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說有些國家成為大國是偶然,而有些國家成為大國是必然?

賈曉東244


不管是國家還是人,成功有必然的原因,也有偶然的成分,那哪些國家成為大國是必然呢?

中國無疑是其中之一,在世界歷史被文字或者圖案記錄以來,三分之二的時間裡中國都是世界最強的國家,不管是經濟還是軍事,都是世界的佼佼者。

中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中國人對財富的追求,對民族興旺以及國家富強的慾望非常強烈,導致中國人非常努力,從而成就自我。

那哪些國家偶然成為大國呢?荷蘭在幾百年前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緊接著被英國超過,英國又被美國壓住,其中還有德國、法國、日本等等國家都在世界大國排行榜里名列前茅,但都好景不長,一次的工業革命成功並不能讓國家持續強大,他們的強大不過是曇花一現。

當然,王者不得不承認要想幾百字說清楚這兩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是不現實的,在此只淺顯的說出世界上哪些國家強大一時。大家說一說韓國和印度是不是大國呢?


漲停王者


在這裡我們首先確定對大國下什麼樣的定義,是領土面積大的國家,還是指經濟、文化、科技、教育、軍事的大國,還是兩者兼具的。

一、領土面積大的國家

領土面積大的國家有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中國、巴西、澳大利亞,除去這些國家剩下的沒有象徵性。

二、經濟、文化、科技、教育、軍事(不包括領土比較)

這其中主要值得是歐美的發達國家,還有部分的發展中國家主要有:美國、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印度(勉強)、以色列(人少、領土小、影響力大)、韓國。

三、兩者兼具的

中國、美國、俄羅斯

從上述我們所知道的是從不同角度分析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如果是我們所理解的第三種的話,首先來講

中國:中國是聚在在中華民族這片土地上所建立起來的,在這片區域之所以有個與世隔絕的強國是因為地理因素所造成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西邊來犯的敵人,在東部地區有寬闊的平原是肥沃的土地,這些養育了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古代中國的統一是因為中國內地地理限制沒有歐洲的複雜,因此這片土地上的人比較容易形成一個大的國家。

俄羅斯:俄羅斯是在蒙古衰弱後開始建立的國家,俄羅斯一開始所佔有的領土是不太適合人生存,在中國古人不屑於北方的荒蠻的地方,因此俄羅斯在這片沒有很多人居住的土地上進行擴張是相對容易的。

美國:美國主要是新大陸發現後移民所建立的國家,歐洲在殖民後總共出現過四個大型國家,從此可以看出來新興殖民地站立大國是比較容易的,殖民地國家的建立也是歐洲連年戰爭,內部衰弱導致外部崛起的原因。

而在老牌的歐洲國家想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是很難得,主要受到地理限制的影響最大。


用文章記錄歷史的縮影


大國必有重器,否則就是短期的外強中乾。從農耕時代至今,也有很多國家偶然或者必然的成為大國。

在農耕文明時代,北緯23.5°~40°之間,光熱充足,土壤肥沃,在大河流域形成了古代四大文明古國和後來的大秦帝國、羅馬帝國,所以在那個生產力不發達的時代,農業是立國之本,優越的農業條件造就了那個時代大國的誕生。而亞歷山大帝國和印加帝國則因為軍事和遠離地緣政治中心而形成短期的帝國,沒有農耕經濟支撐和生產力的優越,曇花一現或者被外族入侵而亡。


進入近現代
,生產力的進步導致了生產關係的改變。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領先造就了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大,就是大國形成的必然。葡萄牙帝國、西班牙帝國、大英帝國,為什麼前兩個短期而衰,而大英帝國強盛了數百年?
西班牙和葡萄牙因殖民而興,因殖民而衰 。西班牙王室源源不斷的從美洲運進黃金白銀,並用於揮霍和裝飾,大英帝國和法蘭西也從事殖民活動,而英國和法國非常精準的抓住了工業革命的機會,實現了生產力的飛躍,實現了百年間人類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跨越。英倫三島只有2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而大英帝國鼎盛時控制了全世界3300萬平方公里 ,甚至超越了蘇聯的面積。生產力的飛躍加上地緣政治格局的優勢,大英帝國三次打敗荷蘭,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控制了大西洋的商業貿易,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超級大國。


而在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大英帝國逐漸垂暮,美國德國崛起,這裡有個很突出和典型的偶然性大國和必然性大國的例子。這個例子就是美國和阿根廷。美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先驅,誕生了汽車、輪船,在1894年第一次成為世界工業產值第一的國家,生產力的極大優越和龐大的經濟規模、跨越兩大洋的地緣政治優勢使美國一直位於大國之巔。而阿根廷因為潘帕斯草原的牧場經濟和優越的交通運輸環境,遠離世界地緣政治衝突的優勢讓阿根廷一時成為世界第七強國,而阿根廷人迷醉其中,而在之後跌入經濟危機陷阱,大宗商品的暴跌又讓阿根廷跌回小國行列。所以大國的根本不在地緣政治優勢,而是生產力。


標槍毒刺


大國的崛起與興衰

大國的崛起,是必然,還是偶然,我們會更傾向於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解釋。這是因為從歷史,文化等方面來看,總是顯得不完善。

瑪雅和阿茲特克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龐大帝國,可為什麼沒有成為世界性大國,甚至在歐洲彈丸小國西班牙葡萄牙面前都不堪一擊?

印度,伊朗,埃及都擁有過厚重而光輝的文化和歷史,為什麼在近代卻一蹶不振,苟延殘喘?

而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必須簡而又簡的看待這些問題的話,大概是南北極的劃分,導致的物種和戰略性資源的分佈,以及高山湖泊海洋對民族性的影響。

比如中國“出則無敵國外患”的地理因素,一定程度的構成了國民性的狂妄自大和視野狹窄,直接或間接導致了閉關鎖國,近代塗炭的結局。

這樣一來,有一些大國的崛起就成為了必然。比如新月地帶的波斯,帕提亞,黃河流域的中國,尼羅河流域的埃及。早起充沛的河水資源賦予了他們早期優勢。對於近代來說,學者們認為,只有像美國,中國,俄羅斯這樣的洲際大國,獨佔豐富的自然資源,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廣闊的戰略縱深,才具備成為一個世界大國的必然條件。

順便提一句,像英國這樣的國家,在大航海時代,孤懸海外,可以避免大陸戰爭對國力的消耗,專注於發展經濟;又有眾多良好的出海口,煤炭資源,屬於必然成為大國的類型。

而有一些國家的崛起則實屬偶然。像羅馬,恰與亞歷山大同一時代,卻得以在亞帝之後突然崛起,打敗遠強於自己的迦太基,帕提亞,震懾亞歐,從地緣來說是很奇怪的。但羅馬人的毅力與美德,彌補了這一點。

像日本,彈丸小國,資源不豐富,又屬於落後的東亞地帶。在近代來說應該不堪一擊,淪為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之流,但日本卻出乎意料的崛起。這樣一個國民性封閉,保守的國家,不是很有趣麼?

至於德國的崛起,就好說是必然還是偶然了。因為德國地處羅馬邊境,接受了一部分羅馬遺產。而同時代西歐的法蘭克人,則有些自私自利,軟弱無能。但他的地理條件是很差的,毗鄰歐洲老牌強國法國,又沒有足夠戰略縱深。同樣是很有意思的地方。

以我對地緣政治淺薄的瞭解,大概連皮毛也沒學到,卻在這裡大言不慚地胡說八道,非常抱歉。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青絲蘸白雪Cy


縱觀整個世界歷史上來說,出現了太多的大國,強國,有一些國家的強大確實有點偶然性,當然這些偶然性的強國,基本上也是曇花一現。只有真正有實力的國家,也會長久的成為大國。

蒙古帝國其實就是帶有一點偶然性的,當時蒙古人佔領了歐亞大陸的一半,但是後來也是衰落下去,蒙古帝國的崛起也是在成吉思汗的手裡開始的,其實蒙古人作為一個遊牧民族來說,不管是從人口,還是文化,經濟等等各個方面來說都不具備成為大國的條件,所以蒙古帝國的崛起是偶然衰落也是必然的。

還有後來的荷蘭,其實和蒙古帝國就是有一點像的,荷蘭依靠海運強大起來,當時的荷蘭殖民地遍佈各大洲,就算是當時的大明也算是吃過荷蘭的虧。但是荷蘭本國面積狹小,而且非常不適合發展,即使到了現在荷蘭的國土有四分之一還低於海平面。而且荷蘭的人文,歷史也沒有其他國家的底蘊深厚,比如英國,意大利等等。所以他也是帶有偶然性的。

美國的崛起其實說是必然也可以說是偶然。必然的原因就是因為美國的地理位置太好了,整個美洲大陸除了美國還有誰可以和他相抗衡呢?距離歐洲很遠,垮了一個大洋,所以即使美國獨立的時候,英國也是無可奈何。獨立之後美洲大陸上根本沒有人可以阻擋他的發展。而且美國多平原,兩面靠海,很適合發展,從地理位置還有美國的地理環境來說,美國崛起是一個必然。但是為什麼又說是偶然呢?因為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真正的崛起主要還是靠兩次世界大戰,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開始衰落,美國崛起。當然如果沒有兩次世界大戰,給美國足夠的時間去發展,他也是可以成為世界大國的。

中國的強大更是一個必然。中國在清朝之前一直都是世界上的大國。中國的地理位置和美國相比的話,就顯得沒有那麼好了。但是中國依靠我們中華民族的智慧,延續了五千年,不管是經濟,軍事,文化等等各個方面來說都是世界上的大國。到了近現代之後被西方超越。但是我們現在又開始崛起。中國成為大國的必然就是依靠我們中華民族的無窮智慧,還有中華文化的底蘊。我們幾千年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國的底蘊。我們有這樣的歷史,也會有這樣的未來。


中國歷史研究所


看到很多答主把資源好的國家成為大國當成必然,把資源差的國家成為大國當成偶然,這可能值得商榷。

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偶然的成功,也不會有國家偶然的成為大國。

如果資源好就一定能成為大國。那巴西阿根廷早就成為大國了,他們的條件比美國也差不到哪裡裡。

成為大國,固然需要一定的地理條件,但更重要的是國民的大國使命感。

比如我們看俄羅斯。俄羅斯現在雖然窮,但沒有人否認他是大國,他是怎麼成為大國的?

一開始,俄羅斯只是莫斯科一個小公國,在後面慢慢成長,直到後面,他打敗了金帳汗國,這個統治過他們的國家。而同時,東正教傳入俄羅斯。俄羅斯人開始產生了大國意志,人稱彌賽亞意志,就是自認為是上帝選中之人。在其後的歲月裡,直到今天,俄羅斯人都認為他們是世界上頂尖的民族,有這種意志力在,當然更容易成為大國。

還有美國,美國同樣有這種優越感,他們認為自己是世界的燈塔,不但照亮自己,還要照亮世界。

還有英國,人家雖然是個島國,但人家是很傲驕的,這是從跟外敵鬥爭中獲得的民族自信,跟俄羅斯是一樣一樣的,人家還第一個搞了君主立憲,搞了工業革命,大學教育世界領先。這樣的英國,現在雖然讓出一哥的位置,但誰敢說他不是大國?能說他的成功是偶然嗎?

還有伊朗,人家也自認為大國啊,畢竟人家有輝煌的歷史,波斯帝國是地球上曾經最強大的勢力。

還有土耳其,人家同樣認為自己是個大國,這跟他曾經跨越三洲是有關係的。

還有我們中國,我們中國不會甘於當一個小國,中華崛起是全民族的共識。

所以,地理資源是一個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國民的自我認同,只要這個國民認為他們會是大國俱樂部的成員,他們就總有一天找到辦法成為大國。


腦洞歷史觀


一個國家成為大國,其中有偶然,也有必然。他深受國家內部的民族精神的影響也深受著外部環境的影響,兩者缺一不可!

