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慈禧臨終前選中一人,本可保大清皇室全身而退,可惜溥儀賣國求榮

慈禧的一生一直都是飽受爭議,在掌控晚清長達40多年的時間裡,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她是一個對於權力有著極強控制慾的人,而且也非常貪戀自私。不想怎樣把國家治理得更繁榮昌盛,只想讓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

慈禧臨終前選中一人,本可保大清皇室全身而退,可惜溥儀賣國求榮

但是到了她生命最後一刻是,本應該是無慾無求了,但是她就是不想給光緒皇帝任何機會。以慈禧太后的性格,打壓了一輩子的光緒,能重掌朝政,就算她死了,也是死不瞑目的。所以,在臨死前她辦了兩件事:一是把大清交給她認為的合適人選;二是把光緒皇帝趕盡殺絕。

於是在1908年11月14日,也就是光緒皇帝去世的後,讓溥儀繼承皇位,溥儀的父親攝政王載灃,出任監國。1909年,26歲的愛新覺羅·載灃就成為了大清的掌門人——監國攝政王。但皇親國戚、敵人乃至後人們的眼中,這位年輕的攝政王優柔寡斷,難堪重任。

慈禧臨終前選中一人,本可保大清皇室全身而退,可惜溥儀賣國求榮

其實,正是因為這個窩囊的網頁,讓大清皇族成功實現了“軟著陸”,全身而退,避開了被滿門抄斬的厄運……

載灃的脫穎而出,其實是他自己掙出來的。1901年7月,年僅18歲的灃受命出使德國,為庚子年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事件,向德國皇帝賠禮道歉。讓本想侮辱大清的德國皇帝對他讚賞有加。

此後,兒子溥儀登上皇位,載灃任監國攝政王。看是風平浪靜的皇宮,實際上已經危機四伏。載灃很快把槍口對準了袁世凱,但是令人意外的是,載灃並沒有取袁世凱的性命,而是把他趕回老家,讓他養病了事。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來袁世凱沒有對大清皇族成員趕盡殺絕,並且還答應每年給一定的生活費。

同年4月,汪精衛想刺殺載灃,後來不幸被捕,這種事可以要被滿門抄斬的,但是負責此案的的肅親王善耆,卻只對汪精衛判了無期徒刑,並在雨中享受優厚的待遇。試想一下,如果沒有載灃的點頭,肅親王也不敢這麼做。

最後在清朝土崩瓦解之際,將汪精衛在內的所有罪犯全部釋放,這也是一次挽回人心的努力。所以即使到了民國時期,官員也沒有對大清皇室趕盡殺絕。溥儀依然是大清的皇帝,只是沒有了實權,還是很受軍閥的歡迎。

慈禧臨終前選中一人,本可保大清皇室全身而退,可惜溥儀賣國求榮

只是後來溥儀一心想著復辟,最後選擇投靠日本人賣國求榮,才讓大清一步步走入了深淵。其實載灃對於兒子溥儀的賣國行徑也深感不安,同時提醒溥儀,日本人居心叵測,一旦受到挾持,必將會身敗名裂,最後任人宰割,可惜終究沒有說服執迷不悟的溥儀。


分享到:


相關文章: