗,不慎被俘虜,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一場戰役把皇帝整丟了,一時間朝野大亂。


國不可一日無君,此時于謙極力推舉朱祁鈺繼承大統,朱祁鈺百般推辭不過只好登基。

人生本來就是無常,瓦刺本想利用朱祁鎮從明朝那裡討些好處。誰曾想人家皇帝都選出來了,一下子朱祁鎮貶值了,擱在手裡還要管吃管喝,太不划算。沒辦法做個順水人情送他回去吧!


朱祁鈺呢?本來對皇位不感冒,誰知這一做了上去根本停不下來,喜歡上了。朱祁鎮回來了那隻能是太上皇,被朱祁鈺囚禁起來了。


這一囚就是七年,可把朱祁鎮氣壞了。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朱祁鎮雖然比朱祁鈺年長,但身體好。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大臣石亨見勢促成了奪門之變。

朱祁鎮再一次登基,這下可要好好清算下舊賬了。朱祁鈺被貶為郕王,不久病死也有說法是被朱祁鎮賜死,葬於西郊金山的景泰陵。


少俠看歷史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明白幾個名詞:景泰帝、郕王、代宗,這三個稱謂都是稱呼一個人——朱祁鈺。

景泰帝朱祁鈺在明朝是個非常特別的皇帝,感覺整個大明王朝的皇位傳承都是一脈相傳,到他這裡是橫插了一槓,最後這個皇帝位置從哪裡來的,還得回到哪裡去。

其實這是個很悲傷的故事。

明英宗朱祁鎮登基的時候年紀很小,只有9歲,一直跟他一起玩的就是他的弟弟朱祁鈺,這哥倆從小關係就非常的好,雖然不是一個媽生的,但比親媽生的關係都要好,以至於他們成年後,朱祁鎮當著皇帝,而且還是親政皇帝,按照祖宗規制,弟弟朱祁鈺是藩王,應該在成年後就任封地,沒有皇帝詔令不得進京的。

可是這哥倆關係是在太好了,特別是當皇帝的哥哥朱祁鎮非常捨不得弟弟朱祁鈺離開他,就一直拖著沒有催促朱祁鈺就藩。

在當時皇權社會里,兄弟之間的感情能達到這個程度的還是很少的,歷來都是兄弟相防,兄弟相殘的,畢竟皇帝那個位置實在太有誘惑力了。

這哥倆就這麼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在京城裡過著舒坦日子,朱祁鎮也不擔心他弟弟覬覦他的皇位;朱祁鈺更沒有那個心思去想著哥哥的那把椅子。

直到那一天,明英宗聽信太監王振的讒言,決定御駕親征蒙古瓦剌。

明英宗朱祁鎮的御駕親征到土木堡就戛然而止了,因為蒙古瓦剌給他挖了個大坑,不但坑死了大明的幾十萬精銳大軍,而還把大明朝的最高統治者明英宗朱祁鎮給俘虜了。

這種丟人現眼的事兒別說明朝沒有發生過,就整個中原王朝幾千年來,也就宋徽宗父子倆丟過那人。

皇帝被俘,精銳別滅,瓦剌就要打進北京城了,此時的朝廷是一片混亂,官有點大的,有點能力的大臣基本都在土木堡暴屍呢,剩下的大臣們基本六神無主,嚷嚷著遷都南京,以避瓦剌的鋒芒。

此時兵部侍郎于謙站了出來,穩住了大局,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措施就是另立新君,這一招非常高明。我們都當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殉國了,咱們重新立個皇帝,這就完美的解決了最高決策權在敵人手上的尷尬。

在太后的主持下,大家一致擁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史稱景泰帝。難道朱祁鎮沒有兒子嗎,為什麼一定要立他弟弟為皇帝呢。