對於一個國家來講,能否成為大國,與他的國家精神密不可分

近代日本的崛起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日本國位於西太平洋地區的海島上,這個國家早在江戶時代就逐漸對外閉關鎖國,所以與外界的聯繫非常少。

而這個國家也變得徘徊不前,等到了1840年代的時候。日本國和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就已經非常大了,和大清帝國相比,也強不了多少。更有甚者,大清帝國畢竟還能夠在廣東一帶設立13行和西方人做生意,有一個對外聯繫的比較大的窗口。

(廣州十三行)

而當時的日本卻對外國人限制的比大清帝國還要嚴格,除了荷蘭人和中國人,他們不歡迎任何一個國家的外國人來和自己有交流。

整個國家在當時處於一種死氣沉沉的狀態,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後,大清帝國戰敗的消息傳到了日本列島,日本的高層才大吃一驚。在他們的眼裡,大清帝國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打敗他,沒想到卻被幾千英國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很多人前往大清帝國的東南沿海一帶尋找答案,當他們發現西方列強所駕駛的鉅艦大炮的時候,知道已經被世界潮流拋下的太多了。

不久,美國佩裡將軍率領艦隊來到日本,不用打仗只把艦隊在外海上一停,就讓日本上下嚇得噤若寒蟬,和鴉片戰爭帶來的衝擊是不無關係的。隨後日本和美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其他西方列強發現小日本這麼慫,也紛紛前來洽談,最終日本國向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開放。

日本民族是一個非常善於學習強者的一個民族,雖然因為他這種民族性格,很難讓他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引領潮流,但是他總能在強者身上學到先進的制度、知識從而緊跟世界潮流。

  • 於是,日本迎來了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不僅從制度上、軍事上學習西方,甚至文化上也向西方學習。明治維新的日本在奮發圖強的過程中,學習了西方人的做事方法,積極向海外開拓殖民地,完成原始積累。從而讓日本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當然。這條路走起來是非常艱難的,當他踏入海外的第一步,就要去主動挑戰周圍的各大強國,第一個對手就是大清帝國。

大清帝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當時約佔全世界人口的1/4,雖然只是個農業帝國,但是在經歷了與西方列強的戰爭之後也開始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並且進行了洋務運動實力仍然不可小覷。

為了打敗大清帝國日本全民都在努力,為了提供日本崛起的原始資本,大量日本婦女到南洋一帶賣淫。

而明治天皇為了能夠建設一個強大的日本海軍,每年從內庫中拿出30萬元用於海軍建設,此舉也帶動了大量貴族和政府官員紛紛獻金,在甲午戰爭的前一年,政府議員甚至拿出1/4的俸祿來支持建造軍艦。

(明治天皇)

甲午戰爭爆發之後,日本在戰場上取得的勝利,再一次激勵了全國人,戰爭還未結束,日本就舉行了有數十萬人參加的大型慶祝活動,據說當時整個遊行隊伍排了十幾里長。可以說日本在近代的崛起是日本民族共同努力的結果!

有這樣的民族精神,當條件合適的時候,國家的崛起一定會是必然的。

外部環境的變化卻是一個民族崛起的偶然因素,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外部因素是不可控的,假如當時大清帝國在鎮壓太平天國之後將洋務運動進行到底。或者在日本崛起的過程中,能夠意識到日本所產生的巨大威脅,能夠在與日本打交道的時候遵循上千年以來養成的傳統,那麼日本國完全會在崛起的過程中被打斷。

舉個例子,明治時期到甲午戰爭之前,大清帝國和日本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大清帝國將日本看做東洋小國,100個看不起。另一方面,當日本國在試探大清帝國,妄圖在朝鮮地區侵犯大清帝國利益的時候。當時的清朝領導人卻選擇了避讓和妥協。比如允許日軍駐紮在朝鮮,並在1876年強迫朝鮮和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這一切表明了大清帝國骨子裡的軟弱無能。