瓦剌都要打進北京城了,咱們立個幾歲的娃娃能頂個啥用,情況危急,為了保住大明,找個成熟的吧。於是朱祁鈺就白撿了皇帝當上了,開始,他說他給哥哥把位置看著。

這朱祁鈺當了皇帝了,第一件事情肯定就是抗擊瓦剌啊,景泰帝朱祁鈺非常的稱職,也有擔當,重用了當時的力挽狂瀾之臣——于謙,君臣一心,不但保住了北京城,還把瓦剌打得灰溜溜的逃回了漠北。

瓦剌打跑了,朱祁鈺就安心的當起了皇帝了,畢竟他的哥哥此時還在漠北喝羊奶,吹北風呢,能回來的可能性比較小,這人一旦有了權力了,心態就是變化的。朱祁鈺就起了變化,他不希望他的哥哥回來了,從此刻起,這哥倆親密無間的感情就在那龍椅上徹底破裂了。

朱祁鈺越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偏偏發生了,哥哥朱祁鎮居然被放了回來。景泰帝朱祁鈺沒有辦法,讓位給哥哥吧,自己捨不得;殺了吧,說不過去。得了,讓他在深宮裡待著吧,於是朱祁鎮就入住了"南宮"。

沒幾年,景泰帝病重了,朝中的石亨等人居然在繼位不明朗的情況下,私自把軟禁在南宮的朱祁鎮給放了出來,並發動了政變。明英宗朱祁鎮復位了。

這哥哥又東山再起,再次登基當皇帝后,就開始了清算,殺了當時最大的功臣于謙,把已經死了景泰帝廢了皇帝號,封為郕王。

當時景泰帝剛死,其實是有帝王陵寢的,可是這剛廢了帝號,改為親王爵位了,肯定不能僭越使用皇帝陵啊,於是就在西山的另外一處修了個簡易的墓地給安葬了。

朱祁鎮因為被囚南宮之事,對自己的弟弟感情迅速轉變,甚至達到了厭惡的程度,所以就更加不可能以皇帝之資安葬自己的弟弟了。

至於明代宗這個皇帝的專門諡號,還是大明王朝滅亡了,南明那個小王朝給追諡的。其實追諡朱祁鈺也是為了當時南明王朝的合法性,都在於那個"代"字上。


沉墨I方之城


明朝皇帝的陵墓是明十三陵,在現在的北京昌平天壽山,說明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墓,而我們知道明朝一共有十六帝,這缺少的三個皇帝,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文, 景泰帝朱祁鈺。

朱元璋的陵墓是在南京鐘山的明孝陵,因為朱元璋死的時候,明代的都城還在南京,而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之後,下落不明,有的說已經燒死了,有的說出家當和尚了,還有的說到東南亞去了,總之,他也沒有皇帝陵墓。

而朱祁鈺就比較特殊了,他沒有下落不明,也當過皇帝,他那個時候的都城也在北京,那為什麼明十三陵沒有他呢?其實他早在天壽山修好了他的陵墓,但是他的陵墓被搗毀了,而他被安葬在另外一個地方,以親王禮葬在北京玉泉山上,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個還得從土木堡之變說起,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鈺的哥哥)御駕出征,結果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明軍全軍覆沒,而朱祁鎮被瓦剌軍俘虜,而國不能一日無君,於是于謙等人就擁立了朱祁鈺為帝,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並且擊敗了瓦剌軍。

明軍後來多次打敗瓦剌軍,瓦剌那邊看明朝新立了個皇帝,自己手上這個朱祁鎮就沒啥用了,就打算把朱祁鎮放回去,可是朱祁鈺去不願意接回來,他擔心,朱祁鎮回來,那麼他的皇帝是不是要還回去?

于謙等人向他表示,既然你當了皇帝,哪有再換回來的道理,朱祁鈺勉為其難的把朱祁鎮給接回來了,不過一接回來,朱祁鈺就將朱祁鎮圈禁在南宮,長達七年,朱祁鈺擔心朱祁鎮與大臣有聯繫,甚至把南宮的樹都給砍了。

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之前是太子,也就是朱祁鈺死後,應該由他的侄子朱見深來繼承皇位,但顯然,朱祁鈺是希望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經過他的不懈努力,最終將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立為太子,可是朱見濟沒多久就夭折了,很多人認為這就是天命。

景泰八年的時候,朱祁鈺病重,這時發生了奪門之變,石亨與徐有貞、曹吉祥從南宮把朱祁鎮給接了出來,並且打開了東華門,朱祁鎮復位了,朱祁鈺先是被貶為郕王,圈禁於永安宮,一個月之後,朱祁鈺死了,死因不明,他以親王禮安葬。

朱祁鎮廢掉了朱祁鈺的帝號,賜其諡號為郕戾王,而我們知道戾是一個惡諡,後來明憲宗朱見深還是恢復了朱祁鈺的帝號,他的陵墓也是按皇帝的標準來修建,當然也沒有移回天壽山。


歷史簡單說


皇帝不稱朕,專注史評與時評

在明代歷史上,朱祁鈺真是一個尷尬的角色。

咋尷尬呢?聽我簡單說一說。

本來朱祁鈺是蠻幸運的一位皇子。他和哥哥朱祁鎮(明英宗)不是親哥倆兒,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皇家過日子,甭說同父異母,就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往往也會為了權勢反目成仇,鬥得死去活來(瞧瞧雍正帝給他弟弟們改名豬、狗!)。可朱祁鎮不是這樣的人,他九歲就登基,青春年少,浪漫多情,不僅孝敬祖母張太后、母親孫太后,對小他一歲的弟弟朱祁鈺,也非常關照愛護。

(左為明英宗御容。英宗朱祁鎮和他祖先一樣,外形都“胖大多須”,與電視劇裡的小生形象大為不同。景帝朱祁鈺沒有留下御容,但想來外形應與他哥哥近似。下圖右應非景帝真容,但其狀貌平庸,倒也與本人有幾分神似)

如何見得英宗特別關照弟弟呢?

按照明朝制度,皇子封王后,必須離開宮禁,到王府居住,待稍稍長成,也就是十五六歲的樣子,就不準再在京城居住,得奔赴封國了(稱之為“就藩”“之國”),而且一旦離開京城,終身不許再回京與親人相聚。這是一種很無情、無人道的制度,其目的是為了防止皇子覬覦皇權,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

可是朱祁鎮心疼弟弟,可能也是為了照顧弟弟生母吳太妃的心情,他一直將朱祁鈺留在京邸郕王府裡,都22歲了,還沒有之國就藩。

雖然沒有具體材料做參證,但可以想見,正統年間,皇宮的氣氛是相當和諧的,君臣母子夫婦兄弟,一派和氣。

正因為住在京城,得地理之便,所以當哥哥在土木之變中被俘後,朱祁鈺順理成章地擔起大任,先任“監國”,隨後就被推立為皇帝,坐上了他哥哥留下的大位。

尷尬就來了!

(電視劇裡的“小生”景帝)

朱祁鎮被俘後,他自知皇帝是不可再做了,對於弟弟繼承大位,宣佈他為太上皇,他可能並無“鳩佔鵲巢”的心理。但他在漠北瞎混了一年,天天吃苦,日夜想家,可弟弟就是不派人來接他,他心裡的味道就難受了。

最後他回到北京,還是被瓦剌人死乞白賴硬送回來的,最尷尬的時刻就到了:已經一年沒見的哥倆兒——皇帝與太上皇——在紫禁城東華門見面了。據記載,兩兄弟沒說一句話,彼此心照不宣,各自難為情也!

朱祁鎮一回來,就被軟禁在南宮,從此兄弟二人再未見過一面。

我很好奇的是,朱祁鈺念於舊情,有沒有那麼一刻,動過想將皇位讓還給哥哥的心思?在哥哥回來的六年多時間裡,兄弟二人直線距離不過在裡數之間,他有沒有動過一次心,想去見見受苦挨憋的哥哥,說幾句知己的話?