(在李鴻章的強迫下,朝鮮和日本簽訂了不平等的《江華條約》。從來未有事,出自大清朝)

1876年的日本剛剛進行明治維新,其國家力量尤其是海軍實力完全無法和大清帝國相比,而大清帝國的陸軍又能夠輕易越過鴨綠江進入朝鮮,驅逐這裡的日本駐軍。可以說在當時,只要大清帝國強硬一些,一拳就能把小日本打回日本列島。

說實話,如果是明朝早就和日本人打起來了,還能讓他們在朝鮮耀武揚威?

大清帝國的軟弱被英國人看在眼裡,當時英國人非常希望在東亞地區能夠有一個盟友共同來遏制俄羅斯人,當他們發現大清帝國不足與謀的時候,就轉而尋求和日本人結盟,並且在日本人的崛起中提供了諸多幫助。

可見,日本的崛起離不開大清帝國的軟弱無能,大清帝國的軟弱無能又是中國數千年以來所罕見,所以說外部的因素是偶然的,也是起到了決定性因素。


到了1940年代,小日本進入其最強大的時期,僅海軍就有190萬噸,與大英帝國相比也毫不遜色,日本國民因為軍國主義教育也變得極為瘋狂和團結。可惜,外部因素已經不允許日本再猖狂下去,在美國的打擊下,3年多的時間裡聯合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國家也被美國佔領,從此只能作為大國附庸存在。


歷史風暴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要看大國的定義:

在人口、資源、國土面積、工業水平、人口素質、軍事戰鬥力等方面,相對於其他國家佔據優勢國家可以稱之為大國,當然不一定所有因素都要佔優,只要滿足其中幾個因素就可以,畢竟有很多大而不強的國家。

在“大正”看來,大國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全球性大國,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超級大國;第二種是地區性大國,在一個大洲或者某一大塊地理劃分區域頗具有影響力的國家。



全球性大國不用說了,目前只有一家——美國,別無分店,地區性大國有不少。

在整個亞洲地區,地區性大國當屬中國,無論是在人口、國土面積、工業水平,多方面佔優勢。日本根據工業實力、人口素質方面勉強算的上一個,不過對美國依附性太強,稍微有點勉強。

在南亞,印度算是一個地區大國,主要佔優因素就是人口,其他均差強人意,大而不強的國家典型。

在東南亞,印度尼西亞算是一個地區大國,面積大、人口多,其實在世界上沒有多少存在感,連印度都不如。



在歐洲,法國、德國、英國,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雖然國土面積不佔優勢,但工業實力和影響力是其他地區大國無法相比的。

俄羅斯就更不用說了,世界上面積最大國家,而且前身是超級大國蘇聯,擁有天然的大國之資。

在大洋洲,當屬澳大利亞,整個大陸都被澳大利亞佔據,不過比起來其他大國差的老遠,輸在人口規模上。

在非洲幾乎沒有地區性大國;在南美洲,由於整個美洲都籠罩在美國勢力範圍裡,面積很大的巴西幾乎毫無存在感。

而在這些大國中實力排名靠前的分別是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英國、法國、德國、印度,而印尼、澳大利亞根本靠不上槽子。



從歷史發展來看,美國、中國、俄羅斯成為大國是必然。

美國從誕生至今僅兩百多年曆史,從擴張到工業第一強國,再到世界霸主,雖然有偶然因素,但本身地理優越地理環境,又把很多偶然因素變成了必然因素,成為大而強的國家是必然。

中國就更不用說了,天然擁有大國優勢,而且是全方位的優勢,歷史上就是一直就是大國,東亞的宗主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只不過近代衰落了,今天的強勢崛起,其實是再一次復興。