我想沒有。

哥哥日子過得苦,零花錢都不夠,還得受太監奴才的各種白眼!

權勢就是這樣無情。

過去朱祁鎮不會防著弟弟,所以對弟弟多情;如今弟弟忌著哥哥,對哥哥就不能有情了。但幾年裡,弟弟不殺哥哥,大概除了弟弟為人孱弱外,還有過去兄弟情深的底子在。

可惜了,弟弟身子不好,沒有兒子,他統馭臣下又乏“術”,結果在景泰八年正月的一夜之間,皇位“得而復失”。

此刻,哥哥見弟弟,弟弟見哥哥,掉了個位置,兩頭仍舊尷尬。

很快,這種尷尬就隨著弟弟的死消失了。

朱祁鈺死的“及時”,不免讓人對他的死充滿猜測,有說他本來就病重,再受一下打擊,頓時嗚呼哀哉的;也有說他本來病情好轉,看看不死,卻被哥哥派一太監將他勒死的。

朱祁鈺死時,已被降封為郕王,身份不再是皇帝,而是王了,所以只能以“親王禮”安葬。

朱祁鈺得到的諡,是“戾”,從這個字足見他哥哥對昔日疼愛有加的弟弟的厭惡和憎恨之情!

明代沒有長大而夭亡的皇子,都葬在西山(十三陵裡只葬帝后)。朱祁鈺自然也只能在北京西郊的山上擇一地而長眠。本來,朱祁鈺是提前為自己修建了陵墓的(儘管他死時才30歲),但所營“壽陵”遭到譭棄(因為此陵是天子形制,而天子本人不能入葬,其他皇帝又不可能撿他這個“現成”,只能譭棄)。

西山之墳眾多,往往沒有事先營建,都非常簡單。關於朱祁鈺的墳墓形制,沒有記載,但想來他身份特殊,是沒有什麼人願意替他的身後之地操心的,“郕王墳”應該遠遠達不到親王墳園的標準。

作為一個失去大位的皇帝,落得這樣下場,並不奇怪。關於朱祁鈺的葬地,值得一說的,是成化十一年十二月,他侄子憲宗皇帝朱見深,下制書說,先帝英宗是因為聽信奸臣讒言,才削除了景帝帝號,但馬上就後悔了,每每欲有所改正,可是為諸奸所格,直到去世都沒完成心願,於是“朕敦念親親,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號”——恢復了叔叔的皇帝身份,改諡號為“諡曰恭仁康定景皇帝”,簡稱“景帝”。

王陵裡的主人第二次做了皇帝,墳墓也沾光,憲宗雖然沒有下令給郕王墓升格,加以帝陵之號,但敕令官府對其陵寢加以修繕——“祭饗視諸陵”,也就是祭祀參照帝陵的標準。

到底景帝是帽子掉了重新戴上的,且“景帝”與某某“宗”還是不同(代宗之廟號是南明時加的),所以景帝只能依舊默默地躺在西山,而沒有資格遷葬到北京昌平的帝陵陵區。(皇帝不稱朕答題)


皇帝不稱朕


咱先說說朱祁鈺是這麼當上這個明朝皇帝的,知道了這些,也許你就能理解什麼叫做人性,和他為什麼會被這樣對待了。

話說大明朝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代,北面的瓦剌一直在北京北面騷擾,動不動就來搶糧搶錢搶娘們,終於在大明正統的14年,朱祁鎮聽信太監王振的讒言,決定御駕親征,親手把瓦剌這股子反明勢力給徹底消滅掉,於是乎帶領著大明朝的家底幾十萬明軍開始浩浩蕩蕩的向著內蒙古方向進發,結果朱祁鎮因能力不足在加上王振的瞎建議瞎指揮,致使大明軍落入了瓦剌軍的層層包圍之中,震驚歷史長河的“土木堡事件”發生了,66位大臣在此戰中戰死,明英宗本人也被生擒成了俘虜。

於是乎,瓦剌準備帶著這個皇帝人質敲詐大明,但如意算盤卻被大臣于謙破解掉-于謙直接推舉朱祁鎮同父異母的弟弟朱祁鈺擔任大明皇帝,是為景泰帝明代宗,他開始是不同意做皇帝的,在孫太后的受意下先立了朱祁鎮兒子為太子,尊哥哥為太上皇。上位後,吏治為之一新,並且在於謙的強力主戰下,成功的打贏了北京保衛戰,漸漸的景泰帝坐穩了皇位,開始眷戀這個地位,再也不想讓位了,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有一位一直忠於朱祁鎮的大臣,不知道用了什麼辦法竟然說通了瓦剌,朱祁鎮被釋放了,這個時候的朱祁鈺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竟然把歷經萬難回來的哥哥軟禁在了深宮,不允許他復位,而且還處處監控之,終於在某一天,經大臣的擁立,又爆發了著名的奪門之變,朱祁鎮再次坐上了皇位,而這位弟弟的下場可想而知,他被廢除帝位並且軟禁起來,不久便抑鬱重病而亡,享年30歲,死後他哥還算仁義,按照他本身的爵位,用親王之禮葬在了北京西山,正是由於其親王地位,當然不會葬進大明皇陵了。


老豬的碎碎念


最是無情帝王家,我恨你恨到姥姥家!朱祁鈺身後繼位的不是他兒子,他也沒有兒子!而是那個被他囚禁了七年的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鎮!搶了我的皇位不說,還囚禁我七年?我能讓你進皇家帝陵?可笑!


公元1449年,蒙古後裔也先掠入大明王朝的地方,當年23歲的皇帝朱祁鎮意氣風發,竟然想到要去親征,可能沒有想到親征有風險,只認為我大明氣勢如虹吧!就這樣他不顧群臣的反對,毅然決然的親征,就這樣,大明王朝的走向便被改變了。土木堡一役,明軍全軍覆沒,皇帝朱祁鎮也當了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

俘虜了皇帝的蒙古後裔本來想著以明英宗為籌碼換了好東西啥的!可以一個叫“于謙”的人打破了也先的如意算盤。他認為“社稷為重,君為輕”就和太后商量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後稱“明代宗”。當也先派人來說,你們皇帝在我手裡,是不是應該拿點東西來換啥的,明朝竟然說“我們有新皇帝啦”,這個時候英宗肯定心裡恨死了。也先發現手裡的皇帝竟然沒有用了,就把他放回去了!



“最是無情帝王家”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明英宗回來以後,等待他的不是“皇位”而是“太上皇”哥哥當弟弟的太上皇,也是玩的嗨!但這樣代宗還是不放心的,代宗派人監視著英宗,生怕他有什麼對自己不利的舉動!就這樣,英宗在苦難中度過七年,景泰八年,代宗病重,英宗在徐有貞等人的擁立下登位。囚禁代宗於西苑,不久朱祁鈺去世!英宗按親王禮把朱祁鈺葬在北京西山!


明英宗是不承認代宗的皇帝之位的,所以朱祁鈺是進不了皇家陵苑的!他的皇帝之位在後世明憲宗時才得到承認!

最是無情帝王家,為了帝位,他們兩兄弟在對待彼此的時候都不會手軟!所以也怪不得英宗!