俄羅斯是這個星球上最大的國家,資源優勢全方位碾壓世界各國,加上戰鬥民族的軍事力量很強,大國地位當仁不讓。

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印度成為大國是偶然。

英國、法國曾經都是世界級大國,即使今天也是頗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強國,但這兩個國家成為大國完全是趕上一個好的時代,而且是之前歐洲歷史上從來沒有的時代——大航海時代,跟隨這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的腳步,全球開拓殖民地,讓這兩個歐洲一角的國家成為世界級大國。

但偶然中又充滿著這必然,英國、法國能在殖民時代的高度競爭中勝出,不像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快速衰落,直到今天依然保持優勢,可以說是很厲害的國家。



德國成為大國偶然因素非常大,在19世紀後期才統一的國家,而且是在分裂嚴重了中歐地區,德國崛起完全出乎世人預料,幾乎在夾縫中生存,當時的歐洲可能再也容不下一個強國了。

但德國憑藉著超強的工業和軍事實力,連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雖然戰敗,但今天依然憑藉工業實力再次崛起,民族的堅韌程度,非常令人佩服。



日本成為大國偶然因素和德國差不多,日本完全是踩著中國衰落屍骨崛起的。幾千年來,日本雖然不是太服氣中國,也不是中國的屬國,但中國作為東亞宗主國,只要強大一天,日本就沒有出頭之日。

近代,中國毫不意外的衰落了,日本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發動甲午戰爭,打敗中國,獲得亞洲強國地位,今天日本的大國地位完全得益於中國衰落,東亞太小了,只能有一個大國,在不久得將來,又能看到歷史的正常位置了。



印度偶然因素最大,本來印度就是個地理名詞,上面有大大小小不少邦國,英國人起到決定性因素。英國殖民者強行把印度各邦統一捏合在一塊形成一個國家,加上人口基數巨大,才擁有在南亞地區狐假虎威的能力。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世界各國大國的總結和判斷,不足之處請補充。


大正看世界


這個問題本身就很有問題,畢竟大國是一個非常模糊的定義。

今天的世界上有不到200個國家和地區,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大國卻相當不少。比如:

政治大國:美國、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等;

人口大國:中國、印度、美國、墨西哥、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

經濟大國:美國、中國、德國、日本等;

軍事大國:美國、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等;

文化大國:美國、中國、意大利等;

旅遊大國:中國、意大利等;

另外,還有海洋大國、科技大國等多種大國,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想成為這樣單方面的大國並不是什麼難事,比如印度的人口大國頭銜,所以這樣的指標意義不大。

所謂的“大國”並不是指單方面突出的國家,而是綜合實力排在前列的大國,比如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這樣的世界強國。

除了這些國家,歷史上也出現過諸如波斯、馬其頓、古羅馬、古代中國、英國、法國、德國等世界大國或者超級大國。

從古往今來的大國誕生歷程來看,沒有一個大國的出現是偶然的,所有成為世界大國的國家,都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大國地位是打出來的

大國地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一步一步打出來的!

在人類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全世界範圍內完全沒有戰爭的天數超不過1年!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時間,世界範圍內都瀰漫著硝煙。

世界大國就是在這樣的硝煙中誕生的。

今天的世界各國,領土面積有大有小,這和各國先期開拓的力度有很大關係。我們說廣袤的國土面積是成為大國的必要因素,而戰爭是爭奪地盤的最直接方式。

比如今天的俄羅斯,之所以能夠從幾百平方公里的公國領土擴張400倍,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俄羅斯在先期擴張中幾乎和所有鄰國都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爭,比如瑞典、奧斯曼、清朝。

在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奪取的大量土地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海量的資源和巨大的市場,促進了國力的巨大進步。同時,為了鞏固領土,這些國家紛紛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使其成為軍事強國。

當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等硬件達到一定程度,這些國家在國際上就有了更多的盟友,也有了更大的話語權。

所以,想要成為大國,必須要經歷殘酷的淬鍊,沒有這一過程,不僅內部的凝聚力不強,發展的動力不足,外部的敵人也不承認自己的實力。要知道,我國的世界大國地位,是通過艱苦卓絕的抗美援朝奠定的!