風雨奕生局


代宗的這個代字也很有意思。

本來明英宗和代宗兄弟倆關係挺好的,只是後來出了個大太監王振和也先的犯邊。也先犯邊,大太監慫恿英宗御駕親征,據說是帶了五十萬軍隊。不過幸好的是,于謙做地方官進京述職的時候沒帶特產孝敬王振,王振不讓于謙伴駕,算是做了件好事兒。

王振為了裝逼,帶著皇帝和50萬軍隊在關外浪了一圈,還回到自己家鄉,本來也就算了,立刻入關也就沒事兒。但是偏偏就遇上了瓦剌軍隊,土木堡一役,明軍死傷大半,伴駕的百餘朝臣或死或被俘,英宗被抓,王振在亂軍中被殺。

也先短暫休整,帶著英宗到處騙關奪寨,到北京城下。以于謙為主的一派擁立留守監國的郕王為帝(代宗),經過於謙謀劃,一場京師保衛戰後也先退軍,而此時英宗在也先手裡成了雞肋。

代宗不想讓他回來,但是一些朝臣期待英宗回來。於是派了一個六七十歲的老頭去給也先談判,最後花了一些錢把英宗弄回來了。但是英宗住在南宮,被代宗虐待,代宗怕英宗有圖謀,把南宮裡的樹都砍完了。最後代宗病重,石亨聯合一些太監悄悄把英宗接出來,重登帝位,稱“南宮復辟”!復辟一個多月後,病重的代宗才駕崩。

當初為穩定政局,擁戴代宗為帝的于謙也被英宗下令殺害。然後英宗就不承認代宗的皇位。


觀政工部


明朝自南京遷都北京後,從成祖開始,歷代皇帝駕崩後絕大多數都葬於昌平天壽山麓,因總共有十三座帝陵,故有“十三陵”之稱。之所以選址天壽山,是因為這裡山勢延綿,“龍脈”旺盛,簡直是天造地設的風水寶地。出於風水學和遵從祖制的考慮,定都北京的十四位明朝皇帝中,有十三位死後葬於此處。


那麼問題來了,那唯一的“特例”是誰?他因何“另類”地沒有葬在天壽山?得此“殊榮”的主角雖非明英宗,但一切還要從明英宗失敗的“御駕親征”講起。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權臣也先率重兵大舉內侵,大同前線告急,英宗在大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決意“御駕親征”。臨行前,英宗立年僅2歲的皇子朱見深為皇太子,由異母弟朱祁鈺負責留守。一切安排停當後,英宗遂率精銳20餘萬“親征”,從軍者包括朝中幾乎所有的王公重臣,場面聲勢極大。



此次出征,由於準備倉促、組織不當,大軍出發不久便自相驚亂,還沒到大同時便出現缺糧現象。到達大同後,王振獲悉前線慘敗的消息後大恐,又勸說英宗撤出大同返京。最初,王振想從紫荊關退兵,以便途經老家蔚縣,藉此在家鄉父老面前風光顯擺一番。但中途又擔心行軍可能會毀壞蔚縣的田園莊稼,於是再改道東行向宣府行進,以致耽誤行程,被瓦剌軍追擊。英宗一行從宣府南撤,結果在懷來土木堡遭遇瓦剌軍包圍。


土木堡沒有水源,加之軍中缺糧,20餘萬明軍陷入飢渴狀態中,還沒開戰心理防線便已崩潰。此次遭遇戰,明軍死傷者佔總數的80%多,幾乎全軍覆沒。“王牌軍”三大營主力被消滅殆盡,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而文武重臣死傷者亦有數十人,罪魁禍首王振則被護衛將軍樊忠錘殺。更要命的是,英宗本人被瓦剌俘虜,作為對方進犯京師的“擋箭牌”。



消息傳到北京,城中立時炸開了鍋,留守的王公大臣如喪考妣,惶惶然不可終日。幸好兵部侍郎于謙頭腦清醒,在奏請皇太后立留守朱祁鈺為監國的同時,極力反對遷都,力主堅守京師,並詔令各地“勤王”。在於謙的辛苦經營下,明軍艱難地擊退瓦剌包圍軍,使得京師化險為夷。北京保衛戰勝利後,也先賊心不死,把英宗當做割地求財的“籌碼”,不斷地對明朝進行勒索,期冀獲得戰場上不能得到的勝利。



于謙等人為打消也先的妄念,率大臣擁立監國朱祁鈺為皇帝,是為景帝,對英宗的安危的聽之任之。也先計劃落空,手裡的“王牌”變成了累贅,於是派人南下求和,願意釋放英宗回朝。可是也先願意放人,但景帝卻不願接收,但礙於天下輿論洶洶,只好派楊善等人前往瓦剌探望英宗,但絕口不提迎回之事。結果楊善等人到了瓦剌後,自作主張改為迎駕,再次利用輿論的力量迫使景帝就範,無奈只能允許兄長回國。


自古皇權之下無親情。景帝既然已經登上皇位,那麼對他來講,讓英宗死在瓦剌、爛在漠北才最符合心意。但如今楊善自作主張給他帶回一個“燙手山芋”,景帝又急又氣的心態可想而知,他既不可能讓英宗復位,又不能揹負弒兄的罵名,思慮再三,將英宗尊為太上皇,並軟禁在南宮,派人嚴加看管。不僅如此,他還廢黜英宗之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獨子朱見濟,期冀讓皇位在自己這一支傳承下去。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見濟只當了一年太子,便於1453年夭折,年僅5歲。景帝哀慟過度,4年後也病倒在床,眼瞅著有進氣沒出氣,離大限不遠。此時,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及大太監曹吉祥等人見江山後繼無人,於是便發動“奪門之變”,擁立英宗復位。英宗復位後半個月後,才想起兄弟景帝還沒死,於是便廢黜他為郕王。又過了近一個月,景帝終於嚥氣。


景帝雖死,但曾飽受囚禁之辱的英宗仍不解氣,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不僅廢除他的帝號,而且還賜惡諡為“戾”,按親王禮儀葬於西郊金山,而非祖陵萬壽山。景帝朱祁鈺因此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皇帝。



景帝的葬所即今景泰陵,位於今北京市海淀區玉泉山北麓軍科院幹休所院內,原名郕王墓。等到景帝之侄、英宗之子朱見深(即明憲宗)即位後,才又恢復叔父的帝號,並將郕王墓改擴建為皇陵。到了嘉靖年間,又改建陵碑,並易綠瓦為黃瓦,使之符合帝陵規制。革文運動中,景泰陵遭到破壞,陵冢被平毀,陵碑被推倒,建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1979年後才又重新進行修復。


文史磚家


大明朝的皇帝和他的太祖朱元璋小名一樣“重八”也就是16,也就是說明朝共有16位皇帝,這其中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文, 景泰帝朱祁鈺三個皇帝沒有入帝陵。而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文是明朝遷都北京之前就駕崩的,因此葬在了南京,也就沒入帝陵,而景泰帝朱祁鈺就比較特殊。

1457年,朱祁鈺不明不白的死去,他死後,被廢除帝號,也成為明朝遷都之後唯一一個沒有葬在帝陵的皇帝,原因就是朱祁鎮認為他就不是皇帝,沒有資格!1428年,朱祁鈺出生,1435年1月,明宣宗駕崩, 二月,朱祁鈺被封郕王。


土木堡之變,他臨危即位!

1449年,英宗御駕親征,結果被俘,瓦剌咄咄逼人,大明危機四伏,一時之間,朝野震驚,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的富戶準備轉移財產,個別大臣也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南京。


面對危機局面,大明朝內部圍繞是"戰"還是"遷"展開了爭論。1449年8月18日,孫太后參加,監國朱祁鈺主持,大明朝內部召開了會議,商討對策。


首先是翰林院侍講徐珵(即後來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根據天象的變化提出遷都南京。"南遷"被提出來後,獲得一些大臣支持。但是于謙立即否決了這個提議,認為皇陵、宗廟、社稷都在北京,不可遷移,認為此舉乃是亡國之論。


1449年8月28日,王文上書朱祁鈺,希望他以江山社稷為重,承繼大統。當時的皇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 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稟明皇太后,最終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九月擁立朱祁鈺為帝,改元景泰,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朱祁鈺登基之後,任用於謙等人,在於謙的堅持下,朱祁鈺調集重兵,安定人心,最終擊退瓦剌,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英宗回朝,一時間一朝有二君!