即使獨立時期沒有經歷大規模革命戰爭的印度,在建國後也通過不斷侵略周邊小國找到了民族自尊心,成為地區強國。不過因為沒有擊敗過世界大國,所以印度不可能成為世界大國!

2、大國是自身努力的產物

我們說戰爭是大國誕生的重要條件,但不是所有戰爭都可以誕生大國,很多國家不僅沒有在戰爭中走向強大,反而不斷消亡,最後默默無聞,泯然眾人,比如立陶宛。

可以說,戰爭是世界大國誕生的重要機遇,但是機遇是留給又準備的人的!

雖說巨大的國土面積是成為大國的重要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因為今天的德國和日本面積都不到40萬平方公里,但是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卻數一數二。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德國和日本在歷史上也進行過戰爭的瘋狂淬鍊,比如兩次世界大戰。

在世界大戰中,德國和日本都佔據了大量的土地,完成了疆域的擴張。雖然最終歸於失敗,但依靠戰爭中的掠奪和積累,德國和日本在戰後迅速崛起,重新成為世界大國。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就因為德國和日本一直在努力,在1871年俾斯麥主導完成德國統一後,德國就一直保持了雄心勃勃的發展態勢。無處不在的危機感使得德國藉助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強國;而日本作為傳統的島國,更是長達數千年保持了對大陸的覬覦,數千年來無論是幕府還是天皇,對於大陸的野心始終沒有消弭。

正是因為兩國的“努力”,在歐洲大陸和東亞大陸相對消沉時,兩國迅速進行了擴張,掠奪了大量的資源。

而同樣是自身條件薄弱的其他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成績,比如朝鮮。

所以,大國是天上掉的,而是在自身的努力下,一步一步打出來的!這不是偶然的結果!

今天的我國在數次戰爭中已經奠定了世界大國的地位,但是我們距離世界強國還任重而道遠,需要沉心靜氣不斷努力!

我國悠久的歷史以及自身的獨特條件決定了我國不僅能夠成為世界大國,而且必將成為世界強國,這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必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首先個人覺得在這有必要解釋下什麼是大國。大國在古時指大的諸侯國。現在,多用於指在國際體系中權利資源地緣具有顯著優勢的國家,意義類似於強國。

強大的國家需要擁有較大的政治實力、影響力、國際地位。大國的評定包含了文化、價值觀、制度、經濟實力等等。例如冷戰時期的蘇聯和美國可以稱之為超級大國。例如17世紀的葡萄牙帝國、西班牙帝國、荷蘭殖民地等等。例如19世紀初的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大清帝國。

超級大國現今世界只有美國。而地區性大國有幾個。對於亞洲地區而言,中國是大國。不管是從綜合實力、國土面積資源、軍事水平、工業水平等方面都是當之無愧的。

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印度成為大國是偶然的。

日本從現在看來,對於美國的粘性太大,工業實力、人口素質方面是能夠達到的,但是其他的軟實力基礎較差,很多都是依託於美國的政治影響力。故日本成為大國是偶然的。

英國法國在前面說到曾經都是超級大國,直至今日對全球也有著較大的影響力。英國法國在殖民時代中取得較大的政治影響力,這是必然的,直到今天也保持著較大的影響力。偶然中也涵蓋著必然。

德國,德國連續是兩次世界大戰的主導者,雖然失敗,但是也意味著德國當時的實力強勁。今天德國依託的其工業實力從戰爭中緩復過來了。

鑑證大國的不僅僅是資源,而是綜合實力。所以個人覺的成為大國沒有偶然,因為這種偶然中有著太多的限定因素,以至於偶然也變成了必然。俄羅斯最開始只是很小的國家,慢慢成長,直到後面成為了現今的亞洲大國之一。

僅僅拿教育、社會環境而言,印度跟美國和其他大國相比,還是有較大的差距的,唯一成為大國的理由是人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