登上皇位後,他大權在握,也就不願意放手。北京保衛戰之後,明軍多次擊敗瓦剌。瓦剌首領也先見撈不到好處,便想放了明英宗,藉此求和。可是朱祁鈺已經愛上了皇位不願意接英宗回來。在朝臣的輿論壓力下,他先後派人出使瓦剌。 派去瓦剌的使臣竟將太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飯,朱祁鈺也只好接受了這個事實。


將明英宗迎回了北京,朱祁鈺隨即把哥哥軟禁在南宮。一鎖就是七年。明英宗迴歸之後,被軟禁在南宮。為防英宗與舊臣聯繫,對他的一舉一動,都嚴加防範。朱祁鈺接受太監高平的建議,將南宮的樹木全部砍伐,以防有人越過高牆與明英宗聯繫。


廢立太子,內耗一潑三折

隨著朱祁鈺帝位的穩固,他越來越喜歡做皇帝,他不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兒子朱見濟能夠繼承自己的帝位,他想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見深成為自己的繼承人,於是他一手導演了賄賂朝臣的鬧劇。


土木堡之變發生後,孫太后讓朱祁鈺監國,同時她立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張太后的之所以這樣做,她是想告訴世人,大明江山依然是明英宗的,朱祁鈺只不過是暫時代理執政而已。


由於太子是皇太后立的,朱祁鈺不得不慎重。於是,他先試探在宮中頗有資歷的太監金英,說"七月初二日,是東宮太子的生日"。金英立刻回答,"東宮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 前者是朱見濟的生日,後者是太子朱見深的生日。


朱祁鈺看到大臣對這件事都無動於衷時,他開始拉攏甚至賄賂朝臣,希望他們在重立儲君時能站在自己這邊。軟的不行來硬的,最後他不惜用武力威懾朝臣,終於,朝臣無奈,只能同意重立太子。


就這樣,1452年,朱祁鈺把侄子朱見深的皇太子廢掉,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不想到了第二年,朱見濟就夭折。朱祁鈺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奪門之變,英宗復位!

朱祁鈺正當壯年時,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在這個時候尚未顯得突出。可是到了1457年1月初,突然重病,立儲的問題再次提上議程。


朝野上下議論,一時之間,還定不下來。到了16日內宮傳來消息,說朱祁鈺病體康健了。但是,也就是在這時,發了奪門之變。石亨親與徐有貞秘密策劃,準備迎請英宗復辟。之後,二人密稟張太后,取得了她的懿旨。


1457年1月17日四更,石亨、徐有貞等人摔部隊打開長安門,趕到南宮,迎接英宗復登大位。到了五更時分,百官上朝,忽然聽到宮中鐘鼓齊鳴,宮門大開,徐有貞忽然宣佈:"太上皇帝復位了!" 大臣們無奈只能屈服。


朱祁鈺去世,于謙被殺!

明英宗復辟成功後,當日就逮捕了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等人,廢朱祁鈺為郕王,軟禁到西內永安宮。 一個月後,朱祁鈺死去,死因不明,後人猜想眾多!

之後,于謙等當初擁立朱祁鈺的大臣,紛紛被明英宗以謀逆之名處死。


死後沒能葬在帝陵!

朱祁鈺死後,明英宗下詔斥責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取消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這是一個惡諡,用意很明顯的。後來,他被按親王之禮葬在了北京西山。


正是因為如此,朱祁鈺成為大明北京僅有的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皇帝。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明英宗對朱祁鈺在“土木堡之變”時搶了自己的帝位,他很不滿意,一直氣憤,認為他就不應該當皇帝,為此死後他就直接廢除了朱祁鈺的帝號,算是一眾發洩和報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